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別人家辦白事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國人重生死,對待死亡,豁達而浪漫。過去被視為封建迷信的紙紮,在法國成了藝術。很多人甚至從生前就開始做壽衣、備棺材,準備身後物。在豫西,人們出殯哭喪處處是講究,就連戴孝帽也有很多規矩。祖先們以浪漫無羈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神奇冥界!

麗鹿 | 文

前段看到一則新聞,說中國人用來祭奠逝者的紙紮,登上了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作為藝術品收藏,西方人感嘆我們對待死亡態度好浪漫。

這讓我想起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中誰家辦喪事,對於孩子們來說,真像過節一樣熱鬧。

01

響器班子演練得鉆到自家紅薯窖裏面

最值得圍觀的,還不是焚燒紙紮,當屬聽響器班子吹奏哀樂。

響器班子通常有五六個人組成。葬禮主家在大門口放張八仙桌,四邊擺幾個長條木板凳,響器班子圍坐桌邊,吹笙吹嗩吶的人,腮幫子一吸一鼓像氣肚子蛤蟆那樣,還有拉胡琴、敲梆子的、一手拿一個鍋蓋樣的銅磬拍打節奏的……

他們被村民統稱為“吹鼓手”。

破舊的八仙桌上,擺放著竹茶壺、大茶碗、一兩盒煙或一盤糖果瓜子花生,供吹奏間隙潤嗓加油。

別看這些民間樂手,這一刻貌似風光,其實從前地位卑微。村民罵人時愛刻薄地說“王八戲子鱉吹手”。平日他們演練都得鉆到自家紅薯窖裏面。

死者出殯時,響器班子走在最前頭,後面跟著端老盆、扛柳幡、擡棺材的等等。

02

長子端老盆,長門長孫扛柳幡

送殯時還需要一只引魂公雞抱在懷

豫西民俗中,長子負責端老盆。老盆是一個普通瓦盆,瓦盆上面需兒女們用鐵釘鉆擰出一個個的小窟窿,紮的眼兒越多越好,好讓亡靈在陰間不必遭受被灌汙水的酷刑。

追根溯源,這種禮儀應是古人節約用水觀念的體現。

記得小時候家裏水缸中的水,都是大人從村頭井裏一桶桶拔出來,再用扁擔吃力挑回,所以洗臉洗衣時,舀到盆裏的水越少越好,如果不小心潑灑出來或用水浪費,大人就會罵:“豁那麼多水,當心將來到了陰間喝得汙水多。”

扛柳幡的人,只能是長門長孫。

所謂柳幡,就是折取一支柳枝,枝梢上掛滿長長的白紙條,像藏傳佛教裏的經幡一樣,出殯時由長孫扛在肩上,到墓地埋葬好死者後,將柳幡插在墳頭,待日後柳樹成活,蔭蔽墓地。

扛柳幡俗稱扛大旗。從前在農村,有沒有孫子扛大旗,是一個人生前最在意的大事。

我的三伯是生產隊長,在村裏很有威望。

三伯有兩個兒子,結婚後生了好幾個孫女。但三伯整天悶悶不樂,別人問他有啥不稱心的,他總是說:“還不是沒個扛大旗的人。”

後來,三伯終於盼來了孫子,他高興得走路都是一溜梆子戲唱著,鄰居問:“三哥今兒咋鎮高興咧?”他笑著說:“終於有人給我扛大旗啦!”

棺材從村裏運往村外墓地時,不能用車拉,需用木棍和麻繩捆綁架起,由幾個青壯勞力擡著去。沿途要拋撒紙錢、放鞭炮,出村口時還要放下停留一會,舉行個類似告別的儀式。

一路走著還有人負責扔打狗餅,打狗餅是由家裏女人和面搟餅烙熟,還有一個人,負責將一只引魂公雞抱在懷裏,跟隨送殯隊伍走到墓坑前殺死。

03

哭喪有很多形式

哭靈人成了一種職業

棺材後面跟著一群擡紙紮、舉花圈的人,花花綠綠、紅紅白白地煞是招眼。再後面是一群披麻戴孝的男女老少,手裏拿著長約三尺的棉花棵子,上面裹粘著剪成流蘇穗子的白紙條。

這個不長不短的棍子,叫哭喪棒,人跪地哭祭時,用來拄在地面上。

哭喪也有很多形式。

守靈時,但凡親友進門吊唁,外面響器班子一吹奏,孝子賢孫都要齊聲嚎啕大哭;送葬路上,披麻戴孝的親人們,哭得涕泗橫流;葬禮結束後,那跪著趴在墳頭哭訴死者恩情和自己的不舍,多是女眷,有的悲痛欲絕,需幾個親友架著她的胳膊將其從地上拉拽起來。

前些年農村有了職業哭靈人,代替子孫們痛哭述說,據說每場能收入上百、千元不等。有的是基層演員,因演出市場不景氣,兼職或轉行做哭靈人。

04

孝帽穿戴講究多,不容錯

孝帽穿戴也有很多講究。比如死者兒子戴的孝帽後面,要分叉垂墜成三個尖,上面要粘著一團不脫去棉籽的棉花絮,象征著後人對逝者的思念綿綿不斷,子孫福壽綿長。

大兒媳婦戴的孝帽,後面挽著幾個疙瘩,疙瘩裏包的是饅頭和做酵母的酒曲。

棺材入土後,人們用鐵鍁鏟土掩埋到一半時,她要背對著墓坑跪在地上,反手將孝帽裏面的饅頭、酒曲解下來,盲扔到墓坑中,隨棺材一起埋葬。A

扔的位置也有說道,扔的好預示著後代興旺發達、生活富足。

死者女兒戴的孝帽則要挽花。兒女們的孝帽前面,還要加一塊白布做面罩,哭的時候用手拉下,掩面而泣,似不欲外人看見其悲慟表情。

孝子腳上要穿毛邊白布鞋子,或在鞋面上,用一領月牙形白棉布幔一層,即使穿爛了也不能揭掉,因為揭掉了相當於揭亡親皮肉。

葬禮結束後,孝子們換上平時衣服,要將上衣衣襟下面的邊,用剪刀拆開,毛邊衣服和蒙上白布的鞋子,須穿戴滿百天。

05

紙紮是門藝術

除了這些,老家葬禮上最吸引眼球的,是燒紙紮。

紙紮是用竹篾、蘆葦、高粱稭等,編紮成各種家具、器皿、人物骨架,外面糊上五色紙,焚燒後祭奠死者。

它是將紮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

二舅爺會紮紙紮。他住在汝河南岸一個叫樊古城的村裏,祖上是清末的舉人,所以我記事的時候,上世紀70年代末,他家還住著一個狹長氣派的四合院,大門口房檐下,懸空掛著一匹小小紙馬,那是招牌,表明著裏出售紙紮花圈。

順著一條深而窄的甬道,走進白天光線也不是很明亮的正屋,裏面放的都是些紙紮成品或半成品,還有很多花圈重疊著靠墻擺放,屋裏房梁、頂棚上面,存著成捆秫秫桿,成沓五色紙。

記得有段時間,紙紮被當作封建迷信禁止了。失了業的二舅爺,就在家偷偷加工煙卷。

不知他從哪搞到一臺像家用壓面條機大小的卷煙機,把碾碎的煙絲、裁好的白色卷煙紙放進機器裏,攪動旁邊扶手,一支支卷好的煙卷,就會排列著滾落到一個長長的金屬盤裏。

有一次去舅爺家走親戚,好奇的我還動手制作過卷煙。

出殯時要先燒紙馬,馬前還有一個紙紮的小人兒,叫牽馬小(子),燒馬時,馬頭要朝東,馬身上要搭一件亡者生前穿過的衣裳當馬鞍,還要象征性地餵馬飲水吃料。

除了燒馬,還燒金童玉女、搖錢樹、金山銀山、家禽等。

06

埋葬不是結束

各種禮儀走完,也得三年

葬儀通常在中午結束,埋葬好死者後,大家都要回村吃流水席,下午兩三點鐘客人散去後,黃昏前家人還要提著茶壺、瓦罐、竹籃去新墳上點湯送飯,第二天仍去墳上送飯,第三天中午的送飯儀式稱為圓墓,要在墓地四周放四個小餃子,墓頂放一個大的。

接著是一七、二七、三七、四七,都要上墳去燒香磕頭、送供品、燒紙錢。

到了五七35天時,儀式更隆重,要讓閨女出錢“搭塔”,買回的紙紮塔是折疊著的,便於手提,塔下面有個機關,一扭便會像傘那樣撐開。

傳說閻王爺有很多兄弟,到了五七這天,是五閻王當值,五閻王沒閨女,為人潑皮無賴,他的關最不好過,所以要讓女兒搭塔,讓亡者躲藏進去過關。

亡者去世一百天時,要燒箱子櫃子用來存錢放衣物。

我老姨的老伴兒去世後,她上墳給他燒銀錢,邊燒邊嘮叨:“老頭子,轉眼你走一年了,在那邊也安頓好了吧,今天給你送錢、送櫃子,你可收存好啊。”

她的孫女那時才六七歲,站在奶奶身邊,看著紙紮燃燒,有樣學樣地也對著空氣說:“爺,我奶奶給你的錢要是花不完,就放在錢櫃裏面存起來,一定要記得用鎖鎖好了,別讓人給偷跑了啊。”

三周年的祭奠儀式最隆重,除了請客,紙紮燒的品種也更加豐富多彩,傳統的有宅院、轎子、車馬等,但紙紮匠人也會根據主顧的需求,與之俱進地紮出轎車、飛機、洋房別墅、手機、電視、空雕、冰箱等家用電器,據說還有人要求給去世的親人紮本護照,希望他生前的出國旅遊夢能在陰間實現。

由此看來,焚燒紙紮是後人寄托哀思願望的具體體現,相比讓亡者享用,安慰生者的作用更大些。

過完三周年,就沒有這麼繁多的祭祀規矩了,只在每年清明和寒衣節上墳。這與古代守孝三年的傳統相吻合。

07

生前預備身後事

做壽衣的講究多

自己一針一線做

祖先們對待死亡的態度,不僅浪漫還很豁達,生前就預備好自己的後事。

比如做壽衣,俗稱“老衣裳”。要在舊歷閏年做,因閏年比平常年份多一個月,閏年做壽衣可以為老年人增壽。

壽衣顏色一般為寶藍、褐色;被褥則講究鋪金蓋銀,通常是黃、白二色,被面要繡八仙;壽枕以紙或布做成,頭枕飾有雲彩,腳枕為兩朵蓮花,諺曰:頭戴白雲腳踩蓮花、飛升西天極樂世界。

壽衣忌用皮毛,是怕來生變成獸類;不用緞子,因諧音之意不吉利,多用絹、棉做成,取“眷戀、緬懷”之意。

壽衣無論內外衣,一律不用紐扣,只用布帶,暗喻帶來子孫;外衣裏子要用紅布,喻後輩紅火。

壽衣件數忌雙喜單。死者年齡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壽。但考究死者裏三層外三層穿著壽衣的真相,其實很恐怖。

08

古時人們去世

為啥要守靈3天、5天或15天?

古時親人過世,都不會當天下葬。

有守靈3天、5天甚至15天不等的。一是出殯的日子時辰得找風水先生算好,還要尋找風水寶地安葬,二是古代交通不發達,若在外親屬回家奔喪,全靠步行或車馬,所以要等待多日才能下葬。

豫西民間稱人咽氣為倒頭,倒頭後家人要將屍體放在屋內鋪了幹草的地上,兩只腳要用生麻繩拴住,防止“貓驚屍”,也就是詐屍。

從倒頭那一刻起,屋裏要點起長明燈,晝夜不滅,一直到出殯才熄掉。

為解決出殯前屍體腐化的困擾,就要多穿壽衣,普通人家還常在屍體下面加鋪幹草,家境好的就多加被褥,以吸收腐化血水。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家農村老屋裏,還放著一口黑漆漆的棺材,那是媽媽為我八十多歲的外婆準備的。平時擺放在家裏,用來盛放小麥玉米等糧食,也可以盛放衣物。並不可怕,也不以為不祥,看久了反覺心裏踏實,好似鎮宅寶器。

豫西人不叫棺材,用貨、老房等字眼來代替。

想那些古代帝王,生前有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建造陵墓,草民百姓則是為自己準備壽衣棺木,別的姑且不論,先人們活得通透明白、從容自尊,總是真的。

其實紙紮也好,喪葬儀式和各種規矩禁忌也罷,都是生者的情感寄托,祖先們以浪漫無羈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神奇冥界,使自己對亡親的眷念和不舍,得以保存延續。

(圖片來源於網絡)

//////////

麗鹿

生活在鄭州,業余碼字,只為留住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