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解夢生辰八字人生預測的簡單介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本來想安排初唐四個小男孩同一席的,沒想到王勃這小子太啰嗦,占用了我這麼多篇幅,只能安排楊盧駱三個屁孩跟老人家王國維坐一席了,大家將就吧!

二、生辰八字都犯“水”字的初唐四傑(續)

二師兄楊炯

大家看《西遊記》,那天天跟大師兄孫悟空叫板的是誰?對,二師兄豬八戒!

大家還有沒有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大凡在一個組織裏,一般都是二把手在跟一把手較勁,而三把手及以下的,多數都是抱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態看熱鬧。

記得當年讀MBA的時候,有一個老師開了這麼一個玩笑,他說你們在座有單位一把手的,也有二把手、三把手、四把手的,其中二把手的肯定學不好!問為什麼?他說一把手和三、四把手都在考慮回去怎麼辦,只有二把手在考慮回去怎麼幹:怎麼把一把手幹掉!哈哈,實在是話粗理不粗。

沒想到在“初唐四傑”這個小“組織”裏也是一樣的情況。

相信很多朋友請客吃飯都繞不開一個敏感問題,那就是排座次,弄不好就得罪小氣的客人。本來吃飯嘛,坐哪個位置還不是一樣吃?但現實中還就有人在意。

原來以為這初唐四傑“王楊盧駱”的排序,就是個約定俗成,無關大雅的問題,沒想到真還有人很在意,這位仁兄就是二師兄楊炯,他對這個名次排序很有意見!天天喊著“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他對排名在王勃之後是耿耿於懷,毫不服氣!

其實在初唐詩壇,四傑齊名,各有特色,王、楊五言見長,盧、駱七律見擅,但總體上還是公認王勃成就是最高的: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王勃字)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明陸時雍《詩鏡總論》)

小楊同學你就別爭了,和氣生財嘛!

大家也別因為楊炯跟王勃叫板就說他心胸狹窄,其實這只是典型的文人相輕之為而已。實際上在王勃死後,正是這位天天跟大師兄叫板的二師兄,把王勃生前的作品用心整理成集,這不也是典型的文人相惜嗎?就如同後來的元稹在杜甫去世之後,收集整理他的詩集一樣,都是文人間的惺惺惜惺惺。

公元650年,在大唐的榮光普照下,在同一時間兩個地點,分別誕生了兩個別人家的孩子,一個在山西,一個在陜西,世稱“絳州王勃”和“華陰楊炯”。

前文講到,初唐四傑皆才名早享,王勃六歲能詩,十六歲便“未冠而仕”,當上處級幹部朝散郎。

再看看“幼舉神童”的二師兄楊炯:自幼聰敏博學,文采出眾,九歲應弟子舉及第,十一歲“待制弘文館”。天啊!九歲及第,這是什麼概念?筆者開始查資料,看到小楊同學的簡歷寫著:“楊炯,650年-693年,……659年,進士及第”,第一時間就以為人家的資料有誤!

大家別小看這“弘文館”,那可是相當於後來大名鼎鼎的“文淵閣”( 弘文館後來並入文淵閣)!

大家更不要小覷這“待制”兩字(筆者開始還以為是“候補”的意思),那可是專門給皇帝做顧問咨詢的!唐太宗即位之後,要求五品以上的京官,每天晚上要輪流在中書省、門下省更宿,以備皇帝隨時訪問咨詢,叫做“待制”。後來在門下省專門設置弘文館,命弘文館學士輪番待制於武德殿西門。

這下驚訝了吧?楊炯同學十一歲“待制弘文館”,當皇帝顧問了!

可惜小楊同學確實太年輕,所以也只能“待制”而已,實際上並未“入仕”。誰知這一待就待了十六年,待制十六年後,楊炯在京應制舉,才真正入仕。

看官註意了,楊炯十一歲“待制弘文館”, 十六年後入仕,這一年他和王勃皆27歲。也正是在這一年,那令他耿耿於懷的“大師兄”王勃被海龍王請去研討北部灣大開發了。從這一點來看,楊炯比王勃是幸運的!

要比較個人作品,這大師兄和二師兄還是有區別的:說到王勃,相信每個人閉著眼睛都能說出他的《滕王閣序》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說到楊炯,作為一個理科男,筆者則要憋了半天才能想起他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而要論官職,王勃最風光時也就在沛王李賢府中混了一段日子,而楊炯則一度做到太子李顯的詹事司直,詹事司直可是太子的貼心官員,掌管東宮內務,職務頗為重要。而這太子李顯,就是後來的皇帝唐中宗。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本來前途無量的楊炯,卻因為其伯父的兒子跟隨徐敬業造武則天的反而受牽連被貶,結束了在長安長達二十六年的生活。(此處請留意,後文講到駱賓王之死,也正是因為這次造反事件)

楊炯後來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令,公元693年,盈川遭遇大旱,楊炯跪祈三日無雨,竟然自投於井而亡。應當是楊炯之死感動了天地,當夜天降大雨,井水浮楊炯屍體而出。當地百姓感楊炯恩德,為其建祠塑像,千百年來祭拜不衰,楊炯廟慢慢地演變成現在的城隍廟。

三師弟盧照鄰

羅文、梅艷芳和汪明荃都唱過同一首粵語歌叫《只羨鴛鴦不羨仙》,詞作者是香港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黃霑、蔡瀾)之三師弟黃霑,而歌名則取自初唐四大才子之三師弟盧照鄰代表作《長安古意》裏的“願作鴛鴦不羨仙”。

長安古意

唐 · 盧照鄰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尺遊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遊蜂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

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禦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南陌北堂連北裏,五劇三條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淩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正是這首《長安古意》,差點要了盧照鄰的命!

看這小盧同學筆下的人間長安,簡直跟李白筆下的天上仙境有得媲美。

而看到小盧描寫長安城裏王公貴族醉生夢死的生活,還以為他的日子也跟他們一樣過得有滋有味呢!其實在初唐四傑裏,除了王勃英年早逝,要數盧照鄰的命運是最悲催的。

盧照鄰是河北範陽(今涿州)人,字升之,號幽憂子,幼讀詩書,博學能文,放曠詩酒,任職鄧王李元裕(唐高宗叔叔)府中時,鄧王無不自豪地說:“他就是我的司馬相如。”可見其才華之高。

還記得在介紹大師兄王勃時說過,古時文人常常患了“福從筆入禍從筆出”的毛病,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雞文》刺激了唐高宗的神經,被逐出沛王府,盧照鄰則因為上述《長安古意》裏“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刺激到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神經,以為是在影射他們武家,差點要了他的小命,幸虧因友人救護才免於一死。

盧照鄰出獄後不久便得了“風疾”,居住在長安附近的太白山上,期間還拜藥王孫思邈為師,孫思邈悉心為他調治,可惜無回天之術,後來發展到雙腳萎縮,不能伸直,一只手也殘廢,不能活動,靠朋友接濟勉強維持生活。

不知古代的“風疾”是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病,但從他的癥狀來看,應該相當於霍金和武漢張院長那種漸凍癥之類(筆者外行亂猜測而已),假如真是此病,則連現在的醫學都毫無辦法,別說一千多年前的藥王了。

公元680年,由於實在無法忍受病痛的折磨,盧照鄰鄭重與親屬告別,然後投穎水自殺,時年45歲。

四師弟駱賓王

記得筆者約莫七歲之時,家裏養鵝,每天傍晚,這些可惡的鵝鵝們還悠哉樂哉遊浮於池塘中央,任憑你怎麼呼喚也不上岸,看著太陽就要下山,而父親一味地責備:“真沒用!它們不上來你今晚就不要吃飯”!當時真恨不得拿石頭把它們浮在綠水上面白白的羽毛給砸爛,把它們那驕傲地伸長的脖子和水底下還不停劃動的鵝腳給砸斷!

一千多年前,有一個七歲的孩子,同樣看到池塘裏幾只鵝在悠哉樂哉地遊水,寫下了一首詩:

詠鵝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個七歲的小孩名叫駱賓王,而這首《詠鵝》如今成了幾乎每個年輕的媽媽炫耀自己兩歲孩子聰明的首選。

我們說王勃是大師兄,而駱賓王是四師弟,那是按照四傑“王楊盧駱”排序的戲言,其實如果按照年齡,駱賓王才是大師兄,他是四傑中年齡最大的,也是唯一一個活過六十歲出頭的。

駱賓王,字觀光,婺州(今浙江義烏)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

前文講到,楊炯因堂兄弟參與徐敬業的造反而受牽連,而駱賓王則是自己直接參與了此次造反。

公元684年,駱賓王跟隨徐敬業(徐茂公之孫)起兵討伐武則天,撰寫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你看他那氣吞山河的筆調: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咤則風雲變色……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有意思的是,此檄文本來是罵武則天的,但當武則天讀到罵她罵得如此精彩的文章時,竟然責怪身邊的宰相:“宰相安得失此人!”連女皇也為這麼有才華的人落到“造反派”之手而感到惋惜!

後來徐敬業兵敗,關於駱賓王之死有三種說法:一是被殺,二是投江而亡,三是出家當和尚了。

好了,限於篇幅,關於初唐四傑就聊這麼多,下面聊聊國學大師王國維與“水”有什麼關系。

三、投身昆明湖的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

1927年6月2日,北京頤和園跟往常一樣平靜,昆明湖畔,一個園丁跟往常一樣掃著地,他看到一位老人坐在石船上不停地吸著紙煙,也沒去在意他,忽然他聽到“噗通”一聲,老人就不見了。他趕緊跑到湖邊,跳下水把老人抱上來,當時湖水深不過兩尺,但老人跳下時是頭朝下,以至於口鼻都被泥土所塞,園丁又不懂急救方法,老人終因窒息而亡,死時穿在裏頭的衣服都還沒有濕透。

這位老人叫王國維,是的,就是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人們在王國維的衣袋裏找出一封遺書,其寫道:五十余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葬於清華墳地。

王國維說的經此“事變”,是指當時馮玉祥率領的北伐軍準備進駐北京,他說死後“葬於清華墳地”,是因為他是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教授。

那麼,馮玉祥進京,王國維為什麼要自盡呢?

原來王國維是清朝廢帝溥儀的“帝師”,也就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的最後一位帝師,雖然是在溥儀被“廢帝”三年後(1922年)才成為的帝師,王國維仍將此“殊榮”視為一生莫大的榮幸。

王國維是晚清秀才出生,一生信奉“禮義廉恥”,他初名國楨,字靜安,後改名國維,所謂“國維”,即“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作為皇朝遺老,且享帝師殊榮的王國維,深奉“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的大義,其實在三年前(1924年)馮玉祥第一次率軍“逼宮”,溥儀被迫搬出紫禁城時,王國維便與幾位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節”,其他人臨陣退卻,他卻執意赴死,幸虧被家人嚴密看守,才未能成行,王國維將此事視為平生之奇恥大辱。

此次聽說馮玉祥的軍隊馬上又要開進北京,王國維的好多好友比如梁啟超等都紛紛逃離北京避難,王國維則下定了決心,“義無再辱”,於是選擇了頗有皇家氣息的頤和園昆明湖作為“殉節”的去處。

一顆巨星就此隕落!時年止五十歲!

王國維一生博學多才,學貫古今,兼通中外,作品等身,但最著名的還是他的《人間詞話》和“三境界”之論。何謂“三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講的是尋覓、探索的階段,引用的是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講的是奮鬥、堅持的階段,引用的是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講的是覺悟、悟道的階段,引用的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三首風馬牛不相及的宋詞,硬是讓大師給聯系在一起,也是獨具心裁之見解。

王國維死後,其生前同事兼好友陳寅恪先生在為其寫的墓誌銘上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斯古今人賢所同殉之精義。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誌,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

陳寅恪先生顯然把王國維殉難擡高到跟屈原投江一樣的高度,對此,筆者不敢茍同。我覺得王國維之死,只不過是封建意識驅使下的愚忠之為,是為一“廢帝”而死,而非為國家而死,為天下蒼生而死。

王國維在學術上的成就和貢獻是不朽的,但在思想意識上是腐朽的!中國已經共和好幾年了,溥儀早已不是什麼皇帝,他卻還抱著“帝師”的香餑餑引以為豪;中國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早就轟轟烈烈了,他卻還熱衷於“南書房行走”;人家早就開汽車了,他卻還以“紫禁城騎馬”為榮。實為迂腐之至!無怪乎魯迅先生評價他“老實到象火腿一般!”

至此,橫跨兩千多年,分屬三個年代的六個文壇大咖的“水之緣”介紹完畢,本可以就此收筆,沒想到突然有兩個人的聲音在呼喚:“還有我們呢!”

誰啊?原來是李白和蘇軾!我們談“水”呢,也關你們事?好吧,跟他們聊幾句,看看他們有何話說。誰叫他們是筆者最喜歡的朋友呢!

四、水中撈月的李白和勇跳揚子江的蘇軾

“李白鬥酒詩百篇”,大家都知道李白一生愛酒,有關酒的詩有200多首。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其實李白一生更愛月,有關月亮的詩達400多首。

余光中曾這樣贊譽過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就像陶淵明是菊的代言人,陸遊是梅的代言人,李白則是月亮的代言人。

李白生來愛酒惜月,最後終死於“醉酒撈月”。

李白的死就像他的生,歷來是個謎。關於李白的死因,有很多個版本,其中“醉酒撈月”是最有浪漫色彩的一個。

據說李白愛月是因為他妹妹的緣故,他有一個比他小兩歲的妹妹名叫李月圓,也是一個飽讀詩書的才女,李白十分疼愛這個妹妹。

李白出遊,妹妹替哥在家盡孝。有一次李月圓的未婚夫隨李白雲遊,病故於途,妹妹悲痛不止,不久郁郁而終,年不過二十歲。

由於李白十分思念自己最寵愛的妹妹李月圓,從此對月亮情有獨鐘,開心時想到月亮,憂愁時想到月亮;清醒時想到月亮,醉酒時想到月亮。李白還給自己的大兒子起名“明月奴”。這些無非都是借月亮寄托對心愛妹妹的思念之情。

話說當年冬月十五,李白在金陵的文德橋畔飲酒賞月,飲至半酣之時,看到水裏皎潔的月亮,朦朧縹緲,李白怕江水玷汙了月亮,遂跳到江裏想去把月亮撈上來。由於冬夜水冷,李白又處於半醉之中,這一撈,便再也沒有上來。一代詩仙,就此隕落,時年六十一歲。

我更相信李白當時看到水裏的不是大圓月,而是自己心愛的妹妹李月圓。

李白醉酒撈月雖是傳說,但終究還是跟“水”扯得上關系,那麼,大才子蘇軾跟“水”又有何關系呢?

話說蘇軾因烏臺詩案,從湖州被押送回汴京,途中自認為此次回京,免不了一死,於是想跳揚子江自殺,幸虧被及時救起。如果蘇軾此次自殺成功,那麼世上便只有蘇軾,沒有蘇東坡,因為後來蘇軾在王安石等人的幫助下,免於死刑,被流放黃州,在黃州城東坡地開墾耕作,才自號“東坡居士”。

看來蘇軾跟水的緣分還淺了一些,或許是龍王認為他在人間的磨難還不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