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車倒車鏡被弄壞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本內容來源於@什麼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Keiz_14bit

偶然朋友發了一篇摩托車相關的文章,看得我心血來潮,恰逢騎車2年,交了不少學費,踩了不少坑,借這個機會,把自己的故事講一講。

本想20號車庫的名字用於首篇摩托車輪胎相關的內容,久思過後認為部分使用場景的理解(懶)仍有不足,暫緩更新。許久不碼字,全當流水賬看吧,希望對於喜歡摩托車、想入門的朋友有幫助。

一、對摩托車的認知(結緣)

我跟大多數的男孩差不多,從小就對於駕駛、飛行、操作機械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受到如頭文字D、四驅小子等影視作品的洗禮,以及一個熱愛機械、熱愛駕駛的父親的影響,一直無比憧憬有一臺屬於自己的座駕,無論它是兩輪還是四輪。

要說摩托車在我心裏比較深刻的印象,應該還是2008年前後,當時北京水車泛濫,手續合法化很低,類似雅馬哈R1、R6,本田F5、火刃等運動玩樂車,只需要幾萬元即可入手,能見度非常高,外加上跑車的外觀拉風,日產無可挑剔的做工、漆水,四缸迷人的聲浪,完全就是我心目中摩托車的樣子,雅馬哈R1成為當時我最想買的車之一。仿賽也成為我之後購車的首要考慮範圍。

坐標帝都,搖號N年、多次嘗試購入個人指標無果後,四輪的夢想基本破滅(租指標跟名下有一輛車完全是兩種概念,我對於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車完全是一種執念),就把目光轉向了摩托車。

熱愛駕駛這件事,是我內心深處最底層的欲望。而摩托車,恰恰是目前最適合我的工具。摩托車提供了與其他所有交通工具不一樣的特性。

不足10w即可入手雅馬哈當家旗艦跑車,水車瘋狂的年代一去不復返(圖來自群聊)

不足10w即可入手雅馬哈當家旗艦跑車,水車瘋狂的年代一去不復返(圖來自群聊)

尾出排氣是當時本田RR跑車標誌性設計之一,可惜國內買不到大茂CBR600RR,我的夢想之車(圖來自群聊)

尾出排氣是當時本田RR跑車標誌性設計之一,可惜國內買不到大茂CBR600RR,我的夢想之車(圖來自群聊)

二、入門之路-駕考

雖說對於摩托車一直有憧憬,苦於沒有足夠的購車資金,一直遲遲未能入手。在北京,關於摩托車普遍流傳這一句話:要想死得快,就買一腳踹。普遍大眾對於摩托車本身危險特性的認知,基本停留在安全無保障、炸街、鬼火少年、駕駛不守規矩等標簽上,購車這塊自然很難獲得家裏人的支持。一直到工作了幾年,具備一定積蓄。當時身邊關系要好的朋友恰好已經騎了幾年車,對於騎摩托車這件事,給出的感受頗為正面。以及當時公司要搬家,單程通勤距離30公裏,一天60公裏,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交通工具變得無比迫切。

2018年報考增加E本,2019年拿下駕照。其中有個小故事,我在學摩托車之前,不會騎自行車,自行車還是夏天現學的...以至於這段駕考在我朋友圈以一種勵誌故事進行傳播。在此想告訴各位想騎車的朋友,像我這種連自行車都不會騎的笨b,現在都能騎大排,屏幕前想騎車的你,還有什麼不能做的呢?

這裏想吐槽的是,在摩托車駕駛中,身體會大量參與到駕駛本身,而對於身體如何跟車輛,這部分內容駕校幾乎沒有涉及,駕校基本淪為一個發證機構。現有的考試科目難易面對復雜的交通路況,只能做到把車騎走,如何把車騎舒服,需要後期大量的學習+練習。

我考本的2019年,北京在安駕培訓方面配套還不成熟,諸如只能自行購車學習,不能租車學習,且安駕位置距離都在40公裏以上等等。我沒能在上路前再多練練車,為後面發生的交通事故留下了導火索。

關於駕考補充幾點:1、摩托車跟自行車擁有高度相似的平衡特性。不會騎自行車的,先去掌握兩輪平衡,平衡非常重要。2、北京駕校都是上午8點考試,冬天考試,帶好冬季手套。3、無論有沒有駕駛四輪的經驗,上路前,強烈建議報名安駕課程。

通過抖音、當地車行、車廠公眾號、車友群很容易獲取當地安駕信息(圖來自風火輪川崎公眾號安駕培訓,侵刪)

通過抖音、當地車行、車廠公眾號、車友群很容易獲取當地安駕信息(圖來自風火輪川崎公眾號安駕培訓,侵刪)

三、人生第一輛摩托車-豪爵鈴木GSX250購車背景

2020年1月,趕在疫情爆發前,我入手了第一臺摩托車,豪爵鈴木GSX250。簡單說下購車背景,預算3w,主要訴求:仿賽車型,希望穩定可靠,好上手,養護成本不高。

當時基本上只有兩款車可以選,一個是GSX250,一個是Ninja250,當時Ninja400已經上市,Ninja250屬於停產退市階段,車源年頭較老,外觀設計語言已經跟不上目前時代審美了,就沒再考慮。於是乎就只剩下GSX250一個選項。

後來有幸騎了騎同事的Ninja250,2016年上牌,車況很差,保養非常不到位,雖然是個未解限速版本,但轉速範圍非常寬裕,扭矩一直到9000轉都有相對從容的輸出,整個動力感受明顯高於GSX250一檔。(解限速需更換ECU,凸輪軸,最高時速可到170km/h)。騎完過後有點後悔當初沒買它,動力、可玩性在這個價位相當不錯了,預計比GSX250更晚換車。

第一次騎回家,伴隨著緊張、刺激、滿足

第一次騎回家,伴隨著緊張、刺激、滿足

購車過程

這裏簡單說下北京摩托車手續,北京摩托車牌照分為京A、京B。京A早在80年代末期就已經停止了發放,完全是存量市場,可參照滬A,只不過不能像滬A可以轉換為汽車指標。京B有公戶、私戶兩種形式,買賣車輛,私戶需過戶。公戶無需過戶,誰拿大綠本,誰就是車主。京B公戶無戶口限制,京B私戶需具備北京郊區戶口或北京郊區居住證。無戶口限制,公司名下摩托車數量無限制,公戶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大部分車行都有單獨的公司作為背戶公戶。

公戶無法追蹤到實際車主,成為手續管理上最不可控的因素,恰好2019年北京發生了嚴重的摩托車肇事逃逸事件,2019年下半年上牌政策有重大調整,取消了背戶公司繼續上新車的權利,新車只能上私戶,或者手續十分清晰的公戶,且同一家公司不能上超過5輛摩托車。

筆者是朝陽市區戶口,身邊親戚沒有遠郊區縣的,京A當時售價是26w左右,面對遙不可及的售價,意味著京A、京B私戶徹底無緣,只能選擇京B公戶二手車,手續上的問題,導致後續在這個方面吃了不少虧。這塊的痛,後文會有提到。

閑魚陸陸續找了幾個買家,最終3w元收了一臺。車況是19年4月上牌,公戶,6800公裏,無傷無碰,帶億西爾尾端排氣。

豪爵+鈴木=優質可靠的保障

豪爵+鈴木=優質可靠的保障

騎行感受&用車體驗:去掉國產標簽,這就是一款徹徹底底大茂。非常適合作為新手入門車。

上市時間比較久,參數這塊我就不放了。總之是個優缺點十分鮮明的車。長軸距+出色的漆水,很容易讓不懂車的人以為是個大幾萬元的好車。

作為一個全球返銷車型,漆水、做工、用料無可挑剔,領先同級別競爭對手一大塊。震動抑制上,雖然是兩氣門發動機,整體動力輸出的過程非常平順,對比泰國進口的ninja250、650系列,GSX250仍然有相當不錯的表現。說是一臺電動車也不過分。換擋清晰、段落感極好,3擋低速15不拖檔,對新手容錯率相當高。受制於發動機功率,後段無力,極速只有135km/h,在玩樂型這塊有明顯的不足。也是我換掉這個車最主要的原因。

坐姿方面比一般街車稍微戰鬥一些,實際150km左右的高速小長途下來,身體並無明顯不適。平均油耗3.3~3.5L/百公裏,17升油箱,續航輕松突破400公裏,最長的一次我騎了470公裏。可加92號汽油,實測加95的會稍微減少一些震動,在6000轉會比較明顯一些。

可靠的通勤工具

可靠的通勤工具

缺點

第一個缺點,沈。整備重量178kg,同級別幾乎是最重的車。重心偏前,低速掉頭狀態下,新手很容易倒車,扶車過程和停車的倒車過程,對於力量不太好的新手,會造成一定身體和心理層面壓力。

第二個缺點,坐高。坐高為790mm,較寬的坐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落腳感。筆者身高172cm,當時體重55kg,原廠狀態下,只能做到前腳掌著地。大部分新手對於摩托車的恐懼來自於平衡感,雙腳無法全腳掌著地,無形中會加大對於騎行的恐懼。目前後市場解決坐高問題比較豐富了,諸如狗骨頭、坐墊打薄,減震調軟等方式,都能低成本、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改裝排氣:

騎摩托車不能避免的一個話題就是改裝,改裝是強調個性化標簽的最直接體現。一臺摩托車的聲浪,在摩托車樂趣感營造方面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大保健曾經說過,一個缸算10個尊嚴,那麼,改了排氣的GSX250擁有30個尊嚴。

前任車主改裝了億西爾排氣,感覺聲音不錯,聽上去至少是個400以上排量的車,就加了2000一並收購。聲浪可以參考下面視頻。這個排氣強調低沈厚重感,低速不轟頭,最起碼半夜推進小區不會吵到別人。轉速超過4000就很好悅耳了,並且每次降檔補油的時候都有回火放炮,算是GSX250為數不多提供的駕駛樂趣了。

全新品大概是2600-3000元左右,在二手市場,根據裏程不同,1500-2000可以收到成色還不錯的。

在公開道路,改裝排氣肆意炸街仍然是違法行為,在自嗨的同時,請做到不影響其他人。

輪胎:

原廠輪胎配置極低,跟本田CB190同款,抓地力同級別墊底。在一次處理違法走非機動車道現場違章的時候,意外發現了輪胎被紮,找了小升車行進行更換,由於對於輪胎型號毫無認知,在小升推薦下買了騰森高抓(TS-689)系列。

前後一對1500元,包工時。對比原廠胎抓地力是有一定提升,前3000公裏尚可,後面就平平了。第一次感受到國產輪胎技術在耐久性上的短板。400cc以下的排量對輪胎的要求不是很高,就算換了好輪胎,受制於車輛動力水平、減震車架配置,提升的也比較有限。要不是被紮了,就給下任車主留做改裝空間了。

事故發生

整個人撞到捷達右側,B柱更換

整個人撞到捷達右側,B柱更換

頭盔的傷痕一直未修復,就當時刻提醒我安全駕駛的疤痕吧

頭盔的傷痕一直未修復,就當時刻提醒我安全駕駛的疤痕吧

事故發生在提車第三天,是的,第三天,恰逢大年初一,本來尋思溜溜車,沒成想出了這期事故。

當時我右轉匯入主路,捷達直行,匯入前,我從反光鏡+回頭,沒看到這臺車。匯入時,發生了碰撞,當時我時速不快,得虧穿戴了全套護具,我、小藍都沒啥損傷。反而是捷達更換B柱,右側兩個車門。去4S店定損維修費用高達1w+。小藍維修費不足1000元。

交警開具罰單,我右轉未讓直行,200 3分,以及闖禁行100 3分套餐。拿C本7年,開車5年,頭一次被罰分。

關於事故,感謝全套護具,外星蝸牛上衣+褲子標配CE2級護具,taichi騎行鞋,revit九頭蛇手套,讓我免去骨折之苦。

處理事故的過程中,手續和保險的重要性體現得非常明顯。由於是過年期間又趕上疫情爆發,處理事故進度比較緩慢,好在車輛的公戶就是車行自己開的公司,保險理賠需要蓋章,處理的很順暢。如果是非背戶公司,保險處理配合程度存在太多不可靠性。再一次證明手續合法合規的重要性。

購車當時沒有確認三者保險情況,原車主聲稱有三者險,就沒太在意。出險後,跟車行核實,確認無三者保險,向原車主扯皮半天,最終理賠了300塊錢,比起高昂的維修費用,頂多就是個心理安慰。

摩托車仍然是一項危險的運動,我們能做到就是盡量保護好自己。上路前務必需帶好裝備、確認好自己保險和車輛狀態。

外星蝸牛這個品牌走的是低價大碗策略,有點類似手機小米品牌的定位。很舍得用料,核心零件配置基本同步國際大廠,價格低廉,適合剛入門,對裁剪要求不高,預算有限的新手。裝備篇有機會再給大家講講吧。

反思

造成事故的發生,排除外界的因素,更多還是自己對於車輛的不熟悉,控制不到位,沒能主動避開風險。現在摩托車配套服務要相對健全的多,做好安全駕駛培訓非常有必要。

總之一句話:摩托車是一項有門檻的運動。不適合每一個人。請時刻保持對它的敬畏之心。

告別照。第一張,也是唯一一張跟小藍的合影

告別照。第一張,也是唯一一張跟小藍的合影

四、建立中排量的認知-Kawasaki 川崎 Ninja 650 2019款換車經歷

GSX250騎了不到9個月,算上疫情+維修2個月,在我手裏實際騎行只有7個月不到的樣子,騎了大概11000公裏,趕在秋季以2.2萬元賣出,基本在我預料之內。GSX250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入門通勤工具,坐姿、油耗、續航,維護成本這幾個維度都非常出色,同時滿足了我想耍帥的需求。

騎GSX最大的收獲。小藍是我倆感情的加速器。

騎GSX最大的收獲。小藍是我倆感情的加速器。

關於換車,主要原因是GSX250無法滿足我對於速度和運動的需求。換車當時預算在5~6w元左右,目標車型仍然是仿賽、動力要有明顯提升。盤點下來,可選的就這麼幾款車,大茂的RC390、Ninja400、CBR500R、國產的賽600。心裏比較傾向新平臺的Ninja400,也曾經對CBR650R動過心,新車當時北京還需要加價1w左右,貸款政策不太好,超過預算範圍就沒再考慮。由於手續政策,我仍然是只能選擇京B公戶的二手車,有了上次的事故經驗,手續這塊圈定風火輪公戶,無它不選。

RC390單缸震動大和擔憂後期維護費心的情況直接刷掉,CBR500R二手車源少,且車源年頭久,價格虛高。扣雞兒MOTO的雙ECU配置和各種質量問題讓人望而退步。綜合來看,只剩下Ninja400,車身輕,坐高合適。

只喜歡黑色版畫,進一步縮小了我選車範圍。陸續看了幾個車源,恰逢一個車友就在同一個大廈,車輛改裝非常合我口味,泰版ECU+牙盤改裝,恢復原廠滿血46PS動力,碳嘴天蠍尾段排氣,我喜歡的不得了,敲定購買,原車主已購CBR650R,還有一個月到,於是乎商定一個月後交易。

結果意外又發生了,原車主回家路上發生了剮蹭,大茂配件需要等1個多月,不得不作罷。又看了幾個400車源,不是車不靠譜,就是人不靠譜。繼續看車,無意中看到17 18年Ninja650,價格也在6w左右,於是乎去風火輪做了充分感受和對比,未改泰版牙盤的Ninja400低扭跟GSX250幾乎差不多,而Ninja650低扭強勁,無需拉高轉速即可提供足夠超車的動力,第一次感受到大排的魅力。我平時市區通勤多,Ninja650充沛的低扭更剛需。敲定不超過2年車齡的Ninja650為目標車型。

有些緣分錯過不再有

有些緣分錯過不再有

符合我手續和版畫要求的車源很少,不得不加預算到7w+。稀裏糊塗的從閑魚,以8.3w購入了一輛19年1月上牌,不到7000公裏,黑色版畫,天蠍排氣。這臺車的故事還有很多,後面慢慢說。

初識650,中排的動力讓我有些不適應

初識650,中排的動力讓我有些不適應

大愛指針儀表。轉速攀升的過程欲罷不能

大愛指針儀表。轉速攀升的過程欲罷不能

騎行感受

從GSX250換過來,Ninja650的震動大到令我很不適應,尤其是這個650平臺的4000轉共振通病,讓我對這個車好感驟減。心想大茂不過如此?頭一次感受到摩托車這種偏大的震動。震動的確是摩托車的一部分。甚至在一些場景是樂趣的源泉。多少有點心理落差,畢竟小藍在震動處理上的確太強了,被慣壞了。不過,客觀地說,650在超過6000轉以上(除了1擋)的震動抑制表現相當不錯。

這裏要強調下Ninja650車型定位,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仿賽,而是套著仿賽殼子的街車,主要使用場景是街道通勤代步,同時兼顧一定長途能力。坐高親民,坐姿舒服,油耗不高,這是它最大的幾個特點,是一款很好騎、很好上手的車。

坐姿直立,手把位置很高,確保長途的舒適性。最遠一次單天跑了400公裏,高速+山路,全程下來,手腕和腰部的勞累感尚可接受,不至於直不了腰。風擋不大,高速狀態下,胸部以下幾乎感覺不到來自前方的風吹。

坐姿相當舒服,沒有仿賽累腰的現象。(2020年5月北京摩博會,感謝怪人組的拍攝)

坐姿相當舒服,沒有仿賽累腰的現象。(2020年5月北京摩博會,感謝怪人組的拍攝)

動力這塊,3000轉開始就提供了足夠的動力輸出,市區裏超車基本不需要降檔。動力來的不突兀,不會讓人覺著難以控制。私認為140-170時速是這車最舒服的狀態,震動控制的很好,車架提供了很好的高速穩定性,給駕駛者足夠的信心。

前剎車為雙盤日清卡鉗,也是中排量(入門大排量)區別於中小排量最大的標識。無論是山路/賽道攻彎前的重剎,還是街道騎行要求的線性,這套剎車都能給人不錯的感受。

山路場景是Ninja650短板所在,最大扭矩63Nm在6500轉出現,最大功率63PS(國三版本為67PS)在7000轉出現。也就導致650在超過7000轉以後的動力表現遠不及前段。山裏彎道多,650高轉乏力,以及齒比的問題,2擋拉到斷油,時速只有103左右,彎道需要維持一定的轉速,1擋時速超過30,震動就變得很大,2維持轉速又有4000轉共振的問題,2-3擋來回切換,很難找到特別適合的節奏,導致樂趣大大減少。也是換掉它的主要原因。

山路帶人稍微有點累。(感謝野生追焦。估計以後很難看到能給雙人拍攝的追焦了。)

山路帶人稍微有點累。(感謝野生追焦。估計以後很難看到能給雙人拍攝的追焦了。)

賽道中更加凸顯來了650在高轉動力不足的問題,相較於山路,賽道裏,650前減震在頻繁翻身的過程中,前減震支撐性會有些不足,也可能是賽道能更放開豁,山路場景畢竟沒那麼極限。賽道裏試了試21款原廠解除限速的Ninjia400,原廠鄧祿普輪胎。650車架在賽道內的極限是要明顯高於400的。

體驗了一次賽道,再一次深刻感受到捉襟見肘的高轉動力

體驗了一次賽道,再一次深刻感受到捉襟見肘的高轉動力

平時市區往返上下班60公裏通勤,百公裏油耗普遍控制在4.2-4.5L左右,高速一般在4L左右。橫向對比同等動力的水平的中排量,油耗這塊相對比較出色。15L油箱能提供300公裏以上的續航,應付北京近郊出行沒什麼焦慮。

能吃92的油,整體使用成本不算高

能吃92的油,整體使用成本不算高

改裝

原車改裝了黑色風擋。其他外觀件我都沒再動,原廠的設計就已經讓我滿意了。

出於顏值考慮,我後期加裝了夢幻星防摔,實測效果單點防摔效果不咋地,有一次在小區原地倒車,路面不平,沒能支撐住,還把我左側翼子板弄折了一段。

當時我給心疼壞了,一套側板大概需要2500元子

當時我給心疼壞了,一套側板大概需要2500元子

護杠更推薦買STUNTCX,多點支撐,相對保護比較到位。

2年左右的車齡,輪胎跟鏈條基本到了該替換的時候,本著不將就,你對它好,它就對你好的原則,替換了DID520VX3鍍金鏈條、普利司通S22運動型輪胎。

偶然在摩托邦洗車,發現他們用的賽領的這款鏈條油,對於DID鏈條有奇效,按照呆子的話說,絲般潤滑。

輪胎

輪胎私認為是提升最大,首選改裝的部分。原廠胎多次出現過大扭矩輸出打滑的情況,也出現了膠皮開裂的情況。我冬天不封車,對於輪胎在低溫上的表現要求相對高,換輪胎之前做了很多功課,S22在外媒MOTORRAD評分中斬獲第一,同級別的倍耐力的紅魔2在低溫性能表現不如S22,外加上小時候看F1,對石橋的情結作祟,不到9000公裏就更換了。

直接給出結論:換胎如換車,S22 YYDS,強烈推薦

換完之後,明顯的感受側傾速度變快,側部支撐力讓你有更多下探的信心。S22對工作溫度要求不高,就可以提供不錯的抓地力。實測北京冬天零下10~14℃的條件下通勤,出門大概5分鐘,大油門的情況下,依然不會出現打滑甩尾的現象。

在賽道內,只需大概3圈不到,即可到達理想的工作溫度。如下圖所示,我多次蹭到腳踏和靴子尖,輪胎仍留有余地。由於自身技術受限,沒能探到這個輪胎的極限。

車子賣掉前,輪胎我大概用了不到8000公裏,沒感覺有任何衰退。

賽道表現物有所值

賽道表現物有所值

排氣

由於功課沒做足,購車時候並不知道隨車帶的是國產假天蠍,這事兒給我惡心壞了。也是這個車前世的故事之一。

天蠍給Ninja650、Z650一共出了兩款全段排氣,鈦合金偏向高轉動力提升,帶回火放炮。碳嘴強調低扭發力,由於回壓包接近原廠,很難放炮。因為國內法規,Ninja650國內版本對比泰版動力略有下調,更換全段排氣恢復69PS,配合天蠍排氣動力加成,大概能有73PS左右。

正品天蠍排氣,真香

換到正品,聲音的高檔感油然而生,是一種非常渾厚、細膩的感覺。一下子就覺著這個車完整了。提升動力參數雖然有限(1.8KW、2.8NM),這種提升是每一把油都能明顯感受到的。

4000轉共振不僅後移到4500轉左右,本身共振的幅度明顯變弱。排除法規的問題,私認為是改裝清單上的必入項目。

車折騰舒服了,也就到了轉手的時候了

車折騰舒服了,也就到了轉手的時候了

命運多舛的前世

接下來要開始講故事了:學費沒交夠,又被上了一課。

當時購車的時候,賣家約在了一個麥當勞門口交易。事後知道這是二道販子的典型套路,個人賣家往往約在小區門口交易、試車。車上有很多疑點,從貼紙和後座扶手改裝,判斷上任車主是個愛車之人,而卻沒有USB供電、水箱護網是Z650而非Ninja650,細節疑點比較多,當時買車心切,有些上頭,就沒再在意。

偶然機會,聯系上了真正的前任車主,恰好他也在找這臺車的下落。這臺車在他手裏,出過比較嚴重的追尾事故,他自己骨折+縫了20多針。事故前方四輪全責,保險走車輛報廢,賠付車輛殘值和改裝件費用。

肇事司機(大概率是保險公司支的招)利用車輛公戶手續上的漏洞(無需車管所進行過戶,誰拿大綠本和行駛證,誰就是車主),這個車被肇事司機以3w元左右賣給了二道販子,修好之後流入市場,趕上我這個心急的韭菜接了盤。

購車忘了看機動車一致證書,忽略了這個車雖然是19年上牌,但其實是國三排放的車,不過650平臺國三動力稍微強於國四,算是個心理安慰。裏外裏大概虧了1w左右。

好在維修基本使用原廠件,算是這幫王八蛋僅存的良心了。

當時鈦合金天蠍排氣後來也被換成了國產假天蠍

當時鈦合金天蠍排氣後來也被換成了國產假天蠍

了解事情經過,我情緒波動倒不是很大,更多是遺憾,遺憾目前後市場的不健全,花更多的錢體驗不到更好的品質、服務。缺少平臺級的服務保障。

遺憾這個市場的從業者,選擇通過這種下三濫的方式,賺取誇張利潤。

在此勸誡各位打算換車的朋友不要心急,收二手車本身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緣分。賣車&告別

20年9月購入,21年10月賣出,騎行1.1w公裏。讓我對中大排量的玩樂車有了概念,有著符合我錢包的改裝折騰空間。

發帖的日子距離我賣掉Ninja650,大概也有5個月的時間了,至今仍然很懷念它。作為從小排量進階到中大排量選擇,它很稱職,適應了650動力,再換其他100匹以上馬力的車,適應起來會快很多。

如果作為日常通勤的代步工具,私認為Ninja650、Z650比KTM 790DUKE在坐姿、油耗、可靠性、維護成本上更有優勢。790勝在駕駛樂趣營造。二手市場2年左右車齡多在6.5w上下成交,性價比很高。

換掉它,不是它不好,只是我想要更刺激的體驗。

瑕不掩瑜,除了不夠激情,其他都挺好

瑕不掩瑜,除了不夠激情,其他都挺好

五、Triumph 凱旋 Street Triple 765RS選車過程

這次換車預算在10w左右,吸取了不少經驗,把售價9-13w的新車和二手車能試的,都試了個遍,充分感受坐高、重量、騎行感受等。主要換車主要追求在運動性、玩樂性的明顯提升。試過的幾臺車稍微點評下:

本田CBR650R:這個價格段首選目標車型,本田大法四缸和漆水名聲在外。國內閹割了動力,只有76PS,19、20款更換泰版ECU可恢復到96PS,這倆版本我都充分試駕過。現在還有105匹動力方案,沒體驗過,無評價供參考。

閹割版在4000轉,車把就開始有比較密集的震動,過了這個區間,就是比較規律和自然的發動機震動了。低扭與Ninja650差不多,拉倒6000轉以上才有明顯的動力湧現,橫向對比後段動力仍然平淡。

解限很有必要,完全兩個車。滿血版整體動力順暢的多,4000轉共振消失,延遲到6000轉出現,但幅度明顯變小。後段明顯有力,仍然在可控範圍內。整體動力特性仍然是本田一貫的可控,好騎,好上手。

無論是閹割版還是滿血版,四缸整體運行質感非常的不本田,沒有想象中那麼絲滑細膩,甚至可能還沒GSX250震動小。與我理解的本田四缸大相徑庭,大概只有日產版本才是本田核心技術的展現。重心偏前,低速掉頭略費勁。

CBR600RR(F5)是我夢想之車,可惜國內大茂未引進,小茂價格離譜

CBR600RR(F5)是我夢想之車,可惜國內大茂未引進,小茂價格離譜

指針+負顯儀表,yyds

指針+負顯儀表,yyds

排氣聲音很本田,原廠排氣過於保守和沈悶,高轉才變得好聽一些,四缸排氣不改,不如推下海。原廠輪胎跟Ninja650一樣,鄧祿普Sportmax Roadsport 2,強烈建議改。

沒法滿足我對動力的需求,pass。在二手市場,20年上牌的,只需要9w左右即可入手,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帶一根天蠍排氣,適合從400cc排量過渡,沒體驗過中大排量的車友。

我換車的時候RS660還沒上市交車,這個價格的仿賽可選項只剩下了杜卡迪的翎速939,杜卡迪維修成本和養護費用比較恐怖(單搖臂車型,1w公裏大保,5000元),不想讓自己騎車特別有負擔,直接被勸退了。

單說翎速939仍然是個很好的車,動力、配置都很出色,顏值在這個價格段獨一檔。這個車型不太能大賣的原因,個人分析是消費心理作祟。939尷尬在它是杜卡迪最便宜的跑車(街跑),上面有V2和V4,在玩車圈子裏,尤其是豪華品牌,或多或少對於939有一種歧視,覺著939牌面不夠。自尊心作祟,很多人就加錢上了V2。

單搖臂帥炸,車把相對沒那麼戰鬥,刷街不算很累

單搖臂帥炸,車把相對沒那麼戰鬥,刷街不算很累

簡單地說,同價位買個Z900RS、XSR900、凱旋765,會認為你懂車,愛駕駛。如果你買個翎速939,很容易被貼上“沒錢“的標簽。

KTM 790 DUKE:仿賽沒了可選項,便把選車範圍擴大,開始考慮街車了。當時790剛宣布CKD,去金港試駕,790齒比強調扭矩的輸出,上手會感覺不可控的兇猛,超過8000轉動力就顯得一般了。頭一次體驗快排,沒我想象中那麼絲滑,還是有明顯段落感,而且是5000轉以上才好用。雙缸發動機運行品質比較一般,震動偏大。車很輕,挪車相對輕松,激烈駕駛的情況下,前減震會顯得不夠用。

綜合來看,之前進口版賣13w真是沒啥競爭力,恰好890平臺上市,790平臺選擇CKD是銷量的唯一活路了。坐高我只能雙腳尖點地,國產後有低座版,預計更好。

川崎Z900/Z900RS:21年年底北京川崎優惠政策很猛,Z900給出3年免息,終身免費保養等政策。對比本田650,Z900明顯是運行質感更好的內部車,體現了四缸應該有的細膩感、平順性。畢竟在國外,Z900的確賣的比本田650要貴。排量的優勢體現在低扭,剛上手還會覺著稍稍有點暴躁。重心中心感控制的很好,掉頭輕松。但是在一些側傾和街道稍微激進點駕駛的時候,還是能感受到超過200kg的重量。雖然是電子油門,四缸回油時候仍然會有一定闖動。剎車、減震配置與同級別歐洲車有明顯差距,適合對四缸有情結、對排量有明顯訴求的車友。

Z900rs試了試,沒有同為日產的XSR900運行質感好,外形也不是我目前歲數能接受的範疇內。

雅馬哈XSR900:扭矩大師MT09同平臺復古街車,前段扭力爆發非常兇猛,接近公升級的表現,試駕都沒敢上6000轉。日本生產,外觀好看,漆水、做工挑不出毛病,三缸的運行品質非常非常好,好於這個價格段的四缸車。夾油箱設計的不如MT09協調好夾,坐高對於我這個172身高的有點吃力,以及國外已經大改款了,買個舊款多少有點49年入國軍的感覺。

60周年紀念版畫真是長在我審美點上了

60周年紀念版畫真是長在我審美點上了

凱旋 Street Triple 765RS:本身這款車就沒再考慮範圍內,超了些預算。當天試駕完KTM 790順便體驗了下,無論是快排的順暢程度,發動機運轉品質,動力輸出的線性程度,都明顯高於其他運動型街車一個級別,標配Brembro M50卡鉗、歐林斯氣罐後避震,除了IMU欠奉,硬件層面沒任何短板,同級別最高。當時有點欲罷不能了,差點交了定金。

本身和XSR900糾結了半天,XSR900前減震和剎車皮是首要改裝的重點,原廠配置不太夠用。玩了兩輛日系車,正好換換口味,體驗下歐系的高規格,最終敲定765RS。

客觀地說,765RS相較765R(落地價格相差2w),RS配置和動力上提升幅度有限,765R在未漲價前(裸車¥106898),的確是更具性價比的選擇,R指針儀表在駕駛樂趣營造上也比RS全彩液晶更激情。選擇RS,更多看重是原廠高配,以及原廠調教的一致性。

比起日系的扣扣索索,英國佬硬件配置誠意滿滿

比起日系的扣扣索索,英國佬硬件配置誠意滿滿

購車

也可能是學費交夠了,這次購車經歷平淡的多。尤其是自己購車心態上成熟了很多,偶然刷到個車源,車主三輛摩托車,NMAX155、寶馬C650,凱旋765RS,騎不過來,提車7個月只騎了不到1000km,保養維修記錄、全險正常,13.2w成交。這次女朋友在手續和經濟上都給了很大支持,順利上了京B私戶,夫復何求?

提車當天還真是挺激動的

提車當天還真是挺激動的

用車體驗一臺披著街車外衣的純種仿賽。純粹的駕駛機器,你想要的激情,它都有。

這臺車最大的魅力莫過於這顆MOTO2下放的765cc發動機。三缸,12氣門,水冷。MOTO2技術下放,造就這臺車本身帶著明顯的跑車競技風格,運動性格非常鮮明。整體動力輸出非常線性可控,轉速可用範圍非常寬裕。最大扭矩79NM在9350轉出現,最大功率123PS在11750轉出現,升功率表現驚人。意味著一直到接近12000轉仍然可以提供充沛的動力。

多缸機除了高轉延展性,還帶來了一個好處,全速域震動抑制的都相當不錯,8500轉開始有相對打的震動。如果對比Ninja650、KTM790雙缸機的震動,765RS幾乎可以說是電動車了。

這顆引擎造提供了非常強大的運動性

這顆引擎造提供了非常強大的運動性

整個轉速區域都可以提供非常穩定且持續的扭矩(截圖來自B站up主CD面條的視頻)

整個轉速區域都可以提供非常穩定且持續的扭矩(截圖來自B站up主CD面條的視頻)

無論是166kg的幹重,前後減震、剎車、輪胎、TC、升降快排等等,一切配置和設計理念無不在追求極致的運動性能。

凱旋給這款車的定義為,街道到賽道。

這兩個場景的確是最適合765RS的使用場景,這裏說的街道指的是車流最起碼還在動,城市穿梭,非堵車的場景。這個場景765RS的車輕(翻身快),輪胎(傾倒速度快),動力優勢(動力平順,輸出快)在這塊發揮的淋漓盡致。快排的存在,讓你可以更加投入到駕駛本身的樂趣。

堵車場景由於車把過寬,鉆縫的空間不如排量更小、車把寬度小一點的車型,多數情況下只能乖乖排隊。

賽道場景這塊,原廠配的前後全套Brembro剎車系統(前剎為M50系統,包括直推上泵、鋼喉、剎車皮均為B牌)、預載回彈均可調的減震,倍耐力運動系列紅魔1輪胎,均是符合賽道標準的配置。

原廠配備的紅魔1,在運動性方面可以給好評。低溫性能弱,冬天不封車的話,建議換掉。

原廠配備的紅魔1,在運動性方面可以給好評。低溫性能弱,冬天不封車的話,建議換掉。

電子油門標定的非常完善,常見的多缸機在回油時候出現的遲滯現象被完美解決,油門不會有任何突兀感,非常順滑。開油無延遲,完美匹配駕駛者實際動力請求的意願。

快排只體驗過KTM 790和765這兩款車,單說765快排體驗,對轉速要求不是很高,2000轉就可以使用快排。降檔自帶補油,比升檔更平順,升檔在一些轉速和工況下還是能明顯感覺出有微微地頓挫感,接近於無離合換擋的震動。1檔挑2檔,會有明顯段落感,車主手冊建議1升2采取離合操作。在超過8500轉的工況下,偶爾會出現升檔會因為變速箱鎖止保護不能成功升檔的情況。稍微降下轉速或者重新給油,就可以正常升檔了。

目前騎了3000km不到的樣子,這款車可以說是越騎越喜歡。無論你想要什麼樣的激情,什麼樣的姿勢,這臺車都可以很好地配合你去完成動作,出色的高轉性能,動力是越給越有,幾乎是最接近賽道性能街車了。

按照老五的話說,765RS在市區通勤的場景下,是很“憋屈”的。“它只想讓你帶它出去玩”

入冬前跑了次山,比較保守

入冬前跑了次山,比較保守

外觀

青蛙眼的確勸退了很多人

青蛙眼的確勸退了很多人

外觀放在最後說,別具一格的青蛙眼爭議蠻大的。在不看實車的情況下,很少有人一眼喜歡這個外觀。而看到實車之後,對於這種突兀感會減弱很多。我個人分析是,180款的後胎、17L大油箱營造出大排量的氣場。歐洲本田一罐優秀的漆水和做工,處處體現高檔感,讓人感覺這是一臺很精致的車,從而忽略了車頭不協調的地方。

強烈建議各位去試駕,去看看實車,網上照片很難體現出這個車細膩和高檔的特點。

越看越耐看

越看越耐看

民間有改戴通納的套件,可惜無法備案,只能作罷。

就差套仿賽殼子

就差套仿賽殼子

套上殼子協調多了

套上殼子協調多了

不足

油耗偏高:筆者目前單程通勤7-8km,紅綠燈大概6~7個,綜合油耗表現為7.45L/百公裏,走高速90-120左右巡航的情況下,綜合油耗為4.6L升百公裏。只能加95及以上標號汽油,使用成本偏高。這基本是公升級別油耗了。動力不是白來的。

液晶儀表UI可選的太少,

液晶儀表UI可選的太少,

後視鏡視野過小:因為國內法規的問題,國外采用的手把鏡,到國內調整為戴通納675上面的仿賽鏡子,放在街車把上,視野小,盲區多。後期考慮升級tanax鏡子。

長途舒適性:長時間的高速是最不適合765RS的使用場景。原廠腳踏位置偏高,屈膝時間較長容易抽筋。原廠腳踏就在排氣上放,沒有調整空間比較遺憾。

原廠腳踏位置偏高,騎行三角適合175-180cm身高的人

原廠腳踏位置偏高,騎行三角適合175-180cm身高的人

離合接合行程偏短:截止發稿前,正好車友群裏討論這個話題。起步時,離合稍微松的快一點,很容易熄火。主要是在熱車之後常見。在765車系在算是個通病。

改裝

當時選擇RS版本,相當於把硬件和性能改裝費用放在車價上了。性能和外觀基本沒啥可改的空間。上任車主把首批訂車給的代金券換成了胎壓顯示、手把加熱、手把鏡。遺憾不能顯示胎溫。手把加熱很好用,開啟就是三檔,溫度上來比較快,北京-14℃左右,三檔可以保證手掌一直是暖和的,且不至於燙手。手把鏡,考慮其實際安全性,過戶後就沒再安裝。

金標歐老師,STX40

金標歐老師,STX40

本身打算改天蠍排氣,北京暫時沒找到側排改為底排的方案,不想破壞原廠的位置。原廠三缸排氣標誌性的電鉆聲音,高轉非常有特點,回火時微微伴有放炮聲音。也就不再琢磨換排氣的事情了。

很遺憾天蠍沒給765出底排。小眾車型的尷尬。

很遺憾天蠍沒給765出底排。小眾車型的尷尬。

六、挖坑

到這裏,我這2年的騎行故事就告一段落了。寫這篇的文章的目的,除了記錄生活,更多是希望對一些摩友、愛好者,準備入坑的朋友有些幫助,不希望大家重復交我交過得學費。

之後打算做一些輪胎和二手市場的一些內容,算是給自己挖個坑。

以騎士網的簽名當做結語吧:

摩托車對我來說已經不單單是一個交通工具了,還是心靈的玩具!

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相關,歡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