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夢見修河堤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厚 重 漯 河

閱盡滄桑流年,鎮守兩岸平安。牛年說漯河,鐵水牛是一段不得不提的傳奇。

鐵水牛孕育誕生於漯河獨特的河文化,自古至今,已成為漯河的一方地理坐標與精神圖騰,人們賦予了它各種瑰麗傳說,也賦予了它不屈、堅守、信仰等多重文化意義。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鐵水牛的故事在時光中發酵,各種因素糾纏,不同思想暈染,演繹出了不同版本。

我們僅循其一,不做學術探究,虛實結合,重新聊一聊鐵水牛的前世今生。

這是一場解夢與解謎的過程,也是一場歷史與傳說的交鋒,各位坐穩嘍。

01

一個夢

清道光九年,多日茶飯不思的郾城縣令傅鴻鄰,在他淺淺的睡眠裏抽空做了個夢。夢裏,兩條龍於河中大戰,一龍不敵,向他求援……

神龍入夢,似是好兆頭。但待到天色大亮,後院並未傳來夫人誕下麒麟子的消息。

此夢應在何處?細一琢磨,縣令老傅欣喜若狂……

自此,倒是郾城誕下了一則流傳百余年的傳說。

時年公歷1829。

……

要解老傅之夢,我們還得從龍戰於“河”之河說起。

鎮河鐵牛碑記:沙河原為害河,經常決口,洪水泛濫,衝毀房屋,淹沒莊田,危害四方百姓。

如今這麼溫順的小河,原來還挺猛?咱暫且扯一扯漯河這條母親河的前世今生。當然所知有限,淺嘗輒止。

沙河全長317公裏,古名滍水。還曾叫汝水,漯河境內的這一段,又被稱作溵水。

沙河屬淮河流域,是潁河的主要支流,以河床遍積泥沙而得名。它發源於平頂山市魯山縣西部木劄嶺堯山下,流經平頂山、許昌、漯河與澧河相匯後,於周口南入潁河,再入淮河,後入大海。

當然,幾句生平並不足以概括一個人的一生,何況一條河。在上千年歲月裏,沙河也留下了許多故事。

河道更疊,你枯我盈。縱觀河流變遷,一不小心,連河名都會湮滅在歷史當中。當然,沙河不一般,在明嘉靖年間就被《魯山縣誌》寫史入冊,稱作“沙河”,正式確立了“名分”。

以前,沙河流入汝河(北汝河),汝河再入潁河。從體量來看,潁河那是名副其實的大哥,汝河是二哥,沙河算跟著混的三弟。

沒想到,元朝時治理水患,水道更改,沙河截取了北汝河,扒拉到自己身下,一起統稱沙河。如此一來,反倒是汝河似乎成了沙河支流,“小三弟”幸運地上演了一場逆襲。

明朝以來,河南境內潁河相對狹窄,寬度、深度等很多地方達不到航運需要,而沙河身寬體胖,航運興旺,是豫西、豫東水上交通紐帶。當年數十噸重的木船可以從漯河經周口再入潁河,直通淮海。

沙河航運鼎盛時期,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沿岸舞陽北舞渡鎮號稱“小北京”“小武漢”,西華逍遙鎮、周口周家口鎮也是萬商雲集。連潁河“大哥”,都被叫作“沙潁河”“沙河”,差點名號不保。彼時,帆影寥寥的潁河倒成了沙河的配套、附屬和跟班兒,“小三弟”再度逆襲。

也許,數度逆襲之後,膨脹了。

據說,自清嘉慶元年以後,之前一直平靜無事的沙河開始躁動不安,經常決口泛濫,兩岸人民苦不堪言。

直到道光年間,治水患還是令人頭疼的大事,縣令老傅為此常茶飯不思。

02

兩條龍

說回開頭縣令老傅的夢……

這又是一個逆襲的故事。不過不是大哥與小弟,而是屌絲與高富帥。

一直悶頭發育的沙河咋就見脾氣了呢?據說,這緣於兩條龍之爭。一條龍渾身烏黑,謂之黑龍;一條龍渾身透黃,叫作黃龍。二龍為爭沙河之王,連年搏殺,使得沙河再無寧日。

黑龍本是沙河老住戶,在沙河下遊五十裏處建有龍宮一座,人稱老龍窩,後演變成老窩鎮。黃龍乃是淮河之龍,因屢屢作惡被驅,便逆流而上,從潁河進入了沙河。

黃龍在淮河長大,是大河之龍,見慣了大風大浪,且身驅龐大,自帶貴族光環,那是典型的“高富帥”。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身材廋小的黑龍自然不敢惹,只能逆水竄逃到上遊二十裏處,重建一座龍宮,人稱黑龍潭。

黃龍占了人家的地盤,仍不善罷甘休,屢屢追殺。

黑龍閉門不出,但因饑餓難耐,只好外出覓食。中途再遇黃龍,黑龍大敗而逃。至上遊水淺處,黃龍一個猛撲,黑龍身小輕捷躲過,奈何黃龍身大力猛,竟撞破河堤,瞬間河水泛濫,百姓深受其害。

後來,黑龍為了保得性命,竟苦思冥想想出一計,趁夜托夢給郾城縣令傅鴻鄰。

老傅之夢就源於此。

……

自上任以來,一直為洪災不斷而焦頭爛額的老傅,憶起黑龍之計,當即召集全縣鐵匠共鑄鐵牛,一日即成。

第二天早上,趁濃霧之時,傅鴻鄰令人把鑄好的鐵牛放置到河堤上。沒過多久,黃黑二龍再次廝殺到此。黃龍看到河堤上有一水牛睡臥。因水牛是其最愛的食物,吃貨當然受不了美食誘惑,這似乎是亙古不變的定理?於是,黃龍放棄黑龍直奔水牛,一口吞下。

吃下鐵水牛後,黃龍頓感腹部疼痛難忍,終被鐵水牛一對銳利的尖角,刺破腹腔,一命嗚呼了。

這個百姓口中流傳、彰顯智慧與力量的傳奇對決,可不就是屌絲逆襲高富帥的傳說版本嘛!

惡龍被殺,民眾歡呼雀躍。沒過多久,竟見鐵水牛浮出水面。原來鐵水牛外實而內空,自然能上浮。於是眾人七手八腳地把鐵水牛擡到了堤岸放置。時至今日,已有近兩百年歷史了。

岸邊百姓為感謝鐵水牛殺死惡龍之恩,叫鐵水牛為“鎮河鐵牛”,對它即疼愛又敬重!

03

三縣令

鐵水牛的這則傳說,到這裏,按說完了。

這就是聽到看到的、“度娘”告訴的最多的版本,也見諸於不少紙質資料、刊物。

但一個不經意的細節,讓人驚掉了下巴。

關於郾城縣誌,史料上有這句記載“順治十四年(1657年)知縣荊其惇修《郾城縣誌》,書未成而卒。八月,郾城第22代知縣傅鴻鄰繼其後,於十六年刊行。”等等,順治年間的傅鴻鄰怎麼會跑到道光年間鑄起了鐵水牛???這中間隔了足足170余年啊!

這老傅穿越啦?

連夜扒史料,請教專家,終於找到了幾乎淹沒在眾多傳說之下的真相。

根據民國陳金臺編纂的《郾城縣記》記載,鎮河鐵牛是由清代道光年間郾城縣縣令馬應宿修建西門外濱河石堤後,督導鐵匠用生鐵鑄造的,是清代和民國時期郾城八小景之首。

道光年間老馬的功勞,咋就在傳說當中跑到了老傅身上?老馬要知道,估計棺材板都按不住啦!

古人雲,聖人當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這一直是古往今來讀書人的終極追求。

修縣誌算是立言,鑄鐵水牛算是立功,為了青史留名,為了不朽大家都這麼拼?

當然,這肯定不是老傅的鍋,因為他肯定早於老馬就去見了孔夫子。這場歷史與傳說的交鋒悠忽而來,似毫無緣由。至於真相如何,傳說如何演變,估計早湮滅在歷史煙雲中,只待後人解讀和評說。

“傳說故事源於人們口述或文學作品,在其創作過程中,可能對真正的歷史關註不夠,隨便選了個歷史人物‘交差’,以致於如此流傳下來。”對此,漯河地方歷史專家劉西渺這樣解釋。

說起縣令和不朽,咱也順便提一提其他有意思的兩位郾城知縣。

歷史上風雲人物如萬千繁星,郾城縣令也如過江之鯽,但能史書留名者也寥寥無幾。

王季立算一位,明永樂十年(1412年),王由山東東阿知縣遷任郾城知縣。流傳至今的郾城八景,就是這位知縣給奠的基。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郾城縣誌》卷之十一為《題詠》,收入王季立所寫十首詩,記郾城十處景觀,並各賦詩一首。這就是郾城八景的前身和首個版本,後來經歲月洗禮和歷史沈澱,形成了流傳至今的“八景新題”,即龍塔古篆、溵水風帆、祟崗飲社、老檜煙籠、周坡曉市、鄧湖蓮歌、裴城煙雨和召陵雪霽。

王季立最出名和最具文華特色的莫過於《螺灣賈棹》,其中幾句“沙河東流碧,螺灣匯雙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來多。江淮百貨萃,此處星辰羅。”今人提起或描述漯河亦愛引用,可謂漯河史上最具文采、最具創意、最早最牛的廣告語了。

由此看來,王季立“立言”之功妥妥的,算是“半步不朽”?

另一位“半步不朽”當屬明嘉靖年間郾城知縣喬遷了。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故名螺灣河鎮。那時,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帶蟲字旁,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兩字通假,同音。

這一字之改,奠定了喬知縣此後500多年擁有“漯”這個字獨一無二、無可更改的知識產權。因為這個字在如今的《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裏依然只有一個解釋“漯河,地名,在河南”。此外,有一句“另見1253頁Ta”。而漯(Ta)也只有一個解釋,“漯河,古水名,在今山東”。

歷史很有意思。你看,有關聯了,山東進士和山東古水名。喬知縣,您改字,怕是還有寄托鄉愁的小心思吧?

不過,不管如何,此君也算因一字而不朽了。

04

四海寧

似乎扯遠了,言歸正傳。

傳說歸傳說,鎮河鐵牛有何現實意義呢?

鎮河鐵牛碑記:它是歷史上勞動人民測量水位的標誌。

據記載,鐵水牛附近的河堤內側還嵌入了五個間距相等的石龍頭,一起發揮測量水位的作用。

鐵水牛,鐵水牛,靜臥河邊兩百秋……

今隆冬時節,再到沙澧河景區沙河河堤,107國道左側500米處,只見鐵水牛臥對沙河,渾身烏黑,雙角高聳,雙眸凝視河面,氣勢威而不露,仿若波瀾不驚。

相傳,沙河漲水季節,鐵水牛在夜深人靜時,把頭深到水邊把多余的河水全部喝到肚裏,河水少時它又把喝進肚裏的水再吐進沙河之中,造福一方百姓。

天上雲卷雲舒,兩岸花開花落。走過近兩百年風雲變幻,即使是生鐵鑄就,歲月的刻刀也在鐵水牛身上留下了斑駁的印痕,牛身所刻“清道光九年”的“清”和“道”字已不見,後來修補的印跡十分明顯。

不遠處新修的107國道沙河大橋橫臥碧波、氣勢如虹。景區內環境優美,人們悠閑地曬暖聊天,一派盛世景象。

談及鐵水牛,老人們總收不住話匣子。今年75歲的郾城北街老人張根生觸景生情地說,他小時候,街上臉盆一敲,一聲吆喝“西關修河,自帶家夥”,人們就浩浩蕩蕩地出門修河堤了。那時,鐵水牛就在河堤上,不過河對面是一片汪洋。後來沙河上遊修建水庫後,加之人們修築河堤、疏浚河道,就四海安寧,很少再有水患了。

據記,1958年重修西關石包岸,特築高1米、長寬各1.5米的水泥基座,將鐵牛置其上。1959年,鐵水牛被郾城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6月,被漯河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沙澧河景區將水泥基座改造,上貼花崗巖,“鎮河鐵牛”四個金字嵌入其中。形成了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迎接八方來客。

如今,鐵水牛已經成為漯河的一方地理坐標與精神圖騰。人們習慣於用它來描述位置,也習慣於通過它來寄托美好願望。

甚至天冷時,有百姓會為它批上外衣,足以說明了人們對它的喜愛與敬重。

許多背井離鄉的漯河人或外地文化愛好者,也念茲在茲,來漯河也要到這裏看一看,欣賞一下鐵水牛的風采,然後在微博或朋友圈裏留下幾段感慨。它也成了一種文化符合,時常出現在漯河文學或影視作品當中。

鎮河鐵牛碑記:據傳,大禹治水時,曾鑄鐵牛投入水中以鎮洪水。因此,人們鑄鐵牛於沙河河堤,一方面測量水位,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們制服洪水的美好願望。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