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山上松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送甥朝良讀書梅黃山下(何景明)

聞汝讀書山之中,閉門千峰兼萬峰。

但知高鳳曾飄麥,不論丁生解夢松。

很多人對漢末三國時期的歷史並不陌生,不過大部分應該都是中前期或者前期,後期的一些人物、戰役、事件相對來說就比較陌生了。比如說東吳後期的司徒丁固。丁固這個人物可能比較"冷門",不過他身上的一個典故還算是比較有名,就是"夢松"。丁固曾經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肚子上長松樹,"松"這個字拆成"十八公",丁固判斷自己在十八年後要位至三公,最後果然成為了司徒。其實除了這個典故以外,丁固本身也算是一個東吳重臣,擊敗山越、保衛建業,還參與廢黜東吳後主孫皓的計劃,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人物。

丁固的大概情況

首先說一下丁固這個人物的大概情況和仕宦經歷。丁固的父親叫做丁覽,是會稽郡山陰人。丁覽出身寒門,沒有太多的政治資源,也未見有軍事能力和以武途入仕的魄力,只能以樹立名聲的方式。所以丁覽"清身立行,用意不茍,推財從弟,以義讓稱",果然成為縣吏。當時孫策是會稽太守,但是政務基本上交給了功曹虞翻。虞翻在眾多佐吏中找到了丁覽等人,與之親近,幫助丁覽成名。後來丁覽做到功曹、始平縣長。

按《會稽典錄》的說法孫權本來是想拔擢丁覽的,但是沒等實施,丁覽就去世了。當然《會稽典錄》作為郡書或多或少是要偏向於鄉裏的,"務欲矜其州裏",從位置來看,始平縣距離建業還是相當偏遠的,而丁覽只是一個小縣縣長而已。我們再說回丁固。丁固在繈褓中的時候,闞澤就"見而異之",闞澤也是山陰人,也是寒門出身;後來虞翻也對丁固不吝稱贊,為其揚名,丁覽留下的資本;闞澤、虞翻的評點,成為丁固在仕途的養分。

丁固在孫權時期累遷到尚書,在"二宮之爭"中站在太子孫和一方,這或許為他在孫皓時期的仕途提供了幫助(孫皓為孫和之子);在孫亮時期做到廷尉,位列九卿;在孫休時期,丁固作為左禦史大夫,右禦史大夫也是一個東吳後期比較重要卻沒有什麼名氣的人,叫做孟宗。如果按照西漢官制的話,禦史大夫是副丞相的身份。不過每一個朝代的官制都有所區別,而《三國誌》中有沒有《職官誌》,搞不清楚禦史大夫在東吳的地位,可能是要高於廷尉;在孫皓時期,丁固成為司徒,位列三公。最終在東吳鳳凰二年(即公元273年)去世,享年七十六歲。這個時候蜀漢已經滅亡,距離東吳滅亡,三家歸晉也只有七年的時間,已經是三國時期的最後階段。

丁固兩次擊敗山越

丁固與許靖這樣的純靠名望的吉祥物不同,他是有一些軍事上的履歷的,不過並非是與曹魏或者西晉交戰,而是對抗東吳境內的山越勢力,含金量是要差一些。丁固有兩次擊敗山越的經歷。一次是在孫亮時期,一次在孫皓時期。

在東吳太平二年(即公元257年),這一年也是三國中後期比較"精彩"的一年,因為規模巨大的"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爆發了。"淮南三叛"本質上是曹魏內部的矛盾,揚州都督諸葛誕不滿司馬氏的統治而發動兵變。但是這次兵變的位置和規模就決定了東吳必然要參與其中。

東吳權臣孫綝率領大軍支援諸葛誕,一來戰爭所需要的後勤補給會加重百姓的負擔,二來孫綝到淮南地區導致東吳內部的軍力相對空虛。於是在同年八月,東吳境內的建安郡、鄱陽郡、新都郡內的山越勢力發生叛亂,波及的範圍是比較大的。當時孫綝還在與司馬昭的前線,於是東吳命令丁固、鄭胄、鐘離牧等人討平山越,迫使山越首領黃亂、常俱等人投降,以其部曲作為兵源,擴充了東吳的軍隊。

另外一次在東吳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在前一年東吳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望氣者說荊州有王氣對建業宮不利,孫皓因此決定遷都武昌鎮壓、破壞這股所謂的王氣,留丁固與諸葛靚鎮守建業。諸葛靚就是諸葛誕的兒子,在"淮南三叛"中進入東吳作為人質求援,這個時候官至右將軍。結果不久後吳郡永安縣山越首領施但發動叛亂,劫持孫皓庶弟永安侯孫謙進攻建業,到建業時已經合兵上萬。隨後丁固、諸葛靚在牛屯與施但交戰,成功擊潰施但,俘獲孫謙。後孫謙被孫皓所殺,孫皓也因此返回建業。

丁固參與陸凱主持的政變

陸凱和丁固差不多,都是比較"透明"的東吳重臣,不過陸凱的家族還是可以的,就是"吳郡四姓"當中的陸氏,是陸遜的族子。孫皓這個人物算是比較有名的暴君,奢侈成性,對部下也很殘暴。而在甘露元年的這一次遷都的行為更是荒誕,浪費人力物力。根據《三國誌·吳書·陸凱傳》以及裴松之引註的《吳錄》記載,在寶鼎元年的時候,東吳內部很有可能正在醞釀一次針對孫皓的政變,主持者就是陸凱,在當時作為東吳的左丞相,除陸凱以外還有丁奉、丁固等人。

不過這次政變最終還是失敗,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實行。陸凱等人的計劃是趁孫皓拜謁祖廟的時候推薦丁奉作為負責安保的將領,但是孫皓不用丁奉,選用左將軍留平。陸凱等人無法拉攏留平,一說留平拒絕參與但誓不外泄;一說留平與丁奉有矛盾,陸凱的兒子陸祎不敢將計劃告訴留平;一說太史郎根據天象推斷有陰謀發生,讓孫皓提高警惕。總而言之這次政變沒有成功,但也沒有泄露,造成東吳政局的大地震。

孫皓荒淫無道,是導致東吳輕易被滅亡的主要原因。丁固活躍於孫皓時期也是很不幸的,《會稽典錄》記載"固與陸凱、孟宗同心憂國",從丁固冒生命危險參與陸凱主持的政變來看,這個評價是比較符合的;陸遜的孫子陸機寫過上下兩篇《辨亡論》,其中評價"孟宗、丁固之徒為公卿"、"元首雖病,股肱猶良",給予丁固一個正面的評價。結合種種史料來看,小編認為丁固應當算是一個末代良臣的形象了。

參考文獻:《三國誌》、《漢書》、《晉書》、《史通》、《中國歷史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