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收拾衣服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央視網

“心情不好,就想痛快地買買買。”

“最近網購平臺滿200元減15元,

趕緊‘清空購物車’。”

“昨天看博主測評‘種草’了一堆東西,

沒忍住,全下單了!”

這是不是你購物時的心理活動?

網友:你是不是在我家裝了監控?

有一種快樂來自消費,

有一種焦慮也來自消費。

一邊被網絡平臺各種營銷模式“瘋狂種草”,

一邊又面對著滿屋囤積的物品尋求“斷舍離”。

而一些年輕人正在試圖“組團”逃離消費主義。

抵制衝動消費小組

“有沒有必要為了學習買個平板電腦?”

“掃地機器人到底好不好用?”

“假發片戴著真的好看嗎?”

……

這是國內某社交平臺上,

一個名叫“不要買丨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裏,

每天都會有人相互“拔草”。

“不盲目跟風,不被消費主義裹挾”

就是這個小組的宗旨。

自2020年10月份成立以來,

小組已吸引了超過33萬

自稱“理智鵝”的成員加入,

其中多數為80後、90後。

他們總結出自己的

購物模式、衣服的閑置率,

還整理出常見的消費主義話術。

事實上,這個小組並不是個例。

還有眾多網友組成各種小組,

一同抵制衝動消費。

“不買了!拔草互勸協會”

“如果我們可以不通過消費獲得快樂”

......

從“買買買”到“斷舍離”,

這群年輕人經歷了什麼?

“買買買”的原因或許很相似,

但對於“斷舍離”這一新消費理念的形成,

大家給出的原因不一:

因為要搬家,發現帶不走的東西太多了;

買東西的時候真的很滿足,

但是收拾的時候真的很焦慮

……

有一位網民的留言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特別想花錢的時候,

其實並不是為了得到某個東西,

只是想通過付錢這個瞬間得到快樂,

來獲得支配感,

這種情況下就會買到很多

非必需品和性價比低的東西,

很多快遞拆開後再也沒看過第二眼。”

不走心的“剁手”

各種網購平臺在為消費者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

也在放大著我們的消費欲望。

社交平臺上,名牌服飾、跑車豪宅“刷屏”,

久而久之,

一些人就會覺得這是當下普通人該有的狀態,

進而形成與自身不匹配的消費觀念。

我們經常見到相似的文案話術:

“穿上潮牌你才是整條街最靚的仔!”

“某某明星同款你還沒get?”

“精致女孩都得用大牌貴婦面霜。”

……

還有比較容易收割年輕人的“輕奢”概念,

大幾百、上千塊的化妝品、衣服,

質量和三四百塊的差別可能不大,

但“品牌定位”就是更有“格調”。

有點小貴,但是咬咬牙又能消費得起,

雖然不知道到底適不適合自己,

但是最起碼和別人談論起來的時候有面子。

互聯網能抹平信息差,

同時也能制造心理落差。

當我們把物品和身份等畫等號時,

很容易就會掉入消費主義陷阱。

在消費主義推動下,

個人購物的自主性被削弱而受控性增強,

很多時候消費只是隨波逐流,

跟著感覺走,盲目追趕所謂的“潮流”,

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同時,

便捷的無現金交易也減少了花錢時的痛感,

讓“剁手”變得更加不走心。

月末,看著所剩無幾的銀行卡余額,

才開始翻購物記錄。

別做物品的“情緒奴隸”

日本學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寫道,

人們追求的應是能讓人生和時間充實的消費,

而不是耗費人生和時間的消費。

消費,對個人而言,可以提升生活品質;

對國家而言,可以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因此,我們提倡、鼓勵消費,

但堅決反對消費主義。

身處一個物質消費極為便利的時代,

應該讓物品更好地服務於我們,

而不是我們淪為物品的“情緒奴隸”。

毫無節制地跟風消費,

不僅會給身心帶來較大負擔,

還在很大程度上伴隨著奢侈和浪費,

這和當前提倡的“厲行節儉、反對浪費”

的社會風尚背道而馳。

反對消費主義,並沒有嚴格的標準,

哪件東西可以買,哪件東西不能買。

我們應該從自己的內心和實際需求出發,

不再為一時衝動購物造成浪費,

不再通過購置奢侈品或大牌商品

來“彰顯”自我價值。

我們不妨通過重新審視

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系,

真正擁有對物品和人生的掌控權。

你一個月要網購多少次?

買的東西都是“剛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