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235原版下載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文/齊雲軻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趙雍,是戰國時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傑出君主,他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將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提升到列國領先水平,奠定了趙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強盛根基。趙王之稱,始於他的謚號“趙武靈王”。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少年君主

趙雍,是趙肅侯趙語的兒子,也是嫡子。作為嫡子,趙雍生下來就是繼承大位的好命,而他似乎也毫不懷疑自己的君主之命,幼小時就十分的聰穎,熱心朝政,時常與父侯配給自己的傅議論朝政。

常言道:“自古英雄多磨難”。這話用在趙雍身上一點兒也不為過,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在了。失去母親後,趙雍失落了一陣子,但很快奮起,抖擻精神,跟著傅攻讀史書,學習治國理政經驗。

趙肅侯在位時期,與魏國的關系不好,兩國之間經常征戰,互有勝負。趙國、魏國、韓國合稱三晉,意思是從晉國分離出來的三個國家。三晉的關系十分密切,趙國與魏國之間經常征戰,關系不睦,處在它們之間的韓國,是雙方都著力拉攏的對象。因為韓國若倒向哪一方,哪一方的勝算就會大許多。為了拉攏韓國共同對付魏國,趙肅侯決定讓太子趙雍到韓國做人質。

雖然遠離自己的國家有許多的危險,但是,年僅十三歲的趙雍還是毅然決然地走上了質子之路,到韓國去做人質。在韓國,少年趙雍十分老實地去做人質,不該自己表態的時候,自己堅決不說一句話,對韓國君臣彬彬有禮,盡量顯示出趙國的善意。每當有他國使者前來新鄭時,他都要派人細心查訪,時刻關註動態,以便掌握必要的輿論信息,做出正確的研判。

趙雍在韓國做了兩年質子,很受韓國君臣的欣賞。正在此時,他的父侯趙肅侯崩殂,十五歲的太子趙雍理所當然地應該回到趙國繼位。

韓威侯(即韓宣惠王韓康)為了加強與趙國的友好關系,決定派兵護送趙雍回國繼位。自幼聰穎的趙雍當即表示,願意娶韓國的公主做自己的夫人。韓威侯大悅,只是公主年齡尚幼,還要再等幾年。趙雍與其約定五年後,將派人來迎娶公主。在韓國的支持下,趙雍順利回國繼位,是為趙國的第六代君主——趙武靈王。這年,他十五歲。

趙武靈王這邊一登場,秦國、齊國、燕國、楚國、魏國馬上各派軍隊萬人前來“祝賀”,為他送上了一份大禮。眼見著五國聯軍不懷好意的氣勢洶洶而來,十五歲的趙武靈王並沒有退卻。他深知,越是在這樣危險的時刻,越是不能退讓和膽怯,必須扛起自己肩上的重擔。他一方面重用父侯留下的陽文君趙豹、叔父公子成等人穩住國內政局,調兵遣將,做好戰爭準備,一方面結好韓國、中山國、宋國、魯國等國家,尋求他們的支持,減少外部壓力。

在韓威侯的帶動下,中山國、宋國、魯國等國均表示支持,甚至有的國家還派軍隊到趙國助戰。當五國聯軍殺氣騰騰地進抵趙國時,趙軍已經集結了十余萬,做好了充分準備。五國聯軍見此,雖然早就謀劃好如何瓜分趙國,可趙軍和其盟軍早已做好了迎敵的準備,且在兵力上尤勝於己,膽怯裹足不前了。正在此時,趙武靈王派出了自己的精銳部隊出征,浩浩蕩蕩的向五國聯軍衝來。五國聯軍知道難敵同仇敵愾的趙軍,只好悻悻而退。至此,五國聯軍的威脅解除了。

二、銳意進取

趙肅侯在位時期,中原老牌霸主魏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國的實力還是有的。趙國和魏國相互不對付了數十年,內耗嚴重。趙雍對付魏國的辦法是,既不招惹,也不懼怕,一方面示好,一方面魏國若來侵略的話,照樣還擊。對於其他國家,他也盡量結好,不與之翻臉。

打退五國聯軍,消除了外部威脅後,少年君主趙雍開始著手整頓吏治、刷新政治,力圖讓趙國在自己的手上走上勃興之路。他任命陽文君趙豹為相,置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三人,軍政上又重用公子成等人,政事上還聽從貴臣肥義之言,國內外局勢很快得到了穩固。他大膽放權,讓重用的大臣放手去做,整頓吏治,減輕民眾負擔,操練軍隊,適當時候主動在列國發聲,擴大趙國的影響力。

趙武靈王五年(前321),趙雍兌現諾言,迎娶韓宣惠王(韓威侯)的公主來做他的夫人。趙國與韓國的友好關系得到有效的加強。

趙武靈王十年(前316),燕國發生子之之亂。燕國的相子之奪取君主大權,讓燕王做他的臣子。後來,齊國討伐子之,派出軍隊深入燕境,打著為燕國靖難的旗號,燒殺搶掠,幾乎滅掉了燕國。

為改善與燕國的關系,同時樹立趙國的負責任大國正面形象,趙武靈王將在韓國做人質的燕國公子姬職迎到趙國,立為新的燕王,然後派軍送回燕國,是為燕昭王。趙武靈王的善舉,贏得了列國的贊譽。

為打造一支戰鬥力強的軍隊,他決定學習樓煩、林胡、匈奴人那樣,進行“胡服騎射”。就是遵從胡人的穿衣、執兵等習俗,像他們那樣用兵。他首先請教樓緩,講了自己的打算後,得到了原為樓煩人的樓緩的大力支持。但是,其他大臣卻不同意去學習落後的胡人那樣穿衣戴帽、拉弓執兵。

群臣的態度,讓趙雍很難為。肥義勸他:“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他聽後很高興,決定先去說服自己的叔父公子成,與他擺事實,講道理,幾經周折,最後贏得了叔父的支持。有了叔父的支持,趙雍算是有了底氣,就在國內強力推行“胡服騎射”,力圖鍛煉出一支比齊國技擊、魏國武卒、秦國銳士還要戰鬥力強的軍隊,來保家衛國、稱王天下。同時,趙武靈王提拔一批年輕人充實臣下,像趙文、周袑、富丁、趙固等人紛紛登上政治舞臺,為國家臣僚隊伍註入了新的活力。

三、政變亡身

趙武靈王與夫人韓國公主的感情很好,韓夫人為他生下了嫡子趙章。但是,之後沒幾年,趙雍的夫人韓氏就死去了。因為沒娘了,所以自幼聰慧的小趙章處處顯示出一副少年老成的樣子,為人處世十分謹慎。趙雍見兒子爭氣,也很高興,就冊立其為太子。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將來趙武靈王百年後,趙章毫無疑問的將會繼承大位,成為趙國新的國君。可惜,他們的命運,連著趙國的命運,也因為趙雍的一場春秋美夢而改變了。

趙武靈王十六年(前310),趙雍到大陵這個地方去遊玩,晚上睡著做了個夢。他若是夢見其他的什麼人和事也就罷了,偏偏夢見了一個美女。也就是說,他做了個春風般溫暖的夢。那個美少女對著他鼓琴清歌:“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榮。命乎命乎,曾無我嬴。”

趙武靈王失去夫人後,一直郁郁寡歡,正愁找不到可心的女人呢,這不是來了嗎?他一覺醒來,卻發現只是一場美夢,不由得惋惜,徒嘆奈何。也許是他太愛這個夢中的美女了,在與大臣們一起飲酒的時候,他毫不掩飾地講了出來,並表示十分想見到她。

上有所愛,下必應之。君主有所希求,下邊做大臣的自然要想方設法滿足了。大臣吳廣就很有頭腦,把女兒孟姚獻給了趙雍。趙雍一看,驚為天人,這不正是他夢見的那個美少女嗎?於是,趙雍就將孟姚納入宮中,號稱吳娃,意思是吳美女。趙雍對吳娃寵愛非常,呼啦啦一連生下了趙何、趙勝、趙豹三個兒子,便以吳娃為惠後。

熟悉趙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一個常識,那就是趙國歷史上出現的人物重名的極多。趙武靈王的兒子趙章、趙何、趙勝、趙豹等,都與他之前或在世的幾個大臣重名。趙雍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為了顯示對大臣們的重視,君父視其如子;也有可能是希望兒子們將來能像這些大臣一樣,成為有功於國家的社稷之臣。

趙武靈王二十五年(前301),與趙雍相伴九年,生下三個兒子的惠後吳娃紅顏薄命,留下幾個年幼的兒子,走了。臨死前,從沒請求過趙武靈王的惠後,請求他冊立自己的兒子趙何為太子。悲痛欲絕的趙武靈王,當即便答應了。

(趙惠文王趙何)

當年,趙武靈王就改立趙何為太子,趙章被廢為安陽君。趙武靈王命周袑、肥義等人做新太子的師傅,悉心教導。兩年後,即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趙武靈王傳位給十歲的太子趙何,自己做主父,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太上皇。主父本以為傳位後,國內政務由兒子打理,自己可以專心拓土開疆,征服作亂的胡人,可是,後來他漸漸感受到了壓力。因為趙武靈王的基因太強大了,他的兒子趙何自幼也十分的聰穎,在幾位重臣的悉心輔佐下,逐漸適應並很快進入了角色,以趙王的名義發號施令、治國理政,將自己的主父老爹的權力給架空了。

主父心裏說:這不是我想要的那種結果。可是,權力既然已經交出,想要回來,卻難了。一是趙何不願意交出權力,二是大臣們也不願國有二主,只一心一意聽趙何的,因為他才是趙國的王,至於主父嘛,已經是退二線的老領導了。

主父此時才四十來歲,正當壯年,還有極強烈的權力欲望。他想奪回屬於自己的至高權力。為了奪權,他找到了趙章。之前,趙章本沒有什麼過錯就被廢棄了太子位,正一肚子不滿呢。見父親來找,遂與之一拍即合。趙章私下裏發展勢力,與趙何對著幹。主父想:這樣一來,趙何會請自己出面協調,然後好重出江湖,接管權力。

可惜,主父想錯了。趙何已經是名正言順的趙王,他本人和大臣們不會允許趙章來分搶權力,更不會讓主父重新掌權,因為國家的大王只有一個,那就是趙何。

主父還想將國家一分為二,一為趙國,趙何做趙王,一為代國,趙章做代王,以此來彌補對兒子趙章的虧欠,還有對韓氏夫人的愧歉,求得心裏安慰。可是,這種分裂國家的行為,舉國上下更是強烈反對。在主父的默許下,趙章和其老師田不禮暗地裏大肆發展勢力,要與趙王對著幹。

山雨欲來風滿樓。兩派勢力終於在趙惠文王四年(前295)的沙丘展開了終極對決。趙章以主父的名義招趙惠文王去見,肥義認為有詐,親身前往一探虛實,結果被殺。之後,趙惠文王在武將信期、高信的保護下,招來公子成和李兌護駕。護駕的軍隊趕來,大敗趙章的叛軍,田不禮被殺。趙章兵敗後投奔主父,希望父親能救自己。

公子成、李兌帶軍趕來,包圍了主父的宮城,搜出趙章等叛亂分子,就地處決。對於主父,他們不敢造次,卻也無法放他走。因為趙雍若是活著出去的話,肯定會追究這叛亂之事,那麼到時候話就不好說了。畢竟他是主父,怪罪下來,臣子們誰能承擔下來?於是,幹脆一不做二不休,來個徹底的了斷吧。但是,誰又敢弒君呢?那就讓他自生自滅吧。即使以後趙王問起,也不會說什麼,畢竟這樣做是為了維護他的江山。再者說,公子成可是趙何的爺爺,作為孫子,能不接受這份“好意”嗎?

公子成、李兌將宮裏的宮女、內侍全部趕走,之後封門而出,將主父困在了宮裏。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竟然就這樣被圍困在沙丘宮裏給活活餓死了。可嘆、可憐、可悲!

回顧趙武靈王的一生,他是何等的聰明,晚年竟然在繼承人問題上犯錯,一步錯、步步錯,最終跌入深淵、萬劫不復。他若真是為趙章好,就該勸其與國出力,團結兄弟,何必如此相互傷害呢?害了兒子,毀了自己,何苦來哉?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趙武靈王的悲慘結局也是因為當年的那一場春秋大夢。直至生命的盡頭,也不知道他弄明白了沒有:那到底是一場美夢,還是一場噩夢呢?

治世之君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趙何,是戰國後期一位傑出的治世君主。他在位時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加之善於用人,輕徭薄賦,睦鄰友好,為國家的發展營造出了一個有利的內外環境,最終將趙國推上鼎盛治世。他是趙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稱王的君主,為趙國的發展壯大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一、首位趙王

趙何,是趙武靈王趙雍的兒子,也是趙國第一位正式稱王的君主。至於趙武靈王,據現在能確信的資料來看,很可能生前就沒有稱王。

有一種說法是,公孫衍發動五國相王,趙武靈王也稱王了;但是不久,趙武靈王又取消了稱王,他認為自己的國家還不強盛,稱王是有名無實,便自降一格,自稱趙君。有人認為,趙武靈王最初沒稱王,後來見國家強盛了才稱王,就應該稱呼他為趙王。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趙武靈王生前並未稱王,只稱“君”,他所謂的“稱王”之事實際上是兒子趙惠文王稱王後,對他的追謚之號,其本人在生前並未直接、公然稱王。

(趙武靈王)

也有人說,趙武靈王生前的確是稱王了,因為他尊夫人吳娃為惠後,他若不是王,又何來後呢?但是,歷史上的君主,自己本身不稱王,夫人稱後的又不是沒有。故,不能將妻子稱後與君主本身稱王直接牽連一起。

還有人說,趙武靈王晚年,在國內已經稱王,但對外還是自稱趙君。這種可能性不能說沒有,只是不會太大。在國內都已經公然稱王了,對外還有必要遮遮掩掩的嗎?從趙武靈王的一貫作風來看,不像那回事兒。

所以,現在的影視劇中一致稱呼他為趙王,實際上是欠妥的。

而趙惠文王即位後,國內外形勢已經大不一樣了,因為戰國七雄,甚至小小的宋國、中山國也躍躍欲試,要稱王。在這種情況下,綜合國力已經躋身各國前列的趙國,已經沒有理由不稱王了。於是,趙惠文王也就正式稱王了,是為趙國歷史上首位正式稱王的君主。

二、初政之路

在趙何之前,趙武靈王就生有兒子,其中還有趙武靈王夫人韓氏所生的嫡子趙章,且已經被立為太子。趙何幸運之處在於,他出生的時候,韓氏夫人已經去世,他的母親吳娃深得趙武靈王愛寵,且生下了三個兒子。可惜,惠後吳娃紅顏薄命,在趙何八歲那年就香消玉殞了。不過,很有政治頭腦的吳娃,在自己臨死前,從不求趙武靈王的她求下了一件事:立自己生下的大兒子趙何為太子。趙武靈王晚年最愛的女人就是吳娃,見她臨死前這麼請求,也沒怎麼考慮就點頭了。

改立國儲,這不是件小事兒。而且,太子趙章也沒犯下什麼非要廢黜才能懲罰的大錯,所以,改立趙何為太子應該不會多麼的順利,勢必遭到朝臣的反對。但是,趙武靈王一貫的雷厲風行作風,認定的事兒,誰反對估計也擋不住。所以,雖然遇到了困難,但是他還是克服了,趙何也就真當成了儲君,而趙章則被廢黜。此時的趙何年僅八歲,趙章應該比他大十歲左右。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才當了二年太子的趙何繼位做了趙王,趙武靈王退位做了主父。趙何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卻很聰穎,明白自己的王位並不穩固,所以努力結好群臣,將權力下放,讓群臣感受到趙王的尊重。

即位初期,趙何將肥義、周袑、公子成、李兌、信期、高信、韓徐為等文武大臣均授予要職,表示出充分的信任,而他們也樂於為少年君主效力。這樣一來,主父的權力就逐漸被架空了。作為退二線的老領導,主父的年紀並不老,還只有四十多歲,權力欲望正強的時候,猛然間如此,十分的不習慣。他還想掌權,但是群臣卻不買賬,因為國家只有一個君主,那就是趙何,盡管他年齡小。

為了重掌權力,主父利令智昏,慫恿趙章起來與趙何爭權奪利,妄圖以此來充當協調人,把已經讓出去的權力要回來。可是,趙惠文王趙何不同意,群臣也不同意。後來,便出現了在趙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沙丘宮變,趙章一黨被剿殺,主父被困餓死。沙丘宮變後,趙何雖然鞏固了王位,但是主父的英年早逝,對於趙國和趙王來說卻未必是好事。因為只要有主父在,趙國朝臣中無人敢擅權,但是他死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沙丘宮變,死的人中,也有肥義。肥義早在趙武靈王父親趙肅侯在位時就十分得誌,被委以重任,是三朝重臣,德高望重。肥義一死,公子成被委以重任,為相邦,封安平君。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父,是趙惠文王的大父。爺爺做相,孫子做王,且孫子年幼,朝政大權自然被爺爺所專。公子成死後,李兌又接著專權,趙惠文王形同傀儡。

趙惠文王一直在瞅機會,想一舉奪權。不久,機會來了。趙惠文王十二年(前287),蘇秦發起合縱攻秦運動,李兌大力支持,但是,趙國大將韓徐為卻建議聯燕抗齊,發生了衝突。後來,在韓徐為等人支持下,趙惠文王罷免了李兌,重用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趙勝為相。自此,二十二歲的趙何算是徹底把控了國家大權。

(平原君趙勝)

三、治世之路

趙惠文王在位時期,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善於用人,朝中確也人才濟濟,多為一時之選,文有平原君趙勝、平陽君趙豹、藺相如等,武有韓徐為、廉頗、趙奢、樓昌等。趙惠文王不但善於發現人才,更善於使用人才,對於自己的朝臣,他給予較高的待遇和充分的信任。此外,趙惠文王還樂於聽取朝臣們的不同意見,善於納諫。

趙惠文王主政期間,趙國在列國中繼續發揮著大國作用和影響,加入到蘇秦發起的合縱攻秦運動中,迫使秦國取消了“西帝”的稱號,回歸王位,還收復了之前被秦國攻占的王公、符逾城。不久,又參與五國伐齊之中,在樂毅的主持下,趙國廉頗督軍攻克陽晉,而後又與燕軍聯合進入臨淄,將東方首富齊國重創。

(趙惠文王與樂毅)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不斷進攻魏國、齊國,攻占了大片領土,國勢蒸蒸日上,逐漸成為關東六國中唯一能與秦國匹敵的大國,也成為秦國東出的最大障礙。

在對待秦國冒犯時,趙惠文王也毫不軟弱,“和氏璧”風波時,他毅然派藺相如到秦國去,就是要讓天下人看看趙國的胸襟與膽量。而最後,藺相如的不辱使命,給秦國的強權和仗勢欺人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之後的澠池會上,趙惠文王帶領藺相如等人更是用超人的才智與膽略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宴會上,秦王請趙王鼓瑟助興,趙王恐卻之不恭,就鼓瑟一曲。秦國禦史卻記道:某年、月、日,秦王令趙王鼓瑟。

對於此等明顯挑釁和侮辱,有損國家尊嚴的事兒,藺相如等人自然不會坐視不理,便“強”秦王為趙王擊缶,挽回面子。藺相如如此對待秦王,秦國大臣自然無法心平氣和,當場予以反擊:請趙國獻出十五座城來為秦王祝壽!藺相如的回擊則更加有力:趙國出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可以商量,不過有一個前提,那便是秦國需要把鹹陽城獻給趙國,為我們趙王賀壽!

秦王雖惱怒,卻也知道廉頗帶領大軍在邊境做好了作戰準備,自己倘若扣下趙王,也撈不到什麼好處,畢竟趙國不同於楚國,而這位趙王也不是當年的楚懷王熊槐,況且又有藺相如、信期等文武大臣隨駕,只好禮送其出境。

趙惠文王十歲即位,在位三十三年後,於公元前266年去世,享年四十三歲。他的去世,代表著趙國一個時代的結束。太子趙丹繼位,是為趙孝成王,預示著趙國的歷史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而這個嶄新時代的到來,對於趙國來說,卻未必是一個好時代。

與王位失之交臂的公子章

公子趙章,是趙武靈王的長子,與其高祖父趙敬侯重名。作為父親的嫡長子,他是自然的君位繼承人,最後竟然落得個身死早逝的下場,人生充滿了悲劇色彩。

一、得位

公子趙章,母親是趙武靈王的夫人,出身於韓國王族。公子章生下來就是嫡長子,憑借著這樣的出身,可以說,他是自然的大位繼承人,生的就是這樣的好命。公子章的母親,是韓宣惠王(稱王前是韓威侯)的女兒。趙武靈王趙雍在即位之前,曾經在韓國做質子,是維系韓國和趙國睦鄰友好關系的紐帶。趙雍自幼聰穎、懂禮節、識大體,深受韓國君臣的賞識。

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肅侯去世。作為太子的趙雍還在韓國做質子,由於趙國此前幾代君主交接時都發生過內亂,所以趙雍想尋求外援,希望韓國伸出援手,幫自己順利繼位。

當然了,“無利不起早”,為了爭取韓國的支持,趙雍除了承諾自己即位後繼續保持與韓國的友好關系外,還向韓王求婚,表示想與韓國公主結秦晉之好。韓王本來就很喜歡趙雍,對此當然是樂見其成,就點頭了。韓王認為公主年齡尚幼,而趙雍也只有十五歲,就與之約定五年之後再送公主到趙國大婚。在韓國的支持下,趙雍順利回到國內繼承君位,成為趙武靈王。而後,又是在韓國的大力支持下,順利使不懷好意的魏、楚、秦、燕、齊五國“奔喪”軍隊退回。

正因如此,趙武靈王五年(前321),韓國公主嫁到趙國後,就被冊立為正妻夫人。大約一年後,夫人韓氏生下了趙武靈王的嫡長子,取名為趙章。趙章生下不久,被冊立為太子,成為趙國合法的大位繼承人。

二、失位

趙章的青少年時期,是他的一生中度過的最幸福的時光。上有著父母的寵愛,下有著一幫子臣下、奴仆的照料,還有著父母為他挑選的飽學之士做師傅,接受到了當時最好的貴族教育。雖然公子章青少年時期很幸福,但是養尊處優的生活也養成了他奢侈、辟邪、古怪的習慣和性格。

如果時間就這樣悄悄的流逝,直至父親年老故去,他可以順利繼位,成為趙國新一代的君主,可惜的是,他的太子之位並沒能保住。

他的失勢,開始於母親的早逝。大概在他十歲的時候,母親走了。母親走時還是瞑目的,畢竟自己的兒子已經是太子了,若幹年後就會是趙國的君主,雖然她走了,但很欣慰。母親死後,公子章還是能得到父親的關愛,而且父親一直註重培養他,讓他處理政務,還在軍中任職,熟悉作為一個君王應該熟悉的事務。

(吳娃)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前305年),趙武靈王帶軍攻打中山國,公子章率領中軍,奪取了鄗城和東垣,立下戰功,為父親所贊賞。

盡管如此,公子章的好日子卻越來越少了。夫人死後,趙武靈王於十六年(前310)納娶了大臣吳廣的女兒入宮,後冊立為夫人,是為吳娃。吳娃深受趙武靈王寵愛,為他生下了三個兒子,在宮中地位極高。

是人都會有私心,吳娃也不例外。她從不張嘴求趙武靈王為她或家人辦事兒,從未幹政開後門,這一點兒讓作為君侯的丈夫很滿意,滿意到愧疚於她的地步。這個吳娃是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她之所以從不求趙武靈王辦事,是因為心裏一直在盤算著一件大事。終於,在趙武靈王二十五年(前301),她臨死前,求趙武靈王改立她的大兒子趙何做太子。趙武靈王望著她乞求的淚眼,想著佳人即將香消玉殞,悲痛欲絕,哪還管什麼理智不理智,當即就點頭了。吳娃淚眼含著笑閉上了。

隨後,趙武靈王就宣布改立趙何為太子,而趙章的太子之位被廢黜。這年,趙章大約有二十歲。當了十幾年太子的他,在這一年失去了儲君之位。在這個年輕氣盛的年紀,他內心的不滿與憤恨可想而知。

三、奪位

被廢黜儲君之位後的公子章,在不解、不滿、不甘中度過了一生中最難、最苦的一段時間。後來,他漸漸的想開了許多。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趙武靈王傳位給太子趙何,趙何繼位成為趙惠文王。趙武靈王成為主父,見作為哥哥的公子章向弟弟趙何行禮,他心裏不是味兒,覺得實在是愧對了大兒子,也對不起早逝的夫人韓氏。

趙惠文王三年(前296),趙武靈王率軍攻滅了中山國。為了補償公子章,趙武靈王把大兒子封到代郡做安陽君。此外,還讓田不禮擔任安陽君的相。田不禮原是齊國人,後來到宋國做官,受寵於宋康王。宋康王不知出於何種目的,將田不禮安插到趙國朝堂。他到公子章身邊後,極力鼓動公子章起來奪回屬於自己的王位。公子章對於權力和王位的渴求欲,就這樣又有了死灰復燃的跡象。

不久,主父也來鼓動公子章起來爭權奪利。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主父提前退位的意圖是,趙王主政國內,他可以放開膀子征伐四方,成就一番大業,卻不料趙王何也是絕頂聰明的主兒,在一幫子大臣的支持和引導下,很快適應了君主之位,將國家大權緊緊握在了手中。

主父心想壞了,這不是他要的結果。既然如此,他就想把國家一分為二,倆兒子一人一半;可是,這種分裂國家的做法,遭到了舉國上下的一致反對。於是,他就想讓倆兒子起來鬥爭,當鬥爭到一定程度,肯定會有人請他出面協調收拾局面,可趁機將國家大權奪回來。畢竟此時的主父才四十來歲,正當壯年,還是權力欲較強的時候。有了主父的支持,公子章頓時雄心勃勃、信心百倍,開始了變主父需要的假鬥爭為自己的真奪位,在朝中拉攏了一部分朝臣,開始同弟弟趙王對著幹。

山雨欲來風滿樓。雙方劍拔弩張、磨刀霍霍,終於在趙惠文王四年(前295)的沙丘,鬥爭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一場血雨腥風降臨在了趙國的土地上。

在沙丘,主父與公子章住在一個行宮,趙王住在另一個行宮,中間距離大約三裏地。這天晚上,公子章和田不禮密謀,打算以主父的名義騙來趙王殺掉,然後劫持主父,讓其恢復公子章的太子身份,之後,公子章正式即位為王。

三朝重臣肥義十分忠心於趙王,他怕趙王去有什麼閃失,就決定自己先去探探路,結果被殺了。消息傳到趙王這,知道該來的還是來了,傳命將軍高信、信期等人,立刻行動起來,一同禦敵。

公子章知道開弓沒有回頭箭,就率軍來攻打趙王所住行宮,但由於高信等人早有防範,沒能攻進去。雙方就在行宮外展開了激戰,進行到拂曉,仍不分勝負。

正在此時,得知消息的公子成和李兌率領大部隊前來勤王。公子章、田不禮率部舍命搏殺,但在對方優勢兵力面前還是兵敗了,被迫逃回主父所住行宮。公子成等人帶軍包圍主父所住行宮,衝進去殺掉了公子章、田不禮等人,怕主父治罪,就下令:“後出者殺!”奴仆們競相逃命。然後,他們將主父一個人繼續圍困在行宮裏,三個月後活活餓死。

公子章奪位失敗,這回不僅丟了安陽君爵位,還丟了身家性命,真是何苦來哉?仔細分析一下,其實也不能全怪年輕的公子章。他從小就被冊立為太子,作為君位繼承人,是趙何奪走了他的繼承權,他想奪回來,這也合情合理。作為父親,趙武靈王將本來是大兒子的王位讓給了二兒子,二兒子即位後,他感覺國家大權都被二兒子掌控了,自己心有不甘,又想奪回來,就鼓動大兒子起來與之鬥爭,想坐收漁人之利,走的真是一步險棋,更是一步臭棋。

無論是禍亂國家,還是分裂國家,往往都是不得人心的。趙武靈王的悲慘結局恰也證明了這一點。

公子章,被殺時年僅二十來歲,原本想借力打力,奪回屬於自己的王位,卻不知自己早已成為了父親和弟弟進行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真是可悲、可憐、可嘆!

趙武靈王

使國家由盛轉衰的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趙丹,是趙惠文王趙何的嫡子,在位期間使趙國由盛轉衰,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相持的實力,國勢走了下坡路。那麼,他真是一個敗家子嗎?

一、太子之位

趙丹,是趙惠文王王後趙威後生的兒子,雖然是趙惠文王趙何的嫡子,卻不是嫡長子,按說繼位為君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根據《史記》記載,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和秦昭襄王進行澠池之會時,廉頗率軍送趙王一行到邊境地區,與趙王約定:“大王此去來回最多不會超過三十天;若是大王三十天還不回來,則請立太子為君,以絕秦望。”廉頗這樣對國君說,顯然是吸取了楚懷王的歷史教訓,為維護國家利益著想的,所以得到了賢明的趙惠文王的支持。

這件事說明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這個時候,趙國已經有太子了。

但是,太史公在《史記》的《趙世家》中又說:“(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為太子。”也就是說,澠池之會二年後的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7年,趙國發生了規模很大的瘟疫,立公子丹為太子。

那麼,之前的那個太子呢?那個太子又是誰呢?

根據《莊子·雜篇·說劍》篇可知,趙國在太子趙丹之前確實還有一位太子,是太子悝。《莊子》中,趙惠文王熱衷於擊劍術,使國家面臨嚴重的隱患和危難而不自知。這時候,太子趙悝請出了莊子,前去勸諫趙王。莊子果然不辱使命,以天子之劍、諸侯之劍、百姓之劍相諷喻,使聰穎的趙惠文王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從此改邪歸正,將精力用在了治國理政、富國強軍上來了。可見,太子趙悝還是很有謀略和智慧的。但是,趙惠文王二十二年,為何又立趙丹為太子呢?這些,史書無載,可能是趙悝被廢黜了,也可能是死了,畢竟立趙丹為太子那年是“大疫”,疾病流行,死了不少人,可能太子趙悝也被瘟疫給帶走了。

反正,對趙丹來說,太子趙悝的位置沒有了,自己成為新的太子,將來趙王的位子就是自己的了,真是一件好事。

趙孝成王

二、為政之路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崩殂,做了十一年太子的趙丹繼位,是為趙孝成王,其母趙威後執政。

按說,此時的趙丹年紀也不會太小了,怎麼還不能親自掌權,非要讓老媽趙威後出來執政呢?據有些史料分析,趙孝成王的出生時間,當在公元前288年-前285年之間,也就是說,他繼位的時候起碼也有二十歲了,完全可以獨立執政了。他的母親趙威後的年齡應該在四十歲左右,正當壯年。看來,她還是不放心兒子,便親自秉政,為國事操勞。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趙丹的治國理政能力有些欠缺。

但是,趙威後想送兒子一程,卻送的不遠,她二年後便去世了。二十出頭的趙孝成王只好親自走到前臺,擔負起富國強兵的歷史重任。

其時,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父子兩代六十年的苦心經營,國勢正盛、兵鋒正勁,正是盛世景象出現的好時候。趙惠文王為兒子留下的大臣班底,文有平原君、藺相如、虞卿、趙豹等人,武有趙奢、廉頗、樓昌、樂乘等人,他們各有所長,可謂人才濟濟,為繁榮國家、持續盛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趙孝成王若能勤政治國、選賢任能,把國家推上快速發展的正軌車道,應該是不成問題,盡管秦國已經崛起,但是趙國的底子也厚。可惜的是,趙國的好前途被趙孝成王的一個美夢給斷送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趙孝成王四年(前262),秦國與韓國發生了戰爭,打得難解難分。可韓國又豈是秦國的對手?漸有不支之勢。上黨的韓國軍民在郡守馮亭的帶領下,想投降趙國,將上黨一帶的城池、百姓、土地都獻給趙國。這個燙手的山芋,明眼人看得出來,還是別碰為好,因為那是秦國誌在必得且為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你去“搶”他唾手可得的東西,不是想找事嗎?

但是,趙孝成王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穿著華麗但淩亂的衣衫,乘飛龍升天了,可是半道上卻掉下來了;正在懊惱,卻發現眼前都是金山銀山。他找人解夢,人家說不是吉兆,華麗但淩亂的衣衫是殘缺不全,乘龍半道而下是有氣無實,見到金銀是憂愁的征兆。他不甘心,又先後招來平陽君趙豹、平原君趙勝兩位叔叔,說想接受上黨。趙豹極力勸阻,認為不能貪小便宜吃大虧,憑趙國實力還無絕對把握戰勝秦國,並提醒說:這是韓國要嫁禍於趙國,想將戰火引到趙國,一定不能上當。但是,平原君卻認為應該接受,認為派百十萬軍隊攻伐,期年尚難克一城,今天坐享其成,一下子得到十七座城,上哪找這好事呢?不接受,你傻呀?

客觀地說,趙豹的分析是從實際出發,側重一個“理”字,是很理性的;趙勝說的也有道理,但更講求實際利益,側重一個“利”字。二人所說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從當時七國形勢來看,接受與否,實在都很難。因為韓國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這一點誰都看得出來,秦軍真要殺進新鄭滅了韓國,在當時並不十分費力。問題是,滅掉了韓國,下一個是誰?作為三晉的韓、趙、魏三國緊挨著秦國,是秦國東出、北上的必經之地,也是秦軍攻伐的主要目標。韓國滅亡了,下一個就是魏國或趙國了,唇亡齒寒的道理,擺在眼前。

唯一的辦法就是,六國抱團擰成一股繩,合力抗秦,才有出路。但是,當時六國卻各懷鬼胎、心力不齊,滅亡又如何避免?也就是說,接受上黨與否,趙國都逃不脫被滅亡的命運,只是若不接受,秦國或許還能暫時不動它,畢竟趙國的實力在那擱著呢;若是接受的話,與六國合縱攻秦,也能抗擊秦國,延緩滅亡的時間,只是當時的六國早就被瓦解了。

其結果是,利令智昏的平原君勸侄子趙孝成王接受了上黨,直接面臨秦國的攻伐,開始了長達六個年頭的戰爭:長平之戰、邯鄲保衛戰。

這兩場戰爭下來,趙國幾代先君的積蓄幾乎被耗完,國力大損,至少有五十萬士卒為國捐軀,趙國從此由盛而衰,再也難以恢復元氣了,真是得不償失、何苦來哉!

三、伐燕之戰

邯鄲保衛戰結束於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這年,趙孝成王大約三十歲。經過了這長達五六年的戰爭,尤其是兩年多的敵軍圍城考驗,他成熟了許多。

趙孝成王首先將在邯鄲保衛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廉頗、趙豹等人提拔到重要位置,依靠這些忠貞老臣苦力支撐,還慰勞了平原君趙勝,讓他繼續擔任相國,用他的巨大影響力作號召,為趙國的復興發展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所以說,在邯鄲保衛戰後幾年,因為有一幫子忠貞大臣的盡心輔佐和努力,趙國國力有所恢復,但是比起戰前還差得太多。不久,一批老臣相繼謝世,上來的一幫子少壯派,又非能指望上的賢能之輩,大臣方面處於青黃不接階段,趙國在復興之路上走的相當艱難。

趙孝成王十四年(前252),一說十五年(前251),年過天命的平原君去世。後來,趙豹也去世了。趙孝成王以老將廉頗為相國,封信平君。

十五年(前251),燕國派丞相栗腹為趙孝成王祝壽。栗腹見趙國精兵強將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保衛戰中幾乎喪失殆盡,盡剩下些老弱病殘,靈機一動,回到燕國,就極力勸說燕王發兵伐趙。

燕國與趙國是鄰國,也是經常發生戰爭的國家。雖然當年趙武靈王擁立燕昭王即位,趙孝成王的姊妹也嫁給了燕武成王,改善了兩國關系,但是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兩國之間深入到骨子裏的相互仇恨問題。所以,見栗腹如此這般一說,剛即位不久、年輕氣盛的燕王喜就要發兵伐趙,但遭到了樂毅之子昌國君樂間的反對。燕王震怒之下,派栗腹為主帥,卿秦為副帥,樂間也被強行帶軍,督二軍兩千乘,一同向趙國殺去。

趙軍從舉國悲痛中還未完全解脫出來,見燕軍趁人之危殺來,懷怒未發的他們,在老將廉頗的率領下,一鼓作氣,先後在鄗城、代郡將燕軍打得慘敗。栗腹被趙軍攻殺,卿秦、樂間被俘虜。憤怒的趙軍還不解恨,馬不停蹄地殺進燕國境內,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路如入無人之境,直接包圍了燕國的國都薊城,迫使燕國簽訂了城下之盟。燕王喜,這次搬了石頭砸自己的腳,估計是無法歡喜了。

按理說,燕王該歇歇了。但是,年輕氣盛的他怎受得了如此奇恥大辱?背後,他竟然偷偷地又與秦國勾結,繼續從事威脅趙國的行為。趙孝成王難以容忍自己背後老有人勾結宿敵秦國威脅自己,於十七年(前249)又派樂毅的侄子武襄君樂乘攻進了燕國,再次包圍了薊城。燕王喜故伎重演,再次向趙軍表示和解,願意割土賠款。第二年,得罪了魏國的燕國,又被魏軍兵臨城下,廉頗率領趙軍支援魏軍,算是將燕王喜收拾的老實了。從此後,燕國在趙國的背後算是基本上消停了。

趙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即秦王政元年,呂不韋派秦軍進攻趙國,攻占了趙國的故都晉陽(今太原市)。在趙國有著重要戰略位置和政治地位的故都晉陽的失陷,對趙孝成王打擊很大,感到愧對列祖列宗。不久,他就病倒了。

一年後,趙孝成王崩殂,在位二十一年,活了四十二歲左右。

荒唐並不弱智的趙悼襄王

趙悼襄王趙偃,是趙孝成王的兒子,在位期間已經是國勢衰落、風雨飄搖的戰國末年,可他非但不能自我警醒、救亡圖存,反而倒行逆施、肆意妄為,還立一個娼妓出身的王後。那麼,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一、繼位之路

趙偃,是趙孝成王的兒子,這不假;但是,他卻不是趙孝成王喜歡的孩子。歷史上,對於趙孝成王是否真正改立趙偃為太子,一直有分歧。

在趙偃之前,趙孝成王立過一個太子。根據太史公在《史記·趙世家》中說的那樣,趙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太子死。”這一年,趙國剛剛結束了艱難非常的邯鄲保衛戰,在魏國、楚國的支持下大敗圍城兩三年之久的秦軍,取得了慘勝。心力交瘁的趙孝成王此時又失去了太子,心中的悲痛是難以言表的。

這位死去的太子是誰?歷史上並沒有留下他的名字。此時的趙孝成王大約三十歲左右,太子估計最多也就活了十來歲,正當少年。連年的戰火熊熊,圍城的敵軍隨時可能破城進來殺戮,年少的太子可能是憂勞成疾而死,也可能是驚嚇而死。

第一位太子死後,趙偃還不是趙孝成王心目中合適的太子人選。趙孝成王心目中屬意的太子人選是春平君。春平君,史料中沒有留下他的名字,他是趙孝成王的兒子,自幼聰穎,很得其父王寵愛。可能是為了讓兒子立功於社稷,擴大其影響力,多加歷練,以便於名正言順地立為太子,也有可能是被逼無奈,趙孝成王晚年派其到秦國做質子。但是,十分可惜的是,直到趙孝成王崩殂,春平君還沒有回到趙國。國不可一日無君,加之,趙孝成王從未正式宣布立春平君為太子,所以,留在國內的趙偃被趙國群臣擁立為新的趙王,是為趙悼襄王。

趙悼襄王繼位這一年,是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這年,他大約二十來歲了。

二、佞幸之輩

趙悼襄王能夠繼位成為趙王,與郭開有關。郭開,在宮中做公子趙偃的伴讀,也有人說,他是趙偃的師傅。無論是師傅還是伴讀,郭開肯定都希望趙偃繼位。那樣的話,他將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得到真正的榮華富貴。所以,在趙孝成王晚年,郭開悉心教導趙偃如何取悅趙王和群臣,讓大家為其說好話。就這樣,原本資質平庸的趙偃贏得了朝內外的一致贊譽。盡管如此,趙孝成王並沒有宣布正式改立趙偃為太子。可能,趙孝成王還在等待,等待那個在國外做質子的春平君回來。

可趙孝成王未能等到春平君歸來便死了。身後之事,趙孝成王做不得主了。於是,在朝內外的一致贊譽下,“眾望所歸”的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為了答謝郭開,趙悼襄王提拔郭開做卿大夫,而後一路飆升,幾近相國之位。

春平君從秦國回來後,明白王位已經丟了,大失所望,竟然自甘墮落地做起了秦國的奸細,成為賣國賊。他刺探到趙國的政治軍事機密後,通過各種途徑提供給秦國,或者說賣給秦國,以此來報復自己的國家,贏得巨額的利益。

春平君

趙偃原本是有一個嫡妻的,嫡妻為他生下了嫡子趙嘉。但是後來,趙國王室中有一人納了一個娼妓做小老婆,這個女的長得很漂亮。趙偃得知後,十分的激動,想得到這個美人。但是,礙於趙家王室輩分,他不敢輕舉妄動。作為一國公子,總不能公然搶走王室宗親的女人吧。

趙偃等啊等,等了不久,這位宗親死了。於是,趙偃迫不及待地迎娶了這位美女。雖然,以李牧為首的許多大臣極力勸阻,但是色迷心竅的他,並不為所動,只想擁有垂涎已久的美人,好好享受人生,哪裏還聽得進別人講的一堆大道理。

這幾個人中,郭開把持朝政,倡後管著後宮,春平君出賣著國家機密,相互勾結、沆瀣一氣,將趙國弄得烏煙瘴氣、爛七八糟的,已經積貧積弱的國勢,又怎能會有絲毫的起色。

三、忠貞之臣

廉頗,到趙悼襄王期間,已經是趙國的四朝元老了。他從趙武靈王時期便已經嶄露頭角,登上了政治舞臺,特別是在趙惠文王、趙孝成王時期,是趙國少有的常勝將軍,先後在對齊國、魏國、秦國的戰爭中,取得了勝績,被封為上卿。

長平之戰初期,趙軍在與秦軍交戰中失利,廉頗帶領趙軍適時采取了正確的固守戰術,無論敵人如何挑釁滋事,就是固守不出,令其無可奈何。後被趙孝成王以趙括取代,趙軍被秦軍大敗,損失慘重。邯鄲保衛戰中,又是他擔負起守城重任,屢敗秦軍,使秦國短期內滅亡趙國的計劃流產。

平原君趙勝死後,廉頗被任為假相國,就是代理相國,後被正式任為相國,封信平君。接下來,在對燕國、魏國等國的戰鬥中,又是他獨當一面,幾乎沒有敗績,捍衛了國家的領土不受侵犯,維護了國家尊嚴。

就是這樣一位忠貞老將,卻因看不慣郭開等人的醜惡嘴臉,處處為郭開一派所刁難、排擠。趙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頗率軍攻打魏國,攻克了繁陽城。郭開等人唯恐廉頗在外立下大功,樹立威信,不好對付,就下令武襄君樂乘帶軍前去取代他,令其回國。廉頗知道是郭開等人的小人伎倆,怒而攻擊樂乘,樂乘見此,嚇跑了。

廉頗深知自己與郭開等人形同水火,在國內是無法立足了,只好先逃到魏國,希望趙悼襄王對他能像當年魏王對信陵君、齊王對田單、燕王對樂毅那樣生出悔意,然後派人來請其回國。

可是,廉頗失算了。他在魏國苦等趙王一年多,不見趙國使者來請。後來,他又到楚國去,趙國的使者是來了,卻已經收了郭開等人的賄賂。使者回國後,又豈能將廉頗的真實想法匯報給趙王?就這樣,趙王在國家危難之際想起用廉頗,廉頗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想回國效力,結果為小人從中作梗,最後客死他鄉。

四、護國之戰

廉頗被迫出走後,龐煖代替他出任將軍。龐煖的故人劇辛得知後,十分高興,認為自己蟄伏多年後,終於可以東山再起了。龐煖與劇辛當年曾在趙武靈王身邊共事,彼此很了解。沙丘之變後,劇辛到燕國發展,獲得了燕昭王的信任,在燕國大搞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燕武成王時期,劇辛不受重用,一直到垂暮之年,他被燕王喜起用。劇辛認為,燕國的克星廉頗一走,龐煖根本不是燕軍的對手,燕軍可以長驅直入,一舉擊敗趙國,洗刷多年的恥辱,揚眉吐氣了。

燕王喜聽後,很高興,也認為勝券在握。趙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燕國以劇辛為帥,統帥數萬大軍,進襲趙國。可是,五十多年過去了,劇辛變老糊塗了,龐煖雖然也老了,但是並不糊塗,依然有著清醒的頭腦和超人的軍事才幹。趙悼襄王三年(前242),龐煖帶軍迎戰,將率軍冒進的劇辛攻殺,殲敵二萬余人。燕王喜大恐,忙又派人到趙國修好謝罪。

趙悼襄王四年(前241),在龐煖的努力下,趙、韓、魏、衛、楚五國合縱,奪取了壽陵,而後揮師逼近函谷關。秦軍在王翦的帶領下,主動出關迎戰,將五國聯軍擊敗。這是戰國時期,山東六國發起的最後一次救亡圖存的合縱攻秦運動,仍以失敗告終。

趙悼襄王在位九年後,於公元前236年去世,應該活了三十來歲。

春平君:從儲君淪落為國家罪人

戰國末年,趙國滅亡前夕,國內烏煙瘴氣,十分混亂,國王不思進取,太後穢亂宮廷,權相賣國求榮,忠貞之士逃跑的逃跑、被殺的被殺,奸佞之輩充塞朝堂,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真可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春平君,在這個時候的重新出現,為趙國歷史增添了更多的繽紛色彩。

一、國家儲君

春平君,是趙國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的封爵號,不是一個人名。由於歷史原因,對於春平君的具體名字,現在已經無從考證,只知道他是趙孝成王的兒子,還做過太子。

從目前所能看到的史料得知,趙孝成王至少有三個兒子。第一個兒子,應該是他的長子,而且很小就被冊立為太子。這位太子在趙孝成王十年(前256)時,死了。至於死因,不得而知,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邯鄲城被秦軍圍了兩三年,在戰火衝天的危險環境裏受了驚嚇和刺激而死。

這位太子死的時候,趙國剛剛結束了從長平之戰開始的長達六個年頭的曠日持久的戰爭,特別是邯鄲保衛戰,秦軍將國都圍困了兩年多,給國人心理和精神都造成了嚴重壓力和折損。趙孝成王此時,剛剛三十出頭,所以太子死的時候年紀不會大了,也就十來歲的樣子,還是一個少年或兒童。

第一位太子死後,趙孝成王並沒有立即冊立新的太子。據《戰國策》記載,春平君在趙孝成王時期的封爵號應該是春平侯。戰國時代,各國的封君爵位,是“君”、“侯”二等制,“侯”高於“君”。列國公子們的封爵號一般是君,而春平侯的封爵,說明他在國內地位不一般。

至於春平侯到底是什麼時候被冊立為太子的,找不到確切的史籍記載,但是應不晚於趙孝成王十八年(前248)。據《戰國策》記載,在趙孝成王十七年(前249)的時候,春平侯已經是趙國的相邦了,這年他大致二十歲。趙孝成王十八年,“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史記》),同時,延陵鈞帶領趙軍進攻燕國。趙國避免兩面作戰,便與秦國議和,互派質子,身為太子的春平侯到了秦國,緊隨其後去的,還有一個趙國王室宗親平國君。

三年後,即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趙孝成王崩殂,趙國太子春平侯遠在秦國回不來,也有可能是趙偃、郭開等人從中作梗,買通了呂不韋,不放春平侯回國繼位。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

就這樣,身為趙國太子的春平侯,從此與國君大位擦肩而過、徹底無緣。而他此後的人生,也因此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二、國家閑人

至於春平侯是如何回國、何時回國的,《史記》與《戰國策》記載的不一致。《戰國策》說是趙悼襄王趙偃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後,兩國關系緩和,在趙悼襄王二年(前243),都將對方的質子放回去了,春平侯回到了闊別五年的趙國。

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趙世家》中說是趙悼襄王二年,呂不韋將春平君從趙國招過去,扣押為人質,對趙國進行要挾,後在泄鈞的勸說下,放回了春平君;但又在《六國年表第三》中說:“(趙悼襄王二年)太子從質秦歸。”這裏所說的太子,顯然指的是春平侯。

春平侯從秦國做了五年質子,回到趙國後,成了春平君,爵位降了級。重要的是,出國時他是太子、相邦,是未來的王位繼承人,回國後卻只是一個王室宗親、公子。身份地位的落差之大,讓他頗感失落和頹廢。

更要命的是,身為國王的趙偃對春平君這位久別重逢的兄弟並不熱乎,因為他的王位實際上是從春平君手上奪走的,這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兒,對於春平君,他無法熱乎,哪怕只是表面上的,他也做不到。

春平君回到趙國後,在趙悼襄王時期的所作所為,史籍中沒有任何記載,說明他已經成為一個閑人,被高高的供養起來了,無職無權,只是一個貴族公子哥,可以吃喝玩樂、聲色犬馬,就是不能參政入朝。

對於此,春平君應該是早有心理準備的,也只能逆來順受、任人擺布。

早年的春平侯,作為趙孝成王指定的國家接班人,年紀輕輕的就擔任著相邦,又有父王的寵信和器重,肯定是意氣風發、心懷天下的有誌青年。在秦國的五年,他最初還充滿著無限的希望,因為只要父王還在,他的太子之位就會穩固,因為父王愛他、信他、器重他。後來,父王崩殂、兄弟趙偃登位,感覺他的天轟然間塌了,人生跌入低谷。

待又回到自己久違的祖國,他被供養起來了,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閑人,甚至與囚徒無異,心情沮喪、情緒低落,對於未來,他已經不抱什麼希望了,過一日算一日、少一日,得過且過吧。他在心裏說:這不是我的趙國了,我是一個多余人,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三、國家罪人

春平君的苦逼日子過了七年之後,發生了變化。趙悼襄王九年(前236),碌碌無為、胡作非為、肆意妄為的趙悼襄王趙偃崩殂了,活了應該有三十多歲吧。

作為趙偃兄弟的春平君,此時應該也只有三十多歲,因為趙國朝堂已經沒有什麼像樣的有用之臣了,他得以重新被人們記起,又回到了朝堂上。

他往上一看,朝上坐著的是比兄弟趙悼襄王還混蛋的侄兒趙遷。這位少年君王自幼生活在脂粉堆裏,拜郭開為師,能學到什麼好,是聲色犬馬樣樣精通,治國理政狗屁不懂,一個標標準準的紈絝子弟、十足的膏梁子弟。國家社稷交到這樣一個人手裏,還談何中興?

這時主持趙國朝政的相邦是郭開,春平君從趙幽繆王元年(前235)開始,也做起了相邦,直至趙幽繆王六年(前230)結束,他做了五年多的相邦。那時列國的相邦,並不局限於一個,有時出征的大將也掛相邦印,像秦國設立的丞相也有左右之分,目的是避免為相者擅權。在趙國與郭開、春平君幾乎同時為相的還有一個人叫司空馬,是從秦國去的,原本與呂不韋相善,呂不韋失勢後,來到了趙國,後成為相邦。

也許是報復心作祟,也許是心理變態,春平君重新掌權後,竟然與郭開、韓倉、趙悼倡後一道幹起了禍國殃民的勾當。對內,他們不顧民眾死活,橫征暴斂、拼死搜刮、魚肉百姓,導致怨聲載道、民生雕敝;對外,他們討好秦國,接受秦國重寶賄賂,甘於被敵人擺布,充當賣國賊,害死了李牧等人,自毀長城、自掘墳墓。

更令人不齒的是,春平君竟然自甘墮落,與娼妓出身的趙悼倡後搭在了一塊兒,做了地下夫妻。他們的“好事”在趙國鬧得是滿城風雨,成為公開的秘密,臣民們茶余飯後的談資和笑料。他們倆,男的是落魄公子,對人世充滿了憤恨和不滿,自甘墮落;女的是出身秦樓,慣於迎來送往,閱人無數,飽暖後更加不甘寡居清寂,二人是各取所需。

後人推測,春平君應該比趙悼襄王年長,是趙悼倡後的孩子伯父,趙悼倡後是春平君的兄弟媳婦,二人雖無血緣關系,但是發生這種關系,也屬於亂倫行為。

這些人沆瀣一氣、為所欲為,是真正的倒行逆施,導致民眾倒懸、國家危難,後來出現國破家亡的事兒,也就成為必然結果了。

趙幽繆王六年(前230),去相後的春平君應該是無官一身輕了。此後,找不到他的蹤跡,可能是已經死了。

如果他這個時候死了,對他來說真是一種莫大的幸運,因為他看不到國家滅亡的慘象,不用去感受那亡國奴的錐心之痛了。而且,他還能葬在趙國,比起姘頭趙悼倡後亡國後被國人亂刀砍死、侄子趙幽繆王受盡屈辱被餓死、同僚郭開賣國求榮被人刺死,他的結局確實好太多了。

只是,春平君死的早是幸運了,國家滅亡、臣民淪為亡國奴,又怎能幸運得了?這亡國的責任,該誰來負呀?這一切,都是誰的錯?該怪誰呢?估計,他不能拍著胸膛自信滿滿、問心無愧地說:“與我何幹!”

一陣刺骨的淩厲寒風猛然間鋪天卷地而來,暴雪撕綿扯絮般越下越緊,將偌大的邯鄲城撼動了,風雪中隱隱約約可以聽到咒罵聲、慟哭聲、馬蹄聲、殺戮聲,還有一聲重似一聲的悠長太息……

那是誰的心在痛絞、在滴血嗎?

趙幽繆王:史上最標準的亡國之君

趙幽繆王趙遷,是趙悼襄王的兒子,戰國時期趙國的亡國之君,被後人稱為最標準的亡國之君。

一、娼妓之子

趙遷,作為一個娼妓生的孩子,最後得以繼承王位,成為一國之君,令人有些不可思議。

趙悼襄王的王後生有一個嫡子,叫趙嘉,即歷史上有名的公子嘉。但是,趙悼襄王並不喜歡仁孝的公子嘉,因為他是王後的孩子。有個成語叫“愛屋及烏”,反過來也一樣:“恨屋及烏”。對於王後,也許趙悼襄王並談不上恨,但至少也談不上喜歡,因為他引以為知己的是娼妓出身的趙悼倡後。

趙悼倡後,原本是秦樓楚館的風塵女子,因為長得漂亮,被趙國一個王室宗親看上,買回了家。這之前,身為公子的趙偃就對這女的聞名許久、垂涎已久,只是還沒有機會得手。誰知道晚了一步,竟被別人給搶先了。

那個王室宗親將那女的買回家後,著實也寵愛了一段時間,她也過上了幾天好日子。但是不久,那個王室宗親就死了,苦命的她又沒有了依靠。

已經失去一次機會的趙偃,豈能再失去一次?於是,在眾人的不解、眾臣的反對聲中,他還是為了美人鋌而走險,不顧一切地將其納入宮中。這美人入宮後,自然是十分得寵,後來就生下了趙遷。

趙悼襄王即位後,雖然以嫡妻為王後、嫡長子為太子,但是真正喜歡的卻是趙遷和趙遷他娘。王後郁郁而終後,趙王就廢黜了公子嘉的太子位,改立趙遷為太子,其母為王後,即趙悼倡後。

二、荒縱之君

趙悼襄王在位九年,趙國國勢更加衰落、國家更加貧弱、朝政更加混亂、政治更加黑暗、國難更加危急。到了趙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趙遷繼位成為趙幽繆王時,趙國的國勢已經危如累卵、千鈞一發。

當時十分天下,秦國已經占了大半。韓國更加弱小,魏國被削去五分之三,楚國自逃亡遷都到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以後,就一直萎靡不振,齊國一直與秦國交好,對於各國提出的合縱攻秦運動不參與、不支持、不合作,燕國自保於東北一隅,趙國的大片領土也已經被秦國攻克,多次出兵想收復,都收效甚微。

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少年君王趙遷,應只有十來歲,正是英姿勃發的好年齡,按說該朝氣蓬勃、陽光萬丈、雄心勃勃、極具開拓精神的,可惜的是,他早就被自己的出身給精神“閹割”了。

趙遷,成長於一個荒縱混亂的環境裏,習慣了聲色犬馬、吃喝玩樂,對於誌向、責任、義務、擔當等正能量的內容,從來沒接觸過。而對於那些陰暗消極的東西,卻耳濡目染、無師自通。

他的父親趙偃,為了納娼妓入宮,不顧大臣們的極力反對,只知道縱情享樂,眼看著國將不國,仍不以為意。而他也繼承了老爹的這些特點。他即位後,只耽於享樂,國事不問、朝政不想、社稷不念、百姓不管,是一個十足的無憂君王。朝政交給郭開,郭開與春平君眼看著趙國亡國在即,居然聯合起來投靠秦國,心甘情願做秦國的奸細,做趙國的賣國賊,以為自己留後路。春平君又與嫂子(或弟媳)趙悼倡後勾搭成奸,把朝外弄亂不說,還將個後宮弄得烏七八糟、骯臟無比。他們沆瀣一氣,賣官鬻爵、貪汙受賄、任人唯親、胡作非為,對於忠良之士極盡打擊之能事,唯恐國家滅亡的晚了。

趙幽繆王二年(公元前234),秦軍殺來,攻克武城。由於武城戰略位置重要,趙軍在扈輒帶領下,前往反擊秦軍,結果被秦軍擊潰,扈輒戰死。而後,秦軍又進攻宜安等地,趙國將軍李牧被從北方防禦匈奴召回朝中任職,他率軍迎戰,在肥下與秦軍相遇,殺得秦軍大敗虧輸。

由於趙軍在對秦作戰中,多年來幾乎都是敗績,此次李牧得勝回朝後,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歡迎。趙幽繆王封李牧為武安君,與當年秦國的白起封號一樣。意思是,希望他能像白起為秦國立下功勛一樣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成為趙國的保護神。

不久,秦軍進攻番吾,李牧督軍迎戰,再次擊敗了秦軍。

秦國見李牧屢戰屢勝,明白不除掉他滅掉趙國不可能,就派出了以尉繚為首的高端間諜去活動。間諜們到趙國後,一方面重金收買郭開、春平君,一方面散布謠言,說李牧要反向秦國。

趙幽繆王七年(前229),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大將軍李牧被趙王派人捕獲,當即誅殺。與李牧並肩作戰的大將司馬尚也在迎戰秦軍的前線被趙王解除了兵權。王室宗親趙怱和齊國降將顏聚接替李牧和司馬尚,迎戰秦軍。結果,臨戰換將後的趙軍士氣低落,被秦軍大敗,趙怱陣亡、顏聚逃亡。

趙幽繆王八年(前228)十月,秦軍攻入了邯鄲城,趙幽繆王降秦,趙國宣布滅亡。

三、抗爭之兄

趙幽繆王降秦後,不甘心失敗的趙國軍民在公子嘉的帶領下逃到北方的代郡地面,重新舉起了抗秦的旗幟。趙軍余部紛紛趕來,集聚在代郡,與未被秦軍擄掠的官員、宗親、百姓一起,擁立公子嘉為代王,作為趙國王室的延續。

公子嘉雖然將原本該屬於自己的王位奪回來了,卻無法高興,因為此時國已不國,殘山剩水下,還能有幾番作為?但是,別管咋說,他還是努力了,不甘心自己的國家就這樣被秦國給滅亡了。他,想憑靠自己的努力,復興國家,將秦軍趕出邯鄲、趕出趙國。於是,他主動與燕國聯系,締結同盟,駐軍於上谷,一同抗秦。另一方面,註重搞好內部團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並適時發動被秦軍占領的趙國地區的民眾起來反抗,響應和支持代郡的奮爭,共同為復興大業而努力。

可是,歷史並沒有給公子嘉太多的時間。代王嘉二年(前226),秦軍進攻燕國,代王嘉與燕王喜、太子丹一道迎敵於易水之西。雖然兩國聯軍同仇敵愾,但還是被戰鬥力強的秦軍擊敗。燕王喜逃亡遼東,代王嘉退回代郡。此時,韓國已經被秦國滅亡,不久後,魏國也被滅亡。代王嘉五年(前223),秦軍殺進淮南,楚國滅亡。六國之中,只剩下齊國、燕國殘余勢力和趙國殘余勢力了。

第二年(前222),秦軍在王賁率領下,殺入遼東,擒獲燕王喜,滅亡燕國。在秦軍回師的途中,順道殺向了代郡。不甘心做亡國奴的代王嘉,帶領著滿城的軍民出城迎敵,懷著必死的決心與秦軍展開了慘烈的白刃戰。

殘陽如血,淒風勁吹。看著部下一個個倒下,秦軍逼來包圍了代王嘉。他不願意像弟弟趙幽繆王那樣被俘虜,就舉起被砍殺鈍刃的武器,想自刎,卻被秦軍攔下,俘虜了。

此後呢?有人說代王嘉自殺了,有人說被秦國流放了。若是被流放,會被流放到哪呢?他的弟弟趙王遷和王室宗親被流放到了房陵山林中,他也是的嗎?如果是的,兄弟們相見,又當如何?他,是否也會像弟弟那樣吟誦:“房山為宮兮,沮水為漿,不聞調琴奏瑟兮,唯聞流水之湯湯!水之無情兮,猶能於漢江;嗟余萬乘之主兮,徒夢懷乎故鄉。夫誰使余及此兮,乃讒言之孔張,良臣淹沒兮。社稷淪亡,余不聽聰兮,敢怨秦王?”

一邊吟誦著,一邊淚流滿面,悔恨的嚎叫撕心裂肺、地動山搖,令人欷歔,使人傷神,讓人心痛,可又為之奈何?奈何不得,無可奈何也。

趙王遷,最後是絕食而死的;也有人說,他是被看守者故意餓死的。無論如何,他的死,不是善終。死的時候,他應該還不到三十歲,只是一個青年。生在帝王家,於他來說,福兮?禍兮?

不甘亡國、拼死抗爭的趙代王嘉

戰國中後期,放眼山東六國——此山東非指今天的山東省,是指崤山以東。當時秦人稱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為“山東”,由於韓、趙、魏、齊、楚、燕六國都在崤函以東,故也有“山東六國”之稱。

能與秦國相匹敵的唯有趙國。趙國在趙武靈王、趙惠文王在位的六十多年裏,經過革新變法,國力大增,湧現出了像肥義、廉頗、平原君趙勝、平陽君趙豹、藺相如、趙奢、虞卿等一大批傑出的文臣武將。

可是,自長平之戰後,國力大衰,君主也一個比一個荒唐無能,最終被秦國滅掉。在戰國末年的趙國,有一位公子嘉,曾是趙悼襄王時的太子,後來雖被廢棄,但他在邯鄲城被秦軍攻占後,收攏趙國殘余勢力,北走代郡(在今河北省蔚縣一帶),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抗秦六年之久,唱響了一曲壯烈淒美的英雄贊歌。

一、擦肩王位

公子嘉,又稱趙代王、代王嘉,是趙悼襄王趙偃嫡子,母親是趙悼襄王的王後。他生年不詳,只知道他的母親死後,趙悼襄王廢掉了他的太子之位,改立公子遷為太子。

趙遷的生母曾是邯鄲城歌樓妓館的一個舞妓,因為年輕貌美,為趙國王族中一位大臣相中,買了回去。後來,這位王族大臣死去,早就聽說她的美名的太子趙偃,要將其納入宮中。李牧等大臣認為她出身娼妓、又曾為趙國王族大臣姬妾,就勸諫太子趙偃不要納這個寡婦入宮。可趙偃為其美色所迷,不為所動,堅決將其納入宮中。

公元前245年,在位二十一年的趙孝成王去世,太子趙偃即位,是為趙悼襄王,立公子嘉為太子,其生母為王後。但此後不久,趙悼襄王就聽信郭開和春平君的讒言,改立公子遷的生母為後,史稱趙悼倡後,公子遷為太子。

郭開,曾是趙悼襄王做太子時的近臣,趙悼襄王即位後十分得寵。春平君姓名不詳,曾在秦國作人質多年,據說是趙孝成王的兒子,曾一直被趙國朝野視為太子的合適人選,作為趙孝成王的接班人。只是,後來趙孝成王立趙偃為太子,他回國後被封為春平君。他與趙悼倡後關系曖昧,通奸多年。所以,郭開、春平君是趙悼倡後和趙遷的大力支持者。

趙遷被立為太子後,趙悼襄王任命郭開為太傅。趙遷本來就不愛學習,跟著郭開又能學到什麼好?不過是些聲色犬馬之事,不過他二人相得甚歡。

二、趙國亂局

趙悼襄王即位時,趙國距離長平之戰慘敗已經過去十五年,距離邯鄲保衛戰慘勝也已經過去十二年。邯鄲保衛戰後,趙國在平原君趙勝、信平君廉頗等人的苦力支撐下,註意休養生息,國力有所恢復,但是距離長平之戰前還差很遠。

這個時候,趙悼襄王若能選賢任能,與民休息,居安思危,加強國防,趙國復興還有一定的希望。可是,趙悼襄王在奸臣郭開等人的蠱惑下倒行逆施,先是逼走了老將廉頗,又貶謫了大將龐煖。而且,趙國與燕國之間又不斷發生戰事,使原本就弱的國勢更加危弱。

(《大秦帝國》裏的廉頗將軍)

趙悼襄王在位九年後,於公元前236年死去,太子遷即位,是為趙王遷,又稱趙幽繆王,以郭開為相國。又以三百戶封公子嘉,踢在一邊,棄之不用。郭開用事,提拔一批對他言聽計從的無能之徒出任各級官吏,導致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更讓人無比憤慨的是,郭開在明知趙國滅亡在即的情況下,提前為自己留後路:接受秦國間諜的賄賂,出賣國家。

趙悼倡後與春平君肆意亂為,少年趙王遷只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全拋給了郭開。郭開想方設法鏟除異己,貶謫龐煖、殺死李牧、廢棄司馬尚。秦軍日逼,邯鄲城終於在李牧被殺幾個月後被攻破,趙國基本上滅亡了。

三、臨危受命

公元前228年,王翦指揮秦軍攻克邯鄲城,俘虜趙王遷,趙國宣布滅亡。不甘心做亡國奴的趙國人,擁戴趙王遷的哥哥公子嘉逃往代郡,在那裏擁立他為王,即是代王嘉、趙代王。

至於公子嘉為什麼不稱趙王,非要稱什麼代王,歷來有不同說法,最為後人所接受的說法是:從趙孝成王到趙悼襄王,再到趙王遷,這三代趙王一代不如一代,使趙國人頗為失望,以致亡國,趙國人不願意再提及趙王;再者說,現在國都邯鄲城已經被秦軍攻克,國將不國,趙國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已經不復存在了,趙國人希望換個新的大王,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又因為是在代郡地面,所以稱呼公子嘉為代王。

面對原本就該屬於自己的王位失而復得,代王嘉的心中並沒有什麼喜悅。因為此時的天下形勢早就今非昔比:山東六國中,韓國已經滅亡,趙國國土被秦軍侵占三分之二還多,魏國更加弱小,楚國早已一蹶不振,燕國一直龜縮東北一隅,齊國與秦國結好四十多年了,一直對列國提出的合縱攻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盡管形勢逼人,代王嘉仍努力振興國家。對外,他一即位就派出使者到燕國,與燕王喜、太子丹議和,兩國結盟,聯合起來抗擊秦國的侵略。他還主動與背後的匈奴結好,以穩固後方。對內,他將所能得到的財力、物力、人力積聚起來,組建軍隊,並任用賢能之士為官,將老貴族賜予爵位,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盡己所能復興國家。

四、國亡被俘

代王嘉雄心勃勃要振興國家,收復失土,可是上天並沒有給他太多的時間積蓄力量。見亡國之期逼近,燕國太子丹首先坐不住了,於是有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秦王政震怒之下,派秦軍大舉進攻燕國。

這時已到了公元前226年。作為燕國的盟友,代王嘉責無旁貸的帶領趙軍殘部同燕軍會師於易水之西,共同抗擊秦軍。可惜的是,這一戰,兩國聯軍被秦軍擊敗。代王嘉率殘軍狼狽逃回代郡,秦軍躍馬揚鞭,一路追擊,勢如破竹攻下燕國國都薊城(今屬北京市)。燕王喜、太子丹只好舉國遷往遼東。

回到代郡之後,代王嘉心力交瘁。原想這兩年的準備可以與秦軍一戰,不曾想聯合燕軍也未能抵擋住秦軍的猛烈進攻。看來,現在不能與秦軍硬碰硬,只好休養生息,以待時機。他深知秦軍如此著急進攻燕國的原因是荊軻刺秦王,現在只有將荊軻刺秦王的背後主使者太子丹交給秦國,才能為自己和燕國復國贏得時間,此外,已無他策。

於是,他派遣使者去遼東見燕王喜,將道理講透。燕王喜雖然不舍,卻也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只好含淚殺了太子丹,將他的頭顱交給秦國。

之後,公元前225年,秦國滅掉魏國,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掉楚國。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逐漸加快,代王嘉愈發意識到自己復國的夢想終將泡湯,現在別說收復邯鄲,就是能保住代郡這一片趙國最後的國土,就已經謝天謝地、對得起列祖列宗了。

駐紮在代郡與遼東之間的秦軍,使代王嘉寢食難安,唯恐秦軍突然殺來。可是,這噩夢終究還是來了。

公元前222年,秦軍雷霆般殺進遼東,燕王喜被迫投降。之後,王賁帶領的秦軍在回師途中,順道殺向了代郡。代王嘉不甘心做第二個趙王遷,便帶領僅剩余的軍隊出城迎戰禦敵。

這一戰的結果沒有任何懸念,趙國殘存的戰士幾乎全部為國捐軀,代王嘉戰敗,正要自刎殉國時,被秦軍銳士奪下兵器俘虜了。至此,趙國徹底滅亡。

五、最後結局

代王嘉兵敗被俘後最終結果如何,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他的弟弟趙王遷投降後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深山中,他可能也被流放到那裏去了。若真是如此,兄弟倆時隔六年再見,肯定有說不完的話吧。抑或,他們已經不需要再說些什麼了,只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了。

後世有人傳說,代王嘉在被俘後押往鹹陽,途中尋機自裁了。還有人說,秦王佩服他的氣節,封他在秦朝為官,只是他不樂意,最後還是自殺了。

無論如何,代王嘉都比他的弟弟趙王遷,甚至父親趙悼襄王有誌向,有氣節,有膽略,有能力。而他壯誌難酬的悲劇結局,是他所無法改變的。因為在那個時候,秦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是民心所向,已經勢不可當,趙國廟堂腐敗透頂、國力衰弱,他在代郡偏居一隅,根本沒有復國成功的希望。可是,他這種大無畏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還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六、年齡之謎

作為一位失敗的英雄,代王嘉到底活了多大年紀?目前,這尚是一個謎,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下他的生卒年月。

但是,我們不妨推測一下。

趙惠文王趙何於公元前299年繼位,這年他十歲,那他出生的那年應該是前308年。趙惠文王的兒子趙丹,也即趙孝成王,有些史料上說活了四十三歲。他死的時候是前245年,推算一下,應該生在前287年。他的兒子趙悼襄王趙偃繼位時,大致二十多歲。

趙悼襄王在位九年而死,死時也就三十多歲。作為趙悼襄王的嫡子,代王嘉在父親死時最大不會超過二十歲。在這裏,不妨暫且按父親死時他二十歲來進行推算。趙王遷在位八年邯鄲城破時,公子嘉那時不過二十來歲。苦苦堅持六年後,抗秦失敗被俘,他也才三十來歲。

一個三十來歲的青年人,經歷了亡國之痛、復國之敗、敗軍之辱,最後不堪忍受巨大的絕望和侮辱,選擇自裁,亦在情理之中。我們不應再苛責他,盡管他也有錯誤,——比如,他認為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就能避免秦軍的侵略,這是何等的天真幼稚,——有誰能理解他少年時期由太子被廢為普通的公子,可能母親已經死了,失去父母的愛,與趙王遷也沒有兄弟間的悌,孤苦多年,最後復位得國,得的也是個千瘡百孔、早已病入膏肓的“病”國。復國,他苦心孤詣,雄心勃勃,最後看到復國無望,也矢誌不渝,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敗猶榮!

兩千余年的風塵煙霞,掩埋了多少可敬可愛的英雄人物,吹散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塵封了多少可圈可點的偉大精神。

但在某個夜晚,那神性的光輝會突然從發黃的史冊裏躍出來,給人以無限的慰藉和溫暖,足以撫平心中那難言的苦痛和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