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到患重度抑郁癥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姜楠

大量被抑郁障礙困擾的老年人成為當下公共討論中的背景音。老齡化趨勢之下,這一問題遠未被重視。在中國,近3億老年人中究竟有多少抑郁癥患者,至今仍沒有詳細的篩查數據,對於如何“變老”,我們顯得準備不足。

而持續兩年多的疫情為老人帶來新的生活挑戰。若沒有家人陪伴,社會關懷,老人家更難適應繁雜的科技網絡工具,無形中提高了陷入抑郁癥的健康風險。

老年期抑郁障礙(late life depression, LLD),指年齡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出現的抑郁障礙。在老年人群中,這是一種較常見的精神障礙,不僅損害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也增加照料者的負擔。抑郁障礙不僅包括抑郁癥,還包括其他疾病學分類中的抑郁發作。

事實上,這是一個數量龐大的患病群體。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群抑郁癥的患病率,保守估計在10%-15%,甚至某些估計範圍高達45%。盡管老年抑郁癥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卻鮮被輿論關註,老年抑郁患者這一群體也處於“失語”狀態。當下,老年抑郁癥識別率低、治療不充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深化,問題將愈發凸顯。

“我沒有病”

老年人是抑郁癥的高發人群。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了《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在方案中,老年人被列入抑郁癥高發的重點人群之一。

從公共健康的角度看,老年抑郁癥會對老年人乃至整個社會造成傷害。老年抑郁癥的危害首先在於與其他軀體疾病產生交織,從而加重老年人的軀體疾病。其次,老年抑郁癥可能導致一部分病人患上老年癡呆癥,致使病人認知功能不可逆的減退。最後,如果老年抑郁癥沒有得到有效治療,那麼勢必使得老年人自殺率升高,從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沈重負擔。一些疾病如腦卒中、帕金森病等,容易導致老年人罹患抑郁癥。它們易共病抑郁,互為影響。

然而,老年抑郁這一公共衛生問題長期未受到足夠重視。目前,公眾對抑郁癥的認識雖有提升,但老年抑郁群體的能見度依然較低。提起抑郁癥首先想到的是年輕人,很多老年人對老年抑郁沒有認識。老年抑郁之所以未被足夠重視,首先是因為一些老年人認為這屬於正常老化,覺得人老了就是這樣,而未將之視為一種疾病。其次,社會各界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未予足夠重視。此外,老年人的情緒癥狀容易被軀體不適主訴所掩蓋,致使老年抑郁癥識別率低下。很多人只是認為是身體的疼痛,不需要治療或者吃幾片藥就好了。

而籠罩在整個抑郁癥患者群體身上的病恥感,也是老年抑郁被忽視的原因之一。在臨床中,一些老人並非主動就醫,而是在家屬要求下前來就診。因為對疾病沒有正確認識,一些病人把老年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等其他精神疾病劃等號,因擔心被認為是“發瘋”,而不願就醫。很多老人表示,得知自己被朋友說是“神經病”,心裏很不是滋味,變得更不愛與人來往。

另外,國內關於老年抑郁癥的流調數據較少,這也反映出老年抑郁問題沒有得到足夠多的重視。

“你就是閑的”

很多老年人和家屬認為,老人的病是自己“琢磨”出來的。很多老人會無緣無故失眠了好幾天。沒有遇到煩心事,為什麼突然睡不著?漫漫長夜裏在床上翻來覆去、反復琢磨,卻想不通原因。失眠的癥狀並沒有改善,一到夜間就胡思亂想,緊接著胃口變差、吃不下飯,常常覺得內心煩悶。

其實,研究資料顯示,失眠是誘發老年抑郁的危險因素之一,而且持續的失眠與持久的抑郁有關。此外,睡眠障礙史還是老年人抑郁緩解之後,復發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還有一些老人個性好強,無法接受衰老現實,變得沈默,不愛說話,喜歡發火,常常覺得心裏堵,對一切事情都失去了興趣。每當這種情緒發作時,就會感覺情緒糟糕,心慌心悸,倍覺壓抑。

在臨床診斷中,老年抑郁患者往往以軀體不適為主訴。他們通常會先去綜合醫院就診,由於對癥治療效果不佳或查不出軀體疾病,才到精神專科醫院就診。雖然國內一些醫院推動心內科、心理科合作,實施“雙心門診”,但真正做得好的醫院仍不夠,老年抑郁患者還是不易被發現。

2017年發表於《中華精神科雜誌》、由國內數十名精神疾病專家共同制訂的《老年期抑郁障礙診療專家共識》稱,老年抑郁癥病因復雜,常伴有軀體疾病,兩者也可能互為因果。而這一年齡段特有的一些心理社會應激,比如喪親、社會角色改變、搬遷等,也會誘發或加重抑郁。而老年抑郁患者的發病原因往往並不是單一的,它通常是前述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

“我該怎麼辦?”

老年人抑郁被忽視是中國老齡化進程的一個映射。對於如何“變老”,我們準備不足。

今年發表於《中國循證醫學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對2010年至2019年中國老年人群抑郁癥的患病率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中國老年人抑郁癥患病率為25.55%,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北方患病率高於南方,農村患病率高於城市。目前老年抑郁患者的就診比例不高,在患病率較高的農村,有為數眾多的老年抑郁患者未被識別。而與此成相關的,是國內精神疾病資源的匱乏與分布不均。

在精神專科類醫療資源匱乏且分布不均的大背景下,政府需加強基層精神疾病機構的建設,為老年抑郁癥的診療提供更多的醫療資源。社區醫生和村醫在識別和處理老年抑郁癥這件事情上,可以起到關鍵作用。很多出現癥狀或病情較輕的老人,都不會去專科醫院就診。這時候,基層的篩查、處理就顯得很重要。具體到識別和處理方面,社區醫生和村醫可以根據有關指南來處置。經過培訓,可以能承擔起這一公共衛生責任。除此之外,針對這一疾病的“去汙名化”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目前社會各方對於老齡化的加速所做的心理建設不足,還體現在不僅一些老年人沒準備好迎接老年生活、適應新的養老方式,家屬也同樣如此,所以未能給予足夠重視和關心。

一方面是老人本身。一是身體的衰老不能接受,二是得了病不能接受。在老人的年紀,環境有很多改變,令到他們不開心。不論地域,步入晚年時,往往遇上悲痛事件,如喪偶或患上長期病患,都會讓老人患上抑郁。退休後家庭角色的轉變,也會讓老人無所適從,有些老人或會認為自己沒有用、沒有價值。

一方面是子女,對於老人的心理狀況不了解,發生了變化以後沒有及時察覺,就一如既往地還把他們當年輕時候對待。不少年輕人每天工作至少八九小時,所以就算他們與父母同住,也可能疏忽父母的情緒狀況。假如老人出現抑郁的癥狀如失眠、失去胃口,他們可能誤以為只是年紀老邁的原因。

當老年人出現各種抑郁癥的癥狀時,一般會表現出悲傷或易怒,食欲變化,睡眠紊亂,對日常活動與愛好失去興趣,對自己和未來有持續的負面情緒和絕望感,老年人的註意力變差,也容易導致所謂的“假性失智癥”(Pseudo-dementia),有些甚至會傷害自己,或萌發結束生命的極端想法。當家人發現老人可能陷入抑郁癥時,不要猶豫,一定要去看心理醫生。如果老人有自殺傾向的表現,更要立即尋求醫生的協助,做適當的評估和及時的幹預治療。

在面對衰老時,老年人需要自我學習,理解生命的自然過程,了解什麼是可以改變的和什麼是不能改變的,了解如何真正的為自己生活,以及了解如何讓人生變得更樂觀。對生命有深刻了解的老年人能夠決定什麼是要反對的,什麼是要接受的,何時要掙紮,何時要包容,理解可能存在的生命局限。家人和心理工作者也可以鼓勵老年人誠實的評估何時需要他人的幫助,能夠有尊嚴的接受幫助,願意尋找讓自己滿足的事情來做,以此代替過去喪失的部分。有成熟的選擇會讓老年人更有自我控制感和滿足感。我們也要多鼓勵老人從利他角度出發,樂於助人,對於他人的幫助也會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和有意義。

老人從抑郁癥中恢復的過程中,家庭成員的支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人可以通過困擾患者的話題談開,鼓勵老人敞開心扉。家人應耐心傾聽,帶著同理心卻不帶批判言語。這可以幫助他們重新建立關系,感覺受到別人的理解與支持。有抑郁情緒的老人,其家人可攜手合作,為他們提供社會支援。例如制定時間表,輪流定期探訪患者;鼓勵和協助老人報名參加社區服務,提供更多與他人聯系與接觸的機會,幫助老人戰勝孤獨,減少社會隔離感。當老人遇到喪偶、突患重大疾病、生活角色改變、居住環境變遷等諸多問題時,家人應當給予理解和陪伴。

責任編輯:朱凡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