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擡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4月13日,新創話劇《鐵流東進》在北京國家話劇院劇場首演,也由此揭開了第七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的大幕。“

為烈士立碑,為人民立傳”,話劇《鐵流東進》根據人民文學獎得主季宇小說《最後的電波》改編,聚焦全民抗戰時期新四軍通信兵們戰鬥生活,更以“全男班”的演出陣容塑造出一眾鐵軍群像。

這部熱血湧動、充滿陽剛之氣的戲劇,由編劇查文白、鐘鳴,導演查文浩,舞美設計張武,燈光設計黃祎等主創人員聯袂打造,演員侯巖松、田征、王挺、褚栓忠、張真源、王啓函、李夢男等組成了舞臺上的“鐵軍三團”。

《鐵流東進》劇照 王昊宸 圖

“時代銜接”,紅色大戲走進年輕觀眾內心

4月13日晚,經過周密細致的疫情安檢,走進劇場的觀眾望向舞臺,先就映入眼簾的並不是演出前緊閉的厚重幕布,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巨大的投影紗幕——由“點”“橫”字符組合的摩爾斯密碼,老式發報機的電鍵和主機,如彈幕般在屏幕上循環閃過。令人在新奇之余,不難聯想到電影《黑客帝國》開場,那占滿整個銀幕的綠色字符傾瀉而下……無疑,主創是在用現代科技手段昭示著該劇“時代銜接”的立意:無線電報時代的紅色劇情,如何走進互聯網時代年輕受眾的內心?這無疑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1990年出生的青年導演查文浩,出身藝術世家,父親查明哲是知名的國話導演。畢業於中戲、北電導演系的查文浩,“導而優則演”,也曾出演過不少影視劇。在去年火爆熒屏的電視劇《覺醒年代》中,1915年至1921年間的青年鄧中夏便是由他飾演的。彼時,查文浩就把這一角色定義為“100年前的‘90後’”,用“燃燒”的狀態去詮釋人物。而走出《覺醒年代》劇組,投入到話劇《鐵流東進》的創作中,他顯然也把讓現而今年輕觀眾走進劇場,進而“愛看”紅色大戲作為此次創排的出發點之一。

摩爾斯密碼閃過,燙金的新四軍臂章仿若從歷史長河中延展開來的旗幟,相繼出現在紗幕上。這既有新四軍成立之初,葉挺軍長指示設計的“元典”——以行軍中的新四軍戰士為圖案,上方標有新四軍英文縮寫“N4A”。N是英文New的開頭字母,意為新;4則代表中文“四”字;A為英文Army的開頭字母。右下方標明“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度用”,即1939年使用;也有1941年“皖南事變”後,魯迅藝術學院莊五洲設計的新臂章,借鑒最初的“N4A”臂章版本,在N4A上方左右兩角各加了一個五角星,中間標明“1941”,象征了銘記1941,也代表了新四軍的新生。

摩爾斯電碼與老式發報機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圖

新四軍不同歷史階段的臂章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圖

而由著劇名說文解字:“鐵流”無疑指代素有“鐵軍”之稱的新四軍;“東進”則是新四軍在抗戰時期堅持“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在江南八省進行敵後遊擊戰爭的縮影。以此觀照劇情:“軍人離開戰場有兩種方式,凱旋或是犧牲。他是第三種,活著。”話劇《鐵流東進》中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爺爺,有一天突然喃喃自語“我是烈士”。孫子則通過爺爺的一言一行,揭開了他的身份之謎——1941年,皖中獨立師第三團東進受阻,被日寇圍困在白馬山,急需通過電臺與上級恢復聯系。協助三團的發報員是一位技藝超群,卻對抗日勝利毫無信念的老百姓李安本,“他們的相遇像一塊頑石砸進了滾燙的鐵流中,火花四濺。”

編劇查文白采用了歷史與當下,兩個時空交替敘述的方式,一層層展開那個為民族浴血奮戰的鐵血往事,同時也讓當代人近距離感知歷史上一個個鮮活而剛毅的年輕生命。主人公李安本的孫子從懷疑爺爺是逃兵到揭開隱秘真相的過程,也如同李安本從平凡到偉大蛻變的心理歷程,創作者的意圖在於讓新時代的人們見證鐵軍精神的代代延續。

全方位調動感官,“快板書”活畫電鍵敲擊

飾演戰士們的演員將戰鬥與發報的動作高度凝練化後,在舞臺之上竄蹦跳躍、閃轉騰挪。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飾演通訊班的戰士將類似快板的應答器綁縛在大腿上,由此敲擊電鍵的動作便活畫成了擊打快板,不僅把端坐發報的“靜態”動作解放出來,渲染出十萬火急的戰場氛圍,更是對“快板書”這一我軍歷史上慣用的戰地宣教動員手段的歷史致意。

舞臺上轉臺不停地旋轉,戰士在槍炮聲中一個一個倒下,投影裏閃過彈幕一樣的電波,一桿鮮紅的旗幟卻始終屹立。在這壯烈的一幕中,鐵血戰士用血肉熔成一條前仆後繼的鐵流。可以說,在話劇《鐵流東進》的舞臺上,無形的電波與鐵軍的鋼鐵洪流結合為一種精神上的傳導物質,愛國熱情和民族情懷繼而被迅速點燃。

導演查文浩極富以詩意浪漫的想象力,用影像、燈光、音樂、演員形體等載體,立體呈現了電波的形態,調動著現場觀眾感官。舞臺上高低不一的白色矩陣排列成摩爾斯電碼符號,而代表點、劃、停頓的間隔距離又將其構成一個迷宮,燈光一變,頓時成了狼煙四起的戰場……戰士們在這座摩爾斯電碼組成的“山”上等待突圍,堅守希望。舞臺上方的紗幕也由摩爾斯電碼符號組成,隨著轉臺的運動,影像在紗幕上移動,仿佛是發電報時滴滴答答的節奏,營造出浪漫詩意的意象。

《鐵流東進》劇照 塔蘇 圖

舞臺上現代的話劇語言,並不排斥對中式戲曲美學“以虛擬實”“假中見真”的吸收與借鑒。京劇界有句行話,所謂“三四人千軍萬馬,六七步萬水千山”,戲臺上四個龍套演員便可以虛擬出人如潮湧的大場面——這裏,也被活學活用展現出戰士們的突擊與轉進。

而為了展現我軍的禮賢下士,兩根竹竿戲仿出“客人”李安本在腿腳不便之時,戰士們用簡易的轎子扛著他行軍的場面。如此,上山、過河等京劇程式動作也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舞臺之上。飾演李安本的演員侯巖松在盡興表演之余,似乎還不過癮。只見他一躍踩上竹竿,一展好似北方民俗“踩高蹺”的戲法,不僅適時張弛了劇情節奏,也調節了觀眾的觀劇心理,更展現了我軍在抗戰時期確立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軍營文化。

喚起時代共鳴,講好“這盛世,如你們所願”

作為一種整體詮釋,話劇《鐵流東進》將電波的形態具象成圓形,與旋轉的舞臺融為一體,詩意地展現了電波與鐵軍的關系,在音樂旋律裏也加入了摩爾斯電碼的元素,用男聲合唱與哼鳴的方式貫穿整首歌曲。這滴滴答答的聲音也是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年李安本循環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聲音,在宏大的抗戰作品中匯入了柔和感人的筆觸……

這裏不妨交代幾筆主角李安本的人設。他本是國民黨青浦特訓班的無線電高材生,曾投身國軍參加南京保衛戰。同袍和親人的慘死令他一度意誌消沈,而後甘於在家鄉縣城的電報局棲身,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和平年代,這樣的人生選擇固然無可厚非,在全民抗戰、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則並不合時宜。被新四軍戰士彭大刀“劫持”上山後,他逢人便作揖道“長官”,顯然是不了解我軍“官兵一致”的政工原則。新四軍主官在他嘴中更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四老爺”,也就可以理解了。

帶著自己的舊式軍隊思維,李安本起先要麼看不上新四軍的粗茶淡飯,甚至還覬覦起愛國歸僑戰士的金筆,想以此作為自己革命工作的“等價交換”。侯巖松用戲曲中醜行的手眼身法步,活畫了他的“兵痞”一面。據了解,他此次把自己的戲曲功底運用在了塑造李安本這個人物上,於是才有了前文中的那一幕:李安本教戰士們發報的過程被編排成一出鮮活的“轎子戲”,令人拍手叫絕。

革命歷史題材的當代演繹,除了仰賴老演員的舞臺功底,青年演員的傾力加盟也令人印象深刻。飾演李安本孫子的演員王啓函就將臺詞編成了說唱,於是就有了李安本坐在戰士們擡著的滑桿上唱念出摩爾斯電碼口訣的一幕。而他在劇中的幾次發問,如“爺爺既然是老紅軍,為何沒有離休待遇?”無疑也帶出了現而今不少年輕人,在遇到問題時“本能”的價值取向。

主演侯巖松在發報機前

演員張真源此次飾演劇中的“小柴火”

導演查文浩

這裏還要說下飾演新四軍團長警衛員“小柴火”的演員張真源,這大概也是偶像男團出身,尚在中戲讀書的演員首次出現在國話的紅色大戲中。此次他卻顯現出了“鮮肉”的老辣一面,滿臉的征塵油汙,全程重慶話表演的手法,讓觀眾早已忘掉了他在閃光燈下拗造型時白凈與秀氣——不是演出謝幕階段湧進劇場的粉絲們大聲高呼偶像的名字,你真的不知道他竟然在年輕群體裏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出典自抗戰時期動員廣大青年踴躍參軍的歌曲《白菜心》。同理,不論演員是何出身,沒有“一棵菜”的精神也絕難融入團隊,共同成就一臺好戲。

話劇《鐵流東進》用解密式的開端引出跌宕起伏的精彩情節,註入人物生動豐滿的性格和幽默智慧的臺詞,好像每個人物背後都有一個隱秘江湖。而正是有了先講好故事,再傳遞精神的端正態度,劇末李安本通過一直想要發出的那封空白電文告訴戰友們“我要替你們好好活著。這盛世,如你們所願!”時,才真正打動了在場的所有觀眾。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