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八卦解夢查詢6141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清人張澍在《姓氏尋源》自序中寫道:“草木祖根,山祖昆侖,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謂昧。”千枝一本,萬姓同源,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所謂“尋根”,就是人們以姓氏為紐帶所進行的文化尋源。昧即糊塗,不明白,漆黑一團。人生短短幾十秋,來到世上不容易。人如果不知自己的血脈傳承,弄不清自己的祖根來源,稀裏糊塗,度此一生,豈不悲乎!天地生物人為貴。曷貴乎爾?以其具天秩之彜倫,有以篤水源木本之念,凜凜然統族屬而不昧厥初也。尋根的終南捷徑就是追尋自己的姓氏譜系。姓氏是人的符號標誌,又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現象。每一個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人的姓氏符號都可以與歷史上著名人物的姓氏符號聯系起來,甚至可以追溯到太古初民的原始崇拜。屈原賦騷,首句即是“帝高陽之苗裔兮”。今天姓屈的現代人,與這位兩千多年前行吟澤畔的楚國大詩人的姓氏符號是完全相同的。由今之“屈”姓上溯至屈原,再由屈原上溯至“帝高陽”,這是一條多麼悠長多麼神秘而又多麼動人心弦的尋根隧道!中國文化重現實,重今生,因而也就重來龍,重尋根。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文化典籍中史、誌、譜特別發達的原因。圖騰一詞最早見於1791年在倫敦出版的英國商人人類學家龍格所著的《一個印第安譯員兼商人的航海探險》一書中。圖騰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包括埃及、希臘、阿拉伯地區、以色列、日本及中國等;圖騰崇拜的對象也極為廣泛,由動植物、非生物及自然現象,其中以動植物為主,動物又占絕大多數。

中華姓氏,導源於上古,傳續至今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離合演化,殊為復雜。我國的姓、名、字、號之學,有著極為豐富廣博的內涵,它所反映的是56個民族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發展,所記錄下的是中華先祖相互學習、交流的軌跡。早在甲骨文誕生之前的上古時期,中華先祖就以“正姓氏,制嫁娶”為基礎,以“對偶婚”的出現為標誌,利用圖騰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形式作為符號,來區分家族與家族之間的不同、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徹底告別野蠻與愚昧,在人類歷史上率先步入人文時代。

中國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三皇五帝”時代。近百年來大量的考古數據證明,中國的文明史早在公元前一萬年至前九千年時就已經存在了,遠不止所謂的上下五千年。盤古氏(距今約400萬-300萬年前。又稱盤古,混沌氏。是傳說中開天辟地創造人類世界的始祖)→天皇氏(距今約300萬-170萬年前。又稱天皇,是傳說中的上古三皇之一)→地皇氏(距今約170萬-70萬年前。又稱地皇,是傳說中的上古三皇之一)→人皇氏(距今約70萬-20萬年前。又稱人皇,九頭氏,居方氏。是傳說中的上古三皇之一)→有巢氏(距今約20萬-5萬年前。又作大巢氏,尊號巢皇。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燧人氏(距今約5萬年-公元前7724年。又稱燧皇,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起源於青藏高原的昆侖山,古稱羌戎)。

按史籍《梁書》的記載,古帝王世系為:赫胥→燧人→伏羲→女媧→大庭→栢皇→中央→栗陸→麗連→尊盧→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髙辛→堯→舜→禹→湯→周文王。

按史籍《莊子》的記載,古帝王世系為:容成→大庭→栢皇→中央→栗陸→麗連→軒轅→赫胥→尊盧→祝融→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髙辛→堯→舜→禹→湯→周文王。

按史籍《六韜》的記載,古帝王世系為:栢皇→栗陸→黎連→軒轅→共工→尊盧→祝融→庸成→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髙辛→堯→舜→禹→湯→周文王。

按史籍《遁甲開山圖》的記載,古帝王世系為:伏羲→女媧→栢皇→中央→栗陸→驪連→赫胥→尊盧→祝融→混沌→昊英→有巢→葛天→陰康→朱襄→無懷→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髙辛→堯→舜→禹→湯→周文王。

按史籍《帝王世紀》的記載,古帝王世系為:伏羲→女媧→大庭→栢皇→中央→栗陸→驪連→赫胥→尊盧→渾混→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髙辛→堯→舜→禹→湯→周文王。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姓氏圖騰剪紙《玄鳥》

東方瑤澤億年冰,華胥水月萬古情。雷公踏步千重願,伏羲落地百勢坤。

話說悠悠華夏上古之世,鴻蒙初辟,混沌方開。天蒼蒼,野茫茫,人間社會結構松散,文明教化始現雛形。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在後世與太昊、青帝等諸神合並,在後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燧人氏之子,生於成紀,定都在陳地。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

伏羲(公元前7724-前7707年。又稱宓羲、庖犧、皇羲、太昊、伏犧。男,風姓,伏羲女媧政權首任帝。是母系氏族風兗部落的首領,居今甘肅慶陽市與平涼市境內的沿河地帶)→女媧(公元前7707-前7653年。女,風姓。又稱靈媧、倉媧、女媧氏、女希氏、女皇氏。伏羲之妹)→嬟移(公元前7653-前7615年。女,姓風)→師嬟(公元前7615-前7569年。女,姓風)→太昊(公元前7569-前7527年。男,姓風,又稱太昊伏羲,尊稱白帝)→昊嬟(公元前7527-前7525年。女,姓風)→少昊(公元前7525-前7509年。男,姓風,名摯)→嬑節(公元前7509-前7481年。女,姓風)→伏泰(公元前7481-前7444年。女,姓風)→羲暤(公元前7444-前7403年。男,姓風)→印槍(公元前7403-前7361年。女,姓風)→新印(公元前7361-前7335年。女,姓風,號大庭氏)→姯印(公元前7335-前7271年。女,姓風)→隨象(公元前7271-前7224年。男,姓風)→伏顯(公元前7224-前7191年。女,姓風,號柏皇氏)→可塑(公元前7191-前7159年。女,姓風)→郁莟(公元前7159-前7143年。女,姓風)→佘蓄(公元前7143-前7085年。女,姓風)→象團(公元前7085-前7024年。女,姓風,號伏羲氏)→象偉(公元前7024-前6990年。女,姓風,號中央氏)→節觸(公元前6990-前6955年。女,姓風)→伏案(公元前6955-前6931年。女,姓風)→曲秦(公元前6931-前6896年。女,姓風)→隨秦(公元前6896-前6871年。女,姓風)→晁安(公元前6871-前6856年。男,姓風,號伏羲氏)→伏安(公元前6856-前6826年。女,姓風,號栗陸氏)→起望(公元前6826-前6801年。女,姓風)→河圭(公元前6801-前6732年。女,姓風)→圭嬜(公元前6732-前6666年。女,姓風,號伏羲氏)→泰望(公元前6666-前6631年。女,姓風,號驪連氏)→施公(公元前6631-前6598年。男,姓風)→團良(公元前6598-前6554年。男,姓風)→冠象(公元前6554-前6515年。男,姓風)→團伏(公元前6515-前6477年。男,姓風)→伏義(公元前6477-前6450年。女,姓風,號赫胥氏)→娍義(公元前6450-前6415年。女,姓風)→肆杤(公元前6415-前6384年。女,姓風)→歸紋(公元前6384-前6367年。男,姓風)→伏秧(公元前6367-前6352年。男,姓風)→團暤(公元前6352-前6323年。女,姓風,號伏羲氏)→秦槍(公元前6323-前6288年。女,姓風,名號尊盧氏)→革池(公元前6288-前6254年。女,姓風)→槍蘭(公元前6254-前6228年。女,姓風)→三那(公元前6228-前6196年。女,姓風)→革蘭(公元前6196-前6178年。男,姓風)→赤禪(公元前6178-前6141年。女,姓風,號祝融氏)→洛槍(公元前6141-前6124年。男,姓風)→附前(公元前6124-前6110年。男,姓風)→洛前(公元前6110-前6078年。男,姓風)→桑味(公元前6078-前6044年。女,姓風,號伏羲氏)→伏紀(公元前6044-前6005年。女,姓風,號混沌氏)→隨嬄(公元前6005-前5970年。女,姓風)→鵬爍(公元前5970-前5923年。女,姓風)→茜河(公元前5923-前5884年。女,姓風)→規辛(公元前5884-前5847年。女,姓風,號昊英氏)→金烏(公元前5847-前5803年。女,姓風)→掮師(公元前5803-前5763年。男,姓風)→雪河(公元前5763-前5722年。女,姓風,號伏羲氏)→汝信(公元前5722-前5682年。女,姓風,號有巢氏)→羅秦(公元前5682-前5649年。男,姓風)→風誥(公元前5649-前5614年。男,姓風,號葛天氏)→峙龍(公元前5614-前5571年。女,姓風)→達河(公元前5571-前5539年。女,姓風)→荷曲(公元前5539-前5496年。女,姓風,號陰康氏)→達耳(公元前5596-前5451年。女,姓風)→媒蘭(公元前5451-前5417年。女,姓風)→立路(公元前5417-前5377年。女,姓風)→因康(公元前5377-前5346年。女,姓風,號伏羲氏)→墻爍(公元前5346-前5303年。女,姓風,號朱襄氏)→澤治(公元前5303-前5274年。女,姓風)→渭茂(公元前5274-前5241年。女,姓風,號伏羲氏)→蒼芒(公元前5241-前5209年。女,姓風,號無懷氏)→節曲(公元前5209-前5175年。女,姓風)→風和(公元前5175-前5151年。男,姓風,號伏羲氏)→節氏(公元前5151-前5117年。男,姓風)→太河(公元前5117-前5073。男,姓風)→大耀(公元前5073-前5035年。男,姓風)→節芒(公元前5035-前5008年。男,姓風)。

伏羲的稱謂不少,例如先秦典籍《世本》中寫成“包犧氏”,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寫成“伏戲”,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中寫成“犧皇”,東晉王嘉的《拾遺記》中寫成“宓犧”,唐代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中寫成“伏犧”,唐代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紀》中寫成“太皞庖羲氏”,清代吳秉權等人寫的《綱鑒易知錄》中寫成“太昊伏羲氏”。伏羲人文初祖君臨天下,伏而化之,天經地義,正如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說的:“伏者,別也,變也;戲者,獻也,法也。伏戲始畫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鹹伏貢獻,故曰伏戲也。”唐代陸德明在《經典釋義》中也說明這樣的意思:“包,本又作庖,鄭雲:取也,孟,京作‘伏’,犧;鄭雲:鳥獸全具曰犧,孟,京作‘戲’,雲:服也,化也”;西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寫道:“取犧牲以充庖廚,以食天下,故號庖犧氏,是為犧皇”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班固的《白虎通》、北宋劉恕的《通鑒外記》等古代文獻,都把伏羲列為三皇之首;《周易》、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紀》、《呂氏春秋》、劉安等人的《淮南子》、吳秉權等人的《綱鑒易知錄》、《精編廿六史》等古代文獻,都把伏羲稱作王或木德王等;《辭源》、《辭海》、《中國姓氏尋根》等我國著名辭典,都稱伏羲為我國古代著名部落首領。這些文獻還把人文初祖伏羲稱為“人類始祖”、“中華第一英雄”等。唐代史學家司馬貞《補史紀·三皇本記》中講:“太皞庖羲氏,風姓”,又講:“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羲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羲”。

伏羲氏又稱宓羲氏,慮犧氏。古文中宓為嚴密的“宓”。慮為伏犧之“慮”,即伏字。漢魏以來借宓為慮,就混淆了。司馬貞說:“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羲氏”。伏羲氏從蜘蛛結網受到啟發,發明了網罟。網是用來捕魚的。罟的作用是先挖一個大坑,然後用罟覆蓋,再鋪上樹枝樹葉,把野獸從山上趕進這個陷阱,最後捕殺。或者張網於樹上,捕抓鳥雀。宓,從文義上講,寶蓋頭和必字的“X”像漁網一角,裏面的點似乎可以表示捕獲的獵物。這樣解釋,句意雖然通順,但和宓字的古義相背。據古文字學家研究,寶蓋頭像房子形;“必”字由“八”和“弋”組成,八為左右分開,表示女性生殖器,“弋”是拴有絲繩的箭,射出後還可以收回來,表示男性生殖器。合在一起,有生殖的含義。中國的姓氏,凡是從母系氏族來的姓都帶女字旁,比如姜、姚、姒等等,伏羲氏風姓,沒有女字旁。這並不是說伏羲氏不是從母系氏族而來,而是伏羲氏做為最有影響的父系氏族部落,是中華民族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度的關健,標誌著中國原始社會進入更高階段。因此,相對於其他父系氏族來說,伏羲氏的創始意義更大。在自然界中,春天一到,春風一吹,萬物開始復蘇生長,風姓也有殖的含義。因此, 伏羲氏是中華民族第一位男性始祖,自然也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創始人。

傳說中的伏羲人面蛇身,是因他的母親在一個名叫雷澤的地方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而懷孕12年後出生的。這個雷澤據考證就在現今的天水市境內。傳說上古時代,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甲骨文九字似虺蜥而與蟲(虺)同音,其形義即為虺蜥.龍字輪廓走勢與九字相同,而《易》之陽爻稱"九",亦稱"龍",說明作為伏羲圖騰的"龍"的原型為九,為虺蜥.從一,從九,從殳的宄字示意在廟寢毆擊虺蜥,對遂人,伏羲行厭勝.辛字本義為曲刀,作為刑具,殷商人用此刀作用於龍,鳳以造字,示意對"風"(鳳)姓而以"龍"為圖騰的遂人,伏羲的厭勝;作為契刻工具,殷商人用此刀以造商字,則是表示其先祖契對文字契刻的發明權.祟字與遂人古同音,而三體祟字皆象遂人,表示遂人騷擾殷商先公,所謂"宗廟之祟"也。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前面雖說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後卻言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這種記載暗示了伏羲氏在龍圖騰形成中所起的主導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龍。蛇如果有了靈性,就變成了龍。漢代緯書中講,伏羲氏首德於木,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龍,青帝。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為王,為赤龍;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為王,為黃龍。按照五行始終說,最先出現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應該是遠古第一帝,青龍也是中華民族第一龍。伏羲氏自然也就是當之無愧的龍圖騰的創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龍圖騰發源地。

伏羲因為制造八卦,人奉之為天神,尊其為八卦祖師。唐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記》載:“太暤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之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以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註春令,其帝太昊是也,都於陳,東封太山,立一百十一年崩”。 《太平禦覽》:“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以“—”為陽,以“--”為陰。組成八卦: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坎為水,艮為山、巽為風、離為火、兌為澤,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分據八方,中繪太極之圖。《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上古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其圖之數,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則之,以畫八卦。《系辭》中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伏羲創造了“—”(陽爻)這個符號以象天,他隨即又創造了“--”(陰爻)這個符號以法地。“象天法地”講的就是取天地為乾坤大象。一陰一陽謂之道,易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指陰陽。《易經》被譽為中華民族“群經之首”,是由於易道精神所構成的和諧思維是國學的源泉,儒道禪三家,皆從此中出,“陰陽”二字若以一字統之或可謂“和”,無論儒道禪哪一家,皆以“和”作為最高價值。“易”為國學之源,“和”為民族之魂。從伏羲無言畫卦到佛祖拈花微笑,這其中的意蘊有差別嗎?“原象”之本體無二。卦者,花也。花者,卦也。伏羲於竹簡上所炙烙之符劃,以三陽(雄犬)、三陰(雌犬)為基礎,推而廣之,華胥國內男性皆可記為陽,女性皆可記為陰。白晝皆可記為陽,黑夜皆可記為陰。天可記為陽,地可記為陰。余則以此類推,以一變應萬變,受用無窮也。蕭瑟秋風吹水,皺紋疊碧,清粼粼流淌,其波紋縱橫有致,頗類簡符。先是,竹簡上雄犬三、雌犬三之符號,皆記作三劃,只是青皮竹簡與白皮竹簡不同而已。川上觀察水波後, 伏羲復靈感上心,乃萌生將竹符上陰、陽二簡上之符號,作出相應調整:陽符記作?,陰符記作?,以避免混淆及誤辨。由是而乾、坤二卦之符號乃得以成形焉。女媧謂伏羲曰:“此二符號可代指陰、陽二事物,何不進而演繹發揮,將吾輩所目睹、所感知之事物,擇其精要者,照葫蘆制瓢,以此竹簡符號記載之乎?”伏羲曰:“善哉媧妹之言!諺雲:坐而言,孰如起而行,良有以也。吾二人何不將此想法變為實物乎?”伏羲囑女媧將所攜帶之火種點燃柴草,伏羲乃將石刀燒赤,於空白竹簡上烙上陰、陽二符,以代天(乾)、地(坤)。伏羲矚目火焰,乃烙一符,以代指火(離)。女媧亦未甘示弱,以石刀烙出一坎卦符,以代指水(坎)。伏羲環顧四野,見逶迤群山,秋色可餐,乃烙一符,以代指山(艮)。至此,八卦全符,已成六卦也。歲月悠悠,伏羲氏及女媧氏長至成年矣。忽一日,華胥氏及雷夏氏應西王母之召,遠遁成紀以西之瑤池(青海湖)地境,一去而不復返。天不可無日,國不可無君,華胥民眾乃推舉伏羲氏為華胥國國君,以攝其母華胥氏之政焉。伏羲執政後三年,與女媧氏正式合巹,結為夫婦,然後將華胥國都東遷至河南境內(淮陽縣羲皇故都),開辟華夏國之又一新紀元。遷都後,伏羲於淮陽城內構築畫卦臺,將昔日所畫之六卦加以整理,又補足兌符(澤),以代指山澤。又補足震卦符(雷),以代指雷。又補足巽卦符(風),以代指風。至此,計數八卦乾、 兌、離 、震、巽 、坎 、艮、坤之計數卦符,得以自成體系焉。故《尚書序》雲: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後人所附會之“河圖洛書”,蓋乃神話之附麗,殊未足采信也。宋代謝兼簡《伏羲畫卦後》:伏羲畫卦後,文字積丘山。誰知聖人意,要妙唯一言。

天空中的狂風暴雨,大地上的怪獸兇禽,時時威脅著遠古人類的生存。日復一日,伏羲觀察日月星辰,大地萬物,發現一切都周而復始,有著自己的規律。有一天,伏羲在蔡河裏捕魚,捉到一只白龜,他趕快挖了一個大水池,把白龜養了起來。一天,伏羲正在往白龜池裏放食物,有人跑來說蔡河裏出了怪物。他來到蔡河邊一看,只見那怪物說龍不像龍,說馬不像馬,在水面上走來走去,如履平地。伏羲走近水邊,那怪物竟然來到伏羲面前,老老實實地站那兒一動不動。伏羲仔細審視,見那怪物背上長有花紋: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薅一節蓍草梗,在一片大樹葉上照著龍馬背上的花紋畫下來。他剛畫完,龍馬大叫一聲騰空而起,轉眼不見了。大家圍住伏羲問∶“這是個啥怪物呀?”伏羲說:“它像龍又像馬,就叫它龍馬吧。”伏羲受一匹龍首神馬脊背上黑白圖案的啟示,發明了八卦圖。八卦圖揭示了一個最根本的道理:雖然個別的事物有始有終,有盛有衰,但是陰陽化生、八氣周流的宇宙運動永不止息。他發現白龜蓋上的花紋中間五塊,周圍八塊,外圈兒十二塊,最外圈兒二十四塊,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了了——唯陰陽而已。然後,伏羲根據陰陽平衡定律,畫出了八種不同圖案即八卦圖,圖中黑白兩色,互通有無,相互貫通,相互關聯,又相互對立著。八卦被記入中國今存最古的經典《周易》,象征了中華初民最早的宇宙意識和生命意識。”八卦代表著八個方位,對應的是東方(震),東南(巽),南方(離),西南(坤),西方(兌),西北(乾),北方(坎),東北(艮)這八個具體方位,括號內是這八個方位在八卦中的名稱。八卦之中,以乾、坤兩封最為重要,乾代表著天,坤代表著地,這兩封被古人視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所以,周易八卦經常被用於預測社會和自然的事物。

楊易程在其專著《中國姓氏學》指出:據《山海經》記載:“太皡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根據這一世系關系和後世各類姓氏圖書記載,出自伏羲及其後裔的姓氏有:

1、《風》:中國最古老的姓氏,始於“三皇”之首伏羲。風姓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姓氏。根據《帝王世紀》和《竹書紀年》的記載,中國上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的父親燧人氏就是風姓,包羲隨父姓風,義妹妻子女媧氏隨夫姓風。風氏共分為十部:一為天芎部,二為天齊部,三為天乙部,四為合雄部,五為天陽(乾)部,六為天幽(坤)部,七為候鳥部,八為候蟲部,九為雷雨部,十為天皇部。

2、《伏》:出自上古包羲太昊伏羲氏的後裔,屬於以先祖的字為氏。清朝初期學者陸次雲在《峒溪纖誌》中記載:"苗人臘祭曰報草。祭用巫,設女媧、伏羲位。"現代的人類學者實地考察後,才得到這些苗族的傳說。按苗族的傳說,苗族全出於伏羲與女媧,他們本為義兄妹,人類在遭到洪水後,人煙斷絕,僅存他們二人,他們為了延續人類,便結為夫婦。在伏羲氏的苗裔後代中,有的用先祖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氏。伏氏同時也是宓氏,古代"伏"、"宓"兩姓通用。

3、《宓》:《姓氏考略》:“音密(mí)。亦音伏(fú)。考孟康《漢書註》宓今伏字,即伏羲氏之後,又《顏氏家訓》雲《帝王世紀》伏羲或謂之宓羲。宓當做慮。傳寫之訛。慮子賤之伏羲之後。俗字也作宓,是知慮與伏,古字通用。後誤以為宓。按宓與慮,古字音各異,凡慮羲,慮子賤作宓,而合宓、慮為一字者,皆為字訛。唯今姓氏通作宓,相洗已久,故本書從之”。

4、《戲》:現行罕見姓氏。《鄭通誌·氏族略》:“伏羲氏之後也。音羲,亦去聲。《魏誌》有戲誌才,潁川人。”“伏羲”,亦作“慮戲”,故《廣韻》亦曰:“戲,又姓,慮戲氏之後。”。《姓氏考略》註雲:“新豐有戲亭,以地為氏。”戲亭,一名幽王城,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北,相傳乃周幽王身死之處。

5、《包》:包姓源於風姓包氏,出自中國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謚太昊後裔,《易經系辭》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史記》載: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漢書》載:包羲為三皇之首;周朝左丘明著《帝系譜》載:包羲太昊子黃帝之子有少昊己姓和任姓酉姓奉祀伏羲;《元和姓纂》載:太昊娶少典,生炎帝黃帝。《路史》載:包羲後裔有包氏。包氏以氏稱姓為包姓。

6、《巫》:是中國古代一種專門從事祈禱、占蔔活動的職業,以職業為氏。上古時候有一種專門從事祈禱,祭祀,占蔔活動的職業,叫作巫人。春秋元命苞,循蜚紀》雲:人皇氏有巫常氏,《參廬紀》有列氏、麗氏、巫氏,為巫姓的起始。關於巫姓的來源,歷來的姓氏文獻已有確鑿的證據可憑,據《姓氏考略》和《姓苑》、《姓纂》、《通誌氏族略》記載:巫彭。據《姓氏考略》載:"黃帝臣巫彭作醫,為巫氏之始。"、"殷有巫鹹,巫賢,漢有冀州刺史巫健,又有巫都,著《養性經》也。"從上看出,巫氏的始祖,是源於中國傳統醫學的世家。開族始祖是巫彭。

7、《巴》:以國為姓。據《元和姓纂》以及《通誌·氏族略》載,周代有巴國,開始被封的國君是子爵。

8、《通》: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巴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古巴國有個大夫受封於通川(今四川達川),他是巴國君主廩君的後裔,時稱"通君"。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通氏,世代相傳至今。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通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秦漢時候有一種官職叫作徹候,是一種職位很高的官職。那時候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有一個書生被封為徹候,他的後代以此為榮耀,就以官職名作為姓氏,稱為徹氏。後來到了西漢時候,漢武帝叫劉徹,為了避漢武帝的諱,徹氏的後代就改為"通"姓(因為古代徹和通同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通姓。

9、《酉》:酉姓是燧人氏允姓若水支裔,此姓早已歸於軒轅氏,賜姓酉,封婼水,由昌意(常羲)統領封祝融果童於新鄭(共先助黃帝練兵)因擊殺蚩尤、誇父有功也賜酉姓。《氏族典·四四六》:"《國語·晉語》:'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有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是也。'魏西牧:陳留人。唐酉大仲:陳留人。明酉仁:武陵人,成化廣信府通判。"

10、《任》: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一是源自黃帝。《國語·晉語》中曾經說到,皇帝有25個兒子,黃帝賜封的12姓氏給其中的14個兒子,其中的一個姓就是任姓,得任的兒子遂以此為姓氏,其後代以以此為姓氏。二是源於風姓,太皞,伏羲氏。任姓乃太暤之後,出自太皞(伏羲)之後裔的封地任國(即任城),屬於以國名為氏。

11、《宿》:是上古伏羲氏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左傳》的記載,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其中遠古伏羲氏的後人被封於宿(今山東省東平縣東),並建立宿國。其公族後代遂以國名為姓,稱宿姓。

12、《須》:出自周朝初期太昊伏羲氏裔孫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須,出太昊伏曦氏風姓後裔,有須句國。"西周初期,周武王將太昊伏羲氏的裔孫封於須句(今山東壽張、東平之間),建有須句國,亦稱須朐國,子爵,史稱其國君為“須句子”、

13、《臾》:伏羲後裔在周代建立顓臾國(山東東平縣東),以國名為臾姓。

14、《東》:據《通誌·氏族略》上說,東氏是舜七友東不訾的後代,望出太原。而《姓氏考略》上說東氏是包羲之後,望出太原。另《屍子》上記載:"伏羲之後,舜七友有東不訾。"據《集韻》載,舜帝七友之一東不訾之後。七友為: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靈甫。《屍子》雲:"舜士友有東不識,《廣韻》東不訾。"東不訾的後代,有的就用"東"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東姓。。伏羲後裔有東不識,為舜七友之一,其後以祖名為東姓。

15、《東方》:漢族的傳統復姓之一。以地為氏。伏羲氏"出於震,位主東方",子孫遂以東方為氏 ,但已無從查考。據《風俗通》記載,伏羲氏"出於震,位主西方",子孫遂以西方為氏,但已無從查考。現在所知道的姓東方者最早的東漢名士東方朔。其母田氏,因其出生三天喪母,由鄰母拾朔撫養,故名曰"朔";時東方天色始明,故以"東"為姓。 一說東方朔之父姓張,在他出世前就死了,母生下他3天後也去世了,他是由其兄嫂撫養長大的。因為他出生時,東方剛亮,遂以"東方"為姓,取名東方朔。 一說東方朔姓金氏,變姓易名,遊宦漢朝。 其後代以東方為姓,奉東方朔為復姓東方的始祖。

16、《後》:後姓是指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後代;另外傳說炎帝後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擔任後土,其後代就以官名的一字為姓,稱為後氏;另外西周時魯孝公的兒子公子鞏的封邑郈,他的後代以邑名為氏,稱為郈姓;後來省去右邊的邑旁為後氏,稱後姓。根據東漢王符的《潛夫論·誌氏姓》記載,"後"、"郈"、"厚"是同一個姓氏的不同寫法,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的"郈昭伯",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寫作"厚昭伯",而《漢書·五行誌》中則變成了"後昭伯"。東漢典籍《風俗通義》中收錄有"郈氏"。

17、《希(xī)》:《路史》:“希氏,伏羲之後,希羲古通用”。

18、《暤(hào》:亦作皡)。《姓源》:“太昊氏之後”。

19、《庖(páo》:《潛夫論》:“太昊之後,有庖國,後以國為氏”。

20、《典》:《姓纂》:“太昊娶少典氏,其後襲封者,以為氏”。

21、《慮(fú)》:《史記註》:“宓妃,伏羲女”。《集韻》:“慮與伏同”。《顏氏家訓·書證》:“孔子弟子慮子賤為單父,即慮羲之後,俗字為宓。今永昌東郡東門有子賤碑,漢世所立。雲濟南伏生即子賤之後,乃知慮與伏通。俗誤以為宓也”。

22、《句(gōu)》:《姓氏考略》:“太昊之後,見《左傳》,其子孫以古國須句為氏,或省句為須氏,或省須為句氏”。

23、《乘》:《姓氏考略》:“鹹鳥生乘厘。伏羲孫也”。

24、《朐(qǘ)》:《路史》:“伏羲後,有朐氏,朐以地為氏”。

25、《蔑(miè)》:《古史》:“太昊元妃生倍伐,降慮婚淵,封於蔑,為蔑氏”。

26、《顓臾(zhuān yǘ)》:《通誌·氏族略》:“風姓伏羲氏後,封顓臾,為魯國附庸國,子孫以國為氏”。

27、《顓(zhuān)》:《姓纂》:“顓帝之後,或顓臾之後。望出濟陽”。顓帝,系指顓頊,五帝之一。

28、《賤》:虙子賤之後,以字為氏。《風俗通》:“望出北平”。

29、《昌》:《路史》:“任姓後亦有昌氏。望出汝南,東海”。

30、《郝(hǎo)》:源於子姓,是伏羲氏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