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一群孩子吃魚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郝瑞鈴/文 記者 宋亞猛/圖、視頻

十一年前,為保丹江一渠清水順利北上,李山村人揮淚離別南陽故土,遷至滎陽新居紮根生長。

河南省滎陽市高村鄉李山村

十一年後,丹江碧水生機依舊,上遊綠色經濟發展如火如荼,下遊華北大地得活水潤澤,李山村人也靠著丹江魚闖出了新的天地。

一尾丹江魚,說的是百姓大愛,是民生福祉,更說的是中華格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李山村前川流而過

【丹江人家,招牌是“南陽做法”的丹江活魚】

從鄭州出發,順著連霍高速一路向西,行至滎陽收費站,再往前幾裏,見路左有一八角涼亭,拐進去,就能看到連片的農家飯店。這些飯店都帶著醒目的“丹江水魚”字樣招牌,專賣來自丹江口水庫的魚。

這裏是滎陽市高村鄉李山村,是鄭州老饕們才知道的吃魚好去處。

周二下午,張慧正在招呼著從鄭州來的食客。她和丈夫一起經營著一家名叫“丹江水飯店”的夫妻小店。因為是工作日,張慧說,下午來吃魚的食客只有三桌。“來的都是周邊的回頭客,回頭客又帶著家人朋友一起來,等到節假日,人特別多,整個村連個停車的地方都找不到。”張慧說。

“魚的味道很不錯,完全沒有腥味,還經濟實惠。”荊伯涵和同事們到太行山自駕遊,路經連霍,被吃過這裏丹江魚的同事們帶來嘗鮮。

和李山村的其他飯店一樣,張慧家也有方清水池,每天早上從南陽運來的丹江活魚在這裏被食客們挑選,現撈現做。一條魚有多種吃法:魚頭豆腐湯鮮美,椒鹽魚片外酥裏嫩,紅燒魚麻辣爽口......

“香料要用南陽獨有的香木須”、“料酒要用老家小米釀的黃酒”、“花椒一定要夠麻,魚才吃著鮮”......談及做魚,張慧的話匣子一下子被打開。她強調,這些都是地道的“南陽”做法。

南陽人會做魚,坐擁漢水、淮河、丹江、白河等豐富水脈,又地處豫鄂陜交界,使得南陽人的飲食習慣融合南北。泛舟捕魚,更是很多南陽人熟悉的農務。

李山村一鳴生態園

【淚別故土,跟隨丹江水一起北上】

張慧嫁在南陽市淅川縣上集鎮李山村(下文稱“老李山村”),村東松青柏翠的伏牛山,村西緩緩流淌的老鸛河,是她對那裏陌生又熟悉的記憶。

十一年前,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的需要,老李山村194戶802口人需要揮別故土,外遷至滎陽市北部的高村鄉司馬安置點。

對於張慧來說,響應國家號召是理智上完全能接受的事情,但她放不下留在淅川的媽媽。“我父親走得早,本想好好孝敬媽媽,可是這一搬,就不知啥時候能再回去了。剛開始的時候,一個月就得往回跑一趟;再後來,一年兩三次;到現在,只在有重要事情的時候才回去。”

對於時任老李山村黨支部書記的李宗顯而言,搬遷的那段記憶則更為特別。

2010年8月12號,是老李山村搬遷新居的日子。

李宗顯回憶,前一夜,很多村民都沒有入眠,即使已經收拾過很多次遠行要帶的家夥什,但還是忍不住在老屋裏翻翻找找。夏夜燥熱,老李山村有空調的人家並不多,有不少人睡不著,幹脆就聚在院裏,前來送別的親戚們抓緊最後的時間喝酒、聊天,談笑、叮囑、放聲大哭,直至歸於沈寂。還有的就那麼站著,生生挨到天亮。

李宗顯說,他朦朦朧朧好像睡著了,又好像清醒著。天剛蒙蒙亮,他帶了兄弟和家裏的小孩去祖墳祭拜,紙香一點,長跪三叩首。周邊和他一樣來和祖先告別的不在少數,山頭青煙四起,一片沈默。

七點鐘不到,掛了紅條幅的大巴車、貨車還有救護車就來了,一頓搬拉騰挪,車隊北上,下午一點鐘終於到達目的地。

盡管在《滎陽市南水北調暨水庫移民誌》當中,記載有當時搬遷至新址時鑼鼓喧天、彩旗飄飄的場景,但李宗顯記憶裏搬遷後的李山村村民,確實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低沈。

“多多少少還是會想念老家的,尤其是年歲較高的老人們。”李宗顯說,“那段時間,年輕人們提不起勁兒出去工作,很多人晚上睡不著覺。”

張慧說,搬到新李山村的最初一段時間,她覺得很不適應。“老家五谷雜糧啥都吃一點,這裏全是麥。盡管分了有土地,但剛開始我們連地都不會種,南陽水源充足,不需要人工澆地,這邊都是水澆地。”

最不適應的就是氣候。南陽空氣濕潤,搬至滎陽以後氣候幹燥,又多大風,很多李山村人叫苦不疊。“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搬過來第一年過年的時候,村裏很多人都因為太幹燥感冒了,在村裏衛生所掛水,不知是誰說起了老家,一時間大家都眼淚汪汪。”張慧回憶。

【紮根生長,李山村人闖出新天地:一家飯館年利潤五六十萬元】

“我也想老家啊,誰不想?祖祖輩輩生活了那麼多年的地方,國家的發展是大事,總有人要做出犧牲。”李宗顯自1996年任職李山村黨支部書記至今已經25年,“南水北調”幾乎貫穿了他的整個村幹部生涯。

今年已經58歲的他,在村民眼裏是個雷厲風行的人,嗓門大,說話語速快,脾氣直,帶著南陽人骨子裏的豪爽。“南陽人好客,真的好客”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

確實,在李山村很容易讀懂這種“好客”,隨便走進一家飯店,盤碟都很大,飯菜分量也足,即便是歇個腳也有茶水招待,左鄰右舍聊八卦都樂意帶著客人一起。村口第二家飯店的老板娘“胖嫂”,對來客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吃飽啊,跟回家一樣”。

這十一年,李山村的人是怎麼過來的?

“都是從頭開始啊。”李宗顯說。安置村民、修繕新房、還要就著村民們的大小事情和鄉裏市裏的駐地辦事處做好溝通協調工作,涉及到遷戶口、辦養老保險的事情還得往滎陽南陽兩頭跑。分土地是最頭疼的事情,怎麼分,分給誰,分多少,他和其他村幹部要不停地推翻方案重新來過。

“2012年,村裏有了第一家飯店。”李宗顯回憶,稍稍穩定下來以後,村裏開始正常運轉。有村民之前在南陽的餐館打工,聽有移民村開了飯店生意不錯,也尋思著在自家的小院子開一家飯店,專賣老家的活魚。

生意日漸紅火,其他村民也紛紛效仿,一來二去,村裏已經有大大小小二十幾家飯店,頗具規模。

李宗明經營著一家“老鐵魚莊”。“我們村的魚做得好吃,一靠食材,二靠手藝。”他直言,每隔一個月,他就得回老家挑挑活魚貨源,還花了高價請了丹江大觀苑的廚子掌勺,為的就是在這兒能吃到地道的“南陽味道”。

現在的“老鐵魚莊”,一年的凈利潤能有五六十萬元左右,節假日擺個五六十桌是常有的事。

【不曾遠去,丹江水還守護著李山村人】

搬家之前,李宗顯遇到有抵觸情緒的村民,就拉著人家喝酒,白酒下肚,不厭其煩地磨嘴皮子做思想工作;搬家以後,遇到情緒不高的村民,他還拉著人家喝酒,扯著大嗓門嚷:“想啥淅川啊,淅川想你嗎?踏踏實實好好過,這邊地肥,離鄭州又近......”做完工作倒是自己回家睡不著了。

“以前做夢老夢見老家,現在很久沒有夢見過了。”李宗顯笑——他忙得很。

除了想著怎麼能把丹江水活魚的招牌打出去,他還和村幹部們一起忙著推進土地流轉、招標。

2013年開始,李山村把流轉來的土地承包了出去,村東的一鳴生態園就是滎陽本地承包商中標以後打造的。生態園裏草莓已經過了熟期,火龍果和豆角還未成熟,櫻桃樹上大顆櫻桃色澤誘人,正在打理作物的滎陽本地人樊大姐興致勃勃地給我們介紹她新育的李子苗。

李山村的一位廚師在後廚做魚

新被選舉為村幹部的翟李萍介紹,現在的李山村,已經建成了8個日光大棚、5個拱棚,最近又在建設連棟大棚。連棟大棚的對面,是李山村建設的“美食一條街”。

李山村一鳴生態園 ,員工在采摘櫻桃

現在的李山村,村南是百畝果園,村東、村西、村北都規劃成了供食客飯後消食的遊園。“現在,在李山村,只要你不懶,上至六七十歲,下到有勞動能力的青年,都能有不錯的收入,比以前的經濟狀況好太多了。”李宗顯說。

李山村幼兒園

日落西山,紅暈漸起。幼兒園的校車駛回李山村,在周圍工廠上班的年輕人們騎著電動車陸續歸來;女人們裙角飛揚,燙著時興的波浪。村裏潔白整齊的小庭院外,擺滿了不同於豫北風格的柏木小椅,鄰裏們討論著誰家又討了媳婦,上大學的孩子畢業找了什麼工作;年輕人們討論著下個周末是去白馬寺還是新開的鄭州博物館......茶話會和著食客們的談笑聲,好不熱鬧。

從外地來的市民在村裏就餐

“小孩兒們基本上不會說老家話了,我們也能完全聽懂當地話了,有的時候,‘中’,不自覺地就會從嘴裏蹦出來。”張慧笑,“都適應了。”

李山村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枯河倒虹吸和水閘高聳,長渠如帶,丹江水緩緩流淌。上午10點,運滿丹江水活魚的貨車又會從南陽駛來,張慧夫妻要準備接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