周公解夢夢見爬墻頭上屋頂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說到江南古鎮,很多人會想到江浙一帶早已蜚聲全國的同裏、烏鎮等江南名鎮。鮮為人知的是,在上海浦東也有一個至今仍然有著大量原住民生活的新場古鎮,她曾是唐代的漁村,宋元的鹽場,明清的市鎮。以研究古城鎮知名的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曾評價道:“新場古鎮是體現上海成陸與發展的重要載體,是近代上海傳統城鎮演變的縮影,是上海老浦東原住居民生活的真實畫卷。”

目前新場古鎮正在與周莊、同裏、烏鎮等江浙一帶的10個最具代表性的古鎮聯合申報“江南水鄉古鎮”世界文化遺產,如果申遺成功,將成為上海市首處世界文化遺產。新場鎮黨委委員顧建飛對澎湃新聞介紹:“目前新場古鎮還有90%以上的原住民,大概4000多戶人家住在裏面。所以我們沒有把她當作一個旅遊景區來治理,更多的是把她看成一個社區,在古鎮保護方面,也是更多地關註她的整體性和原生態。”

新場古鎮現存的石駁岸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李梅攝

走進新場,走進老浦東原住民生活的真實畫卷

走進浦東新區新場古鎮,街道兩邊的風景給人的感覺既怡人又熟悉。粉墻黛瓦,因河成街,一片街橋相連、依河築屋的水鄉風貌,與同裏、烏鎮都有幾許相似之處,但相比之下,新場古鎮由於開發較少,有著大量的浦東原住民,生活氣息更為濃郁。

從老街北段越往南邊走去,遊客越少,愈加閑適,古鎮原生態的味道越濃,走街串巷、謀求生計的菜農,閑時寄趣、合奏唱曲的鄰裏,三五成群、不時話家常的街坊……一切都讓人覺得如此親切。

新場古鎮一老宅內正在與鄰居合奏吹笛的老人

新場大街民宅前擺放的時新蔬菜

新場古鎮內坐在街邊的90歲阿婆

新場古鎮內坐在家中的阿婆

記者與幾位坐在街邊八九十歲老太太問好時,老人家都是滿臉笑意,熱情回答,一位倪姓老太太對澎湃新聞記者說:“從年輕時嫁到新場,在這條街生活了六七十年了,感覺就是舒心。”

說起新場古鎮的歷史,據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介紹,新場古鎮原稱石筍裏,公元10世紀以前,這裏曾是東海之濱的一片沙洲,人們在這裏挖溝引鹹潮,興竈煮海鹽,逐漸形成為一處市集繁盛的老鹽場,在宋代稱為“下沙鹽場”。宋建炎年間(1127-1130)兩浙鹽運司署遷到下沙,元初又遷至下沙的新鹽場,一些隨宋室南渡的氏族和江南縣府的商號也相繼遷於此,“新場”日益興旺。自此,在黃浦江畔的上海,逐漸形成了一個“因鹽而起”的特殊市鎮——新場鎮。

明清以降,海灘東移,陸地拓展,鹽田逐漸消失,而那些鹽民的後裔們卻頑強地生息繁衍下來,由此這塊土地逐漸形成魚米之鄉,商業逐步發達,行號日趨齊全,成為上海東南部地區的重要經濟文化中心。加之地處江南,氣候溫潤,河網縱橫,豐富的物產和濃郁的水鄉風情,造就了一個既有海濱古鹽文化的特殊文化地理特征,又有江南水鄉典型特色的城鎮形態風貌的新場鎮。

“從歷史久遠的沙洲漁村、濱海鹽場,到古代水鄉市鎮,乃至近代歷史城鎮路變遷,生動記錄並展現了上海地區原住居民的全部生活形態和物質積澱。可以說,新場古鎮是體現上海成陸與發展的重要載體,是近代上海傳統城鎮演變的縮影,是上海老浦東原住居民生活的真實畫卷。”阮儀三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

新場古鎮北段的街區

新場古鎮現有15萬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築,1200米元、明、清時代的石駁岸,以及69座古代儀門。“古鎮大致可以分為北、中、南三段,其中北段是商業區,中段是新場古鎮歷史建築保存最好的部分,南段則主要是原住民住宅。”

新場古鎮南段

新場古鎮一民宅門口所見的雕花柱子

據新場鎮黨委委員顧建飛介紹,“新場古鎮達成協議動遷的民居大概僅10%,500戶左右,目前還有90%以上的原住民,大概4000多戶人家住在裏面。也正因如此,我們感覺到這是一個活著的古鎮,所以盡管我們是一個3A級景區,卻沒有把她當作一個旅遊景區來治理,更多是把她看作一個社區,在古鎮保護方面,更多的也是關註她的整體性和原生態。”

信步古鎮:從“第一樓”茶園到“前店後居跨水為園”的傳統民居

新場古鎮牌樓

站在新場古鎮牌樓前的馬路邊,眼前川流不息的車輛與絡繹不絕的行人,讓人一下子很難想象這座古鎮的原有風貌,但當你順著古鎮街道前行時,你會發現眼前庭院深深的老宅、濃蔭掩映的市河、勾連宅園的私橋、風格各異的水園、原生態的田園果林……無不折射出古鎮獨特的韻味。

“第一樓茶園”內景

“第一樓”茶園是新場古鎮走訪的第一站,沒有到過新場的人也許對這棟樓不甚熟悉,但它曾作為電影《色·戒》的取景地被搬上熒幕,從而名聲大噪,引來了無數遊客觀光打卡。

“第一樓茶園”《色·戒》取景地

據《新場鎮誌》記載,新場古鎮在20世紀20、30年代就有茶館多達18家。今人可指者有:西園、渭泉園、四美園、東園、第一樓、三萬昌、祥園、清明園、中華樓、永長樓等。其中“第一樓”一直營業至今,是全鎮老人,也是外地遊客最愛光顧的公共場所。“第一樓”始建於清同治末年,地處古鎮歷史上最為熱鬧的商業中心——洪橋東南橋堍,在一百多年風雨中,“第一樓”以特有的歇山頂和超越周邊建築的高度宣告著自己在城鎮生活中的突出地位。

然近現代以來,“第一樓”外墻和板壁破損較為嚴重,內部設施也逐漸老化。2005年以後,隨著文物部門對新場古鎮洪橋地段街景的整修,著重修繕了“第一樓”。這次修繕改善了“第一樓”內部環境和廚衛設施,沿河的街廊上加設了美人靠。入口樓梯部分發生了變動,主要是因為洪橋由平橋恢復為拱橋後,橋頭的地坪比原來街廊和建築一層室內都高出了很多。如今修繕後“第一樓”茶園,搖身一變成了“人間劇場”。

“第一樓茶園”內布陳的“人間劇場”(局部)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第一樓正在舉辦建黨百年主題電影展,一層、二層依次還原了凱司令咖啡館、平安大戲院等8大電影場景。三層放置了精心設計的100個電影盲盒,每一個抽出來都會有一張紅色電影的海報和臺詞,傳遞紅色經典的力量。

“第一樓茶園”內布陳的“人間劇場”(局部)

“第一樓茶園”內布陳的“人間劇場”(局部)

從“第一樓”茶園出來右轉,即是洪福橋。洪福橋始建於明代,原為石拱橋,是古鎮歷史上重要的環龍橋之一。20世紀60年代為便利交通,曾改建為水泥平橋。2005年以後,洪福橋也在文物部門對洪橋地段街景的整修中,根據歷史照片復原為石拱橋。站在熙熙攘攘的橋上一眼望去,對面與之平行的傳統民居建築一覽無遺,橋下兩側依稀可見的馬鞍水橋則隨著河流的遠去消失在視野中。而向南不過數百米就來到了新場古鎮最美麗的地段——中段。

新場張氏宅第

這裏匯聚了新場古鎮最具特色的建築環境,尤其是中段西側的那十幾戶住家。澎湃新聞記者當天選擇走訪了其中的一棟張氏宅。張氏宅建於清宣統年間,原分河東河西兩處,以市河一橋相連。河西為張氏花園,解放後廢棄。河東住宅為前後四進,坐西面東,磚木結構,硬山灰瓦頂,房共48間。臨街商店門面解放前為張信昌綢布莊。

張氏宅第內景

張氏宅第內景

1910年,此宅第二進以西式建築觀念作了改建,門窗配上彩色軋花玻璃,地坪裝飾的是從日本進口的馬賽克拼花地面。據張氏後裔介紹,這些馬賽克和上海外灘荷蘭銀行用的是完全一樣的。可見當時裝修規格非同一般。

新場張氏宅第地面鋪陳的馬賽克瓷磚

據相關資料介紹,與張氏宅並列的這些住宅格局大抵相仿:沿街都是商鋪,店後是宅。宅的第進是中國傳統式樣,有精美的儀門,磚雕門樓,循規蹈矩的門額題字,是古式;第二進則是中西合璧,有的是花格玻璃窗扉。磨石子或馬賽克拼花地面,油漆板壁,樓上一圈是現代花紋的欄桿,是西式;第三進是廚房或下房,有的還留存著農村燒柴火的兩眼或三眼竈頭是農家式;打開後門連一座小橋,跨過河去則是一塊園地,是花園、菜圃或場地,就著住家的喜歡,這是私家小園,頗有文人隱士的意趣。據老人們回憶,當年的後市河每隔三五步就有一座小橋行船於其下,猶入暗河,遮陽蔽日。這種“前店後居跨水為園”的格局,是整個新場古鎮迥異於其他水鄉古鎮的特有形態,加上東側前店後住的近似對稱格局,形成了非常完整而獨特的橫斷面:私家花園—市河(橋、水埠)—三至四進宅院—沿街店鋪—老街—沿街店鋪—三至四進宅院後街。

走出張氏宅第所見的後市河

阮儀三在20世紀80年代末曾到新場古鎮踏察過這裏,回去之後,老先生在《新場古鎮——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與傳承》一書的序言中寫道:“(我)真的被它的風貌所迷住了,特別是新場大街後市河那一段的布局形態……這就是當年鄉鎮上小康之家安適恬靜的生活寫照。我在後市河邊徜徉,看著一座座小橋,一個個水埠,老民居斑駁的墻頭上開著老式的木窗,一層兩層,瓦屋頂、馬頭墻邊是花園和菜圃,春去秋來,細柳拂水,花木爭輝,一戶挨著一戶,花園連著花園,綿延數百米長,這片美景真令我流連忘返了。我曾想,一定要好好地保住它,再好好地整修,這段前店後宅後花園,肯定是江南水鄉裏最富有特色和最美的景致了。”阮儀三在書中對這一排宅院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是浦東近代歷史街區的突出代表,是上海近郊城鎮近代發展的文化縮影。

後市河一景

修繕後的“信隆典當”搖身成為古鎮文化陳列館

新場大街兩側的建築多是優秀歷史建築,有的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有的是“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許多隱藏在弄堂裏面的是浦東新區不可移動文物。澎湃新聞記者也發現,在這些文保建築中,除了“第一樓”茶園、新場信隆典當等少部分老宅經過修繕升級改造對外開放,大部分古建築仍是新場原住民的房屋。如上述走訪的張氏宅,其右邊的一半即為民居。

新場信隆典當

信隆典當為綢布商張信昌的置業,建於清光緒年,原四進,抗戰中門面被毀,修繕前曾用作工人俱樂部,後來空置,建築比較破舊,部分構建損毀也比較腐壞。2006年,相關文物部門開始對建築內部和天井院落進行整理,包括修建入口,重建前院圍墻,整治沿街環境等。修繕後,信隆典當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設計布展成“新場歷史文化陳列館”,陳列館內共設有滄海桑田、煮海熬波、名人薈萃、生態古鎮4個展廳,一起講述著新場古鎮的歷史人文。

新場歷史文化陳列館內景

在“滄海桑田”左側展廳裏,一幅唐代天寶十年海岸線的地圖清晰地展示了千年來新場古鎮的地理變遷。據新場古鎮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沈申元現場介紹,大約在1300年,當今天的上海黃浦江以東地區還只是彼時華亭縣和昆山縣東境的海濱之地,浦東國際機場和臨港新城所在的沿海一帶仍浸泡在江海中時,新場古鎮就是當時鹽民用海水曬鹽的場所,後來海灘慢慢長出去了,這個鹽場也逐漸成了鹽民居住和交換商品的地方。

地圖中紅線為唐代天寶十年海岸線,黑線為現在的海岸線

新場成鎮之時正值新場鹽產量鼎盛時期,鹽產量和鹽竈之多,勝過浙西諸鹽場。為便於引海煮鹽和海鹽運輸,鹽民人工開挖了一條條河流,縱橫交錯。今存於新場、存於浦東境內的一條條河道港名,如一竈港、二竈港、七竈港等都是古時鹽民“煮海熬波”的見證。元代新場鹽場場長陳椿還曾召集專人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海鹽生產專著《熬波圖》,全書52幅圖、52首詩(現存世47幅圖和47首詩),詳細介紹了制鹽過程中每道工序的操作方法,也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鹽民疲於奔命、日夜勞作的場景,是中國鹽業史上全面記述海鹽制作過程的傑作。陳椿在序言中寫道:“浙之西、華亭東,百裏實為下砂。濱大海、枕黃浦、距大塘,襟帶吳松、楊子二江,直走東南,皆斥鹵之地。煮海作鹽,其來尚矣。宋建炎中,始立鹽監……深知煮海淵源,風土異同,法度終始。命工繪為長卷,名曰《熬波圖》。”

新場歷史文化陳列館展出的多幅《熬波圖》復制品

如今在新場歷史文化陳列館還可以看到復印的《熬波圖》以及展出的熬鹽大鐵盤等多件煮鹽工具。此外,在各屆新場古鎮文化體驗季中,還能看到以鹽文化為主題的各類活動。如在2019新場古鎮文化體驗季,就有關於《熬波圖箋註》和雕版《熬波圖》新書首發。其中《熬波圖箋註》的編著花費了兩年半的時間,邀請眾多學者、專家參與,編著團隊還多次前往溫州、寧波等地調研交流,旁征博引,考證典故。而在雕版刷印《熬波圖》附釋義的出版過程中,眾多古典文獻專家、鹽業史專家、非遺顧問等,從註解、釋義、到審校、裝訂,雕版印刷等都投入了大量心血,手工雕版更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的雕版技藝傳承人陳義時親自操刀。

新場歷史文化陳列館展示的煮鹽工具

新場歷史文化陳列館展出的熬鹽大鐵盤

未來可期:新場古鎮聯合江浙古鎮共同申遺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隨著地理人文的變遷,曾經萬畝鹽田已變為滄海桑田,但小巷千家、街屋毗鄰的古鎮卻延續至今。

2015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確定由蘇州市負責牽頭江南水鄉古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基於前期的研究成果,目前新場古鎮作為上海惟一的古鎮代表正在和周莊、同裏、甪直、烏鎮、西塘、黎裏、錦溪等江浙一帶10個最具代表性的古鎮聯合申報“江南水鄉古鎮”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的遺產區面積為466.43公頃,緩衝區面積為1172.73公頃,總面積為1639.16公頃。

新場是浦東新區唯一的“全國特色小鎮”、上海市唯一入選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江南水鄉古鎮”。如果申遺成功,將成為上海市首處世界文化遺產。

新場鎮黨委委員顧建飛在新場歷史文化陳列館介紹古鎮歷史文化

對於新場古鎮未來的規劃,顧建飛對澎湃新聞記者介紹,目前新場古鎮按照《新場鎮總體規劃》《新場古鎮風貌區保護規劃》,以及結合申遺正在編制中的《新場古鎮保護管理規劃》,按照文旅融合發展的要求,形成保護開發思路。在古鎮北段,打造了洪東街民間非遺一條街和下塘街休閑一條街;在古鎮中段,逐漸恢復新場特有的“前店中宅、跨河後花園”的建築風貌,培育藝術展覽、非遺工坊等業態;在古鎮南段,形成“四園一街一河”的總體方案,依托新場大街和後市河“一街一河”的歷史景觀,重點打造“田園、佛園、創園、藝園”四個較大體量的文創園。

在文創體驗空間,新場古鎮近年來通過政府、企業和市場協同,在古鎮區域布局了20多個各具特色的文創空間,其中鑼鼓書是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鎮利用中華樓上海優秀建築的空間資源,建成了中國鑼鼓書館,免費向遊客開放。此外,古鎮還盤活在地藝術家資源,先後推出了“江南水鄉古鎮-——新場手作節”、“美好生活﹒更新之場”新場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等。前者以江南手作文化為載體,以新場古鎮核心區的張宅、鄭宅為主會場,從“創藝”“技藝”“手藝”“文藝”四個版塊多方位詮釋、展示江南水鄉文化。後者則邀請知名設計師、插畫家受距離感受新場古鎮,從觀音兜、馬頭墻到古銀杏、新鳳蜜露桃,千年鹽都、桃源水鄉等為元素進行設計。

新場古鎮南段的原住民住宅

“落戶”新場古鎮多年的上海南山畫院等藝術機構這些年也推出了一系列有一定影響的書畫特展,南山畫院院長、畫家朱忠民對澎湃新聞介紹說,上海南山畫院每年都與新場鎮文化服務中心合作大型書畫展覽,服務古鎮社區,並由蕭海春、蔡國聲等藝術與收藏界名家任顧問,用中國筆墨呈現江南古鎮的傳統美、生活美,受到古鎮居民與遊客的歡迎。

“希望在新場古鎮加入‘江南水鄉古鎮’陣營,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關鍵時期,用藝術不斷為古鎮申遺助力。”相關藝術策展人說。

據介紹,根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要求,新場古鎮將逐步展開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修繕等文保工作,以及對新場古鎮民居建築修繕、翻建、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總的來說,我們覺得新場的發展是未來可期。”新鎮鎮黨委委員顧建飛對澎湃新聞說,“我們希望新場古鎮的原住民二代能夠回鄉創業,哪怕是就業。比如我們古鎮南邊有一個設計師回來自己開了一個小民宿,我們很喜歡這種業態,因為這種業態對我們整個古鎮的更新保護來說是有利的。當然我們也歡迎外面的人來到古鎮創業,但我也希望他們能夠多植入一些本地的文化,與古鎮的民俗風情相融合。”

責任編輯:陳若茜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