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掉水裏了又爬上來什麼意思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前不久,朋友小Y發來一張圖片,她在淘寶上觀看了一場關於“多肉植物”的直播,並且一口氣買了十個生石花。這些生石花外形圓潤可愛,乍一看真像一塊石頭,但頂部中央有一條裂紋,看起來更像一個嬰兒的屁股,因此也俗成“屁屁花”。

生石花是當下頗受歡迎的多肉植物的一員。而這幾年,在家庭園藝圈內,多肉植物毫無疑問占據了半壁江山,打開朋友圈,你總會刷到一位朋友正在分享新種植的多肉盆栽。

或許有人會納悶,這些小小的,長相奇特的植物為何如此招人喜愛?它們在種植養護方面又怎樣的特別之處?打開多肉植物的成名史,了解植物圈的“網紅頂流”如何誕生。

生石花,俗成“屁屁花”,是當下頗受歡迎的多肉植物的一員。 視覺中國 圖

什麼是多肉植物?

事實上,多肉植物並不是一種植物,也不是植物學上的一個門類。它最早由瑞士植物學家瓊·鮑漢於1619年提出,通常指營養器官(根、莖、葉)具有發達的薄壁組織,可以貯存大量的水分和養分,並且在外型上肥厚多汁的一類植物,有時也被稱為多漿植物、肉質植物、多肉花卉等等。

1716年,英國劍橋大學植物學教授裏查·布拿特裏在《多肉植物的歷史》(The History of Succulents)一書中,使用“Succulent”一詞指代多肉植物,該詞一直沿用至今。據統計,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現的多肉植物已達12000多種,隸屬80多科,近800屬。

“其實在很早以前,多肉植物在美洲、非洲就已經開始被關註了,只是當時沒有形成一個體系。大概到了14、15世紀的時候,景天科、大戟科、仙人掌科等多肉植物開始被應用到園藝中,慢慢被重視起來。”廈門市園林植物園李兆文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

廈門植物園內的仙人掌、般若等多肉植物茂盛生長,吸引市民前來欣賞觀光。 視覺中國 圖

李兆文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市面上最常見的多肉植物有景天科、大戟科、番杏科、百合科、龍舌蘭科、仙人掌科等等,家族龐大,品種繁多。但其中仙人掌科一類的多肉植物,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曾在國內引起過潮流。

“當時東南亞一帶的華僑把仙人掌、龍舌蘭科的植物引進到國內,而且一般都是比較富有的家庭喜歡養,把它們當作鎮宅的植物,後來慢慢在全國普及開來。”

“像景天科、十二卷屬這一類的多肉植物大概在2010年左右開始火起來。這背後的原因,首先是老百姓的物質生活得到了保障,對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第二,我們與海外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比如日本、德國,這些國家在園藝學上的發展相當成熟,於是國內一些沿海大城市的愛好者、商家,就把海外的多肉文化帶了進來,成為了最早的傳播者。”李兆文介紹道。

景天科多肉景觀。 李兆文 圖

值得一提的是,與多肉植物一同被帶進來的,還有一連串花裏胡哨的俗名,這些名字往往比植物學上的拉丁名,更加形象,更具藝術感,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比如景天科風車草屬的“桃之卵”(Graptopetalum Amethystinum)就使用了日文意譯的名字,包括與其相似的另一個雜交品種“亞美奶酪”則使用韓文的意譯方法等等。

桃之卵,名字十分形象。

“懶人植物”真的好養嗎?

打開購物網站,關於多肉植物的描述,商家們都會強調它的“好養、易活”,是新手入門的最佳選擇。那麼果真如此嗎?

“多肉的繁殖方式很特別,尤其像景天科這一類的多肉,只要掰一片完整的葉片,然後在適當的溫濕度條件下,葉片的基部就會再長出小芽,慢慢長大,成為一棵新的植株。”微博知名科學科普博主“@進擊的多肉”向記者介紹道。

“@進擊的多肉”告訴記者,相比較普通的花卉盆景,多肉植物的種植不需要很大的空間,不需要頻繁的澆水,不需要太精細化的養護,因此也被定義為“懶人植物”。“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人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照顧,並且短期內就可以獲得成就感。”

多肉植物的種植不需要太精細化的養護,因此也被定義為“懶人植物”。 視覺中國 圖

“碎片化管理”的確很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它新奇可愛的外表,這也是為什麼多肉植物的種植群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尤其深受年輕女性、辦公室白領的追捧。

“但其實在國內,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適合種植多肉。”廈門市園林植物園李兆文說。

李兆文表示,多肉植物的種植要註意三個條件。首先是一定的光照(尤其在生長季,要有充足的光照);第二,種植土要求疏松透氣,不能有積水,否則很容易爛掉;第三要註意環境的透氣通風,以防病蟲害的發生。

“比如在福建,夏天氣溫比較高,這時候要註意避免多肉植物暴曬,在雨季的時候還要註意排水。而北方,冬天比較寒冷,也不適宜生長。目前在國內,最適合種植多肉的地區還是雲南昆明一帶,那裏的氣候比較適宜。”李兆文介紹道。

總體來說,相比一些花卉植物,多肉並不嬌氣。 視覺中國 圖

成為植物圈“頂流”,需要哪些元素?

自2012年多肉植物逐漸進入我國,多肉的知名度可以說是爆發式的增長。

“一開始的確物以稀為貴,尤其剛培育出來的新品種,一小片葉子可能就要賣到幾百塊,甚至上千塊,因此那時還局限在少數有經濟能力的愛好者之間,隨著這些年培育的不斷豐富,多肉植物的價格已經逐漸平民化,受到越來越多白領、藍領,甚至學生黨的喜愛。”李兆文說。

而“走紅”的背後,社交平臺自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植物學家、科普達人,甚至一些普通的植物愛好者,積極地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加入到宣傳的隊伍中。

“@進擊的多肉”就是最早從事科普工作的成員之一。他從大學時代開始就關註多肉植物。

“我讀的是生物專業,自己本身也很愛植物,尤其喜歡外形比較新奇的種類。那時我註意到,每次在社交平臺上傳多肉照片後,很多網友都在下面留言,問這是什麼東西,在哪裏買的,怎麼養護等等。剛好當時國內在這一塊的科普也很空白,於是我就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新媒體運營的經驗,在網上開始進行多肉的科普。”

碧鈴 “@進擊的多肉” 圖

在“@進擊的多肉”看來,多肉進入國內市場的時候,剛好趕上了社交媒體的流量紅利期,因此一躍成為了植物圈的“頂流”。除此之外,它也有很多適合網媒推廣的“特性”。

“首先它擁有比較奇特的外形和色彩,吸引人來‘入坑’,並且容易產生熱點和話題,讓更多的人通過社交媒體參與交流和分享,然後進一步帶動更多的人投入到生產、銷售和服務,從而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更關鍵的一點是,傳統綠植在運輸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損耗,但多肉植物在物流中具有優勢,且送到家後也易上手,這些特性幫助多肉植物更容易流通和普及。”“@進擊的多肉”告訴記者。

因此,“@進擊的多肉”認為,植物本身的獵奇性、社交媒體的傳播性,還有便捷的購買渠道和易入門的養護方式,是網紅植物誕生必備的條件。

綠花石蓮 “@進擊的多肉” 圖

在植物界中,多肉植物的“頂流”現象雖然罕見,而它的確帶動了地區產業的迅速發展。

據了解,自2014年起,雲南多肉植物種植面積呈快速擴張勢頭,從業人員也快速增加,目前已成長為國內最大的多肉產業生產基地和銷售基地,種植生產面已超過6000畝。據阿裏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來自雲南昆明產區的多肉在淘寶天貓上銷售領跑全國,是繼普洱茶、珠寶之後的新秀產業。

2020年,受疫情影響,雲南商家還推出了“雲寄養服務”,解決物流難題。另外,多肉主播也開始出現,在網店或者社交平臺上的直播間為窗口,帶動著多肉產業日益壯大。

雲南大理某多肉種植大棚。 視覺中國 圖

電商平臺上,多肉主播開始出現。 淘寶截圖

作為廈門園林植物園的從業者,李兆文也感受到了大眾對多肉興趣的增長。“目前我們的植物園內,有一片大型的多肉植物區,是國內最早的露天多肉種植基地之一,許多遊客通過社交媒體了解後,過來打卡。”

“我認為‘網紅’的背後,可以看到大家對美的一種欣賞,另一方面也促進了行業的發展。當然,網紅現象也需要有一定的度,不能脫離本體,過度誇張,惡意炒作。”李兆文說。

廈門園林植物園的多肉植物區。 李兆文

“肉友”的社交圈,分享的是什麼?

大眾通過植物來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與此同時,也會碰到許多問題,想要尋找同好者交流和互動。目前在國內,許多城市都成立了多肉植物協會。一些城市每年還會開展大型的多肉植物展。在展會上,商家帶來自己新培育的產品,專業人士進行講解,介紹每年的流行趨勢。

不僅如此,由於多肉植物品種繁多,大圈子之下還會細分出各種小圈子,例如仙人掌圈,景天科圈等等。

“@進擊的多肉”告訴記者說,在多肉愛好者群裏,大家會親切地稱對方為 “肉友”。

“正如前面提到多肉的繁殖特性,我只要跟你交換一個葉片,就可以分享一棵多肉,這就體現了多肉植物有一定的社交屬性。一些有生活情趣的人,還喜歡給多肉拍照、做短視頻,通過社交媒體的分享,去結識更多的‘肉友’。大家互相交流養護心得,交換多肉的品種,從而形成社交圈。”“@進擊的多肉”解釋道。

雲南大理,員工通過直播向客人展示寄養的多肉。 視覺中國 圖

隨著“佛系”“慢生活”等網絡熱詞的出現,多肉種植熱潮的興起似乎也印證了大眾對自然生活的渴求。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自然有時候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即便植物不能帶來實際的利益,在養育和接觸的過程中,你也會發現植物是一種精神世界的交流通道。心情不好、有壓力的時候,植物可以成為你的傾訴的對象,甚至有時候還會帶來有一些深刻的啟發和思考。”李兆文說。

社交平臺上最近流行起了北歐INS風的室內綠植。 小紅書截圖

不過,在經歷了幾年野蠻生長後,和許多的網紅事物一樣,多肉植物熱潮似乎也在慢慢消退。

“畢竟現在可以規模化地栽培,在沒有一個新的選育品種出來前,市場需求逐漸飽和。”

“最近,北歐‘Ins風’的室內綠植流行了起來,有一種叫琴葉榕的觀賞型綠植,在家居應用裏非常走紅。”“@進擊的多肉”說。

的確,潮流不是永恒,總有新的網紅植物會出現。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