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賣辮子求解答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這一天,劉備終於走上事業巔峰,可以接著奏樂,接著舞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點我)從老對手曹操手中奪下漢中,自立為漢中王,打算給員工派福利。

漢中,是益州北境的咽喉,也是北伐的戰略要地。當時,眾將都以為鎮守漢中的人非創業骨幹張飛莫屬。張飛這位老幹部也想繼續在前線發光發熱(“飛亦以心自許”)。

劉備的安排卻出人意料,他把漢中太守的職位給了另一位大將——魏延。

▲魏延畫像,出自清光緒《圖像三國誌》。

在一眾文臣武將的質疑中,劉備問魏延:“文長(魏延字)同誌,你跟大家說說,今日我對你委以重任,你身居其職,該如何做啊?”

魏延當著眾人的面,說出了一番豪言壯語:“如果曹操舉天下之兵而來,我願為大王抵擋;如果他派一個偏將率十萬人馬來攻漢中,我就為大王吞了他們。”

此話一出,劉備連連點頭,群臣也給魏延瘋狂點贊。

魏延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此後,他鎮守蜀漢的北大門,多次參與北伐,大破曹魏軍隊。

蜀漢朝廷對他的評價很中肯:“臨難受命,折衝外禦,鎮保國境”。可這段贊詞還有後半句,說他“不協不和,忘節言亂”,最後不得善終。

在建安二十四年君臣對話的15年後,魏延因起兵作亂而身首異處,人頭被對手狠狠踩在腳上,一家老小也未能幸免於難,被滅三族。

受明清以來小說、評書的影響,有人深信魏延叛亂確有其事,但歷朝歷代也不乏史學家根據史書記載為魏延“翻案”。這位蜀漢大將,究竟是含冤莫白,還是死有余辜?

1

魏延是劉備一手提拔的猛人。

史書記載,魏延本是河南義陽人,以部曲追隨劉備作戰,從基層幹部開始幹起。所謂“部曲”,是當時地方豪強編入軍隊的流民、壯丁,與主人有人身依附的關系。

魏延出身平平,本領過硬,憑借“數有戰功”,當上了牙門將軍。這一職務,相當於警衛部隊大隊長,趙雲就擔任過此職。在漢中之戰後,魏延更是力壓得票數最高的張飛,成為漢中太守。

劉備死後,魏延隨諸葛亮北伐,逐漸成長為蜀漢軍事上的二號人物,負責督前部軍馬,掛著涼州刺史的名號,還是司令部參謀長(丞相司馬)。

北伐與魏延後半生息息相關,甚至決定了他最後的命運。

隨著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驍勇善戰的名將相繼去世,有勇有謀的魏延論資排輩,也算是蜀漢大將中的C位,因此得到諸葛亮倚重。

田余慶先生說,蜀漢政權既不是“偏安”,也不是“稱霸”,而是“偏霸”。

說到底,諸葛亮北伐,是執行蜀漢“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革命綱領,也是以攻為守的戰略,不能說是一種“表演型努力”。讓人不解的是,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卻被諸葛亮無情否決。

蜀漢與曹魏主要以東西走向的秦嶺為界,秦嶺以北是關中,以南是漢中,道路穿行於山谷之中,最東邊有一條崎嶇狹窄的子午道,路程最短,卻極為艱險。當時,鎮守關中長安的夏侯楙[mào]是曹操的女婿,靠著關系戶才得到這個肥差,此人是個草包,整日沈迷酒色。

▲長安守將夏侯楙。圖源/影視劇截屏

在此情況下,魏延主張,率領一支奇兵從東邊的子午道出兵,兵貴神速,一舉攻占長安,幹就完了,奧利給。

他對諸葛亮說:“請丞相準許我率五千精兵,帶足糧草,從褒中(今陜西褒城)出兵,經子午谷(子午谷道南口曰午谷,北口曰子谷)進軍,不到十天就可兵臨長安城下。夏侯楙聽到我大軍殺到,一定棄城而逃。攻陷長安後,關中一帶有足夠的糧食可作為補給。此時,丞相率主力從斜谷(在今陜西眉縣)出兵,兩軍會師長安,就可控制鹹陽以西的地方。”

正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計策,而是一心穩中求進,出祁山收取隴西(今甘肅六盤山以西黃河以東一帶),再向東徐徐圖之,如此也可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

諸葛亮的方針有一定道理。

蜀軍發起北伐後,曹魏已經“分命大將據諸要險”, 秦嶺各條道路的北口都有曹魏重兵把守。之後,魏明帝還派大將曹真替換了無能的夏侯楙,加強對關隴地區的防禦。

實際上,面對嚴陣以待的曹軍,魏延奇襲長安未必能成功。更何況,蜀漢國力相對弱小,每一支精兵強將都是其無比珍貴的籌碼,經不起豪賭。

但是,魏延的戰略為諸葛亮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他的看法是,先取關中,再取隴西。蜀軍出子午谷後,假使能速戰速決占據關中,隴西被孤立,不足為懼,蜀漢也沒有西顧之憂。

攻取關中後,也可憑借這一富庶的天府之國,解決糧草緊缺的問題。物資是蜀漢的短板,在曹真之後鎮守關隴的司馬懿,就是靠與諸葛亮打持久戰,不斷消耗蜀軍的戰鬥力,甚至耗盡了諸葛亮的生命。

歷史無法假設,孔明不用子午谷奇謀,是錯失良機,還是眼光獨到,永遠不得而知。

▲子午谷奇謀。圖源/影視劇截屏

此事卻成了魏延的心結。魏延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他提出子午谷奇謀時,曾自比西漢開國功臣韓信,想要自領一軍,與丞相分兵而出,建立不世之功。

諸葛亮沒有采納他的“奇謀”,魏延為此憤懣不已,時常抱怨諸葛亮謹小慎微,“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沒少發牢騷,大家也都知道他的脾氣。

魏延不滿的情緒都寫在臉上,諸葛亮看在眼裏,但他並沒有因此對魏延有所輕視。

諸葛亮十分愛惜魏延這個人才。有一次,魏延與另一位蜀漢元老劉琰在軍中爭吵,諸葛亮還以劉琰狂妄為由,對其進行責備,遣送回成都,果斷站在了魏延一邊。

史書中沒有留下諸葛亮與魏延將相失和的記載,至於小說中寫諸葛亮在臨終前留下除掉魏延的遺計,更顯得荒誕不經。

▲秦嶺重巒疊嶂。圖源/攝圖文

2

在諸葛亮五次北伐中,魏延都能大施拳腳,多次單獨領兵,立下不少戰功。這也是他受重用的證明。

蜀漢建興八年(230年),魏延率軍入羌中(今甘肅臨夏自治州),行至陽溪一帶,擊敗了曹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率領的大軍。次年,他更是在一次交戰中戰勝了司馬懿,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打得司馬懿撤回大營思考人生。

由於魏延功勛卓著,蜀主劉禪下詔拜其為征西大將軍,封為南鄭侯。在軍中,魏延擁有二把手的地位。

盡管如此,諸葛亮始終無法解決一個問題:當時,魏延與丞相長史(相當於相府的秘書長)楊儀不和,兩人經常吵得不可開交。

有一次,魏延吵不過,持刀威脅楊儀。這下子確實做得過火,楊儀嚇得“泣涕橫集”,男子漢大丈夫當著眾人的面一把鼻涕一把淚,可見受到多大驚嚇。

▲諸葛亮對魏延委以重任。圖源/影視劇截屏

這也不能全怪魏延。

楊儀是個善於籌集糧餉的後勤幹部,十分得孔明信任,但他品行一向為人詬病。

史載,楊儀“性狷狹”,也是一個不好惹的主。他原本是曹操旗下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也是個類似秘書的職務),在關羽領兵攻打襄陽時,背叛曹軍,臨陣投降。

後來,關羽派楊儀入蜀,向劉備匯報工作。劉備見到楊儀,聊了會兒天,發現此人對軍國計策、政治得失頗有見解,於是提拔他去給尚書令劉巴當部下。

楊儀不久前叛曹投劉,跳槽後快速升職加薪,正常情況下就該好好工作,感謝老板知遇之恩吧,可楊儀偏偏不這麼做。他就職後不久就與上司劉巴鬧矛盾。劉巴可是劉備的重臣,與諸葛亮一同制定了蜀漢法律文件《蜀科》。

不知好歹的楊儀惹怒了劉備。劉備將他降了級,命其遙領弘農太守。弘農在今河南西部,是曹操的地盤,楊儀有官無職,相當於失業了。

到了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才再次起用楊儀。每次出兵,楊儀負責籌集糧草,辦事周到迅速。

因此,諸葛亮愛惜楊儀的才幹,也信任魏延的驍勇,沒有偏心,苦惱的是二人不和,形同水火,多虧他另一位得力助手費祎時時從中調停,經常給魏延和楊儀當和事佬。

關於魏延與楊儀的八卦新聞在當時傳播甚廣。

有一次,費祎與董恢出使孫吳。吳主孫權大醉後對費祎說:“楊儀、魏延不過是小人,對國事只有微不足道的功勞,現在卻重用他們,讓他們權勢不輕,哪天諸葛亮不在了,一定會成為禍害。你們當大臣的,對此事不應該有所謀劃嗎?”

為人機智的費祎竟一時語塞,估計平時沒少為這二人憂慮,心累了。

幸虧董恢獻計,悄悄對費祎說:“您可以如此回答,說楊儀、魏延不過是私人恩怨,不會像黥布、韓信那樣有叛逆之心。如今當務之急是掃除曹賊,這必須憑借有才之士才能成功,要是舍棄二人不用,就像是為了防備風浪而砸沈船只,不是長久之策啊!”

費祎就這麼跟孫權說。孫權一聽,好像蠻有道理,也不再挖苦他們。

諸葛亮聽說此事後,還特意賞賜了董恢。但頑疾不除,肌體難愈,魏延與楊儀的恩怨,終於在諸葛亮死後徹底爆發。

▲楊儀為人狷狹,與魏延不和。圖源/影視劇截屏

3

建興十二年(234 年),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史書記載,“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是說,諸葛亮在彌留之際與楊儀、費祎、姜維等人秘密商議撤軍,作為第二號軍事人物的魏延不僅沒有參加這次戰略性會議,還被下令斷後,甚至說如果他不聽令,就直接把他拋在後方,大軍自行撤退。

一些史學家,如呂思勉先生就曾質疑這一秘密軍事會議的真實性,而且認為諸葛亮遽逝給了楊儀機會,他想以退兵計劃對付魏延。

《三國誌》中還提到一個小插曲,說魏延在行軍途中曾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頭上長角。魏延不知其中玄機,便請教懂得解夢的趙直。

趙直告訴魏延,麒麟有角而不用,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好兆頭。史書並沒有說魏延是否相信這一說法,但魏延離開後,趙直對其他人說了另一個解讀:角這個字頭上帶把刀,頭上長角就是頭上用刀,是大兇之兆。

這句話,魏延是聽不到了。

死亡的陷阱,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諸葛亮北伐。圖源/影視劇截屏

4

在確定退兵方案後,楊儀讓費祎到魏延軍中探探口風。

魏延是堅定的鷹派,一向以抗曹先鋒自居 ,他得知孔明噩耗後,不肯退兵,還要求大軍留下來繼續北伐。魏延對費祎說:“丞相雖然去世了,可我魏延還在。你們自行為丞相扶喪送葬,我可以繼續帶領軍隊北伐,為什麼要撤退?豈可因一人而耽誤天下之事?”

他要求費祎聯合簽署軍令,宣布北伐部署,下達給諸將。

費祎沒有聽從,還坑了魏延,對他說,楊儀那哥們不懂軍事,你讓我回去對他做做思想工作,說完出門騎上馬,掉頭就跑。費祎回去後,就與楊儀等人執行退兵計劃,魏延發覺後,要追上已來不及。

陳邇冬先生就說,魏延“為費祎所賣”。

脾氣火爆的魏延得知自己被撇下後大怒,搶先南歸,燒了沿途的棧道,意圖在南谷口阻止楊儀率領的大軍。此時,魏延與楊儀共同上書蜀主劉禪,都說對方起兵造反。

劉禪一時也不知道相信誰,而朝中文臣都偏向楊儀。於是,劉禪派出蔣琬率領近衛軍“宿衛營”到前線查看情況。

還沒等蔣琬到現場,魏延的軍隊就散了。史載,兩軍對峙時,楊儀軍中的王平在陣前大喊:“丞相屍骨未寒,你們竟敢如此!”魏延部隊軍心大亂,士卒以為魏延有罪,不敢繼續追隨,一哄而散。

此事吊詭之處在於,魏延平時善待士卒,其部下更是精銳之師,竟然因為王平一句話就亂了陣腳。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

實際上,魏延軍敗退,絕不僅僅是因為王平一聲喝退。真正瓦解魏延軍隊的,應該是劉備皇後吳氏的哥哥吳懿。吳懿當時正在北伐軍中,論關系他是國舅,算是朝中宮廷派的代言人,而他另一個身份,是魏延多年的副手,因此對其所部了如指掌。

軍隊潰散後,魏延帶著兒子等數人逃往漢中,半路上被蜀將馬岱斬殺。值得一提的是,今五丈原諸葛亮廟,守山門的兩尊塑像,就是“魏延”和“馬岱”,想必當初的設計者有幾分黑色幽默。

馬岱向楊儀送上魏延的首級。楊儀得意洋洋,“起自踏之”,罵道:“你這家夥,還敢作亂嗎?”之後,楊儀為泄憤,追究魏延之罪,夷滅魏氏三族,其陰狠歹毒令人發指。

▲魏延死在自己人刀下。圖源/影視劇截屏

魏延究竟有沒有反叛?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魏延真有謀反之心,他至少有三種選擇。一是臨陣倒戈,投降司馬懿,此舉易如反掌;二是按兵不動,等楊儀等大軍撤退後割據漢中,觀望形勢;三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南下成都,篡奪蜀漢政權。

然而,魏延沒有選擇其中任何一條路,僅僅是因為不滿楊儀撤軍,帶兵與其對峙。這本身只是蜀漢內部的一場軍事衝突,因魏延與楊儀的私人恩怨而起。正如《三國誌·蜀書·魏延傳》所說:“延意不北降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魏延為蜀漢南征北戰、東征西討近三十年,最終落得如此下場,而魏、楊爭鬥的結果更是讓人不勝唏噓。魏延被殺後,楊儀自以為立下大功,卻很快被諸葛亮指定的繼承者蔣琬、費祎架空,失去了實權,地位反而大不如前。

楊儀心懷不滿,為此整日抱怨,怒形於色。費祎去安慰他,楊儀一句話就搭上了自己的前程,他說:“當初丞相病逝之際,我如果舉兵投靠曹魏,也不會如此落魄吧?而今追悔莫及啊!”

這句話可能是氣話,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費祎揪住這根辮子,如實上報。

魏延死後僅一年,楊儀被罷黜為民,流放漢嘉郡(今四川名山縣北),一路上他多次上書申訴,言辭激切。朝廷看到後更是不肯放過楊儀,派人將他逮捕下獄,楊儀絕望自殺。

這場內鬥的最大贏家,是蔣琬與費祎。

他們在政局動蕩的背景下,除掉了兩顆釘子——軍事二把手魏延和驕橫跋扈的楊儀,更加安穩地完成權力過渡。可惜的是,魏延死後,“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漢元氣大傷,此後更是只剩下姜維孤木難支。

▲魏延真想謀反嗎?圖源/影視劇截屏

5

1963年,鄧小平遊覽成都武侯祠,看祠中的文臣武將廊中蜀漢人物塑像風采依然,卻沒有魏延的塑像,說了一句:“這些塑像,該有的沒有,不該有的又有了。”

多少年來,莫須有的罪名漸漸掩蓋了魏延的赫赫戰功與本來面目。

甚至在後世小說中,魏延更是“坐實”了叛亂的罪名,起兵作亂後在陣前大喝一聲“誰敢殺我”,為馬岱所斬殺,以滑稽的結局收場,被進一步醜化。而與魏延互相挑釁的楊儀卻成了無辜的一方,文人將對武將的輕蔑,寫進了虛構的文學創作中。

歷史上,文武不和,一直是蜀漢老大難的問題。

蜀漢繃著一股勁與強盛的曹魏死磕多年,最後卻是從內部開始瓦解。

當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誌,執意北伐時,諸葛亮的另一位繼承者費祎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多次予以牽制,每次姜維要出兵,費祎給前線派的人“不過萬人”,使姜維難以施展拳腳。

錯的不是姜維,他多次北伐,與魏軍互有勝負,維持了蜀漢大軍的士氣,扛起興復漢室的大旗,沒有他,蜀漢可能亡得更快。這也不是費祎的錯,他主政時期,蜀漢繁榮發展,百姓安居樂業,與孫吳也長期處於蜜月期。兩人心懷不同的理念,卻都是為蜀漢盡忠。

在蜀漢內部的重重矛盾中,費祎之死成了一大疑案。蜀漢滅亡的十年前,延熙十六年(253年),費祎在與僚屬舉行歲首大會慶祝新年時,因歡飲沈醉不及防備,被魏國降將郭循一刀刺死。

郭循行刺究竟有沒有幕後主使,早已成不解之謎。

▲姜維是魏延之後的抗曹主力。圖源/影視劇截屏

費祎遇刺身亡後,朝中鴿派勢力不減,光祿大夫譙周作《仇國論》,宣傳反戰言論,認為姜維北伐是不識時務,“極武黷征”,“民疲勞而騷擾之兆生,上慢下侮,則瓦解之形起”。

譙周是蜀地大儒,他和蜀郡成都人杜瓊、巴西閬中人周舒等清一色的益州士人,堅決地反對北伐,四處散布蜀漢必亡的言論。

文化人搞事情就是高明,譙周等人編造讖語,用劉備和劉禪的名字大做文章。

先帝叫什麼名字?備,意思是足夠了。

劉禪的“禪”又是什麼意思?不就是禪讓,把皇位讓出去。

蜀漢憑什麼和曹魏鬥,還是早早投降吧。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率軍突襲成都。劉禪原本還想逃亡東吳,譙周卻力排眾議,勸他向曹魏投降。

譙周對劉禪說,到了吳國我們也只能稱臣,既然稱臣不如就挑個大國,魏國遲早會吞並吳國,投降魏國肯定比逃奔吳國靠譜。

劉禪聽罷,放棄抵抗,開城投降,蜀漢滅亡。

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內鬥,占便宜的往往都是第三方。

參考文獻:

[晉] 陳壽:《三國誌》,中華書局,2006年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9年

呂思勉:《三國史話》,中華書局,2009年

陳邇冬:《閑話三分》,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2011年

沈伯俊:《論魏延》,《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2年00期

齊裕焜:《鏡像關系:魏延與關羽》,《文學遺產》200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