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空缸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專著(專著),◆專門著作。○[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序論》:“在[中國]佛教史研究方面,最早的是[境野黃洋],他陸續發表有《講話》、《研究》、《精史》等一些專著。”

著作權(著作權),◆指著作者按照法律規定對自己的著作所享有的權利,如發表、修改以及取得稿酬等。◆補證條目■指著作者按照法律規定對自己的著作所享有的權利,如發表、修改以及取得稿酬等。又稱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一章第二條:“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著作郎,◆官名。○[三國][魏明帝]始置,屬中書省,掌編纂國史。其屬有著作佐郎(後代或稱佐著作郎)、校書郎、正字等。○[晉][元康]中改屬秘書省,稱為大著作。○[唐]代主管著作局,亦屬秘書省。○[宋][元]因之,惟[宋]別有國史院,故著作郎僅參與彙編“日歷”(每日時事)等。○[明]代廢。亦省稱“著作”。○《南史‧百官誌下》:“[晉武]世,[繆徵]為中書著作郎……著作郎謂之大著作,專掌史任。”○[唐][劉知幾]《史通‧覈才》:“夫史才之難,其難甚矣。○《晉令》雲:‘國史之任,委之著作,每著作郎初至,必撰名臣傳一人。’斯蓋察其所由,茍非其才,則不可叨居史任。”○[宋][曾鞏]《本朝政要策‧史官》:“天子動則左史書之,《春秋》是也;言則右史書之,《尚書》是也。○[漢武帝]有《禁中起居註》。○[魏][晉]歸之著作,其後亦命近臣典其事。”

著作等身,◆同“著述等身”。○徐鑄成《風雨故人》:“在祖國大陸,我一向敬重的葉聖陶先生也壽登九旬,巴金先生是八旬大慶。他們也都著作等身,也都老而筆健。”○秦牧《讀茅盾〈八十自述〉詩》:“這位著作等身、勞績卓著,卻謙遜厚道,對人不亢不卑,無論在人生道路上遭遇什麼挫折,都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的偉大作家,終於獲得了公正的評價。”

著作,◆1.用文字表達意見、知識、思想、感情等。○《文選‧班固<答賓戲>》:“取舍者,昔人之上務;著作者,前烈之餘事耳。”○[呂向]註:“著作,謂述作文史也。”○《後漢書‧延篤傳》:“[桓帝]以博士徵,拜議郎,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清][劉大櫆]《<嚴遙青詩集>序》:“[文王]、[周公]繫《易》,[孔子]成《春秋》,皆以大聖人之才,躬親著作。”○[魯迅]《準風月談‧“商定”文豪》:“然而,著作一世,藏之名山,以待考古團的掘出的作家,此刻早已沒有了。”◆2.著作的成品。○《明史‧李東陽傳》:“為文典雅流麗,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清][昭槤]《嘯亭續錄‧王西莊之貪》:“余自信文名可以傳世,至百年後,口碑已沒而著作常存。”○[丁玲]《悼念茅盾同誌》:“[茅盾]同誌著作等身,我將再好好地去讀,並永遠向他學習。”◆3.見“著作郎”。

著著(著著),◆1.猶言一步一步地;逐漸地。○[李慶芳]《中國國會議》:“倘政府諸公,從此著著進行,則立憲政體之成,可拭目而俟也。”◆2.猶言樣樣;每一樣。○[魯迅]《二心集‧習慣與改革》:“以後較新的改革,就著著失敗。”

著重(著重),◆把重點放在某方面;強調。○[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後來白話作者逐漸多了起來,但又因為《新青年》其實是一個論議的刊物,所以創作並不怎樣著重,比較旺盛的只有白話詩。”

著者,◆書或文章的寫作者。

著帳郎君(著帳郎君),◆[遼]時管理抄沒戶籍的人戶的官員。○《遼史‧國語解》:“凡世官之家及諸色人,因事籍沒者為著帳戶,官有著帳郎君。”

著帳戶(著賬戶),◆[遼]時被抄沒戶籍的人戶。○《遼史‧國語解》:“凡世官之家及諸色人,因事籍沒者為著帳戶,官有著帳郎君。”

著帳(著帳),◆[遼]時因犯罪而被沒收家產的戶口。○《遼史‧百官誌一》:“古者刑人不在君側。叛逆家屬沒為著帳,執事禁衛,可為寒心。”

著意(著意),◆集中註意力;用心。○《楚辭‧九辯》:“罔流涕以聊慮兮,惟著意而得之。”○[朱熹]集註:“著意,猶言著乎心,言存於心而不釋也。”○[林紓]《譯<塊肉餘生述>序》:“此書為[疊更司]生平第一著意之書。”◆補證條目■集中註意力;用心。○唐曹唐《病馬五首呈鄭校書章三吳十五先輩》詩之五:“病久無人著意看,玉華衫色欲雕殘。”○宋趙長卿《水調歌頭·遣懷》詞:“自古腰金結綬,著意經營辛苦,回首不勝悲。”

著衣(著衣),◆穿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謝遏]夏月嘗仰臥,[謝公]清晨卒來,不暇著衣。”○《南史‧劉璡傳》:“兄[瓛]夜隔壁呼[璡],[璡]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唐][項斯]《宿山寺》詩:“中宵能得幾時睡,又被鐘聲催著衣。”

著業(著業),◆從事某種行業。○《管子‧宙合》:“天不一時,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著業不得不多分,名位不得不殊方。”○[尹知章]註:“天時地利,猶有不一,況於人之所著事業及其名位,豈得不多而殊乎。”

著眼點(著眼點),◆著重考慮和註意的方面。○[梁啟超]《暴動與外國幹涉》:“吾所謂暴動可以招幹涉者,其著眼點全在此。”

著眼(著眼),◆1.猶舉目;入眼。○[宋][賀鑄]《木蘭花》詞:“朝來著眼沙頭認,五兩竿搖風色順。”○[明][唐寅]《警世》詩之一:“措身物外謝時名,著眼閒中看世情。”○[清][李鬥]《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廢池吹縠,野田方罫,著眼都如畫。”◆2.(從某方面)考慮;觀察。○[明][李贄]《史綱評要‧周紀‧赧王》:“買骨大須著眼,若是假骨,千裏馬斷不至矣。”◆補證條目■猶舉目;入眼。○唐殷堯藩《奉送劉使君王屋山隱居》詩:“塵緣難著眼,晚興寄青雲。”

著心(著心),◆用心,關心。○《朱子語類》卷一○一:“[五峰]諸子不著心看文字,恃其明敏,都不虛心下意,便要做大。”○[宋][俞文豹]《吹劍四錄》:“著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寬。”○[明][郎瑛]《七修類稿‧事物六‧祭江》:“先君早年無子,著心為善,暑則施茶粥於途,寒則施綿衣於貧者。”

著相(著相),◆佛教語。有意識地表現出來的形象狀態。○[唐][慧能]《壇經‧機緣品》:“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瞿秋白]《餓鄉紀程》二:“然而宇宙間的‘活力’,那‘第三者’,普遍圓滿……況且‘他’是‘活力’,不流轉而流轉,自然顯露,不著相而著相,自然映照。”

著聞(著聞),◆著名,聞名。○《東觀漢記‧劉平傳》:“[劉平]字[公子],[楚郡]人,以仁孝著聞。”○《陳書‧歐陽頠傳》:“[頠]少質直有思理,以言行篤信著聞於[嶺]表。”○[宋][範仲淹]《贈大理寺丞蔡君墓表》:“夙夜刻誌,富於學問……以是著聞於時。”○[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一‧範文肅家法》:“故[忠貞]歷官督撫,皆以清節著聞。”

著位(著位),◆著,宮室屏、門之間的地位,為帝王視朝時站立的地方。位,皇宮中廷左右兩邊。“著位”連用常表示固定的朝位或祭位。○《左傳‧昭公十六年》:“其祭在廟,已有著位。”○[楊伯峻]註:“著位,著即位也。”○《周禮‧春官‧家宗人》“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猶鬼神示之居,辨其名物”[漢][鄭玄]註:“天者,群神之精,日月星辰其著位也。”○[孫詒讓]正義:“《國語‧周語》雲:‘大夫士日恪位著。’[韋]註雲:‘中廷之左右曰位,門屏之間曰著。’此以朝位況三辰之位也。”○[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九:“舊制天下貢舉人到闕,悉皆入對,數不下三千人,謂之群見。遠方士皆未知朝廷儀範,班列紛錯。有司不能繩劾,見之日,先設禁圍於著位之前,舉人皆拜於禁圍之外,蓋欲限其前列也。”

著體衣(著體衣),◆貼身衣服。○[明][葉盛]《水東日記‧霹靂》:“又雲雷神極巧,如人被擊,火或燒其著體衣一層無遺,其外衣仍存。”參見“著體”。◆補證條目■貼身衣服。○後蜀何光遠《鑒誡錄·求冥婚》:“巫者度語曰:‘相公請曹郎留著體衣一事,以爲言定。’曹遂解汗衫留於女座。”

著體(著體),◆接觸身體。指衣服穿在身上。○[元][貢師泰]《送張介臣伴讀歸省濟南》詩:“重裘著體如壓鐵,呼酒不來寒正驕。”○[葉聖陶]《窮愁》:“念今日新寒,非棉何暖,阿母一襖,春間已敝,不與補綴,何堪著體?”◆接觸身體。指衣服貼身穿。○《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王陵脫著體汗衫,掇一標記。”

著數(著數),◆比喻手段、計策和辦法等。○《朱子語類》卷一三二:“[蔡京]們著數高,治[元祐]黨只一章疏便盡行遣了。”◆補證條目■比喻手段、計策和辦法等。○明史可法《請遣北使疏》:“但是既能殺賊,即爲我復讐,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讐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強,而盡殲醜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著數也。”

著書立説,◆寫書建立學說。泛指從事著述。○《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將南京元武湖賜與莊尚誌著書立説,鼓吹休明。”○陳獨秀《答方孝嶽〈白話文〉》:“愚意白話文學之推行,有三要件:首當有比較的統一之國語;其次則須創造國語文典;再其次國之聞人多以國語著書立說。”

著書(著書),◆撰寫著作。○《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唐][韓愈]《順宗實錄四》:“[贄]居[忠州]十餘年……避謗不著書,習醫方。”○《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莊尚誌]﹞此時已將及四十歲,名滿一時。他卻閉戶著書,不肯妄交一人。”○[冰心]《空巢》:“你退休了,正可以得閑著書了。”

著手生春(著手生春),◆見“著手成春”。

著手成春(著手成春),◆語出[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本謂詩歌格調要自然清新,後常用以贊譽醫家、藝術家技藝精湛。○[清][錢泳]《履園叢話‧畫學‧史鳴鶴》:“[史鳴鶴],字[松喬],[江都]人。畫梅,宗[王元章]一派,千枝萬蕊,著手成春,大小幅俱臻絕妙。”亦作“著手生春”。○[清][馮桂芬]《懷人詩》:“不為良相為良醫,著手生春妙譽馳。”

著手(著手),◆1.觸手;附著手上。○[唐][王勃]《采蓮賦》:“絲著手而偏遶,刺牽衣而屢襞。”◆2.動手;開始做。○[唐][韓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書單前已見過,後又另見一種,計有百種之多,但一時不易搜集,因出版所等,難以詳知,故未能著手也。”◆3.猶言用力。○《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著實(著實),◆1.踏實;認真。○《朱子語類》卷七四:“知識貴乎高明,踐履貴乎著實。知既高明,須放低著實做去。”○[明][張居正]《請諭戒邊臣疏》:“選將練兵、積餉修守等項事務,都要著實舉行。”◆2.切實,符合實際。○《朱子語類》卷九三:“今且須看[孔]、[孟]、[程]、[張]四家文字,方始講究得著實,其他諸子不能無過差也。”○《朱子語類》卷一二○:“自家先恁地浮躁,如何要發得中節。做事便事事做不成,說人則不曾說得著實。”

著聲(著聲),◆著名,著稱。○[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近有大貴,以孝著聲。”○[唐][王維]《責躬薦弟表》:“[縉]前後歷任,所在著聲。”○[清][孫鼎臣]《淩豐叔哀辭》:“[善化]之[淩氏],無仕者,而[豐叔]特以才著聲。”

著色(著色),◆塗上顏色。○[宋][蘇軾]《王晉卿所藏著色山》詩:“縹緲營丘水墨仙,浮空出沒有無間。邇來一變風流盡,誰見將軍著色山?”[元][劉祁]《歸潛誌》卷三:“﹝[劉勳]﹞平生詩甚多,大概尖新長於對屬……又<濟南泛舟>雲:‘人行著色屏風裏,舟在迴文錦字中。’”◆補義條目■刻畫,渲染。○明張岱《陶庵夢憶·柳敬亭說書》:“余聽其説景陽岡武松打虎白文……武松到店沽酒,店內無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甕甕有聲。閑中著色,細微至此。”

著肉,◆著肉;貼身。○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燈下偷睛覷,胸前著肉揣。”

著然(著然),◆猶顯然。非常明顯。○《隋書‧天文誌上》:“然則日為陽精,玄象之著然者也。”

著明(著明),◆顯明。○《易‧繫辭上》:“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史記‧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新唐書‧陳子昂傳》:“臣觀禍亂之動,天人之際,先師之說,昭然著明,不可欺也。”○[何震]《女子解放問題》:“以迄於今,曾幾何時,而議員壓制之弊,深切著明,社會黨人所宣言,勞動團體所反抗,書報具在,可復審也。”

著名,◆1.聞名,有名。○《漢書‧辛慶忌傳》:“[元帝]初,補[金城]長史……朝廷多重之者。轉為校尉,遷[張掖]太守,徙[酒泉],所在著名。”○《北史‧衛操傳》:“[淡]亦以勇績著名,[桓帝]末,至信義將軍、[樓煩]侯。”○[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姑蘇]之席,著名天下,不特今日,自古已然矣。”○[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開幕詞》:“我們共產黨人是以不怕困難著名的。”◆2.寫上名字或名稱。○《韓非子‧大體》:“故至安之世……萬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駿不創壽於旗幢;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錄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虛。”○[宋][蘇軾]《和人見贈》:“只寫[東坡]不著名,此身已是一長亭。”○[清][吳敏樹]《雜說》:“客有謂[吳子]曰:‘甚哉藥之難知也,今何不盡訪諸草藥,而著名之以利人乎?’”

著落(著落),◆1.猶安排;安置。○《元典章‧刑部十八‧孛蘭奚》:“本省去都四千餘裏,誠恐沿路瘦損倒死……若不早為著落,歲月既久,死損更多。”◆2.確實的根據;可靠的來源。○[清][薛雪]《一瓢詩話》:“及觀其所作,比近體不過稍增幾句不工不緻不[唐]不[宋]之語,尋繹其所擬何人,究無著落。”◆補證條目■確實的根據;可靠的來源。○《朱子語類》卷一二〇:“讀書須將心帖在書冊上,逐字看得各有著落,方好商量。”

著令(著令),◆I書面寫定的規章制度。○《漢書‧景帝紀》:“秋七月,詔曰:‘吏受所監臨,以飲食免,重;受財物,賤買貴賣,論輕。廷尉與丞相更議著令。’”[顏師古]註:“著音著作之著,音竹箸反。”○《三國誌‧魏誌‧文帝紀》:“元年二月壬戌,以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禦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衣冠故事多無著令,但相承為例。”◆II下令;責成。○[唐][李白]《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故人贈我我不違,著令山水含清暉。”○[唐][元稹]《有唐贈太子少保崔公墓誌銘》:“公乃悉出所餘,命糾掾已下均取之。著令曰:自是加俸貯於剋府,賞信易取也。”◆2.謂得到許可的命令。[宋][王禹偁]《野興亭記》:“綠野之色亂入,四時之景互見。至若假寧著令,休沐得告,絳騶騑騑,言適於野。”

著力(著力),◆盡力;用力。○[五代][吳涵虛]《上升歌》:“[玉皇]有詔登仙職,龍吐雲兮鳳著力。”◆補證條目■盡力;用力。○《敦煌變文集·無常經講經文》:“須自鈍丞(準承)方免難,望他著力沒因由。”○《朱子語類》卷一〇四:“學者難得,都不肯自去著力讀書。”

著句,◆謂作詩詞。○宋尤袤《瑞鷓鴣·海棠》詞:“定自格高難著句,不應工部總無心。”○宋辛棄疾《臨江仙·探梅》詞:“賸向空山餐秀色,爲渠著句清新。”

著節(著節),◆1.以高尚的節操著稱。○《漢書‧蘇武傳》:“以[武]著節老臣,令朝朔望,號稱祭酒,甚優寵之。”○[明][李贄]《復士龍悲二母吟》:“[李氏]妹又旌表著節,翕然稱聲於[白門]之下矣。”◆2.謂顯其節操。○《魏書‧李孝伯傳》:“是以積德累忠,《春秋》許宥十世;立功著節,河山誓其永久。”

著腳(著腳),◆立足;涉足。○[清][費錫璜]《漢詩總說》五:“學詩須從第一義著腳,如立[泰][華]之巔,一切培塿,皆在其中。”◆補證條目■立足;涉足。○宋劉克莊《賀新郎·送唐伯玉還朝》詞:“可但紅塵難著腳,便山林、未有安身地。”

著見,◆(—xiàn)■明白呈現;顯現。○《漢書·武帝紀》:“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於禮樂,故用事八神。遭天地況施,著見景象,書然如有聞。”○又《息夫躬傳》:“間者災變不息,盜賊衆多,兵革之徵,或頗著見。”

著籍(著籍),◆1.記姓名於宮門的門籍。○[漢]制,門籍有其姓名者,方得入宮。○《史記‧梁孝王世家》:“[梁孝王]入朝……[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無異。”◆2.記名於某學者門下為弟子。亦泛指弟子。○[宋][蘇轍]《和胡教授蒙太守策試諸生》:“著籍初同[闕裏]多,采芹先致[魯]風和。”◆3.登記在戶籍上。○《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裴松之]註引[三國][魏][魚豢]《魏略》:“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清史稿‧食貨誌一》:“凡民之著籍,其別有四:曰民籍;曰軍籍,亦稱衛籍;曰商籍;曰竈籍。其經理之也,必察其祖籍。”◆4.引申為有名。○[唐][賈島]《送雍陶及第歸成都寧親》詩:“不唯詩著籍,兼又賦知名。”

著急(著急),◆焦躁不安。○[宋][楊萬裏]《曉行聞竹雞》詩:“路不喚君君自去,為誰著急不歸休。”

著積(著積),◆猶居積。積蓄財物。著,通“貯”。○[漢][桓寬]《鹽鐵論‧貧富》:“[子貢]以著積顯於諸侯。”

著花(著花),◆長出花蕾或花朵。○[唐][王維]《雜詩》之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老殘遊記》第二回:“現在正是著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實在奇絕。”○[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不知[孤山]的古梅,著花也未,可也在那裏反對[中國]人‘打倒帝國主義’?”

著號(著號),◆著名;著稱。○[嚴復]《原強》:“其論一事,持一說,必根據理極,引其端於至真之原,究其極於不遁之效,於五洲殊種,由狉榛蠻夷,以至著號開明之國,揮斥旁推,什九罄盡。”○[嚴復]《原強》:“故庠序校塾,不忘武事……彼古之[希臘]、[羅馬]人亦知之,故其阿克德美([柏拉圖]所創學塾)之中,莫不有津蒙那知安(此言練身院)屬焉,而[柏拉圖]乃以駢脅著號。”

著行,◆排列成行。○唐杜甫《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詩:“野花隨處發,官柳著行新。”○《敦煌變文集·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慈烏返哺猶懷感,鴻雁才飛便著行。”○宋蘇軾《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詩之一:“病中聞汝免來商,旅雁何時更著行?”

著功,◆用功。○《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有一般禿子,便向裏許著功。”

著格(著格),◆規定的格式。○[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五:“取《字林》、《韻集》、《韻略》、《字統》及《三倉》、《爾雅》,定其字式為禮部韻及廟國(一作諱)之避。凡科場儀範,遂為著格。”

著定(著定),◆朝廷內按官職大小設置的固定的朝位。著,通“佇”。○《左傳‧昭公十一年》:“朝有著定,衣有襘,帶有結。會朝之言必聞於表著之位,所以昭事序也。”○[杜預]註:“著定,朝內列位常處謂之表著。”○[孔穎達]疏:“著定,謂佇立定處,故謂朝內列位常處也。”

著地,◆落地。○宋康與之《醜奴兒令·促養直赴雪夜溪堂之約》詞:“馮夷剪碎澄溪練,飛下同雲。著地無痕,柳絮梅花處處春。”

著處(著處),◆猶處處,到處。○[唐][杜甫]《清明》詩:“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唐][王涯]《遊春詞》:“經過柳陌與桃蹊,尋逐春光著處迷。”

著稱(著稱),◆1.著名,出名。○《後漢書‧竇武傳》:“[武]少以經行著稱,常教授於大澤中,不交時事,名顯[關]西。”○《新唐書‧王璠傳》:“儀宇峻整,著稱於時。”○[清][俞樾]《茶香室續鈔‧麻沙》:“然則[宋]時麻沙版之著稱,特以其多耳,非為精美也。”○[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一章第一節:“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2.猶命名。給予名稱。○[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潁水》:“[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著稱者也。”○[劉師培]《文說》:“且文苑之英,字學多疏,率爾操觚,緣飾附會,假設名詞,獨標奇語,因事著稱,緣物生義。”

著便,◆合適。○唐張鷟《遊仙窟》:“十娘機警,異同著便。”○《祖堂集·巖頭和尚》:“今生不著便,共文遂個漢行數處,被他帶累,今日共師兄到此又只管打睡。”

著筆(著筆),◆落筆;下筆。○[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八‧無羊之什》:“即使[史道碩]、[戴嵩]畫手擅場,未能至此,後人如何著筆?”[林紓]《譯<孝女耐兒傳>序》:“余嘗謂古文中序事,唯序家常平淡之事為最難著筆。”

著白(著白),◆1.猶明白。○[宋][司馬光]《與薛子立秀才書》:“觀足下之文,上以薦之於宰輔,下以貽之令長……皆閭裏素所疾苦而上不獲知音,深切著白,使其人果舉而行之,則足下雖未得位而澤固施於民矣。”◆2.猶顯著;昭著。○[宋][蘇舜欽]《兩浙路轉運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若公者,績效著白,而雅意沖退,復不喜緣家世親戚,以取恩澤,故間關計府,沒於郎署,士大夫為之歎息焉。”○[元][揭傒斯]《重修揭氏族譜序》:“然吾先世之雄文盛德,在[宋]由進士而入者,科不乏人,自足著白於無窮。”

眾著(眾著),◆眾所周知。○[清][曾國藩]《金陵軍營官軍昭忠祠記》:“自[鹹豐]癸醜以迄庚申,耳目眾著之事,大略如此。”○[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事既無可奈何矣,其明效大驗已眾箸於天下矣。”

重著(重著),◆一再說明。○《楚辭‧九章‧惜誦》:“恐情質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王逸]註:“復重深陳……以自著明也。”○[馬茂元]註:“自己一再明白地申說。‘著’和‘明’同義。”一說:重,深大也。讀輕重之重。“重著”猶言鄭重申說。參見[姜亮夫]《屈原賦校註》。

執著(執著),◆1.原為佛教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百喻經‧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諸外道見是斷常事已,便生執著,欺誑世間作法形象,所說實是非法。”○[唐][白居易]《傳法堂碑》:“凡夫無明,二乘執著。”◆2.泛指固執或拘泥,亦指對某種事物追求不捨。○《水滸傳》第二二回:“我只怕[雷橫]執著,不會周全人,倘或見了兄長,沒個做圓活處。”○[茅盾]《關於<遙遠的愛>》:“對於人生的熱愛,對崇高理想的執著,這也是對的。”

正著(正著),◆見“正著”。

真著(真著),◆真實確切。○《紅樓夢》第十回:“有的說道是喜,有的說道是病,這位說不相幹,這位又說怕冬至前後:總沒有個真著話兒。”○《醒世姻緣傳》第十一回:“[孔舉人]娘子發放道:‘看真著些!休得又是[晁奶奶]來了。’”

著重(著重),◆1.把重點放在某方面;強調。○[毛澤東]《關於建立報告制度》:“報告文字每次一千字左右為限……或一次著重寫幾個問題,對其餘問題則不著重寫,只略帶幾筆。”○[瞿秋白]《文藝雜著續輯‧擇吉》:“北方的吉日是‘五七’,因為這似乎可以開脫一些[袁世凱]的罪名;而南方的吉日是‘五九’,因為要著重的指出賣國賊的罪狀。”◆2.加重(病情)。○[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三章:“你來做啥?才化畢膿,你來做啥?叫著重嗎?”[柳青]《狠透鐵》:“老監察說:‘以前那風濕癥,近時在稻地裏看了個把月水,著重了。’”

著眼(著眼),◆1.猶舉目;入眼。○[宋][陳師道]《小放歌行》:“春風永巷閉娉婷,長使青樓誤得名。不惜卷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2.(從某方面)考察;觀察。○《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只是他二位是一片仁厚心腸,只感念姑娘救了自己的兒子,延了[安]家的宗祀,大處著眼,便不忍吹求到此。”○[魯迅]《且介亭雜文‧連環圖畫瑣談》:“但要啟蒙,即必須能懂。懂的標準,當然不能俯就低能兒或白癡,但應該著眼於一般的大眾。”

章著(章著),◆顯露;分明。○《後漢書‧朱浮傳》:“宜下廷尉,章著其事。”○[宋][王安石]《上蔣侍郎書》:“然處卦之初,道未章著。”

雜著(雜著),◆文體名。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不拘體例的著作。○[明]徐師曾《文體明辨‧雜著》:“按,雜著者,詞人所著之雜文也;以其隨事命名,不落體格,故謂之雜著。然稱名雖雜,而其本乎義理,發乎性情,則自有致一之道焉。○[劉勰]所雲‘並歸體要之詞,各入討論之域’,正謂此也。”

遠著(遠著),◆謂遠播。○《三國誌‧魏誌‧賈詡傳》:“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

原著,◆著作的原本,翻譯、改寫、刪節等所依據的著作。○[柯巖]《天涯何處無芳草》二:“我頓了一下,也笑了,很有禮貌地問她:‘作為一個小說原作者,你滿意電影不?影片忠實於原著嗎?’”

以微知著(以微知著),◆根據剛露出的徵兆即可預知事物未來發展的情況。○[漢][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是故[子胥]知[姑蘇]之有麋鹿;[輔果]識[智伯]之為[趙]禽;[穆生]謝病,以免[楚]難;[鄒陽]北遊,不同[吳]禍。此四士者,豈聖人哉?徒通變思深,以微知著耳。”參見“見微知著”。

遺著(遺著),◆前人遺留下來的著作。○[清][葉廷琯]《鷗陂漁話‧石唯庵殘稿》:“余與[序伯]編輯亡友[印印川][鷗天閣]遺著。”○[茅盾]《子夜》五:“他接連把[孫總理]遺著《建國方略》中《實業建設》的文字背誦了好幾段。”○[巴金]《新生‧三月二十三日》:“就因為這個緣故,我今天早晨把[杜大心]底遺著《生之懺悔》找出來讀了一遍。”

衣著(衣著),◆衣服;穿著。○[晉][陶潛]《桃花源記》:“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陳書‧姚察傳》:“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綀,此物於吾無用。”○[宋][楊萬裏]《立春前一夕》詩之二:“雨晴終日異,衣著一冬難。”○[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五章:“這時,一個身材裊娜、衣著鮮麗、闊面大眼的年輕女人,穿著高跟皮鞋匆匆地跑進房裏來。”

一著(一著),◆I一經接觸。○《晉書‧賈充傳》:“時[西域]有貢奇香,一著人則經月不歇。”◆II本謂下棋落一子。亦指行事的一個步驟。○[宋][陳亮]《與呂伯恭正字又書》:“方欲出耕於空曠之野,又恐無退後一著。”○[明][楊慎]《大顛書》:“如善奕者常留一著,[歐公]之於[師魯]留一著也。”○[明]何良俊《世說新語補‧棲逸》:“二公平日對奕,[徐]高於[蘇],是日[養直]拈一子,笑視[師川]曰:‘今日還須讓老夫下此一著。’”◆2.一件事。《景德傳燈錄‧南嶽金輪可觀禪師》:“師問僧:‘作麼生是覿面事?’曰:‘請師鑒。’師曰:‘恁麼還當麼。’曰:‘故為即不可。’師曰:‘別是一著。’”◆3.指武術的一個招數。《兒女英雄傳》第六回:“那女子收回左腳,把腿跟向地下一碾,輪起右腿甩了一個‘旋風腳’……這一著叫作‘連環進步鴛鴦拐’。”◆4.比喻一個計策或手段。[茅盾]《子夜》十一:“我早就料到有這一著,所以我上次勸你耐心籠絡[曼麗]。”○[張天翼]《清明時節》七:“他急著要決定一個辦法,他全家的命運怎樣,就全在這一著。”◆補證條目■亦作“一著”。■本謂下棋落子。亦指行事的一個步驟。○唐張瀛《贈琴棋僧》歌:“我又聽師棋一著,山頂坐沈紅日腳。”○五代齊己《贈樊處士》詩:“誰將一著爭先後,共向長安定是非。”◆比喻一個計策或手段。○元劉致《殿前歡·道情》曲:“醉時拍手隨腔和,一曲狂歌,除漁樵那兩箇,無災禍,此一著誰參破。”○《水滸傳》第三九回:“我教仁兄一著解手,未知如何?”

要著(要著),◆重要之事;首要之事。○《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小姐道:‘這個最是要著,郎君在心則箇。’”○《清史稿‧兵誌十一》:“令各省疆臣,製造槍炮,為邊防第一要著。”○[魯迅]《<吶喊>自序》:“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玄著(玄著),◆見“玄箸”。

宿著(宿著),◆久負盛譽。○《文選‧應璩<百一詩>》:“下流不可處,君子慎厥初。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誣。”○[呂延濟]註:“宿,久也。”

向著(向著),◆舊時河工術語。水流沖刷。亦指水流沖刷之處。○[宋][蘇轍]《論雇河夫不便劄子》:“及其覺知欠少,或託以火燭,或因河流向著,一經卷歸,大破數目。”○《宋史‧河渠誌三》:“願申飭有司,以日繼月,視水向著,隨為隄防,益加增固。”○[元][沙克什]《河防通議‧卷埽》:“凡埽去水近者,謂之向著;去水遠者,謂之退背。”

相著(相著),◆互相接觸;相依。○《隋書‧循吏傳‧辛公義》:“死生由命,不關相著,前汝棄之,所以死耳。”○[唐][韓偓]《木蘭花》詞:“嬌嬈意態不勝春,願倚郎肩永相著。”

顯著(顯著),◆亦作“顯箸”。◆1.顯揚昭著。○《史記‧秦始皇本紀》:“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唐][韓愈]《復誌賦》:“甘潛伏以老死兮,不顯著其名譽。”○《元史‧儒學傳序》:“[元]興百年,上自朝廷內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衣之士,以通經能文顯著當世者,彬彬焉眾矣。”◆2.非常明顯。○[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上》:“其事皆始於纖微,終於顯著。”○《金瓶梅詞話》第四八回:“受[苗青]夜賂之金,曲為掩飾,而贓跡顯著。”○[蕭乾]《未帶地圖的旅人》:“[天津]報館不斷給我們寫信,說我們的東西登出後,捐款怎樣顯著地踴躍起來。”◆3.顯露;炫耀。○[宋][儲泳]《祛疑說》:“夫鬼神者,本無形跡之可見,聲臭之可求,謂之有則不可,至於寒暑之代謝,日星之運行,雷電風雨之倏變倏化,非鬼神之顯著者乎?”[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帝亦不懌,諭姥今後悉如前,無矜張顯著。”

先著(先著),◆謂必須先辦的事。○[明][高攀龍]《與涇陽論知本》:“失了先著,便不可入道。先著即在格物。”◆補證條目■謂必須先辦的事;占先一步。○宋劉克莊《賀新郎·再用約字》詞:“留取姚家花相伴,羞與萬紅同落。未肯讓、蠟梅先著。”

無著處,◆無歸屬;沒安頓處。○宋朱敦儒《清平樂》詞:“多寒易雨,春事都相誤。愁過黃昏無著處,寶篆燒殘香縷。”○宋辛棄疾《臨江仙》詞:“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只住山林。”

無著(無著),◆1.亦作“無著”。無所依托;沒有著落。○[前蜀][韋莊]《出關》詩:“危時秖合身無著,白日那堪事有涯。”○《宋史‧蘇軾傳》:“讀其文,浩然無當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明][唐順之]《答陳澄江僉事村居韻》之四:“出處兩無著,空慚大隱名。”◆2.佛教語。無所羈絆;無所執著。○《藝文類聚》卷七七引[南朝][梁元帝]《梁安寺剎下銘》:“有識之所虔仰,無著之所招提。”○[唐][鄭谷]《蔡處士》詩:“無著復無求,平生不解愁。”

位著(位著),◆亦作“位寧”。◆1.古代宮殿,中庭左右兩側叫“位”,門屏之間叫“著”(或“寧”),故用以借指在朝居官。○《國語‧楚語上》:“在輿有旅賁之規,位寧有官師之典。”◆2.指朝官的職守。○《國語‧周語上》:“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宋][葉適]《除吏部侍郎謝表》:“馭下極稱亭之審,待臣循理分之宜。位著所嚴,等威自辨。”

土著,◆1.亦作“土箸-土箸”。世代定居一地。○《史記‧西南夷列傳》:“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漢書‧西域傳上》:“[西域]諸國,大率土著。”○[顏師古]註:“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隨畜牧移徙也。”○《宋書‧孔季恭傳》:“夫訓農修本,有國所同,土著之民,習翫日久,如京師無田,不聞徙居他縣。”○[清][朱大韶]《實事求是齋經義‧司馬法非周制說》:“[桓公]問伍鄙之法,[管子]曰:‘相地而差徵,則民不移;徵不旅舊,則民不偷。’謂隨地之美惡而差其徵稅,則民安土箸不移徙。”○[清][龔自珍]《西域置行省議》:“[山西]號稱海內最富,土著者不願徙。”○[瞿秋白]《餓鄉紀程》十:“所以那地方土著的資產階級很少,大多數只是‘農業的’小資階級,外來的如[中國]人等,也是私人商業經濟,小買賣小手藝等等。”◆2.指世代居住的地方。○[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十:“[東平]([沈東平])先生《臨平記》以[唐]詩人[邱丹]為[臨平]人。考《全唐詩》雲:‘[邱丹],[蘇州][嘉興]人,[諸暨]令,歷尚書郎,隱[臨平山]。’則[臨平]乃其流寓,而非土著也。”◆3.世代居住本地的人。○[宋][趙汝礪]《北苑別錄‧采茶》:“大抵采茶,亦須習熟,募夫之際,必擇土著及諳曉之人。”○[元][周伯琦]《興和郡》詩:“[灤陽]界東履,[汾][晉]直西略。提封廣以遐,編氓半土著。”○[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田子成》:“少君姓[江],此間土著。”○[茅盾]《故鄉雜記》:“據鎮誌,則[宋朝]時‘漢奸’[秦檜]的妻[王氏]是這鎮的土著。”

頭上著頭(頭上著頭),◆猶言頭上安頭。○《景德傳燈錄‧雲門山文偃禪師》:“師上堂雲:‘諸和尚子,饒你道有什麼事,猶是頭上著頭。’”

素著(素著),◆一向顯著。○[漢][王充]《論衡‧逢遇》:“名不素著,無以遇主。”○《後漢書‧蔡邕傳》:“﹝[蔡邕]﹞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明][沈德符]《野獲編‧兵部‧兵事驟遷》:“至今上乙酉,陞[薊州]兵備副使[顧沖菴]為僉都撫[遼]左,則以邊才素著。”○[清][施閏章]《送孫豹人舍人歸揚州序》:“聖天子詔視諸布衣處士,有文學素著,老不任職事者,其授京銜以寵其行。”

私著(私著),◆私人的著作。○[姚華]《論文後編‧源流》:“無韻之作,隨其所誌,各自成名,大抵公牘私著,兩別而已。公牘變於《尚書》,私著暢於諸子。”

屬著(屬著),◆猶貫註,專註。

視微知著(視微知著),◆看到細微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勢。○[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識微知著(識微知著),◆謂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新唐書‧杜佑傳》:“傳曰:‘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管仲]有言:‘國家無使勇猛者為邊境。’此誠聖哲識微知著之略也。”參見“識微”。

失著(失著),◆1.猶失策。○[清][王韜]《瀛壖雜誌》卷五:“惟裹足不出城,是大失著處。”○[茅盾]《子夜》十三:“你剛才沒有關照[李麻子]不要把我們的情形告訴[阿祥],那是一個失著。”◆2.中國象棋術語。敗著;壞著。

聲著,◆聲張;張揚。○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仇隙》:“吾所以積年不告汝者,王氏門彊,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聲著,蓋以避禍耳。”

深切著明(深切著明),◆深刻而顯明。○《史記‧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元][劉壎]《隱居通議‧理學三》:“未必得如今日讀其全書之為深切著明也。”○[清][王夫之]《尚書引義‧說命》:“乃其所言者,雖不深切著明,顯道之藏,立學之準,而固嘗盡非也。”亦作“深切著白”。○[宋][司馬光]《與薛子立秀才書》:“觀足下之文……深切著白,使其人果舉而行之,則足下雖未得位,而澤固施於民矣。”

深切著白(深切著白),◆見“深切著明”。

上著(上著),◆下棋時的妙著,高著。多用以比喻上策,妙計。○《水滸傳》第二回:“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媽媽若割捨得下時,將姑娘送在佛門做個世外之人,消災增福,此為上著。”○《西湖佳話‧嶽墳忠跡》:“我與他相抗,萬無生理,不如投降他,乃為上著。”

殺著(殺著),◆1.最厲害的招數或本領。○[明][李贄]《四書評‧論語九》:“[宰我]固不成話,[老孔]亦狠,著著都是殺著,[宰我]當日如何當得起。”◆2.指象棋中殺死對方將帥的一著棋。

日新月著(日新月著),◆日日更新,月月顯著。形容蓬勃發展。○[明][宋濂]《<洪武聖政記>序》:“臣備位詞林,以文字為職業,親見盛德大業日新月著,於是與僚屬謀取其有關政要者,編集成書,列為上下卷,凡七類合若幹條,名曰《洪武聖政記》。”參見“日新”。

品著(品著),◆指不同品位的服飾。○[宋][洪邁]《容齋續筆‧武官名不正》:“文官郎、大夫,武官將軍、校尉,自[秦][漢]以來有之。至於階秩品著,則由[晉][魏]至[唐]始定。”

末著(末著),◆最後的計策。○[元][黃溍]《四皓圍棋圖》詩:“顛[嬴]蹶[項]非君事,賴有安[劉]末著高。”◆補證條目■最後的計策。○宋劉克莊《水龍吟·辛亥安晚生朝》詞:“末著留侯難辦,算除非、煩他商皓。”

明著(明著),◆1.鮮明顯著。○《管子‧水地》:“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宋][範仲淹]《邠州建學記》:“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明著之效矣。”○[李大釗]《原人社會於文字書契上之唯物的反映》:“原人社會的經濟情形,常與原人社會的文字書契以明著的反映。”◆2.宣揚。○《漢書‧王莽傳上》:“昭章先帝之元功,明著祖宗之令德,推顯嚴父配天之義,修立郊禘宗祀之禮,以光大孝。”◆3.明白著錄。○[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漢]初草律,明著厥法。”○[宋]程大昌《演繁露‧幘》:“冠服古今異制,而苦無明著。既其制不能明了,則其所施用,或當或否,皆不可別識矣。”

名著,◆1.名分明確。○《禮記‧大傳》:“名著而男女有別。”○[鄭玄]註:“著,明也。母婦之名不明則人倫亂也。”◆2.有名的著作。○[胡也頻]《到莫斯科去》:“她想到了許多[歐洲]的名著。”○[秦牧]《藝海拾貝‧惠能和尚的偈語》:“那些無名的說書人的血汗,也同樣凝聚在這些名著當中。”

妙著(妙著),◆1.神妙的破解。○[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寧寺》:“[元慎]解夢,義出萬途,隨意會情,皆有神驗。雖令與侯小乖,按令今百裏,即是古諸侯。以此論之,亦為妙著,時人譬之[周宣]。”○[周祖謨]校釋:“著,《大典》作著。”◆2.佳妙的一著棋。○《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或時看到鬧處,不覺心癢,口裏漏出著把來指手畫腳教人,定是尋常想不到的妙著。”◆3.猶妙策。○《醒世姻緣傳》第六八回:“所以千思萬想,無處入腳,再想等[素姐]回去娘家時,引他入門,也是妙著。”

門著(門著),◆指師門,權門。○[宋][曾鞏]《賀杭州趙資政冬狀》:“[鞏]祗服冠箴,遠違門著,素積依歸之望,彌深禱頌之勤。”按,《詩‧齊風‧著》:“俟我於著乎而。”○[毛]傳:“門屏之閒曰著。”參見“門屏”。

落著(落著),◆見“落著”。

論著(論著),◆亦作“論箸”。◆1.論議和著述。○《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及稍定[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箸也。”○《史記‧太史公自序》:“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宋][曾鞏]《與王介甫第三書》:“所雲‘讀《禮》,因欲有所論著’,頃嘗為[介甫]言,亦有此意。”○[清][戴名世]《九科大題文序》:“其為學者分別邪正,講求指歸,由俗儒之講章而推而溯之,至於[程][朱]之所論著。”◆2.帶有研究性的著作。○[唐][權德輿]《<左諫議大夫韋公詩集>序》:“前此論著,別為篇第;後此者方紬懷仙章句,而不復賦人間之事矣。”○[明][李贄]《<焚書>自序》:“今既刻《說書》,故再《焚書》亦刻,再《藏書》中一二論著亦刻。”徐特立《青年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毛主席]的論著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型。”

連著(連著),◆謂依附。○《列子‧湯問》:“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蹔峙焉。”

麗著(麗著),◆附著。○《朱子語類》卷七一:“麗,是麗著底意思。‘離’字,古人多用做麗著說。”

老不著(老不著),◆謂年老不中用。○[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三摺:“偏是我老不著暮景桑榆,典了莊宅,賣了田土。”

近著(近著),◆猶近作。○[清][歸莊]《某先生八十壽序》:“先生近著有《太公事考》一篇。”○[王邗華]等《民國名人羅曼史‧非將軍不嫁和為求愛覓將軍銜》:“[民]十三年歸國,佐總理[粵]東,致[默君]長函及近著。”

見微知著(見微知著),◆謂看到事物的一些苗頭,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向。語本《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漢][班固]《白虎通‧情性》:“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知著者也。”○[鄭觀應]《盛世危言‧弭兵》:“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準今,見微知著。”◆補證條目■謂看到事物的一些苗頭,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向。○《容齋續筆·計然意林》引《範子》:“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少而明,學陰陽,見微知著,其誌沈沈,不肯自顯,天下莫知。”

極著(極著),◆盡力顯揚。○[漢][班固]《白虎通‧考黜》:“故孝道備而賜之秬鬯,所以極著孝道。”

積著(積著),◆猶積儲。指經商致富的活動。○《史記‧貨殖列傳》:“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弊。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弊欲其行如流水。”○[清][黃遵憲]《番客篇》:“積著與均輸,洞悉萬物狀。錦繡離雲爵,妙能揣時尚。”

積微致著(積微致著),◆《荀子‧大略》:“夫盡小者大,積微者箸,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後以“積微致著”謂事細微時人所不察,積多積久便成顯著。○[晉][葛洪]《抱樸子‧疾謬》:“積微致著,累淺成深,鴻羽所以沈龍舟,群輕所以折勁軸,寸飆所以燔百尋之室,蠹蠍所以仆連抱之木也。”亦作“積微成著”。○[南朝][宋][何承天]《上曆新法表》:“夫圓極常動,七曜運行,離合去來,雖有定勢,以新故相涉,自然有毫末之差,連日累歲,積微成著。”

積微成著(積微成著),◆見“積微致著”。

活著(活著),◆1.妙著。指下棋時機動靈活,不被對方所牽制的一步。○[宋][吳泳]《送毅夫總領淮西》詩:“莫從局外鑒全勝,緊向碁心尋活著。”○[宋][周密]《朝中措‧東山棋墅》詞:“自有仙機活著,未應袖手旁觀。”◆2.引申為隨機應變的辦事方針。○[黃遠庸]《歷歷傷心錄》:“蓋總統派人四出打聽各使意思,皆甚冷淡……此記者屢次通信所謂外交上無活著,且著著做死之絕慘現象也。”

畫蛇著足(畫蛇著足),◆見“畫蛇添足”。

花著兒(花著兒),◆猶言假動作。○《兒女英雄傳》第六回:“那女子見他一拱手……舉起雙拳,先在他面前一晃。這叫作‘開門見山’,卻是個花著兒。”

歸著,◆猶著落;歸宿。○宋洪邁《夷堅三誌己·程喜真非人》:“〔我〕被媽媽嚴切,每日定要錢五千。如不及數,必遭箠打。吃受不過,不免將身逃竄,未有歸著。”○《朱子語類》卷一一四:“若識得個頭上有源,頭下有歸著,看聖賢書,便句句著實,句句爲自家身己設,如此方可以講學。”

根著(根著),◆1.植根於地。○《漢書‧晁錯傳》:“故眾生之類亡不覆也,根著之徒亡不載也。”○[顏師古]註:“有根著地者皆載之也。”○[清][譚嗣同]《以太說》:“一毛端,一水滴,知其有萬億京垓之微生物,微植物,或根著,或浮流,或蜎飛蠕動,跂行喙息。”◆2.指生根落腳之處。○[金][元好問]《九日讀書用陶詩韻賦十詩》之一:“半生無根著,筋力疲世故。”

高著眼(高著眼),◆謂從高處、遠處觀察、考慮。○[宋][韓淲]《澗泉日記》卷下:“古今興廢,不可只據紙上看過。須是高著眼,與伸冤道屈,使後世無僥倖之心。”

服著(服著),◆衣著;裝束。○[清][黃遵憲]《番客篇》:“凡我化外人,從來奉正朔,披衣襟在胸,剃髮辮垂索,是皆[滿洲]裝,何曾變服著。”

封著(封著),◆猶執著。○《百喻經‧寶篋鏡喻》:“如值寶篋,為身見鏡之所惑亂,妄見有我,即便封著,謂是真實,於是墮落,失諸功德。”

放著(放著),◆放置;擱置。○《三國誌‧魏誌‧曹爽傳》“於是收[爽]、[羲]……[當]等”[裴松之]註引《世語》:“初,[爽]夢二虎銜雷公,雷公若二升碗,放著庭中。”

獨著(獨著),◆特別著稱。○《新唐書‧郭子儀傳贊》:“及[光弼]等畏偪不終,而[子儀]完名高節,爛然獨著,福祿永終,雖[齊桓]、[晉文]比之為褊。”○[金][元好問]《張遵古墓碣銘》:“文士過門,接其餘論以自裨益,故時譽獨著。”

定著(定著),◆I審定著錄;寫定。○[漢][劉向]《孫卿書錄》:“所校讎中[孫卿]書凡三百二十篇,以相校,除復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皆以定殺青,簡書可繕寫。”○《晉書‧刑法誌》:“其後遂詔有司,禁絕鉆鑽諸酷痛舊制,解祅惡之禁,除文致之請,讞五十餘事,定著於令。”○[宋][曾鞏]《<陳書>目錄序》:“[梁][陳]等書缺,獨館閣所藏恐不足以定著。”○[宋][朱熹]《<中庸章句>序》:“沈潛反復,蓋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領者,然後乃敢會眾說而折其中,既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後之君子。”◆II猶著落。○[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平生蹤跡無定著,如斷蓬。”著,一本作“著”。◆補證條目■亦作“定著”。猶著落。○宋李之儀《送孫靜》詩:“浮雲無定著,乍合還分離。”○明顧璘《蘇幕遮·晚行》詞:“算歸期,無定著。臘盡春回,客意偏寥落。”

地著(地著),◆謂定居於一地。○《漢書‧食貨誌上》:“理民之道,地著為本。”○[顏師古]註:“地著,謂安土也。”○[唐][獨孤及]《謝加司封郎中賜紫金魚袋表》:“見在戶口,纔有地著,其中鰥寡疲弱,不能自存者十猶六七,徵遣征賦,未嘗及期。”○[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三:“百姓[趙加起],實派天潢;久安地著,雖為疏屬,實重宗盟。”○[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若不以地著為重者,則惟當問其祖宗為何等,而安用是紛紛者為?”參見“土著”、“土斷”。

等身著作,◆疊起來與身高相等的著作。形容著作之多。○[柳亞子]《呈符老宇澄》詩:“等身著作推君健,曠世才名愧我虛。”○[茅盾]《化悲痛為力量》:“[郭老]是詩人,劇作家,文藝評論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的等身著作,是我國文學史,學術思想史的寶貴財富。”參見“等身書”。

道三不著兩,◆同“道三不著兩”。○《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鰻產禍》:“娘見那女孩兒前言不應後語,失張失誌,道三不著兩,面上忽青忽紅,娘道:‘必有緣故!’”

倒著(倒著),◆將衣、帽等倒過來穿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山季倫]([山簡])為[荊州],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莫倒載歸,茗艼無所知。復能乘駿馬,倒箸白接籬。’”按《晉書‧山簡傳》引此歌作“倒著”。○[元][仇遠]《陪戴祖禹泛湖分韻得天字》:“當歌對酒堪腸斷,倒著烏巾且醉眠。”

大著作,◆著作郎的別稱。也稱大著作郎。○《晉書‧職官誌》:“著作郎一人,謂之大著作郎,專掌史任。”○《陳書‧宣帝紀》:“三年,春正月癸醜,以尚書右僕射、領大著作[徐陵]為尚書僕射。”○《隋書‧百官誌上》:“著作郎謂之大著作,[梁]初[周捨]、[裴子野],皆以他官領之。”

大著(大著),◆1.官名。○[三國][魏明帝][太和]中始設著作郎,掌修國史。○[晉]代稱著作郎為大著作郎,[宋]人稱為大著。○[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三:“獨[晉]人謂著作郎為大著作,《職官誌》亦然。今稱著作郎曰大著,觕有據依。”◆2.對他人著作的尊稱。○[蘇曼殊]《與高天梅論文學書》:“大著精妙無倫,佩伏佩伏。”○[魯迅]《書信集‧致陳光堯》:“蒙惠書並視大著,浩如河漢,拜服之至。”

傳著(傳著),◆謂將明顯確實之事傳示於人。○《穀梁傳‧莊公七年》:“《春秋》著以傳著,疑以傳疑。”

吃著不盡(吃著不盡),◆亦作“喫著不盡”。◆吃穿享用不完。○[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四:“[王沂公][曾][青州]發解,乃南省、程試,皆為首冠。○[中山][劉子儀]為翰林學士,戲語之曰:‘狀元試三場,一生喫著不盡。’[沂公]正色答曰:‘[曾]平生之誌不在溫飽。’”◆補證條目■亦作“喫著不盡”。吃穿享用不完。○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狐女》:“君子居之,明日即以相贈。金鐵各千萬,計半生喫著不盡矣。”○清吳熾昌《客窗閑話·瘦馬》:“此公子父官極品,家資巨萬,若母隨女嫁,則終身吃著不盡。”

朝著(朝著),◆猶朝班。語本《左傳‧昭公十一年》:“朝有著定”。○[杜預]註:“著定,朝內列位常處,謂之表著。”○[陸德明]釋文:“著,張慮反。”○《宋史‧河渠誌三》:“陛下方將澄清朝著,建立事功,不先誅竄[昌齡]([孟昌齡])父子,無以昭示天下。”○[清][錢謙益]《鄒縣謁孟子廟》詩:“妾婦充朝著,從橫樹師帥。”參見“朝班”。

不著便,◆唐人俗語。不方便;不得便宜。○《祖堂集·雪峰和尚》:“南來君子問北來君子:‘何姓?第幾?’北來君子便摑。南來君子雲:‘某甲行五常之禮,過在於何?’北來君子雲:‘某甲早是不著便。’諸和尚若領這個況喻,住山也得,住城隍也得。”

不著(不著),◆I不顯揚。○《孟子‧滕文公下》:“[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II不執著,無掛礙。○[南朝][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上善以虛懷為本,不著為宗。”○[宋][梅堯臣]《寄隱靜山懷賢長老》詩:“高僧心不著,一似五峰雲。”◆2.不用,無須。[唐][王建]《三臺》詞:“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紅鸞扇遮。”◆補證條目■不用;無須。○《朱子語類》卷十四:“學者貴復其初,至於已到地位,則不著箇‘復’字。”

表著(表著),◆1.顯揚昭著。○[漢][班固]《白虎通‧號》:“故受命王者,必擇天下美號,表著己之功業,明當致施是也。”○[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古之英才,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仲]、[韓]、[範]諸公,德業表著,皆良知中所發也。”○[魯迅]《<勁草>譯本序》:“[托氏]撰述之真得以表著,而譯者求誠之誌或亦稍遂矣。”◆2.用標幟標明固定。○《左傳‧昭公十一年》:“朝有著定,會有表,衣有禬,帶有結。會朝之言,必聞於表著之位,所以昭事序也。”○[杜預]註:“著定,朝內列位常處,謂之表著。”◆3.猶標柱。○[宋][葉適]《靈巖》詩:“[吳]人宅沮洳,茲山抑其鎮;陡起為表著,突兀數尋仞。”◆4.猶撰述。○[明][宋濂]《滁陽蔡氏道山阡表》:“某與[彜]交既久,若異姓昆弟然。故因其請為表著先塋之碑,使後世有考焉。”

暴著(暴著),◆顯露,昭著。○《漢書‧遊俠傳‧原涉》:“[涉]治冢舍,奢僭踰制,罪惡暴著。”○[宋][王安石]《上徐兵部書》:“恭惟執事,寬通精明,暴著有年,宜留本朝,輔助風教。”○[清][趙翼]《偶書》詩:“文人致青雲,初以文為媒;才名日暴著,積漸登三臺。”

白著(白著),◆I亦作“白箸”。1.顯明。《漢書‧馮奉世傳》:“威功白著,為世使表。”○[顏師古]註:“白著謂顯明也。”◆2.正稅以外橫取於民的苛稅。《新唐書‧劉晏傳》:“初,州縣取富人督漕輓,謂之‘船頭’;主郵遞,謂之‘捉驛’;稅外橫取,謂之‘白著’。”○[唐][高亭]《譏元載》詩:“上元官吏務剝削,[江][淮]之人皆白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租庸使[元載]以[吳][越]雖兵荒後,民產猶給,乃辟召豪吏分宰列邑以重斂之……其科率之列,不約戶品之上下,但家有粟帛者,則以人徒圍襲,如擒捕寇盜,然後薄錄其產而中分之,甚者十八九,時人謂之白箸。言其厚斂無名,其所箸者,皆公然明白,無所嫌避。”○[元][陳世隆]《北軒筆記》:“受者非惠,與者如棄,謂之白著。”◆3.[宋]代官府向商鋪買物,應付的價款往往短缺甚至拖賴,謂之“白著”。[宋][葉適]《上光宗皇帝劄子》:“和買、白著、折帛、折變,再倍而取,累其所入,開闢以來未之有也。”○《續文獻通考‧市糴一》:“至是臣僚言:今官可以官價買物,行鋪以時值計之,計不得二三。重以遷延歲月而不償,胥卒並緣為姦,積日既久,類成白著。”◆4.謂酒喝得痛快。[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世人謂酒酣為白箸。”◆II亦作“白箸”。指不占戶籍的流民。[清][黃生]《義府》卷下:“按白著,謂流民不占戶籍,別於土著者,故謂之白著。此舉本以搜括逃亡逋負為名,雖著籍不欠租者,亦指為逃亡而取之。故謂此等人戶為白著,以掩其掊克之跡也。”

安著(安著),◆安放;安置。○《百喻經‧婦詐稱死喻》:“於是密語一老母言:‘我去之後,汝可齎一死婦女屍安著屋中,雲我已死。’”[五代][盧士衡]《靈溪老松歌》:“安得巨靈受請託,拔向青桂白榆邊安著。”○[南唐][宋齊丘]《陪遊鳳凰臺獻詩》:“松孤不易立,石醜難安著。”○《朱子語類》卷八七:“讀《禮記》而不讀《儀禮》,許多理皆無安著處。”

愛著(愛著),◆佛教謂迷戀於情欲,執著不能解脫。○[南朝][齊]蕭子良《凈住子‧訶詰四大門》:“反復橫起,種種愛著。”○《北史‧李概傳》:“屏除愛著,擯落枝體,收視反聽,所以養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