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別人被火燒死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但是不太緊急的問題。人生意義顯然就是此類。你可以選擇回避,但問題無法消失。

因為無論是誰,都會面臨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一個是死亡,一個是欲望。

我們先來聊聊第一個,死亡。

人們向來忌諱談生死,好像不說就不會死一樣。但大家心裏又清楚,死亡隨時可能發生,而且它的力量又是如此之大。一旦死亡,也就終結了作為一個人所有的可能性。

不巧的是,我們腦海裏又有「永恒」這個概念,於是幾乎人人都想追求永生。哪怕是神話故事裏,每個妖怪都在追求「長生不老」。對於死亡,我們只有遺憾和恐懼。

那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欲望。

我們首先是一個動物,所以必然會有動物的欲望。吃,喝,性,以及娛樂。但我們又擁有不同於動物的人性,道德,知識,創造力……

於是,我們時而被動物性左右,只想放縱。時而又會反省,感覺羞愧。

那怎麼解決這兩大問題呢?以前是靠宗教。

無論哪個教派都會告訴你,只要聽話,按照「神」告訴你的做,等死了以後,靈魂都可以上天堂。

那天堂有什麼呢?永生,以及你向你想要的一切。

之前看過一部紀錄片,采訪了一個自殺式襲擊未遂的恐怖分子。都已經服刑好幾年了,但他仍不悔改,聲稱等出獄之後還要為「聖戰」獻出生命。

主持人就很不理解,這人腦袋看著也沒坑啊,為啥就是想死呢?他的答復是,有人告訴過他,只要因為「聖戰」而死,他就可以上天堂。不僅靈魂永生,還有72個老婆,以及無盡的美酒佳肴……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他可以讓你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同時讓你覺得自己可以超越卑微,達到崇高。

不過,我估計他是出不去了。

那為什麼現代社會信仰宗教的人逐漸變少了呢?因為科學和理性的飛速發展,讓人們開始追問:

你的信仰「真實」嗎?

這可是之前從未有過的事,誰敢質疑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那是要被綁在柱子上燒死的。

現在終於有人站出來了,首先有請我們的一號選手出場:尼采。

1

不知道你有沒有讀過他的書,我上大學的時候嘗試過,結果不出所料,完敗。

但你一定聽過他的一句話:上帝死了。

很多人覺得這是勝利的歡呼,那估計是沒看後半句:是我們殺死了上帝。這個世界上最神聖、最萬能的上帝,現在已經倒在我們的刀下。

甚至他還發起了質問:我們這些最殘忍的兇手,如何才能洗清身上的血跡啊?

這幾句話連起來看,怎麼都不像是歡呼,更像是指控。

因為他知道,上帝死了,後果很嚴重。他說:「沒有盡頭的黑夜來臨了,天越來越冷。籠罩我們的是永恒的虛空。」

因為他知道,之前的信仰崩塌了,但科學又無法取代宗教的作用,人們狂歡過後,很快就會陷入虛無主義之中。

面對虛無主義,我們該怎麼辦呢?尼采苦思冥想,都想的精神分裂了,終於給出了答案:

化身超人。

不是那個內褲外穿的肌肉男。這裏說的「超人」,是我們自己所掌握的生命本身的力量,是人唯一擁有的,真實的東西,也是人戰勝虛無最有力的武器。

在尼采看來,人生的確沒有「價值」,如果你要去尋找,那註定沒有結果,我們永遠無法找到一個不存在的東西。

所有的「價值」都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面對「無目的」的世界和無意義的生命,人唯有立足現實,直面荒謬,創造價值,成為你自己。

正如尼采的小迷弟魯迅說的那樣: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這就是「超人」,也是「積極虛無主義」者。

不過要註意尼采給我們的提醒:所有關於生命的言說都不能成為教條,如果你屈從了這種教條,變成了盲從的信徒,那你的信仰就毫無價值。

尼采的貢獻遠不止此,他還預見到了我們將會進入一個「後真相時代」。

這個詞前兩年還比較火,但現在已經沒人提了,它已經融入了生活。就像網癮,當大家都有網癮的時候,那它也就不是問題了。

好,回歸正題,啥是「後真相」呢?

比如一個在商場賣衣服的說「現在經濟不景氣啊,幾十塊錢的衣服,都要講半天的價。」這是事實。但另一個直播賣貨的說「現在經濟很火熱啊,幾百的口紅,幾千的包包都能賣斷貨。」這也是事實。

這看著像是觀點不同,但你仔細思考一下,還真不是。他們說的都是「事實」。所以很多爭論的根源不是觀點,而是他們看到的「真相」並不相同。

尼采在100多年前就看到了這個本質:

客觀的「事實真相」可能根本不存在,沒有事實,只有闡釋。

之前我們總覺得,無論什麼事,總會存在一個客觀的真相。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即使現在找不到,通過不斷發展總會找到。

但尼采認為,不存在什麼「客觀真相」,我們能得到的,就是通過不同的人看到的「不同真相」。

比如一堆「石頭」,蓋房子的人把它看作是「建築材料」,玩兒彈弓的人把它看作是「彈藥」,搞藝術的人可能還會看成是「藏品」……材料,彈藥,藏品,哪怕是「石頭」這個概念,都是人制造出來的「真相」。

我們並不是在「找到真相」,而是在「制造真相」。

所以,當我們明白不同人眼中的「真相」並不相同的時候,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也可以多一份包容和理解。

正如尼采說的那樣:我們越是運用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觀察同一個東西,我們對這個東西的「概念」就越「完整」,我們也能越「客觀」。

自然,也就更加接近「全部的真相」。

到這兒,尼采對於「人生意義」的回答也就差不多了。接著請出下一位大神——弗洛伊德。

2

對於這個名字,你肯定不陌生。而且十有八九聽說過他的書《夢的解析》,每次一提起這本書,都讓我想起另一本奇書——《周公解夢》,這個我倒是看過。

弗洛伊德的主要成就,就是發現了一個東西——人的無意識,並由此提出了他的「人格結構三元說」,分別是:本我,自我,超我。

看著張牙舞爪,其實很簡單。搞哲學的,很喜歡說「黑話」,弄得人們雲裏霧裏。其實哲學就是研究生活,研究生命的學問。

先來聊聊「本我」。

這說的是人的本能和原始欲望,說白了就是動物性的欲望,吃,喝,性……這些欲望,只要滿足了就會很快樂。在這裏「無意識」占據主導地位。按照這個邏輯,其實鄰居家的「旺財」也有「本我」。

比「本我」高一些的是「自我」。

這就是我們可以意識到的那個自己。自我並非天生,它是慢慢形成的,而且可以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它有理性,會決定要不要滿足這個欲望。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性」。

最高的是「超我」。

就是我們心中那個「理想的自己」。很多人可能都有這種體驗:在你面臨選擇的時候,腦海裏有兩個小人在打架。

比如你想健身,這時腦海中有一個聲音說「累的要死,躺著刷抖音不香嗎?」與此同時,也會有另一個聲音說「你不是想瘦嗎?不是想好看嗎?還不趕緊爬起來?」

這其中第一個是「本我」,第二個是「超我」。而在中間糾結的那個人,就是「自我」。

雖然看起來勢均力敵,但低頭看看自己的身材,你就會發現「本我」的力量有多麼強大。

弗洛伊德就不多聊了,他的很多觀點有點兒站不住腳,太過於「完美」。一個總能自圓其說的「科學」,那就是詭辯了。

3

接下來,最後一位重要人物登場——薩特。這可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拒絕領獎的人。

薩特的思想主要有兩個點:自由選擇,積極行動。

看起來平平無奇是吧,其實越牛的東西,看起來越普通。比如「水滴」。

薩特有句話叫做「存在先於本質」。怎麼理解呢?一個杯子從誕生到打碎,永遠都是杯子,不能變成盤子,也不能變成碗。這個不變的東西,就是杯子的「本質」。

但人是會變的呀。所以,他說人在根本上是「虛無」的,因為人沒有一個「固定的本質」。

比如說,你是一個演員,現在聚光燈打在了你的頭上,你此刻最迫切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的「角色」。因為在舞臺上如果沒有角色,那你就什麼都不是。

這裏的「角色」就是我們想要獲得的本質,只有先有了虛無的「存在」,然後我們才要去找到自己的「本質」。演員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那我們的「本質」自然也會不斷變化。

既然本質很重要,那我們怎麼去找到它呢?

最明顯的一個方式是去模仿「物」,因為物品有固定的「本質」。這也就解釋了很多人喜歡不斷買買買。他們總是期望通過擁有的物品來定義自己,告訴別人自己是誰。但你是誰呢?你只是物品的集合。

這個方法可以暫時起作用,但要不了多久你會發現,依舊空虛,因為這個過程沒有止境。你哪怕擁有了這個世界的一切,但還有廣袤的宇宙等著你……

這時候薩特指出了一條路:人永遠不要期望自己「是」什麼,而應該一直在「成為」什麼。

前者是「物」的特性,後者才是「人」的能力。

而且人是自由的,只要活著,永遠都有選擇。所謂的「我別無選擇」,都是自己不願承擔責任的借口。

比如有人會說「我不喜歡這份工作,但我也沒辦法。」

錯,你當然有別的選擇。你可以跳槽,可以辭職,可以待業,甚至可以選擇「餓死」。

你所謂的「別無選擇」,不過是「不想選擇」罷了。

這看似自由,但也是一份「沈重的負擔」。因為和自由選擇對應的,就是後果自負。

當你在選擇大學,選擇工作,選擇結婚對象的時候,如果是家人去決定,那以後萬一不理想,至少還有個埋怨的對象。

但如果都是你自己決定的,這就沒有托詞了,只能打碎牙往自己肚子裏咽,在孤獨的深夜,自己抽自己嘴巴子。

上面我們講的都是「困境」,有沒有解決方法呢?當然有。薩特給出了四字真言——積極行動。

無論我們身處何種困境,永遠都可以做出改變。人生的確虛無,我們都像是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但那又怎麼樣呢?

所有登頂珠峰的人總要下來,但登上峰頂的鬥爭足以充實人的心靈。

要說薩特教給了我們什麼,其實無非八個字:

看清真相,繼續戰鬥。

好了,今天要聊的已經聊完了,但我還想回答一個很多人的疑問,哲學這個東西到底有什麼用?

我想了很久,目前只能給出你這個答案:

哲學不能教你「如何」掙錢,但會告訴你「為何」掙錢。無法回答你「為何」活著,但會告訴你「如何」活著。

這或許就是哲學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