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下葬的棺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在貴州省平壩縣齊伯鄉,有一處名叫桃花村的村落。

在這個村子裏的某一處山腰上,有一個若隱若現的山洞。

它藏在幾十株古樹後的圍墻內,裏面放著567具大小不同的棺材。

這個地方看起來有些陰森,周圍3公裏內幾乎沒有人家。

但每當月黑風高之時,洞口處總會出現一位老人......

發現葬洞

老人名叫劉朝先,是一位在平壩縣土生土長的苗民。

他的工作有些讓人不可思議,那就是白天在工地搬磚,晚上回山洞守棺材。

為此,周圍的人都稱他為“守棺人”。

如果說“湘西趕屍人”只是一個傳說,那麼“平壩守棺人”卻是延續千年的傳統。

劉朝先常說:“守護死,便是對生的另一種延續”。

他所守護的葬洞位於距平壩縣城20公裏的桃花村裏。

劉朝先對葬洞非常熟悉,他知道從城區到桃花村的路上哪裏可以看見洞口,

也知道以前葬洞旁邊住著零零星星的幾戶村民,只不過由於經濟發展落後大家都搬走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村子裏也變了樣。

比如桃花村中央有一個廣場,現在已經在施工狀態了,推土機和工人來來回回地忙碌著。

當地政府決定在這開發旅遊業,小廣場將作為一處停車場。

這裏被群山四周環繞,安放逝者的葬洞就在其中一座名叫老熊山的山腰上。

沿著懸崖邊的階梯一路走上去,約四五百步之遙,便能看見洞口。

從洞口處望去,裏面全是黑壓壓的棺材......

形狀“怪異”的棺材

棺材為什麼會出現在洞穴裏呢?

其實這是苗族群眾的一種習俗,叫做“洞葬”。

在他們眼中,把逝去的家人放在洞穴裏,就像把他們送去“冥界”裏一樣。

如果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只看見一口棺材可能會害怕,那看到幾百口棺材又是什麼感覺呢?

一個來自外地的村民說:

“這就像是趕集遇見大雨,大家都躲在了同一個屋檐下,最終屋檐反而就變成了集市”。

也就是說,逝去的靈魂就沒有這麼孤獨了。

除此之外,村裏還流傳著一個傳說:

在一千多年前,生活在這裏的劉姓祖先去世了,一行人擡著棺材想把祖先埋到風景秀美的半山腰上。

誰知路剛走了一半便雷聲大作,大雨突降,緊接著就迎來了山洪暴發。

大家四處躲避,一時間沒顧得上把棺材擡走。

等雨停了之後,棺材就沒了蹤跡,大家來到村子附近的小河下遊找了好多天,無意間在這個山洞裏找到了祖先的棺材。

村裏的巫師得知後說道:

“祖先可能是想留在這裏”。

從那之後,這個洞穴就成了劉家人實行“洞葬”習俗的地方了。

後來有考古專家來到這裏進行考察,發現這個洞長約45米,寬約24米,洞內高低各不相同,別有一番韻味。

而且洞穴裏的棺材也各有各的特點。

它們不都是我們平常所見的長條四方形的模樣,還有船型棺、圓木棺、栓棺等其他形狀“怪異”的棺材。

這裏面最罕見的就是船型棺了,它是由一整段木頭挖鑿而成的,最早發源於秦朝,目前這個山洞裏就有三口。

圓木棺跟船形棺的制作非常相像,都是用一整根樹幹劈開後把裏面掏空。

逝者就躺在圓木棺的最中間,下葬時再將兩個木板合上,用藤條緊緊地纏在一起。

栓棺就是圓木棺的簡易版,在制作上非常簡單,一般窮苦人家都會選擇用栓棺下葬。

為了辨明這些棺材的年份,1987年貴州省的專業科考人員在這裏進行了碳14檢測,給每個棺材一一設定了編號。

其中516號棺材是最久遠的,距離今天已經有1110年左右了。

彼時正是中唐時期,當洞穴出現第一口中唐風的棺材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再次出現一個新的棺材。

平壩棺材洞也成了我國研究西南部少數民族歷史、葬俗特點的重要標本。

在1987年的這一次考古中,考古人員在整理文物時發現415號棺材櫃內有一件極其特別的彩色蠟染裙。

現被稱為“鷺鳥紋彩色蠟染百褶裙”。

逝者是一位中年女子,右手上還攥著一把蠟染刀,專家猜測這件蠟染裙就是出自於她本人之手。

後來經過鑒定,發現該裙子果真是宋代文物。

這是我國在考古過程中首次發現的彩色蠟染服飾,也為考古工作者研究蠟染之術提供了便利。

如果把棺材洞比作一顆大樹,那麼這567具棺材就相當於567圈年輪,生物學家根據年輪可判斷洞中氣候的變化。

考古學家可根據棺型和陪葬物品判斷出村莊的歷史。

“聽說桃花村的人去世後,要找鬼師做法才能送到這裏來,該去哪裏找鬼師呢”?專家好奇地問到。

劉朝先笑笑說道:“鬼師早就去放羊了”!

棺材裏的人

原來,以前生活在桃花村裏的劉氏人是一整個大家族,後來有了4個分支,就成了4個村民組。

棺材洞中也按區域分別安葬4個村民組的逝者,所以就不用“鬼師”通過做法的方式來安排了。

不過“第四區域”是比較特別的,它也被叫做“自留區”。

那裏不分年紀也不分地位,逝者就“雜居”在一起,像極了窯洞裏的集體生活。

棺材洞的最深處是“禁區”,病得越重的人,就越往深處安排。

“老祖宗就愛講規矩,去了另一個世界也得按部就班”,劉朝先打趣道。

劉朝先每為專家講解一個區域時都要從巖石上爬高下低,他用兩只手扶在棺材上,似乎在他的眼裏棺材不是棺材,而是電梯扶手。

又像是一個個老朋友互相攙扶的肩膀。

對於那些年代久遠的棺木,劉朝先只是守著看著,但並不知道它們的來歷。

不過對近代的新棺木,每一個人他都記得。

“這兩口棺材裏躺著的是劉興忠夫婦,劉興忠先走的,那時候家裏條件不好,棺材上都沒刷油漆”。

“等劉興忠妻子走的時候家裏條件好多了,孩子們給她打了個大黑棺木”。

“你看,無論活著的時候生活有何差異,死了照樣不離不棄”。

劉朝先帶著專家來到另一個區域,眼前的一幕驚呆了所有人。

一個大棺材上摞著一個特別小的棺材。

“這是對父子,還沒等孩子長大父親就來這了,沒想到父親剛來沒多久孩子也跟著來了”。

“一大一小摞在這裏像不像孩子在父親背上騎馬?這爺倆幸福的背後卻有個心碎的妻子和老媽”。

劉朝先坐在洞內的石頭上,呆呆地張望著眼前的棺材。

棺木不言,他卻知道他們的故事......

洞中為何只有567口棺材?

“桃花村規模不小,歷史也很悠久,為何葬洞內只有這567口棺材”?

專家自從來到葬洞裏就一直感到疑惑。

“葬洞再好也容不下所有逝者,就像北上廣雖好,可又有幾人能留下”?

據劉朝先所說,桃花村村民逝世有“下鄉”和“進城”之分。

“進城”就是指將逝者安葬在棺材洞裏。

“下鄉”則是把棺材埋進土裏,就像農村人自蓋房一樣。

最早的時候,“進城”代表著一種身份,也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不是所有的劉姓都能“進城”,像一些沒有資格的或者在外地去世的人就不能被洞葬,這是他們的傳統習俗。

劉朝先越說越帶勁,語氣裏還帶著些許驕傲。

他拿著一根小木棍走到一摞棺材前,指著說:

“這是我爺爺,我是太爺爺......”

“他們都進城了,人死了後還是進城好,也不知道我媽以後想不想進,畢竟現在洞葬習俗已經不流行了,在年輕人眼中都是怪俗”。

現在,文物管理局每個月都會給劉朝先300元工資,而劉朝先也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養成了守棺的習慣。

工地老板覺得劉朝先非常貪圖小錢,因為劉朝先在工地裏挑一天土方可以賺150元,可還要去做一個月300塊錢的守棺人。

但在劉朝先的心中,他從未在乎過那300元,他只想讓逝去的祖先安息,只想守護好難得保留下來的“洞葬”習俗。

葬洞中最後一位逝者

後來在劉朝先的要求下,文物局給葬洞裝了扇鐵門。

鐵門前是村裏的廣場,也是村裏最熱鬧的地方。

鐵門後,是傳說中的葬洞,也是千百年來安葬逝者的地方。

古與今,不過一樹之遠。

生與死,不過一門之隔。

2011年6月10日,村裏一位89歲的老人去世了。

按照他的遺願,家人們把他送去了葬洞裏。

這是迄今為止最後一位被送進葬洞中的劉家人。

隨著時代的變遷,選擇土葬的人越來越多,桃花村的棺材洞也變成了歷史遺跡。

春夏秋冬、人來人往,只有劉朝先一人願用一生守護在這裏。

就這樣,他成了桃花村以及整個貴州最後一位“守棺人”,也是與567口棺材同眠之人。

對於“守棺人”這樣職業你是怎麼看待的?

如果每個月給你300元,你會不會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