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地裏冒煙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來源:甘肅廣電-絲路明珠網

缺水、盼水、夢水,一代代人在幹涸中煎熬、渴盼……治水、管水、興水,又一代代人在治水路上探索、創新……一部水利史就是一段人民群眾用智慧、勇氣與水搏鬥的歷史。而武威的水歷史,永遠腳註著一個人的名字——劉爾能。

永遠閃耀的初心

張尚梅 張興芳

“谷水流,流到瀦野頭。”被古人稱為“谷水”的石羊河,曾經滋潤著武威大地近200萬兒女。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上世紀50年代,石羊河流域荒漠化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有水就是綠洲,無水便是沙漠。”新中國成立後,武威拉開了興修水利的大幕。劉爾能帶領武威兒女治水、管水、興水,把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銘刻在了武威大地,用實際行動為後人樹立了一個堅守初心、一生為民、永葆本色的生動典範。

沒有劉爾能不能的

本是“芃芃麥苗長,藹藹桑葉肥”的季節,卻無奈“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

半年了,老天不給點雨水,連續的暴曬讓地裏麥苗蔫怏怏地,葉子卷了、黃了, 地裏旱得冒煙,裂開了大而深的口子,時任古浪縣委農工部部長的劉爾能站在地埂上,砸著胸口一句話說不出來。

“吃的救濟糧,穿的黃衣裳。”因為缺水,古浪縣群眾的生活苦不堪言。

怎樣才能讓老百姓填飽肚子?面對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的“三缺”現狀,他在心裏暗暗發誓: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我劉爾能不“能”的!

與這句話如影隨形的,是他一生如山的責任。

一池碧波,滿目山河。位於古浪縣的曹家湖水庫,是古浪興建的第一座水庫,自修建以來灌溉著3.5萬畝農田。

1958年4月25日,一聲炮響揭開了曹家湖水庫建設的序幕。

縣上成立曹家湖水庫工程總指揮部,劉爾能擔任項目總指揮,帶領7000多名建設者用鐵鍁、木輪平車、羊角砧、釘齒耙等極為簡陋的工具,拉開了一場水庫建設大會戰。

白天紅旗展,夜晚燈火明。土豆當主食,風雪不停工。只要劉爾能在的地方,黨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就淋漓盡致地體現。

工程收尾的時候正是寒冬臘月,到處冰天雪地。為了驗收工程,劉爾能讓技術員放水實驗。他第一個跳下水,站在刺骨的寒水中,全身凍得紫紅紫紅的,手腳失去知覺。其他領導幹部看到總指揮下水,也紛紛效仿。民工看到領導幹部身先士卒,個個士氣振奮。

與老天爭水,與時間賽跑;用信心克難,用智慧攻堅。短短一年時間,一座蓄水822萬立方米的水庫坐落大山深處。

這一時期的水利工作,是在全面恢復舊有灌溉渠道的同時,緊密結合抗旱生產,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地興辦了一些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並在廢除封建水規制度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管理機構、灌溉體系和規章制度,以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950年,相繼進行古浪縣柳條河古豐渠的續建工程;並成立黃羊河灌溉工程處,修建了攔河溢流壩東、西進水閘和排沙閘工程,以及東、西兩條幹渠和配套建築物。

1951年,河西遇大旱,省委、省政府發出防旱抗旱的號召,省農林廳水利局派出駐武威專區抗旱工作組,全區人民結合抗旱生產,進行疏浚舊渠、土渠改建,達到合理用水、團結用水的新局面。此後,對古浪河、雜木河、金塔河、東大河等諸河流的渠道采取合渠並壩,裁彎取直、縮短輸水渠線,減少輸水損失等,使灌溉面積得以逐漸恢復。

1956年,民勤縣開展修建全區第一座窪地水庫——西馬湖水庫,歷經兩年,到1957年後半年竣工蓄水,冬春蓄水夏季灌田,調劑用水,緩和了石羊河下遊民勤缺水受旱的狀況。

1957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在1957年冬1958年春大規模地興修農田水利運動》的決定,提出了“以小型為主,中型為輔,必要和可能的條件下興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設方針。10月,省、專、縣先後作出了貫徹中央決定,大力開展興修農田水利運動的安排部署。通過動員會、誓師會發動群眾,武威掀起了水利建設“大躍進”高潮。

這一年在“萬水歸庫”的口號下,水庫渠道遍地開花,堤壩電站星羅棋布,當年動工興建的水庫就有曹家湖、金塔河、紅崖山、金川峽及一批小型水庫,“全民大辦水利”的群眾運動遍及全區各地……

既是指揮員,又是參謀員;既是宣傳員,又是戰鬥員。從古浪走向武威的劉爾能,先後負責修建和維修了曹家湖、大靖峽、西營、南營、黃羊、西大河等水庫,修了近萬公裏的幹、支、鬥、農渠道,建設了11座水電站,測繪出了五千分之一的武威地區水域規劃圖。

這些水利工程,遍布劉爾能的足跡,且建設質量經得起歷史檢驗,至今沒有出現過一例較大的洪澇災情。尤其是,他督促在南營一幹渠沿途修建的七座階梯式水電站,現在仍然完好運轉。

“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計,容不得半點馬虎”“說千道萬,質量第一”“工程質量責任重於泰山。說白了,此事體大,除非他活膩了,才會偷工減料、玩忽職守”……就水利項目,他說的最多的就是質量。每一塊磚都不能丟,每一張表都親自看,每一個專業術語都清楚,這是他給自己和指揮部成員定的“死規定”。

“1977年的一個冬夜,修建毛渠的群眾忙碌了一天剛回到家,就聽到村裏大喇叭突然響起來了。”時任武威南營公社石關大隊第七生產隊隊長的常興回憶,大喇叭裏,大隊書記的聲音格外急促,通知大夥到公社開會。到了公社,常興發現劉爾能黑著臉坐在會議室,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空氣在一瞬間凝固,大夥戰戰兢兢地站著,等著劉爾能開口。

“同誌們,我們修建水庫,修建渠道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我們世世代代能夠用上水,能夠種出莊稼,能夠讓子孫後代吃飽肚子嗎?今年修,明年毀,你們的苦不就白吃了嗎?”他繼續說:“今天我路過第二分水閘樓子,渠旁邊鋪設的一塊石板沒有了,誰偷的?必須三天內找到這塊石板,這不是一塊石板的問題,而是老百姓的覺悟問題,是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的百年大計問題,今天石板丟了不追究,明天可能就會拆了分水閘的房子。”

第二天,石塊找到了,偷石塊的農民被罰義務管護水渠。這件事後,大家都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水利設施,幾十年來,南營幹渠再沒有發生過破壞水利設施的事件。

多年的實踐,使劉爾能成了一名優秀的水利工程指揮員,只要他上陣,沒有完不成任務的。

1958年9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習仲勛到工地視察,與劉爾能促膝長談。當了解到指揮部將人拉羊角碾改為牛拉的舉措後說,套上牛,解放人,共產黨的領導幹事情,不但要猛幹、苦幹,還要幹得聰明,幹得巧妙。他還說:“劉爾能同誌就是我們的土專家。”

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又編上了順口溜——套上牛來解放人,水利項目門門清。苦幹巧幹頭腦靈,誰也騙不了劉爾能。 治窮的根本是治水

當年,人們這樣說,“六老漢治沙,劉爾能治水”。

“身上背的是箱子,肩上扛的是桿子,遠看像是要飯的,近看才是測量的”,每次出差回來,劉爾能第一時間不是回家看看,而是趕到施工現場。

幾十年如一日,狀態變成了習慣,而習慣從未改變。於公,這習慣成了奉獻!於私,這習慣成了愧疚!一次回家,劉爾能看到桌子上除了面條、饅頭,還多了一盤土豆絲炒肉,心裏不悅,就教育妻子要勤儉節約,不能鋪張浪費。妻子嘴唇哆嗦,淚花在眼睛裏打轉,半天說不出一句話。大女兒劉桂蘭看著媽媽受了委屈,跑過來把媽媽擋在後面怒懟:“今天是妹妹的生日,你忘了嗎?”

周末、生日、節日……這樣的日子,他常常忘記。

劉桂蘭回憶說:“我們和父親很少見面,有時候半個月,有時候半年。”

1962年,根據黨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全區的水利工作重點轉移到恢復、整修已毀壞的水利工程上面。同時,有計劃地開展渠道防滲改建。1963年,劉爾能帶領群眾開始西營河二幹渠和東大河二壩引洪渠的高標準襯砌,並陸續改建了古浪河、西營河渠首工程。同時,劉爾能在金塔河灌區蹲點配合專、縣水利局進行農田基本建設配套試驗,總結出“四改一建”的管理方法和制度。1965年,永昌灌區試行十萬畝樣板示範田建設規劃,專區組建了“四好”農田建設規劃隊,拉開了全區大搞以田間渠系配套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序幕,使農田基本建設納入水利建設的軌道。

1970年,“北農”會議提出下苦功夫,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通過改土和興修水利,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北農”會議精神合乎民意,順乎民心,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大搞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水利建設事業又出現了新局面。在蓄水工程建設上,劉爾能組織完成了金川峽、黃羊河、大靖峽、曹家湖、十八裏堡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完成南營水庫、西營水庫、西大河水庫的建設及一批小型水庫的建設、加固工程。在渠道工程建設上,以高標準襯砌改建幹、支渠為主,著力進行農田基本建設。

此外,牧區水利和農村的人畜飲水工程以及並改水工程的建設,有效地改善了人畜飲水條件。

1957年5月23日,時任古浪縣委農工部長的劉爾能與古浪縣委第二任書記張樹春及劉會海赴北京參加全國水利工作會議,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陳雲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

1974年,武威縣被評為全國渠道建設標兵縣。1977年,劉爾能作為甘肅省水利先進代表出席了全國水利先進代表會議。《人民日報》報道了他興修水利的事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宋平為他題詞“劉爾能治水”。

他勇擔責任、務實創新的治水故事也家喻戶曉,被大家傳頌——

群眾這樣說——

劉爾能,就是能。條田建得平展展,地埂賽過一條線。日子越過越順眼,全靠有個帶頭的官。 敢教日月換新天淩晨了,書房的燈還一直亮著,老伴把飯菜反復加熱……這裏的渠要修,那裏的地要澆水,水庫需要加固,渠旁要補植楊樹,這些都在劉爾能的心上。

憂之切,因為愛之深;愛之深,所以盼之切。

郵局的話務員說,每天早晨6點準時有電話進來,不用看號碼,就知道是打給劉縣長的。電話的那頭,劉爾能準時坐在手搖電話前,等著四大河系匯總表、水情流量分析表的報送。

1975年,劉爾能帶領幹部群眾挖機井、修水渠,建水泥橋……一天,在雜木二幹渠道建設現場,一名中年婦女嘴裏嚼著饃饃,氣喘籲籲跑過來。劉爾能見狀拉住就問:“你跑什麼呀?”婦女回答:“不跑不行呀,聽說來了個牛爾能,還是豬爾能,帶著我們修二幹,跑得慢了都不行。”眾人聽了哄堂大笑,婦女做夢也想不到,那個穿著黃秋鞋、灰頭土臉的人就是劉爾能。“找我爹,去工地。”“找劉縣長,去水庫!”……一年有80%的時間,他不是在開會研究就是在現場指揮,沒有節假日、沒有上下班。

一次水庫除險加固時,因感冒嚴重,劉爾能暈倒在地,清醒後,他一手高舉輸液瓶,一手捏住鋼筋條,又奔向施工現場……劉爾能的女兒回憶說,那天回來,父親的褲管沾滿了泥巴,從黃帆布球鞋中伸出的雙腳發腫,腳指縫裏全都潰爛了,臉上、頭上到處都是濕疹。

劉爾能說:“好多矛盾,說到底是窮,解決窮的根本就是治水。”在沙漠中打井是困難的,大多數路程只能騎駱駝或者靠步行,他帶領工作組帶上幹糧,背上煤油爐,在沙漠裏監工,一呆就是幾年。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國家確定“南護水源、北治風沙、中建綠洲”建設方針,為生態建設指明了方向。劉爾能帶領全區各級水利部門從實踐中認識建設速度和工程質量、主觀願望與客觀實際的辯證關系,認真貫徹“加強經營管理,講究經濟效益”的水利方針,對人畜飲水、田間渠系配套、舊井更新改造、渠道襯砌改建、小水電建設、植樹造林等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和落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那些年,他帶領技術員徒步“丈量”武威的山山水水、溝溝岔岔、道道巷巷,問情於民,繪制了一冊民情表、民意圖。

——那些年,他帶領水利人測量設計、挖溝修渠、建站築壩,問技於水,譜寫了一曲水之戀、水之緣。

——那些年,他帶領老百姓填坑排堿,平田整地、育樹造林,問道於天,描繪出一個希望圖、一個明天。

腳上有多少黃土,心中就有多少情懷。

他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做事魄力,他顧大家舍小家的高風亮節,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感天動地。原武威縣水電局局長錢洪根說,劉爾能真正把釘釘子精神運用到了具體工作中,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同樣,以劉爾能為代表的一代水利人,他們的治水技術和治水智慧也得到了群眾稱頌——

劉爾能,哪裏能?麥苗稠來羊成群,增產增收為民生。農民不再餓肚子,功勞歸於劉爾能。

初心就是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

鄉村六月熱浪滾,麥子金黃杏子肥。

微風拂過,麥穗輕搖,香氣飄散,醉倒了田裏的老農。劉爾能下鄉路過,看到麥子長得舒展、粗壯,心情大好,就讓司機把車停在路邊,徑直踏上了田埂。

老農彎腰摘下一個麥穗,在雙手間揉搓,麥芒徐徐飄落,剩下十幾顆或青或黃的麥粒。捏起一粒輕輕一擠,白生生的澱粉混合著露珠兒直往外冒。老農眉開眼笑,將這清甜的乳汁送進劉爾能嘴邊:“老鄉,你嘗,快嘗嘗,甜!今年又豐收啦,豐收了不能忘劉縣長呀。”

最能見證劉爾能這一生的,不是榮譽,而是為老百姓留下的財富。

他提出“平田種菜”,經過一個冬天的奮戰,僅長城公社就增加了近萬畝耕地。

他提出渠路林田“四配套”,僅涼州區就修水渠3000多公裏。

他提出節水農業,水的利用率由30%提高到了80%,扭轉了武威靠國家救濟糧度日的被動局面。河西地區曾經創造了生產甘肅95%的商品糧的奇跡,而武威地區僅僅依靠17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生產了其中70%以上的商品糧。

劉爾能說,只有渠修好了,水治好了,林造好了,才能給後人們留下一個天藍水清的武威。

幾十年過去,這句話似乎又在耳畔響起:“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起綠化局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優化“南護水源、中保綠洲、北治風沙”布局,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武威市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發揚和傳承“劉爾能治水”精神,以持續發展和大力保護森林資源為重點,突出南部山區水源涵養林和北部沙區防風固沙林建設,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川區農田防護林體系,整個防護林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

幾十年過去,一條條渠道、一座座水庫、一道道林帶,一片片農田,這片貧瘠的土地終於迎來了五谷豐登,迎來了山清水秀,迎來了安居樂業。

老百姓吃飽肚子了,他家裏的生活卻並沒有改變。小女兒劉小蘭說,雖然有一個當縣長的父親,他們的童年卻是和玉米面饃饃作伴……

艱苦樸素、廉潔奉公、公道正派、光明磊落……他在老百姓心中重千斤。劉爾能先後任古浪縣副縣長,武威縣縣長、縣委書記,武威地委委員、地區行署副專員等職務。他曾經的同事王正明說,當年選縣長,老鄉提出來:“如果不選劉爾能,就選‘劉嘎嘎’(武威城區的一名精神病患者)”。

是!那個身穿舊棉襖,背的藥包包,拄著幹樹條,日夜農村跑的人不選,再選誰?

因為長期駐守工地極為簡陋的生活方式,年復一年超負荷的運轉,積勞成疾,劉爾能胃切除了多半,身體越來越差,但他一天都沒有停歇工作,走到哪裏,藥煎到哪裏。

1970年8月,大病初愈的劉爾能又被任命為永昌縣西大河水庫主任、書記,第二次“主帥”又一座水庫建設。

早晨白水泡饃,中午白菜幹糧,下午酸菜面條。從1973年至1980年,黃羊河水庫持續不斷地三次大維修,劉爾能把辦公室設在工地,把家安在壩邊,風餐露宿、披星戴月,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與工程技術人員一起解決建設難題,確保了建設進度、工期和工程質量。經過七年艱苦奮鬥、鍥而不舍地努力,黃羊河水庫徹底解除了隱患,從建設初的200年洪水校核提升到千年一遇的標準。

期間,他還經常奔波於其他幾個工地。

只要身體能動,就會又義無反顧……

1994年初冬,劉爾能視力模糊去醫院檢查,發現頭部有塊巴掌大的鈣化點,才知道是當年修溢洪洞時,被一塊石塊砸中留下的後遺癥。

“我們家的飯經常被上訪的農民吃了,我們只能餓肚子。”回憶起父親,二女兒劉梅蘭有點埋怨:“廉潔自律到苛刻的地步,農村鄉親們知道我們家孩子多,有的時候悄悄送來一只雞,或者幾斤清油、面粉、一塊肉,父親知道後,馬上通知縣政府辦公室王積才或者寇永卓主任派人拿到縣政府食堂,能夠物歸原主的都通知拿走,實在不知道送禮人的就歸縣政府食堂。父親常常告誡我們:‘娃娃們,老百姓的東西決不能拿。吃了鋸末要吐松椽哩(積少成多,就會一次性付出代價)!’”

劉爾能也覺得對不起家人,常常安慰妻子:“我是丈夫、是父親,更是一名共產黨員,我的使命就是為老百姓服務。”

欠身體一臺手術,欠父母一次團圓,欠妻子一個告別,欠兒女一個未來……2001年1月1日,劉爾能永遠閉上了眼睛,走完了奮鬥的一生。

他走了,腳穿一雙膠鞋,不舍地看著那張還沒修好的一張張水庫圖紙,走向了騰格裏大漠,走向了林田水渠,走向了為之奉獻了半生的土地……

哀樂聲聲,草木戚戚。棺木裏,他枕著一本三寸厚的、書頁翻卷了的《毛主席語錄》,棺木旁,是自發送葬的1千多群眾。

當老百姓看到那整齊的水渠、茂密的林帶、滿倉的糧食,都情不自禁地說——

劉爾能,有多能?南護水源滿目青,北防沙漠樹成林。中保綠洲歌聲飛,功在當代劉爾能。

>>>後記

劉爾能走了,他的精神永存。黨的十八大以來,武威兒女賡續著他無私奉獻、一絲不茍、吃苦耐勞的精神,踐行著“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新時代武威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創了水利建設新紀元。

全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武威市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區”,《武威市節約用水條例》頒布實施;加快推進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建成景電二期向民勤調水渠延伸工程、古浪縣生態移民暨扶貧開發黃花灘項目水利骨幹工程、黃花灘調蓄供水工程、南陽山片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小康供水工程、紅崖山水庫加高擴建工程、石門河調蓄引水工程等。全市建成水庫22座,累計建成溏壩74座,節水灌溉面積累計達到184.1千公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達到864個;自2010年以來民勤蔡旗斷面過水量連續12年穩定實現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約束性目標。幹涸51年的青土湖水域面積達26.7平方公裏,旱區濕地達106平方公裏,地下水位由治理初的4.02米上升到2.91米。全市林草地面積達到2764.14萬畝,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56.96%;石羊河成功創建為全省唯一的全國示範河湖,入選為全國18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為全國內陸河幹旱缺水區河湖管理保護及河湖長制工作提供了珍貴樣板。全市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3%。2020年糧食產量103.38萬噸,全市農業增加值連續7年穩居全省第1位。

如今的武威,生產總值突破500億大關,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大幅改善,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正朝著打造生態美、產業優、文化興、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高歌猛進。

這一切,足以告慰幾十年來為武威水利建設事業奉獻一生的“劉爾能”們!

來源:武威市新聞傳媒集團

編輯:鐘姊姣

責編:王紅巖

主編:李亞軍

本文來自【甘肅廣電-絲路明珠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