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已故父親臉上有血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BUG,通常用來形容計算機程序的故障。如果自然界有一定的運行法則,那麼2021年頻頻發生的奇怪事件,像極了地球的BUG。

這一年,世間萬物最精密的運算,正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我們聽到的“十年一遇”“百年一遇”越來越多。過去50年間,極端自然和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以十倍百倍的速度上升。

有的人迫不及待地推進著星球移民計劃,試圖尋找新的出路;有的人則打算創造另一個宇宙,把希望寄托於虛擬世界。

將目光收回到我們身邊,保護地球的呼聲從未如此強烈。電池、光伏等新能源行業,成為當下最火熱的賽道;“雙碳”政策、《格拉斯哥氣候公約》接踵而至,生態環境保護的議題被擡升到不同於往常的高度。

地球就在我們的手上。 / 圖蟲創意

這一年,裂縫被撕扯成鴻溝,觀點的激烈碰撞從個體蔓延到國家。

但在地球的一個個BUG面前,我們只能放下爭論,承認彼此終究是命運共同體。

雙拉尼娜年

拉尼娜,氣候反常的代名詞。

通常而言,拉尼娜事件的到來意味著北半球極端事件發生的頻率增加,最直觀的感受則是:這個冬天可能會更冷。

繼2020年冬天的拉尼娜事件之後,2021年冬天我們再次遭遇拉尼娜,連續兩年冬季發生“雙峰型拉尼娜”讓2021年成為特別的“雙拉尼娜年”。

據統計,1950年以來中國已發生過16次拉尼娜事件,近年來其出現的頻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

1950年以來發生的拉尼娜事件。/ 國家氣候中心

冷冬接著冷冬,反常成為尋常,不知不覺間,“拉尼娜”已經成了老朋友。

2021年冬天,寒潮如期而至。12月下旬,南方多個城市迎來了難得一見的大雪,歌裏唱的“你在南方的艷陽裏大雪紛飛”竟成了一個預言。

雪花落下,國產羽絨服高歌猛進,價格屢破紀錄。只是寒冷的冬夜裏,無家可歸者又安得廣廈與華服?

旱澇大反轉

水城幹旱,沙漠洪水

如果要給2021年定性,最確定的特性就是不確定性。

過去,我們用“旱的旱死,澇的澇死”來形容事物間的巨大差異,而2021年,我們見證了什麼是真實的“旱的澇死,澇的旱死”。

2021年2月末,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出現罕見的缺水現象,水位一度降到了-55厘米,以至於一艘艘漂亮的貢多拉擱淺在河道底部的淤泥中。

精巧的河網成了一條條“臭水溝”,埋沒了水城威尼斯的美麗童話。

擱淺在淤泥中的貢多拉船。 / 安莎社

而到了7月,常年幹旱的中國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突發洪水,大水淹沒的面積超過300平方公裏,一時間沙漠變湖泊。

中國石化的50輛勘察車輛浸泡在水中,3萬套設備被洪水淹沒,石油工作者不得不利用現有設備在沙漠中抗洪。

沙漠中的大水,帶來的不是綠洲,而是災難。 / 中國石化

局部氣候的戲劇性反轉,讓所有人見識到大自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力量。

自然規律從不針對任何個體,但種種“怪事”仍讓人隱隱覺得這是地球的呼救。

迷路的動物

2021年,動物的行動軌跡牽動了全中國的目光。

4月23日前後,一只健碩的野生東北虎闖入黑龍江省密山市的村莊。因其出沒之處屬於完達山地區,所以被起名叫“完達山1號”。

當晚,完達山1號被成功救護。經過一系列檢查後,5月18日,“完達山1號”回歸自然。

然而,此後不久,東北地區又出現多起村民在公路上偶遇老虎的事件。

東北虎為何頻繁出入人類活動區域?是因為種群數量增加還是活動範圍不足?一切還有待研究。

猛虎“完達山1號”回家了,大象開始遠行。

象群在雲南省玉溪市元江縣境內的叢林中覓食。 / 新華社

2021年5月26日,15頭亞洲象從雲南西雙版納州出發,一路向北遷徙。經過一年時間、近500公裏的長途跋涉,進入玉溪峨山縣境內,距離省城昆明不到100公裏。

人們一路尾隨,想方設法為“大象旅行團”引路。送吃送喝、讓路放行,面對種種“回家的誘惑”,野象終於調頭返程。

這場罕見的亞洲象長距離北移,註定是對人類野生動物保護一次全方位的重大考驗。

野生動物出現又離開,給人類鄰居,留下滿滿一堆的問號。

暴雨傾城

2021年,中國北方的暴雨令人心碎。

7月20日,河南鄭州遭遇特大暴雨,一小時內的累計降水量,達到2019年全年總降水量的1/3。

這場破紀錄的暴雨導致鄭州地鐵5號線嚴重積水,導致500余名乘客被困在車廂,12人遇難。

當日,鄭州市民暴雨中互相攙扶,踏上回家路。 / 視覺中國

從10月開始,山西遭受暴雨的襲擊,多地降雨量打破紀錄。汾河下遊的運城段遭遇近40年來最大洪峰,平遙古城墻坍塌,鐵路大橋橋臺被衝垮,上萬群眾被緊急轉移……

傾城大雨下,官兵、文物工作者奮戰在抗洪搶險第一線,市民紛紛自發參與救援,一份由學生發起的騰訊“救命文檔”拉開一場接力的序幕。

這份騰訊“救命文檔”的創建者,是一位年僅20歲的山西女孩。 / 文檔截圖

雖然一些曾經鮮活的面孔,已無可挽回地消失在暴雨中,但洪流之中,一個個普通人,用尊嚴載起了一座城的希望。

氣候錯亂

赤道地區終年炎熱,南北兩極亙古冰封,這是我們的常識。

然而在2021年7月,北極地區的海冰覆蓋範圍達到觀測以來的第二低點;12月14日,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正式確認2020年北極地區最高溫度紀錄為38℃。

極地氣溫節節攀升,赤道卻下起了雪。

9月,位於赤道附近的喀麥隆西部出現厚度5厘米的積雪,雖然不能確定空中落下的是雪花還是冰雹,但赤道積雪的奇景仍然令當地人大為震驚。

喀麥隆的情況只是北半球氣候異常的縮影。 / 中國新聞網

2021年,全球氣候的錯亂現象不止於此。赤道和極地,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一切生命的發源之地,地球正在以一種別樣的方式刷新我們對它的認知。

“吃土”的北方

2021年3月15日清晨,沙塵暴侵襲北京,城市被籠罩在黃沙之下。

這是近10年來中國遭遇強度最大、範圍最廣的一次沙塵天氣,自蒙古國而來,波及中國多個地區,沙塵天氣面積超過380萬平方公裏。

而與此同時,兩天的沙塵暴和暴風雪天氣導致蒙古國數十人喪生。這場“10年最強”的沙塵暴的背後,是連年幹旱、沙化嚴重的蒙古國。

過去幾十年間,蒙古國氣溫升高了2.24攝氏度,年降水量降低了7%。高溫下,水分加速蒸發,土壤越發幹燥,沙塵暴發生的頻率顯著增加。

如此下去,鄰居北京恐怕要年年“吃土”。

漫天黃沙籠罩下的故宮:西北地區沙化問題得不到根治,沙塵暴總會卷土重來。 / 視覺中國

季風、洋流、潮汐……鬥轉星移,生命跟隨地球的脈搏循環往復。拂去臉上來自蒙古高原的沙塵,首都的居民或許也能聞到一絲絲荒漠的氣味。

我們固然可以畫地為牢,築起高墻,但身在同一片天空下,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融化的第三極

“世界第三極”喜馬拉雅山脈,人類心中神聖的秘境,如今也和南北兩極同病相憐。

喜馬拉雅山脈的冰量僅次於南北極,然而這些冰川正在以比過去(“小冰河時期”之後)快10倍的速度融化。

喜馬拉雅冰川的加速融化威脅著亞洲數百萬人的供水。/ 視覺中國

受其影響,青藏高原本就殘酷的生態,很可能會更加險峻。

而隨著冰川的消融,下遊湖泊和河流的面貌將被改寫,淡水資源或許會更加稀缺。

未來地球的“三極”,或許是極度脆弱,極度多變,極度幹燥。

暴風中淩亂

2021年夏天,一場“煙花”在中國久久逗留。

伴隨著臺風而來的,是我國多個地區的特大暴雨。 / 中國天氣

7月25日,臺風“煙花”在浙江舟山普陀區登陸,隨後在陸地滯留95小時,成為1949年以來在中國陸上滯留時間最長的臺風,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3.5億元。

相比“煙花”,“雷伊”更加殘暴。

12月16日,臺風“雷伊”登陸菲律賓後,隨即成為2021年菲律賓遭遇的最強臺風,導致近400人死亡、數百萬人受災。

臺風過境後的菲律賓。 / 騰訊新聞

同月,美國中部6個州遭遇了至少30場龍卷風襲擊, 城市斷電、廠房坍塌、列車脫軌……接連不斷的龍卷風造成80多人死亡,千萬人口受到影響。

這一年,世界各地的海濱城鎮,似乎都免不了在風中淩亂。

罪魁禍首再次指向全球變暖。數據顯示,隨著氣溫升高,風暴的強度和頻率也在上升。

過熱的地球就像因飛速運轉而發燙的機器,急需一次漫長的休整。

消失的長頸鹿

2021年12月,一張觸目驚心的照片讓全球難以平靜。

美國記者埃德·拉姆(Ed Ram)在肯尼亞一處野生動物保護區幹涸的水庫內,拍攝到6只死去的長頸鹿。照片中,它們呈螺旋狀交織著躺倒在地。

這群長頸鹿當時正趕往這處水庫找水喝,但它們不知道那兒早已幹涸了。 / 蓋蒂圖片社

據推斷,這6只長頸鹿死於幹渴。

肯尼亞曾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壯觀的動物大遷徙每年都會吸引眾多遊客前往。但近年來,罕見的幹旱成為肯尼亞野生動物的夢魘,隨之而來的水源和食物短缺令它們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據當地媒體報道,肯尼亞東北部加裏薩縣的4000只長頸鹿可能會被幹旱“完全消滅”。

2021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了138374個物種,其中38543個物種“面臨不同程度的滅絕危險”,占比接近28%。

2010年,長頸鹿在名錄裏還屬於“無危”物種,2016年“跳級”到“易危”,其中兩個亞種被評為“極度瀕危”。除了長頸鹿,瀕危名單中,白犀牛、科莫多巨蜥等人們熟知的動物也赫然在列。

10年後的孩子們,還能親眼看見野生長頸鹿嗎?

焦慮的島國

誰能想到,有生之年我們竟然能見證“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寫進現實。

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調查,2021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2毫米。

由於海平面上升和過度開采地下水,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成為全球下沈最快的城市之一,平均每年下沈10厘米。

城市裏,居民不得不習慣在洪水中穿行;海島上,農民的耕地面積正在快速萎縮。

人為因素是雅加達下沈越來越快的主要原因,陷落在水中的城市,宛若世界末日的預言。 / 視覺中國

無獨有偶,在孟加拉國,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危及數千萬人的生存,海水導致的土壤鹽堿化,讓農民不得不使用浮動種子床、開發耐鹽水稻,來適應越發惡劣的環境。

如此發展下去,全世界的島民或許需要再造一艘“諾亞方舟”——這一定不是我們期待的“滄海桑田”。

結語:

明天已來,行動吧

10年,20年,50年,生態環境話題早已是老生常談,可我們總覺得臨界點還沒到。

面對越來越多的地球BUG,人類不能再放任自己的“拖延癥”——是時候行動起來了。

我們已經生活在後果中,不要讓未來的人們生活在更嚴重的後果之中。/ 電影《難以忽視的真相》

2021年,一道道政策和條約在向我們表明:可持續發展,不僅是道德要求,也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環境成本水漲船高,與其在出現BUG後花大力氣彌補,不如通過政策、科技、文化等手段,幫助人們選擇一條走得更遠的道路。

觀念的改變,迫在眉睫。

2021年的地球,BUG不斷,傷痕累累。我們選擇在這一年的最後一天,進行一次這樣的梳理,與其說是惋惜,不如說是警示——為新的一年、為新的觀念。

太陽落下,新年近在咫尺。而無論對於地球還是個人,每一天都是嶄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