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子孫摔跤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來源|瀟湘晨報

記者|張沁

在株洲茶陵縣下東街道小車村,有這樣一個家庭,2022年1月即將100歲的譚件生老人一家57人四代同堂,其中有21個是大學生。

譚件生自己只讀了2年書,但他堅信只有讀書才能開闊眼界、改變命運,和妻子一起努力供8個子女讀書,“我們8兄弟姐妹中,有1個大學生,5個高中生,父母教育我們要好好讀書,我們也這樣教育子女。”譚件生大兒子譚運保說。

2015年,譚運保和弟弟譚三保提出在老宅基地上集資建“孝心房”,這個建議,得到了全家人一致贊同。“2016年的時候我們就住進去了,平時我們輪流照顧父親,過年過節我們都會聚在一起,我們8兄弟姐妹從來沒吵過架,特別和睦,誰要是有困難,我們互相都會幫忙。”

自己只讀了2年書

堅持供8個子女讀書

譚件生1922年出生,共有8個子女,其中6個兒子,2個女兒,“父親那時候家裏條件很差,他只讀了2年半的書就沒讀了。”譚運保回憶,“我的爺爺也沒讀多久的書,小時候爺爺就經常教導我們,養子女要讀書,他們那時候是確實沒條件,後來其實我父母條件也不是很好,但是每年家裏的錢基本都拿來供我們讀書,再就是一家人生活了。”

譚件生堅信,只有讀書才能開闊眼界,改變命運。所以,他鉚足了勁,讓家中8個孩子上學。當時在農村,能讓男孩上學的家庭很少,譚件生卻是兒女一視同仁。譚運保和弟弟妹妹中有1個大學生,5個高中生,“父母供我們讀書,我們也這樣教育子女。”

譚運保女兒譚晶介紹,現在一大家有57人,其中有21個是大學生,這之中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教師,有的是商人。

“我們家族56人中,沒有一人抽煙打牌。”老六譚才保說,“大人交流最多的是事業,小孩談的最多的是學業。”

為讓子孫們都有書讀,今年7月,譚件生家中還成立了一筆“教育基金”,“這筆錢主要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幫助我們子孫中家庭經濟條件差一些的學生順利讀書,另外一個是也對大學考得好的學生進行獎勵。”譚運保說,“現在裏面有5萬多元,今年我孫女考上了暨南大學,還被獎勵了5000元。”

子女8人籌集百萬元建“孝心房”

輪流照顧老父親

譚運保說,父親一直保持勞動習慣,90歲還在種菜,挑著菜走4公裏路到縣城去賣。一直到2012年,母親摔倒導致偏癱,父親就寸步不離守著家。

此前父母身體還很硬朗的時候,子女們接受了父母不和他們一起生活的要求。但兄弟姐妹8人達成“孝心之約”:每個周末,輪流看望父母,買好生活用品和菜,一起做飯,陪吃陪聊天。“值班”的人必須把所有狀況,形成文字交給下一個“接班”的人。逢年過節,所有親人要和老人團聚。“孝心之約”一直堅持到2014年母親去世。

母親去世後,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加上父親住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譚運保和譚三保提出在老宅基地上集資建“孝心房”的建議。得到了全家族人的一致贊同。

建房的錢哪裏來?後輩中,經濟條件好的多出一點,相對差一點的少出一點,量力而行,不作硬性分攤。最後,最多的家庭出了30多萬,最少的也出了10余萬。

如今,子女輪流照顧父親,“以前我們是陪吃陪聊,我們現在還加了陪住。”譚運保說,“我們晚上和父親睡隔壁房,中間就隔了衛生間,父親年紀大了,怕他晚上摔跤,睡得近的話,晚上他有什麼動靜我們都能聽得到。”

到了過年過節時,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我們8兄弟姐妹從來沒吵過架,連大聲說話都沒有過,誰要是有困難,我們都盡力幫助,在我們心裏,我們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就是最重要的。”

來源: 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