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妓女下體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今天換種心情。

先不看電影,Sir帶你走進一款第一人稱“動作遊戲”(18歲以下請自覺打開防沈迷模式)。

“遊戲”裏,可以選擇身份。

比如,強盜

騎馬持槍,馳騁江湖,無拘無束。

或者,做個生意人

當然賣的不是一般貨色。

而是N多不同人種、族群的頭皮。

如果不想那麼麻煩,佛系一點。

做個見義勇為好事不留名的路人。

也是樂趣多多。

路邊的“NPC”總結得好。

“遊戲”只有兩條原則:

沒有槍,你會在這裏死得很慘。

但槍法不好,會死得更慘。

那麼。

你,敢來嗎

《黃石:1883》

豆瓣9.4,當之無愧本月口碑之王。

編劇的故事、演員的表演、導演的把控……都足夠硬核。

甚至還吸引到湯姆·漢克斯這樣的大牌充當“自來水”客串。

但Sir得友情提醒,《1883》有“門檻”。

它是衍生劇

史詩級美劇《黃石》的前傳,豆瓣均分9.2。

彪悍到一度被媒體稱為西部版《教父》。

幸好。

Sir刷完3集可以肯定——即使沒看過《黃石》,也不影響觀看《1883》。

最多只會失去一丁點兒call back的樂趣。

所以,《1883》如果有門檻。

其實主要來自於世界觀的鋒利。

某個女性。

丈夫喪命後立馬撫摸一個老牛仔的下體,要嫁給他當妻子,好讓沒有一技之長的自己和年齡尚幼的孩子能夠生存。

可憐還是可恨?

類似情節重復出現,以致於引起爭議誤解質疑……甚至,憤怒。

Sir理解。

文藝作品如果要突破某種邊界,必然無法滿足所有人。

不過,如果耐心些看下去。

這也是《1883》真正毒辣之處——這片蠻荒而原始的西部土地,正是我們跨進混沌而真實的世界的“門檻”。

Sir補充一點“前情”。

《黃石》第一集結尾,那個意猶未盡的鏡頭。

喜與悲置入同一畫面:

主角家族長子去世,大人黯然悲傷。

只有不諳世事的孩子,才能有心情歡笑、打鬧。

葬禮結束後。

女兒眼眶含淚,但一臉堅毅地問道:“我們要和誰開戰?”

老達頓思索一秒,俯身湊到女兒耳朵處,但隨即回到原先的位置,提高聲量說“所有人”。

然後轉身將手搭在女兒背上,向遠方走去。

前景是他們堅定的步伐和一旁的族人、保鏢,後景是他們守護著的農場。

這是《黃石》頗有教父風範的定調。

《1883》跟《黃石》的相同之處在於,主角的敵人仍然近乎是“所有人”。

故事,聚焦19世紀末,一名叫詹姆斯·達頓(蒂姆·麥格羅 飾)的牛仔,如何帶著家人跨越大半個美國,從得克薩斯州去到蒙大拿州。

並在那安身立命,成為當地的顯赫世家。

詹姆斯要面對的,既有街上的扒手、荒野上的強盜、旅館裏的色鬼。

也有同行者中的渣滓,和意見不同的領隊。

內外交困。

稍不留神,就是滅頂之災。

旅館休息,女兒會被色鬼+酒鬼盯上。

外出打獵,營地會被強盜們襲擊。

但結合《1883》的時代,危險顯然還有更多。

大自然。

未被開發的蠻荒之地,人跡罕至的荒野。

毒蛇、毒蟲、毒草、沼澤、河流,以及天花等烈性傳染病。

沒有什麼是不能要人命的。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就是他們的處境。

就像那個對美國各州的經典比喻。

蒙大拿是“熊出沒”,得克薩斯則是“人人帶槍,上帝都怕”。

1883年。

世界的許多地方,包括美國的絕大部分領土,都還處於文明社會的邊緣地帶。

法律、制度、規則,統統救不了人。

能讓自己和家人活下去的,只有max的武力值。

有人欺負女兒?

他聽到聲音提上槍就出來,一發爆頭。

有強盜襲擊營地?

和牛仔們一起去酒吧,幸存者一指認,哢哢就是一頓崩。

什麼,你說你是望風的,你還沒有槍?

不好意思,去跟法官說,看他給不給你機會。

一句話。

不管別人是不是罪不至此,只要動他的家人(即便是家人先動手)那肯定就要吃槍子兒。

這裏沒有法律與規則可言。

或者說,唯一的規則就是誰的槍法更好,誰的拳頭更硬。

詹姆斯顯然相當硬。

草原槍戰1V6毫發無損。

年輕牛仔本來還有心情講笑話,但看到他繃著臉害怕得要死,直呼對不起。

硬漢柔情也有。

勸活潑好動的女兒安分一點,不要惹事;去樓下拎幾大桶熱水和妻子洗泡泡浴;給兒子進行洗禮儀式,並教他尊重生命……

要按照科裏昂教父的說法,詹姆斯無疑是個男人。

因為男人如果不照顧家庭

就算不上真正的男人

這大概是《黃石》《1883》被多次拿來與《教父》比較的原因。

所謂“男人的聖經”

呈現的不僅是男人的氣度、擔當、原則。

更是男人的弱點。

《1883》無疑是精彩的,深邃的。

但爭議也隨之而來。

比如“種族歧視”。

西進運動中,有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殺。

劇中也不乏有類似場景,比如前面Sir提到的頭皮。

是否真的涉及“歧視”?

還是那個詞,耐心。

看下去會發現,劇中同時展現了印第安人對於牛仔的摧毀。

第一集開頭,詹姆斯的女兒從遍地屍首的草原上醒來,身邊是策馬狂奔的印第安人。

她最後的死狀讓人不忍直視……

歧視,往往指強者對弱者的剝削。

可在這片土地上,始終沒有出現過永恒的“強者”。

還有“女性”。

劇中的女性顯然是群像。

詳細呈現的,有頑固、古板的大姨子,慈愛中帶有堅韌的妻子,天真爛漫的女兒;

一閃而過的,有酒館的妓女,無所事事的行人,好吃懶做的農婦……

有好有“壞”也有中性,幾乎是對彼時社會女性的復寫。

男性同理。

陰險的強盜,狡詐的小偷,好色的嫖客,英勇的牛仔……

你所能想象到的美國19世紀末的男性這裏全有。

他們戲份不一,性格各異,同類型也不能合並。

打住。

美化男性,歧視女性……

這些“不可避免”的上綱上線,稱不上是《1883》的門檻。

更像是導演對市場的一次反向選擇。

如果認為靠槍炮,便能征服一片土地,成為一方霸主,最終勢必然被暴力反噬。

如果認為,只能以放大鏡的角度觀察世界。

總有一天。

我們會重新想起“管中窺豹”的道理。

這才是《1883》真正隱藏的“鋒利”——一部以還原真實為目的,卻以不斷顛覆你三觀為結果的作品。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李尋歡不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