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原版原文買魚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大家好,我是生命不息,嗦面不止的徐大半。

最近意外發現了這麼一批神奇的面館:表面看來,他們都是實力不俗的特色面館;但另一重少為人知的身份,是深藏不露的私房菜!

想想這樣的存在,也很有道理。畢竟上海很多面館都是現炒澆頭,澆頭分量又小,在調味尺度和火候把控上,都比普通炒菜更考驗水平,所以,好吃的面館裏,往往藏著炒菜功力過人的好廚子。

另一個不得不誇的優點是,這些面館的食材,比起不少飯店都更新鮮!因為經營範圍也不廣,很多菜都是限量售賣。主要限於熟客,微信拉群點菜,食材都現點現準備。

新鮮到什麼程度呢?跟老板娘訂好晚上去吃,她下午才去隔壁菜場買肉買菜......基本接近:殺好即上桌;)

最感人的是:相比很多飯館,這些面館絕大多數都定價親民。

本身就是主營面條,走的就是平價實惠路線,人均七八十能點一桌菜,在上海這樣的都市,真心難找.......

一共5家藏了私房菜的小面館,都有過人之處。

最後還有一枚彩蛋:是一家湖南粉店,能吃到很贊的湘菜......

主打溫州海鮮手搟面

還能吃到溫州小鎮的私房土菜

溫州海鮮面在上海相當少見,而像這種主打20-40元的性價比小店,更是一只手數得過來。這家品類尤其豐富

黃魚是其中最經典的。而且一定是整條、煎過的黃魚,而不像本幫黃魚面裏的肉是片下來在湯裏汆熟的——好處就是外皮焦香,但裏肉不碎,保持彈韌。

海鮮面另一大標誌:標準抻勁的手搟面,嚼勁介於細面和北方手搟面之間,非常適口。

最喜歡湯裏標配的蛋皮,有蛋糕般的香氣,跟姜末一塊煎的,是淡淡的辛香。

午市以吃面為主,12點不到就坐滿了附近居民和上班族,炒粉幹也是人氣之選,鑊香尤其優秀。

但讓我甘願坐10站地鐵再換乘公交來吃的,還是他們家的溫州家常小炒。

紅燒魚籽魚泡:這是我在任何海鮮館子都必點的一道菜。相比湘菜裏的魚籽魚泡鍋仔,這裏的魚籽不會煮碎,完完整整還帶著膠質,是膽固醇超標的快樂。

魚泡則最能看出廚師對火候的把握:有的店魚泡硬邦邦的,費盡腮幫子也嚼不動;這家則有脆的、有滑嫩的,口感非常豐富。裹了一包湯汁淌進嘴裏,美滋滋。

如果說魚籽魚泡還算常見,這個芹菜炒鰻幹則很有溫州特色,鰻魚在當地並不是名貴物種,曬幹也不可惜。

特點是不抹鹽直接曬幹,不像寧波一帶的鰻魚鯗那麼鹹,反而更強調肉質本身的鮮甜,曬幹後還更更濃縮了!!

更小眾的是這個炒魚肚。這個菜很少見,因為魚肚太難處理了,在別的店裏也吃過:要麼腥氣很重,要麼又硬又老。

挺意外的,這家炒得毫無腥氣,微微甜來自洋蔥和甜青椒;剛入口是脆的,嚼到後面是軟嫩的,是最好狀態的魚肚了。

還有一些溫州特有的時令蔬菜,能在上海吃到挺難得的。比如這個芥菜,常見於粵、閩,但江浙滬實屬少見,溫州就是產地之一。

有些微苦,但切碎了跟蝦米同炒,苦意顯得更加柔和清新,甚至有種奇妙的回甘。

有點神奇,明明是很家常的味道,但會在不經意間被驚艷到。

店裏還有自己的鹵味:鹵大腸鹵豬耳,偶爾還能碰見老板在門口燒豬毛

店面朝向高架,導航過去不太好找,不如認準它隔壁的乾禧足道。

正宗度90%的宜賓燃面

其實主營是四川小炒

這是四川宜賓人開的面館,代表作是宜賓燃面。但它其實不像面館,更像路邊的迷你居酒屋,川菜版。

出品非常粗獷豪放,沒法跟精品川菜相比,但就是下飯、過癮,還便宜。難怪每次晚上來,小小的店裏都被哈啤的男人們撐得滿滿的。

關鍵詞一:下飯過癮。

肝腰合炒,四川人最經典的內臟雙排,豬肝粉,腰花脆,香辣濃重,吃一口肉可以扒幾口飯。

而且可以選配菜:炒泡椒/卷心菜/泡蘿蔔,這季節很推薦觀音菜,尤為鮮嫩。

老板是宜賓人,李莊白肉

是拿手菜,其實就是蒜泥白肉,但薄肉汆燙得尤其細嫩,也是全場賣相最好的一道菜了

一些經典菜,比如回鍋肉,雖不是標準做法,但也相當過癮。

可以選常規配菜(大蒜/青椒),但隱藏選項是:加仔姜絲同炒。這搭配很少見,但姜絲的辛辣+辣椒的青辣搭出層次感;姜的辛香跟肥肉融合得也好,非常爽口下酒。

一定要吃吃裏面的豆豉,是店裏自己做的豆瓣醬,醬味尤其深厚。

關鍵詞二:實在。

人多的話點份黃辣丁,本來覺得98元小貴,沒想到端上來一大盆,好多條......每次都以為撈到最後一條了,結果下面還有一條。

吃完幾個下酒菜,可以切入正題了:宜賓燃面。

肉末、芽菜、花生碎一家人要整整齊齊。宜賓芽菜相當正:不是死鹹,而是帶點微甜,發酵的鮮氣闖進面裏(不像很多小店會用江浙的雪菜代替......

原版宜賓燃面的油會下得更狠,這家減了油量,但香氣還是夠的。

最後,他們家還有兩張王牌,在全上海都能名列前茅:一個是冰粉,一個是抄手。

很難得,冰粉是手搓的,質地裏是有微小氣泡的,口感會更綿糯;店裏自己熬的紅糖,焦糖感把握得正好,也不齁甜,四川朋友都贊不絕口。

在上海找到好吃的紅油抄手,可就更更更難了,這家可以算是教科書級別:

肉餡得突出豬肉原鮮,不能被雞精搶戲;餛飩皮要嫩、薄,比上海小餛飩更嫩更薄,繾綣溫柔;紅油調料的重點,一個是紅油夠香,另一個是醬油底味,大多數店都能做到前者,但味道正不正宗,最看後者。

可能已經有朋友猜到了:這家叫覺味燃面,一家不完美的小面館,炒菜出品沒法跟精品川菜相比,但一些小菜還是很見水平,是平價裏的戰鬥機了。

一家地道本幫面館

有市區吃不到的私房菜

這家店在浦東腹地,靠近世博園——去之前:這也太遠了吧!吃完:誰說浦東是美食荒漠?!明明有未被發掘的寶地!

還是先說面:各種澆頭很全,不管是預炒好的,還是現炒的,實力都挺在線:南乳大肉、現炒腰花......

重點!是羊肉面。

其實普通的本幫面館是沒有精力弄羊肉的,畢竟又焯水又燉的太費工夫。

而這家小店不僅有羊肉,還是熱氣爛糊羊肉——上海白切羊肉主要分兩種,市區很多是切片的羊肉凍(煮過後壓緊、冷凍),而七寶、浦東則更多是熱氣羊肉:

燉得爛爛的,不冷凍,自然放涼,皮的膠質和瘦肉半融半合,一抿就化開,才是熱氣羊肉的靈魂所在。

更靈魂的是羊臉肉,菜單上沒寫,每日限量,只有去得早的熟客能搶到——廢話,羊肉十級愛好者們都知道,羊臉肉是最神仙的部位:

瘦肉(羊舌部分)最嫩,耳朵部分最脆,剩下全是皮!沒啥肥肉,全是膠原蛋白!

其實羊臉肉會比羊身上的肉味道更濃郁,所以若羊不好,臉肉就會極其膻騷,但這家的肉入口則相當清鮮,可見食材確實能打。

重點:市區羊臉肉79元/斤,這家只要55元/斤,30塊錢就能吃到爽!

還會配兩種醬油:一種偏鹹,一種偏甜。

除了面,最寶藏的還是他們家的私房菜,有點農家樂style,能吃到市區本幫館子少見的菜式和食材。

比如黃鱔,10家有9家都在做響油鱔絲,這家卻有道很清爽的韭菜炒鱔絲。

挺意外的,能在一家小店吃到這麼脆彈的鱔肉!還融進了韭香,多一分奇妙的鮮甜。

鱔絲的量不少,還比響油鱔絲便宜了30元。

印象很深刻的是這個野茭白炒蛋——每年只有這兩三個月有,熟客來了必點。

野茭白不是茭白,好像是茭白的爸爸,只食用嫩芯部分,水生植物的清香尤為明顯,又嫩又脆,鮮得水靈。炒蛋時噴點醬油,多一重葷鮮,更tm香了。

老板娘從鄉下收來的,再過幾周就過季了!

農家菜風格的小館,臭豆腐必不可少。雖然市區一些傳統本幫菜館也有,但這家臭得尤其令人滿意,煎炸、做湯,還能蒸鹹肉——放點菜籽油,鮮味很有層次,婉轉動人。

他們家還有個微信群,熟客都直接在群裏點菜(像白切大腸這種菜不預訂可能就吃不到),不少人還預定外帶的炒菜,老板一不小心就炒多了......

臺南擔仔面館

藏著臺灣小吃大全

這家店,是我有次吃飯時,聽鄰桌臺灣客人聊到的。美食編輯豎起耳朵,聽到只言片語:“一個臺灣人在上海開了30年的店,面和菜都好吃......”

於是面條愛好者第二天就衝了。

直接做店名的擔仔面確實招牌,雖然臺灣擔仔面多是湯面,這家稍有改良,做成拌面(似乎更香了;)

肉臊是財富密碼:跟鹵肉飯的肉臊完全不一樣,揉進了蒜末,還放了蝦醬,海味很足,一點胡椒粉提香,拌開後鮮味非常立體,每一口都上頭。

面條是油面,本以為是類似廣東的伊面(炸過的幹脆面),但沒想到是每天定制的鮮面,嚼起來在齒間有明顯的回彈。

除了面,小菜選項非常豐富。出品甚至不輸一些當紅的臺灣私房菜。

鹵味拼盤:豬蹄+豬耳朵+豬大腸。是老鹵的藥膳味,很復合的辛香,鹽度尤其正好,空口吃也不覺得鹹,一定要搭配姜絲,非常解膩爽口。

噢,看這又肥又糯的豬蹄,我顫抖的小心肝~

蚵仔,是吃臺灣菜避不開的食材,如果覺得蚵仔煎太爛大街了,可以試試這家的白灼蚵仔仁。

敢白灼上桌,可見對食材相當自信——福建來的蚵仔,個頭不算大,但確實鮮甜飽滿,而且沒有很多蚵仔會有的金屬腥味。

自制的甜辣醬是靈魂!

蚵仔下的豆芽才是最絕的:燙得很脆嫩,還把蚵仔的鮮味全吸進去了......廣東編輯都吃嗨了;)

當季的冷筍沙拉也是必點,是臺灣空運來的綠竹筍,有雪梨和馬蹄般的脆甜,只有這兩三月有,若沒有成熟的供應鏈資源,怕是供不上桌。

小吃品類也非常值得嘗試,比如這個筒仔米糕,就是臺灣人民的豪華大粽子。

嵌滿香菇瘦肉,調味跟閩南一樣強調幹蝦米+幹香菇的鮮味碰撞,潮汕編輯都覺得一口回家了......

胡椒餅,按上海同事的話來說,就是臺灣版的鮮肉月餅。飽滿的肉餡鑲嵌了京蔥,滿滿黑胡椒味,辛香層次很豐富,解膩又滿足。

就連滿大街都有的綠豆湯,也能在這吃到臺灣特色:用的是去皮綠豆,熬湯後略加勾芡,口感更加稠滑,加了很多桂圓幹,清甜得很爽很快樂。

很多細節都能看出店家的用心:桌上的辣椒醬都是自制的,滿滿的剁椒、豆豉、瑤柱,鮮辣和海鮮味雙雙拉滿。

甚至還有不明液體,一問,是臺灣人喝湯時喜歡放的當歸藥酒......

黃魚面館裏

有食材超新鮮的夜宵鍋仔

這也是個挺常規的社區面館,離宛平南路600號不遠。沒啥名氣,輻射範圍主要是兩公裏以內的白領、居民。

若不是就開在我家門口,我也不會發現:這家最招牌的黃魚面,只要30元,可以排進上海前五。

上海各家黃魚面的差別其實不在黃魚——畢竟主打黃魚面的話,黃魚都不會太差,30元黃魚面和128元黃魚面的肉,鮮味差距也沒那麼明顯;)

這家勝在魚湯和面。

自己熬魚湯就沒啥好誇的啦,這是黃魚面的底線。而他們家的特色是:熬湯時會加一點打碎的南瓜泥,並非增稠,而是提色,且喝起來確實比別家多一重清甜,襯得魚鮮更加蕩漾~~

面條也是特別訂制的,堿和雞蛋的比例正正好,優秀的彈勁,在同價位的本幫面館裏算是上乘。

一開始只是覺得這家面不錯,後來發現,不少爺叔會相約來點菜吃酒,一問才知有隱藏菜單。

尤其是晚上,可以預定各種小型鍋仔:美蛙魚頭、酸菜魚、牛腩鍋、豬肚雞鍋。“預定”的好處就是新鮮啊啊啊!

有多新鮮?由於離菜場太近了,我跟老板娘說晚上來吃,她下午才去旁邊菜場買魚買牛蛙買蔬菜......

像這鍋美蛙魚頭,香辣調味並沒有很多連鎖店濃重,更凸顯食材本身水平:尤其是牛蛙,在網紅店吃過太多又老又柴的肉,更顯得這家肉質的纖維細嫩,還有彈性。

一整個花鰱魚頭,最喜歡這個部位,可以Duang Duang Duang,彈嫩軟滑,也最考驗魚的新鮮度,鮮則甜,不鮮則滿嘴腥味。

涮菜也給得慷慨。老豆腐和平菇最能吸湯味,蓬蒿的草本氣息則跟魚最配,魔芋則有碳水的滿足感~

偶爾也會瞄一眼鄰桌爺叔點了什麼,然後跟著來盤糟溜黃魚、紅燒牛腩......

食材也比很多小店要好,像這個牛腩,切得大塊,但一點不老,提前鹵入味,撞上番茄的酸甜,更開胃下飯了。

不一定值得大老遠來吃,但確實是服務貼心、性價比又高的社區小店。

最後,再補充一家粉店

有很好吃的湖南菜

首先,這是家非常優秀的長沙米粉店。

能把長沙最清白的一碗原湯肉絲粉照搬到上海,可見對米粉和底湯,都有足夠的底氣。

還沒切的粉

粉是每天鮮做現切的,比工廠制粉更容易斷,也不彈,但是更糯,是很踏實的大米質感,米香可以砸吧很久,甚至散進了高湯裏——豬大骨的氨基酸融合了米味,是更柔和的鮮氣。

也就是熬了6小時的豬大骨+雞湯吧,很“養”粉。

辣椒炒肉的澆頭,不似回鍋肉的肥,主要是瘦肉,沒有上過漿,照樣炒得嫩:

還能炒扁粉,在上海的湘菜館都很少見。長沙朋友聞一口就表示:八九不離十了。

你會發現它油氣不重,很突出各種食材爆炒出的香——手工米粉的優勢也體現出來:它帶點氣孔,能牢牢吸住這些香氣~

豆芽就是靈魂

除了賣粉,這還是家地道湘菜館。

必點的經典涼菜:擂辣椒皮蛋——很妙的CP:一鮮脆,一軟爛,還都自帶回甘,搗在一起有種隱約的清甜!

辣椒是二荊條,入口清爽,後勁比較辣。

小廚房出品一點不馬虎,甚至不輸大湘菜館的精致。

像這個土匪豬肝,真好看嗷!而且是先焯再炒的,毫無腥氣,也沒有嚼不爛的筋筋拉拉。蒜葉+豆豉+小米辣就是永遠的神仙組合。

去過太多次,都沒有拍照存圖了,總之基本閉眼點;)

它藏在上海東北區塊的平涼路上,即使是雨天的下班夜晚,想去的話打車都要去!

5家面+1家粉店,地圖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