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車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第四章家庭教育立德樹人教師篇

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對家族之人而言,是一種意誌的鞭策。勤儉、感恩、勤奮、善良、團結、積極向上,這些好家風就像一棵大樹般庇佑著我成長。陳誌剛老師的《樸實的家風》、周炳序老師的《帶有傳統文化的家風家訓》、馬秀平老師的《古人家風傳我家》、張長梅《追本溯源 心素如簡》都是對“這棵大樹”的禮贊。

家風像一盞明亮的燈,總在危難時刻、轉角之處,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使我從貧困、病苦中堅強地站起來。我在孝順中看到家庭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也在獨立自主中奠基了我的幸福殿堂。湯艷老師的《成長中的指引燈》、彭蘅老師的《家風助我成長》、邢彥輝老師的《儉以立名、受恩莫忘、學健終身》都很好地詮釋了“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對家族之人而言,是一種意誌的鞭策。”

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家風的形成,無關貧富,只關德行,家風是潛移默化發揮的,作用更是潛力無窮的。 崇勤、崇實、崇學,我的家風,我成長路上的方向盤。蘭春英老師的《奔跑中悟出的“家風”》、溫景雪老師的《潤物細無聲》、羅小平老師的《淳樸之風,人生之路》、彭世勇老師的《傳承中華傳統,沐浴家風成長》再一次次向我們言說著這樣的一個千真萬確的真理: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每個幸福的家庭裏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訓。 ——題記

第一篇:

樸實的家風

貴州省興義市馬嶺鎮龍井民族職業初級中學陳誌剛

陳誌剛家風:

1.能用就用:能吃就吃、能穿就穿,不浪費

2.積極做事:掃地都是我掃的最幹凈

3.善等弱勢:叫花子坐上席

4.團結是福:“兄弟不和寨鄰欺,寨鄰不和外人欺”

5.正直傳家:胸中有正氣,做人坦蕩蕩

我,陳誌剛,1970年3月生於貴州省興義市七捧高原上的大山深處,1986年考上興義師範,1989年參加工作,現為貴州省興義市馬嶺鎮龍井民族職業初級中學一級教師。從教 27年來,曾數次獲過單位、鎮裏到市裏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2015年先後被評為縣級和州級小學語文骨幹教師,是同事們值得信賴的好哥哥、好兄弟,好夥伴。之所以我有這樣的口碑,完全得益於我那樸實的家風。

第一條:能用就用

我的爸爸是一個煤礦工人,1996年,工齡滿三十年退休回家。在我們那個生活上自給自足的邊遠小村,父親每月有兩千多元的退休金,按說還是生活得衣食無憂並且還可以略顯富足的。每當我回家時給他買點吃的帶回去,逢年節給他買一套新衣服什麼的,他總會說:“吃的有的是,不是沒有吃的,而是吃不了、吃不去;穿的就更不必了,可能再活這麼70年,都穿不完、穿不爛。能吃就吃,能穿就穿、能用就用、不要浪費。”因此,飯菜他掌握數量不準剩、不準丟,衣服要直到穿爛才為止。記得當年他給我買了一件毛領小棉衣,我穿後二弟穿,二弟穿後三弟穿,直到後來我還發現我大姐的兒子都還穿過一段時間,真是物盡其用——能用就用啊。

第二條:積極做事

煤礦的工作,你想有多黑就有多黑、想有多恐怖就有多恐怖,但是,爸爸常說:“我能安全回來,並且是一個手指都沒有傷過的回來,我很幸運!”由於時代的原因爸爸才讀過一年級,文化程度幾乎為零,但他永遠堅守也永遠得益的一個樸素的信念,那就是積極做事。他一人在外工作三十年,每天上班嚴守安全操作規程,自己的工作期間從來沒有一次因為違規而出現事故過,因此多次獲礦上的“先進工作者“稱號。下班後就打理住處,每次都將自己的住處打理得幹幹凈凈、整整潔潔,生活那是一絲不茍、有條不紊。每年一次探親假,他也只是選擇在家裏農活最緊張的時間才回來。爸爸常常這樣說“自己的事自己要做好,掃地都是我掃的最幹凈。”誰要是做事認真,他最贊賞。所以有時我打電話告訴他我要回家時,他總會質問:“我們好好的,回來搞哪樣嘛?”原先我很不理解,認為他不領情,和別的老人就是那麼不一樣,後來我才知道是他怕我浪費錢,怕我耽誤工作。

第三條:善待弱勢

媽媽常常對我們說一句話:“叫花子坐上席。”先我不理解,後來我才知道那是要看得起窮困潦倒的人。剛剛記事時,媽媽就給我講一個故事:古時某家娶了一個啞巴媳婦,聽一道人說:“要想發達,啞巴當家”, 這家上下善良,不但不欺負她,還真讓這個啞巴媳婦當了家,於是她要求家裏人每天回家時帶回一棵柴和一塊石頭丟在附近的一個窪地裏,天長日久,天天如此,全家雖然不理解,但沒有煩,也沒有停。直到有一天,柴和石頭堆滿了,她就點起火燒,她天天守著,從點火到大火再到火滅,天天守著。突然,奇跡出現了:她看見一匹金馬兒在燃白了的石頭上繞圈跑,於是她抓住金馬,裝在櫃子裏,全家從此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這個故事一直裝在我的心裏,讓我思考,那個啞巴為什麼能夠持家興家。

我媽媽五十歲時雙耳突然失聰,打雷都聽不到,但她從此迷上了養雞,把雞都當成了人一樣的奉養,冷了就燒火給它們烤,做活兒時就背它們到山上去,怕玉米粒粗了就舂細給它們吃。我們怕她累著就勸她,但她非要這樣,她說這樣時間過得快。我們尊重她的愛好和生活方式,她缺什麼或者要什麼就滿足她什麼,媽媽生活倒也過得充實。有時我在想:也許,哪天雞圈裏就飛出一群金雞也說不準呢。在我們家的影響下,鄰居有神經失常的、有弱智的、有不會說話的人從來沒有誰欺負和歧視,大家居然相處融融樂樂。

第四條:團結是福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我家和伯伯家從來就沒有分過家、分過彼此。我們住在一座房子裏,吃的不分,兩家人經常在一起吃飯。奶奶九十六歲去世,我記得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那就是:“兄弟不和寨鄰欺,寨鄰不和外人欺。”她經常在告誡晚輩都要和氣、要團結。在奶奶的影響下,伯伯的兒子們要修房子,爸爸也告訴他們不要離開,或者是不要離開得太遠,就修在我家的地裏都可以,所以,時至今日,我們小下五弟兄的房子是挨在一起的,很有團結的範兒。

第五條:正直傳家

我上溯第六輩的祖墳墓碑上,最後一輩的孝子名字只有兩個叫陳然正和陳然直,我的上一輩是“然字輩”,再上一輩是“貞字輩”,當時的“貞字輩”一個都沒有結婚成家,“然字輩”從何而來呢?查遍家譜,從未發現一個叫陳然直的,後來雖有陳然正,但距豎碑時間已是100年後的人了,大家先是感到蹊蹺,後來一想,這是先輩們必然的、良好的預期:第一,然字輩必須會有,這是家族的根脈;第二、希望未來的子孫正直——胸中有正氣,做人坦坦蕩蕩、實實在在、直來直去,不曲裏拐彎、不無中生有、不包藏禍心。因此,每到正月初一、正月十四、清明上墳,家族中長輩們都會帶著子孫到這裏進行一次家族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家自然是不例外的。

能用就用、積極做事、善待弱勢、團結是福、正直傳家……還有很多樸實而正能量的家庭風尚,它們一直滋養著我,引領著我,讓我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未來。

【家教語錄】禮之用,和為貴。(《論語》)

第二篇:

成長中的指引燈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千溪中學湯艷

湯艷的家風:

1.堅強——自棄者扶不起,自強者打不到

2.孝順——百善孝為先,常存仁孝心

3.獨立——廣納意見,獨立思考,自主決策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是生活的強者。我曾兩次因病走過了所謂的鬼門關,卻依然堅強地站在講臺上,我有著許多理想,且努力地追求著。我想,這與我那指引燈似的家風是密切相關的。

我的家庭和千千萬萬的普通農民家庭一樣,貧苦是其最基本特征。全家7口人,與一般的5口之家相比,父親母親的負擔更重,日子更艱辛。也正是這樣伴著堅強、孝順和獨立家風的家庭,讓我懂得了家的意義,懂得人生的真諦。

我的家風第一條:堅強——自棄者扶不起,自強者打不到

我的父親,生於1954年,正值60年代農民的低谷期。爺爺在父親3歲時經受不住貧苦和富農成份的摧殘上吊自盡了,奶奶在父親4歲半時餓死在相鄰的村子裏。據說,奶奶下葬時,沒有棺材,一塊木板墊著就入土了。之後爸爸被送進孤兒院,呆了近一年,病了好幾次,才被二爺接回家。

據父親自述,他是天生飯量小才活下來,而且每次饑腸轆轆和病痛時,他就告訴自己:“一定要活下去”,那時的他根本不懂什麼叫做堅強,但是他努力活下來了。在與二爺生活的日子裏,父親9歲懂得用竹片編制些農用的簸箕、竹籃等,13歲學會了木工。父親成家有了我們5個孩子後,就靠編制一些竹制用品和加工木質家具維持生活,家裏田間勞作全壓在母親肩上。父親每次回到家總會告訴我們,困難像彈簧,你硬他就軟,面對生活一定要堅強。所謂自棄者扶不起,自強者打不到,只有堅強了,才能在活下去的基礎上活得更好。也之所以,當我在大學裏得了病毒性心肌炎、在我的孩子4歲時我意外宮外孕大流血時,兩次遊走在生命的邊緣,爸爸的話總縈繞在心間,使我努力挺過來了,而且,現在的我活得很好。

我的家風第二條:孝順——百善孝為先,常存仁孝心

父親從孤兒院出來後和二爺一家住在一起,當時生活條件很艱苦,二爺二奶也沒把他當做親兒子甚至親侄子看待,在父親與母親結婚前,二爺二奶不僅沒給父親什麼,反而和父親分了家。父親婚禮當天,向鄰居借了一件像樣的襯衫和外套,就體面地去外婆家把母親接了回來。婚禮第二天,外婆送來一些包谷面和一些鍋瓢碗盞,父親母親才勉強開始了一家人正常的生活。

然而,父親告訴我們,二爺雖待他不好,但是二爺是爺爺的親弟弟,是他的親二叔,當時要不是二爺肯把他帶在身邊,他也不敢保證能活下來。百善孝為先,現在我們兄妹漸漸長大成家立業的同時,二爺二奶兩位老人也漸漸老了,他們雖然有叔叔嬸嬸照顧,但是我們五兄妹也時常去看望他們,陪伴他們。從我記事以來,家裏有什麼好吃的,父親都會先給二爺家送些去,逢年過節,父親總是把二爺一家請到家裏,有時也會把鄰裏一些老人請到家裏,之後又親自把他們送回家去。他總是說,人人都會老,所以人人都該敬重老人。即使與自己無親無故的老人,我們也該關心、尊重和孝順。做人,要常存仁孝之心,只有這樣,才有資格得到別人的尊重。父親是從苦難生活走過來的,他對生活有自己的理解與詮釋,但是,百善孝為先,孝是作為人最根本的義務和責任,也是一種家庭和民族文化的傳承,那也是作為人該守住的底線。

我的家風第三條:獨立——廣納意見,獨立思考,自主決策

父親常告訴我們,做人做事,應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然後進行獨立分析和思考,重要的事情,自己做決定。我總覺得父親啰嗦,生活中哪有什麼大事呢?直到大學畢業,我才有所感悟。當時鄰村有人來我家提親,父親不但沒拒絕,反而很高興。二爺他們知道後大力反對,堂伯堂叔他們也很反對,理由有兩個:其一:我是村裏少有的女大學生,應該嫁到城裏去,他雖然也是大學生,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他家畢竟在農村。其二:二爺和他父親(我現在的公公)曾經因為土地問題有過糾紛,二爺說他家品行敗壞、道德極差。二爺的強烈反對,引起鄰居們的紛紛議論,二爺甚至唾罵來提親的人。但是,父親頂著所有人的反對,沒有拒絕我的這門婚事。他告訴我,女孩子,長大到談婚論嫁的時候,不要去看對方的家庭環境和家庭背景,重要的是家人品行和家族觀念。父親告訴我,他家從爺爺輩對人就很好,三代人之間,各代那麼多弟兄姊妹,都很和氣。至於和二爺吵架那事,當時是因為二爺又要占便宜又蠻不講理才引起的。父親說,婚姻大事,可以聽聽別人意見,但是,更應該自己做主,自己的命運攥在自己的手中。

就這樣,在父親的建議下,我作出決定,答應了這門婚事,在許多人的笑話和議論紛紛中,我欣然地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婚後,我和丈夫的生活很平靜,也很甜蜜。他對我很好,總能站在我的立場理解我、關心我、照顧我。公婆一家對我也很好。我的孩子出世時,丈夫出差在外,當時是他二哥開車送我去醫院,他大嫂二嫂和婆婆陪在我的身邊。之後,我因在外縣工作,孩子是大嫂二嫂幫著婆婆一起帶的,家裏的事情比如買房、裝房等也是她們一起幫忙打理的。每次我回到家裏,她們都會聚到一起分享一家人的憂傷與快樂。直到今天,成為丈夫家庭中的一員,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這要感謝我的父親,我也更加明白了:廣納意見是必須的,但獨立思考,自主決策,對於人生又是多麼的重要。

現在,回顧我的成長歷程,家風像一盞明亮的燈,總在危難時刻、轉角之處,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使我從貧困、病苦中堅強地站起來。我在孝順中看到家庭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也在獨立自主中奠基了我的幸福殿堂。

【家教語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第三篇:

帶有傳統文化的家風家訓

貴州省黔西南州義龍新區德臥中學周炳序

我出生在偏遠山村的農民家庭,家住貴州省安龍縣木咱鎮坡貢村八組。我居住的村落不大,但每個人都勤勞本分。我父母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我家是一棟瓦房,在這棟修了又漏、漏了又修的房子裏,一共住著5口人,其中有我年邁體弱多病的奶奶。父母僅靠他們勤勞的雙手撐起這個家,沒讓我們餓過一頓飯。平時,父親除了辛苦勞動外,從未忘記教育我們,正是由於他的諄諄教誨,才讓我有了今天的成績。

我的家風第一條:孝敬老人。

我奶奶今年84高齡了,身體還倍兒棒,自己總喜歡在地裏幹活。栽點菜,澆點水,或是除草,反正就是不能在家閑著,只要閑下來,她就會全身酸痛。她總說自己是苦命人。其實,奶奶嘴上說苦,心裏面是甜的。我父母都非常孝順她,父親在家時經常勸奶奶,叫她不要再去地裏幹活了,這些事就交給年輕人去做,她只管安享晚年。

從小到大,不管奶奶說什麼,父親都會認真聽,從不反駁。奶奶需要什麼,他們都會及時滿足。每次奶奶生病,父母會日夜陪護在身邊,直到痊愈。我不止一次跟父親說:“爸爸,你們對奶奶真好!我都看在眼裏的。”每當這個時候,父親都會用很嚴肅的口吻說:“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給了我們生命,是我們的啟蒙老師,也是全天下最疼愛自己的人。自己本事再大,官職再高,也不能忘本,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你們也必須要做到孝敬老人。”這樣的話語,每次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我知道,父母做到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一件事,這是我們用一輩子孝心也回報不了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敬父母是一種美德。家風傳承應從孝敬父母開始。我們要讓父母在有生之年衣食豐足,身體健康,精神愉快,免得一旦父母離去,落得“想見音容空有淚,欲聞教誨永無聲”的境地。

我的家風第二條:勤儉節約

我是家裏的老大,還有個弟弟,比我小三歲。我的父親是一位補鞋匠。他每個星期要到五個不同的場壩替人補鞋賺錢,而母親則在家做農活,就這樣父親在外掙錢,母親在家務農,辛辛苦苦地不讓家裏面的每一個人餓飯。而父親由於節省趕場,他所掙的錢,不願意拿出一分錢來給自己買午飯吃。每次都是早上在家隨便吃點,晚上回家再吃晚飯,只能吃兩頓飯。父親做的是體力活,一天只吃兩頓飯,身體是絕對吃不消的。所以在2006年,他患了胃穿孔。當時全家人都被嚇壞了,父親的病讓他非常痛苦,總說自己快不行了,幸好及時地做了手術。醫生一再叮囑必須好好休息一個月,可父親只休息了半個月又開始做起生意來,憑著誰勸都不聽。還總說:“錢只有越掙才會越多,不掙只會越用越少”。

父親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人,對我們的教育,一刻也沒松懈過。他說:“你們要記住,每用一分錢,都是父母的血汗錢,千萬不要跟別人比吃穿,要比就比書櫃裏的榮譽證書,那才是真本事”。父親說過的話總是縈繞在我耳旁,時刻在提醒和鞭策著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必須在每個人身上發揚光大。

我的家訓第三條:讀書明理

我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家庭。是家裏的老大,父母對我格外疼愛,從來都只招呼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從上學後,父親對我的學習成績更為關心,當時家庭條件不好,營養跟不上,學習有些吃力,父母總是把最好吃的給我和弟弟,他們非常支持我們讀書。用父親的一句話就是:“讀書明理,咱家不能有文盲,都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唯有讀書能富世世代代。”在我家的這個村子裏,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支持女孩讀書。我有一個堂姐,她大我一歲,每天上學前都必須到田地裏割一些豬菜回家才能上學讀書,下午放學後也必須幹完農活才能做作業,所以學習成績一點也不好。老師家訪幾次了解情況,我大伯和伯娘都只說家裏農活很多,本來都不想讓他讀書了,村裏這種家庭有很多。 所以我認為我的父母是村裏最偉大的父母,是他們明白知書達理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有了一個好未來,得益於父親對我們讀書的支持。

我的家訓第四條:以禮待人,以理服人

父母在村裏是非常講禮節,不管是誰到家裏他們都會熱情款待。每次都是把家裏最好的拿出來招待客人。鄰村有一個村民,人們都叫他郎老蠻。他沒有正經的事情做,也沒有一棟房屋可以居住,他住在山上的巖洞裏。 每天都以偷為主,只要家裏沒有吃的,就會想方設法去莊家地裏偷包谷和其他糧食拿去賣錢。她家也有一些土地,但是從來沒有認真去播種過。我家土地緊挨著他家的,可他從來沒有偷過我家糧食,其實不為別的原因,就因為他每次從我家門口經過,父母都會非常熱情招呼他到家裏坐,並且都是父母挽留他吃飯後後他才離開的。在飯桌上,我親耳聽到他說,村裏有很多勢利眼,瞧不起人,他認為這些人家的東西就該分享給自己。他還讓父親放心,堅決不會碰我家地裏的一草一木。父親當時回答他說:“以偷為生不是長久之計,你這樣好手好腳的,應該走出去靠真本事賺大錢,像我這樣,雖然補鞋不算多大本事,但每次都會有收獲,總比做小偷強嘛。”父親對他說的話起了很大作用。幾年後,他從海南打工回來,到我家做客,這時候的他像是變了一個人,已經不再以偷為生了。

我的父親不會因為一個人有錢而去巴結他,也不會因為他是一個窮光蛋而嫌棄他。他總是禮貌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深刻的道理去感化他們。

【家教語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第四篇:

古人家風傳我家

新疆喀什澤普二中馬秀平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庭,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嶽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有個美好的前程,可謂是用心良苦,煞費苦心。而如何才能真正地讓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每一個家長可能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在這裏也想談一談自己在家風家訓方面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家庭中實踐古人所倡導的家風家訓。

一、無論何時,“誠信”當先

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個人要是沒有誠信,真不知道他怎樣處世。就像牛車沒有輗,馬車沒有軏一樣,那車又怎麼可以走呢。孔子的這句話道出了誠信對於一個人的極其重要的意義。

而古人踐行誠信的故事有很多。曾子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的行為可能有很多人覺得很傻,可是當你靜下心來去想他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時,卻真的讓自己慚愧。

受古人影響,對自己女兒的教育,我首先就要讓她懂得誠信的道理。說話真,辦事真,做錯了事,哪怕是要受到懲罰,也不可以去撒謊,去遮掩自己的錯誤。在生活中,我向孩子承諾過的事情,答應過的事情,我都會盡心盡力去做的,即使是做不到,我也會和孩子把道理說清楚,讓孩子明白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有誠信,對待自己的家人如此,對待他人更是一樣。

現在,我的孩子在誠信的家庭氛圍中時時感受著誠實的力量。有時候她做錯了事,她在思考一會後就會到父母這裏來道歉,而我和她的爸爸會對孩子示以贊許的眼神,讓孩子在心裏明白原來誠實講信用是多麼地美好,我們從小就讓誠信在孩子的心裏生根、發芽。

二、懂得“與人為善”的道理

孟子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古人就提出與人為善,於己為善的道理,也就是說對別人善就是對自己善。孔子的弟子顏回對孔子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真的讓人很欽佩,也值得今人效仿。

《三字經》裏有這樣一句話“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是五代後晉時代的人,他的老家是薊州漁陽,也就是今天天津市薊縣。他出身於富裕的家庭,是當地有名的富戶。據說:竇燕山為人不好。以勢壓貧,有貧苦人家借他家糧食時,他是小鬥出,大鬥進,小秤出,大秤進,明瞞暗騙,昧心行事。由於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歲,還沒有子女。竇燕山也為此著急,一天晚上做夢,他死去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好,心德不端,惡名彰著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僅一輩子沒有兒子,也會短命。你要趕快改過從善,大積陰德,只有這樣,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

從此,竇燕山暗下決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竇燕山還在家裏辦起了私塾,聘請名師教課。有的人家,因為沒有錢送孩子到私塾讀書,他就主動把孩子接來,免收學費。總之,打那以後,竇燕山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周濟貧寒,克己利人,廣行方便,大積陰德,廣泛受到人們的稱贊。

後來他的妻子連續生下了五個兒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養教育兒子身上,不僅時刻註意他們的身體,還註重他們的學習和品德修養。 在他的培養教育下,五個兒子都成為有用之才,先後登科及第。

所以我經常為孩子灌輸善的思想,我認為這種思想是化解一起矛盾最最有效的方法,沒有任何一種力量可以取代它。我的孩子在上幼兒園時有時候會碰到非常霸道的孩子,這些孩子從小就被被父母灌輸了絕不吃虧的思想,只占便宜不吃虧。他們其中的一些孩子甚至還喜歡欺負人,在其他孩子面前頤氣指使,別的孩子稍微不從他意就會罵臟話,或者拳打腳踢。我聽說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甚至說過自己的孩子如果把別人的孩子打傷了,家長情願掏醫藥費也不讓孩子吃虧的話,這樣的家長無意中助長了孩子自私、飛揚跋扈的性格。

孩子雖小,只要教育得法,還是分得清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我教育女兒和別的孩子相處時要對別的孩子好,不和別的孩子斤斤計較,碰到霸道的孩子也要對他們好,吃虧不是壞事。孩子雖然不明白家長的用心,但是她依然照著父母的話去做了。所以我經常可以看到其他的孩子對她都非常的好,甚至是非常霸道的孩子見到我的女兒都會非常的友好,我深感欣慰。

三、培養家人“寬容忍讓”的性格

有個故事讓我感動。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鄰居是桐城另一大戶葉府,主人是與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兩家因院墻發生糾紛。張老夫人寫信給張英,試圖依仗他的權勢壓倒對方。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回復老夫人“千裏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讀罷,深感慚愧,於是,張老夫人命令家丁後退三尺築墻。葉府很受感動,命令家人也把院墻後移三尺。這樣,兩家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子。從此張、葉兩家消除隔閡,成通家之誼。“六尺巷”的故事也成為千古佳話。

自古以來,寬容忍讓的精神一直被中國人承傳下來,這種精神也成為很多人修身處事的重要內涵。我會讓自己的家人深刻地領會這個道理,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說到做到。有一次,同事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在玩,同事的孩子非常霸道,說話驕橫沒有禮貌,一會兒指揮我的孩子幹這個,一會兒又讓幹那個,一副欺負別人的架勢。我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忍不住和她吵架,可是我的孩子卻非常耐心地和她玩,絲毫沒有反感之態。時間長了,她們還玩得更開心了。我不禁心懷感觸,寬容忍讓的力量真的是很強大啊。

四、永遠做到“勤儉節約”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是明清時期朱柏廬在《治家格言》中寫的很經典的一句話,卻也是我家的家訓。宋朝的司馬光對史學有卓越的貢獻,而且以遠見卓識來精心教育下一代,在一篇題為《訓儉示康》的文章裏,深刻地分析了何以要節儉的道理。他說:“儉能立名成業,侈必隨落自敗。”這篇文章是教育他的兒子司馬康的。看似信筆寫來,卻條理清晰,寓意深刻。由於他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以事實說話,很有說服力。“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樸素為美”。他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饑”而矣。司馬光以豐富的史實作了論證。就像晉代的何曾,當了太傅,喜歡奢侈,“日食萬錢”,到了孫子這一代卻“無下箸處”,就是因為驕奢才使得家業敗落。

父母常常告訴我,做人要懂得節儉,再怎麼幸運的家族,都不可能每一代都很富有,所以會有“富不過三代”警世名言。我曾經在學校看到一位小朋友手中拿著兩包餅幹和一瓶汽水,沒吃完就把它丟掉了,實在很浪費。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餓死,如果他把不吃的食物分給那些可憐的人,或許他能救回一條人命呢。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爸媽賺錢很辛苦,我不能浪費。我們要懂得感恩,懂得飲水思源,感謝那些提供我們方便生活的人,感謝為我付出的人,因為有他們的付出,才有今日的我們。

現在的我也為人父母,我會把勤儉節約的理念在自己的家裏發揚光大。在我家,吃飯一定要吃幹凈,盡量做到不浪費。孩子在吃完米飯後把碗也舔得幹幹凈的,然後還要檢查我們的碗,看著她頑皮的樣子,我真的很開心。雖然她現在還不能真正懂得節約的道理,可是卻逐漸的養成了節約的習慣,這可能就是“潤物細無聲”的道理吧。

古人的家風家訓對我的啟示很大,既然懂得了這些深刻睿智的道理,就要努力去踐行,否則就成入寶山空手回了,豈不可惜?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去影響家庭的每個成員,去影響鄰裏和社會,去傳遞正能量,給社會留下一片和諧,一片溫馨。

【家教語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

第五篇:

家風助我成長

貴州盤縣雞場坪鎮雞場坪中學彭蘅

常言道:“國有國魂,家有家風”,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風。家風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我身上稟賦的“勤勞、孝敬、誠信”優良品質,是離不開我家良好的家風熏陶。

家風之一,“勤緊勤緊,衣食把穩”。

在我很小的時候,奶奶就常對我說的一句話是“勤緊勤緊,衣食把穩”。她就是教育我們不要懶惰,要勤勞,要熱愛勞動;這樣才不會餓肚子。奶奶還說呀:“力氣是雲彩,用完用完又會來”。在這樣家風的影響下,我們幾兄妹很小時候就學會幫助父母做事。到了上學的年齡,每天放學回家,幾姊妹都分得有任務的,我割豬草,弟弟割牛草,妹妹拌煤炭和洗碗,晚上的時候才有時間做作業。有時我早晨起床後趕緊去割豬草,割一籃子豬草回家後再去上學。爸爸媽媽也一整天忙著幹活,這就給我們幾姊妹培養了一雙勤勞的雙手。由於我勤奮學習,找到了一份我喜歡的教育工作。我現在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並能盡職盡責。

家風之二,“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是我家的做人之基,做人最基本的標準就是要懂得孝順。我母親父親都很有孝心。從我記事開始,奶奶爺爺就一直同我家住在一起。當時父母負擔很重,既要贍養80多歲的父母,又要撫養四個孩子。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生活不像現在富裕,我們大多數時間都是吃包谷飯,只有過年過節時我們才能吃上米飯。我的奶奶爺爺一年四季都吃米飯,家裏雖種有田,但收成不多,我們全家人都要克制自己,好留下米飯給奶奶爺爺吃。媽媽常對我們說,奶奶爺爺年歲大了,吃包谷飯不好消化,把米飯留給他們吃。還有雞蛋瘦肉也要留給奶奶爺爺吃,我們幾個姊妹沾不上邊的。

爸爸每次出門,都要買糕糖點心給奶奶爺爺吃。有時別人送給他吃的東西,他自己不吃,留著帶回家來給奶奶爺爺吃。爸爸說:有一次他非常不好意思,去一個朋友家玩,朋友拿一個蘋果給他吃,他沒吃,一直拿在手裏,他的朋友叫他快吃,爸爸說留著回家給奶奶爺爺吃。等他回家的時候,爸爸的朋友又拿了幾個蘋果請他帶回家給奶奶爺爺吃,爸爸說那次他感到非常不好意思。

媽媽也是一個很孝順的兒媳婦。媽媽在家裏從來不攀奶奶爺爺幹活,他兩位老人原做什麼就做什麼。從我記事開始,奶奶從來沒有洗過衣物、被子。奶奶爺爺兩位老人的衣物、被子都是母親和我洗。那時家裏既沒有自來水,更沒有洗衣機。每到周末,我放學回家,媽媽就收好家裏的所有臟衣物,用籃子背著到一裏以外水溝裏去洗。每次洗,就是一整天。我去幫忙洗,洗上兩三個小時,我就哼哼唧唧洗不動了。媽媽不罵我,叫我坐著休息一會兒,感覺不累了再去洗,而母親卻默默無聞、任勞任怨不停地洗刷著,直到把帶去的衣物都洗完為止。我問媽媽:“大媽也是奶奶的兒媳婦,怎麼不叫她幫奶奶爺爺洗衣物呢?”媽媽總是說:“孩子,敬孝不能攀比,取其自願,自己做自己得”。

我在父母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我也具備了這種孝敬老人的優良品質。現在我非常孝敬我的公公婆婆,和他們相處很融洽,公公婆婆非常喜歡我,弄得其他兒媳婦還吃醋呢?

家風之三,誠信待人。

媽媽常說,做人要講誠信,“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講的也是一個“信”字。在我的記憶中,媽媽是一個很講誠信的人,只要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辦到,從不失言,在這方面,母親也給了我很大的影響。我們任何人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要獲取別人的信任。你是老師,就要與學生交朋友,幫助他完成學業;你是老板,就要與職員共渡風雨,完成任務;你是領導,就要與群眾打成一片,為群眾造福……總之,不論你從事什麼職業,也不論你在何時何地,都離不開“真誠”二字。

總之,正因為我生活在這種擁有良好家風的家庭中,讓我一生習得了勤勞、孝敬、誠信的好習慣,我為我生活在這種擁有良好家風的家庭中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壞境造就人,一個孩子的成功成才,離不開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我能走到今天,就是因為我家擁有勤勞、孝敬、誠信的家風,我的家風助我成長,助我快樂!

【家教語錄】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

第六篇:

儉以立名、受恩莫忘、學健終身

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聖榮小學邢彥輝

邢彥輝的家風:

1. 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2.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3. 堂堂為人,學健終身

家風,飽含著歲月的滄桑、家庭歷史的沈澱。千百年來,人們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諷上”,祖祖輩輩以“風”教化、引導,以此嚴格自律。我的家族雖沒有驚天地的人物,也沒有出現偉人名人,但卻凝聚著家庭的格律與信條,也影響著我們這個家族的一代代人。

一、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幼時起,便常聽爺爺講起“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小小的我心中暗下決心,也要做一個像司馬光一樣遇事不亂,機智勇敢的人。漸漸懂事後,仍常聽爺爺說起司馬光的治家之道,原來爺爺心中也一直敬佩並踐行著司馬光的“儉以立名,侈以自敗”。勤儉節約,爺爺事事處處都能影響到我們,吃飯適量,穿衣節儉,就連小時候家裏的布置,我清楚地記得都那麼有條理,實用而簡單。他還經常告誡我們:半絲半縷,一定要想他們來的是很困難的,原來爺爺很早就明白朱伯廬《朱子家訓》中“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意味,同時也證明了爺爺是個知識人,文化人,能知道這麼多的古人古訓。

更深刻的一個記憶,是在一次除夕夜,一大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爺爺意味深長地說:“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不是很富裕的年代,正因為以前吃過糠,咽過樹皮才能體會到好日子的來之不易;我也很欣慰,你們一代代很爭氣,遇事不慌,做事嚴謹。在整個鄉鎮上,我都能昂起頭來走路!”現如今,我們每次返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邢氏子也”, 我想,爺爺心中的夢想,心中的那份不羈也成真了。

二、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自小,我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所以爺爺對我一生的影響比父親都要大,都要深。爺爺是個節儉之人,更是一個知恩感恩之人。從我記事起,逢年過節,爺爺都要帶著我騎自行車兩三個小時,穿過好幾個村莊,去看望他的“幹娘”。現在只是模糊地記得爺爺每次去都很激動,都會帶著一大包營養品,而且,每次去都會幫助我所稱呼的“太姥姥”收拾屋子,清洗衣物。後來,聽爺爺說,小時候他是在自己的姥姥家長大的,當時姥姥那個村子也很窮,天天不是這家接濟,就是那家填補,吃了上頓沒下頓,要不是沒有這個“幹娘”家的接濟,爺爺是活不下來的。我雖說不能回到那個年代,去體味當年的艱苦,但從爺爺的目光中我能感受到爺爺心中的那份感激、感恩。正是耳濡目染爺爺的所為,受恩莫忘的種子早已在我心中紮了根。

爺爺也常告訴我:去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去想著要回報,也不要計較為什麼我幫助了別人,別人卻不能在我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只要懂得施惠勿念,受恩莫忘,這一生就會有享不盡的財富。

三、堂堂為人,學健終身

我們家族之人,性情溫和厚道,為人真誠,還是因為爺爺自小就要求我們:學習和健身,缺一不可。我和堂哥是同年生人,小學、中學也都是在同一個班級,爺爺對我倆的學習是盯得最緊的。現在記憶最深的就是爺爺從我們上小學起,就給我們買過、換過已經數不過來的鬧鐘,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督促我們早上按時起床去上學,我倆也很爭氣,從不遲到,更沒有過曠課,學習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每到周末,爺爺會帶著我們在院子裏打籃球,打羽毛球,踢毽子,別人都說,帶著孩子去地裏幹活既能鍛煉身體,還能幫家人減輕點負擔,爺爺便說:這根本就是兩回事。長大了,我才漸漸意識到,爺爺是想教給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有規矩,強健的體魄和靈魂,讓我們意誌堅定,積極向上。

這種嚴謹做事態度,在我們走向社會,踏上工作崗位後,仍影響著我們做人做事,堂堂為人,不卑不亢,學習和健身一直在路上。

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對家族之人而言,是一種意誌的鞭策。勤儉、感恩、積極向上,這些好家風就像一棵大樹般庇佑著我成長,讓我能夠擁有友善、勤儉、謙厚的生活態度。更重要的是,優良傳統對人內在氣質的影響,對一個人道德品質的無形塑造,讓我受益終身。

【家教語錄】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中庸》)

第七篇:

奔跑中悟出的“家風”

遼寧省本溪市北星小學蘭春英

我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娃,父母都是老農民,鬥大的字不識幾個,你要是想讓他們向那些有文化的人那樣說出幾條 “家風”真的很難。我是因為從小能跑,被體育特招才走出了山村,走上了教師這個崗位。也正因為“跑”,我從父母簡單的言語中領悟出我的家風……

一、努力

農村的活兒,一年到頭總是有的,就看你想不想幹。在我們北方都有“貓冬”的習慣,每到冬天沒了農活,男人們整日清閑,女人們大多也就是在家裏做個飯,總愛聚到一起聊天、打牌。但在我的家裏,父母卻從不去外面玩,母親做家事,父親就修繕倉房、平整院子……他們手裏總是有幹不完的活。有人說他們沒必要那麼努力,因為“貓冬”是理所應當休整休閑的,可父親卻總是對我們說:“農村人不勤快點,也就能混個肚皮,只有努力才能過上好日子!”

後來,我到了縣裏田徑隊,每次想偷懶的時候,總會想起父親慈祥的笑容和他那句“農村人要勤快”的理論,所以沒多久我就從縣城的田徑隊“跑”到了省裏。直到如今我也始終要求自己做事情必須全力以赴,絕不偷懶。

二、豁達

不單是在家裏,父親在村裏是出了名的能出力的主兒,再累的活只要是能做他絕對不偷懶,有些時候,他被那些“有心眼兒”人在背後指指點點,我真的很生氣,見到他們,我非要跟這些人爭個理。父親說:“努力幹活才能活得踏實,他們愛說啥就說啥,你不要計較,咱是在為自己幹的!”父親的豁達讓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只要我做的事情是對的那就堅持做,沒必要跟那些無關的人計較他們的想法。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不需要跟別人爭長短。

在省隊訓練時,我遇到了很多個性迥異的人,有些人對我這樣的農村人嗤之以鼻,剛開始我還真的有些惱火,因為我認為雖然自己是農村人,但我的實力也不差啊,我真正是靠自己的實力跑出來的。但當想到家裏豁達的父親,我的心態就平和多了:是啊,沒必要計較的,我出來就是要好好跑步,為自己和家人“跑”出一片天地,沒必要跟他們爭。

三、熱心

農村有個大事小情的都是靠鄰裏街坊幫忙,我的父母為人隨和,只要有求那就是必應,絕無二話。二叔看不慣,總是嘟囔父親太傻,父親總是笑而不答,我偷偷問他,他對我說:“幫別人就是幫自己,做人沒有不求人的地方。對別人好些,就是對自己好!”因為我跑得快,父親幫忙時很多需要跑腿的活兒都交給我,每次都不忘記叮囑我“快跑,這事兒得給人家快點辦完!”村裏好多人都逗我,說我是因為那時候總跑腿才練出的這雙“飛毛腿”。

後來,我從體校“跑”到了學校,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我熱心對待每一位同事,雖然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在單位很多同事都樂意幫助我,我也因此收獲了工作中的一項項榮譽。

父母給予我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他們教會我奔跑,我在奔跑中不斷成長,也在奔跑中領悟出我們家的家風——“努力”、“豁達”、“熱心”。家風成為我為人和生活的目標,它將繼續指引我繼續“奔跑”在人生的大道上!

【家教語錄】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治家》)

第八篇:

潤物於無聲

河北省石家莊市槁城區梅花鎮第二中學溫景雪

我的家風:

1.“崇勤”

2.“崇實”

3.“崇學”

家風是一盞燈,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面鏡子,時刻發現自己的不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風敦厚尤顯重要。古往今來,中國家庭留下了不少好的家風家訓,成為後人“言傳”和“身教”的典範。

談起我的家庭,沒有讓人驚心動魄的記憶,但是在平淡的日子中父母身上樸素的觀點也是我們兄妹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崇勤”——崇尚勤勞之風

父母一輩子勤勤懇懇,每天都是很早起床,在我的印象中,父母很少睡懶覺。那時候父親平時賣菜,有時還做茴香生意。六、七月正是茴香出來的季節,很多人家都有。父親總是早早的起來,拿上幾個大口袋、一根扁擔、一桿秤就出門了。大熱天的,就這樣東家幾斤西家幾斤的積少成多,而他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路也跑得越來越遠,也總是從這山跑到那山的,回來的時候,擔子也重了,天也黑了。我看著也很心痛,就希望長大能多掙點錢,讓他們別這麼辛苦。我母親卻是個慢性子人,做事也總是不慌不忙的,可做什麼都很認真仔細,總是做到最好。所以她一天到晚都在忙,就沒看到她什麼時候有休息過。現在想想覺得母親這一生確實也不容易。在父母的影響下,我們兄妹很小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利用課余時間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想想現在,我們已經各自成家,夫妻之間從來沒有因為家庭瑣事而吵架,在骨子裏認為到:收拾收拾家務,做一份可口的飯菜是應該的,是一種享受。這不得不得說得益於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崇實”——崇尚誠實之風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哥去摘了一包別人家的李子,那是晚上偷偷去的。後來還是被父親發現了,那可是發大脾氣了。父親一般是不發火打人的,看到發火我都很害怕。他讓我哥跪在地上,還拿了一根小手臂那麼粗的棍子要打他。他說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哪怕只是水果也不行,那也是別人的,完了還把那包李子去給人家送錢了。沒有什麼東西是能隨隨便便就能得到的,所有一切都是要經過自己的雙手掙來的才實在。父親對我們雖然嚴肅,但是在外人面前卻很和善,而且樂於幫助別人。現在我們都長大了,終於也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

“崇學”——崇尚飽學之風

我小時,父親家裏很窮,沒錢讓父親上學,只有輟學回家。可是父親很愛讀書,家裏有很多父親的書。窗臺上摞著書、炕上擺著書、櫃上櫃裏也全是書。父親曾多次鼓勵我們多讀書,讀好書。父親經常對我們說:“萬事書中取。”“不讀書,是成不了大器的。”他經常在和我們聊天中,說出些詩詞曲賦、俗言諺語、名人典故等等。我知道的好多東西都是從父親那兒學來的,這是我比較驕傲的地方。陪在父親身邊,默默體會書中的悲歡離合,一起與父親探討問題,一起與父親琢磨生活中的小創新、小竅門,書籍豐富了我兒時記憶,也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帶領我一起走入豐富的文學殿堂。時至今日,閱讀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課,書籍成為我每日必需品,都得益於父親的影響。

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家風的形成,無關貧富,只關德行,家風是潛移默化發揮的,作用更是潛力無窮的。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沈澱著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民族氣魄:聰明、禮貌、見義勇為、謙恭禮讓。在歷史的熏陶下,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有出息。要想讓孩子手中的“火炬”點的又大又熱,就須有一個良好的“引火器”——家風家訓。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

【家教語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第九篇:

淳樸之風,人生之路

安徽省肥東縣第一中學羅小平

羅小平家風:

1.勤勞持家:“不勞動就沒飯吃”。

2.樂於助人,舍己為人:“誰還沒個困難的時候”。

3.清白做人,誠信傳家:“不是你的東西別拿”。

小草之所以能茁壯成長,是因為那勤勞的土地源源不斷地給小草送去養分。而我們不就像那小草一樣,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國有國法,家有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嶽母刺字,好的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所以中國人對於家風家訓更是重視。而要說起我的家風家訓那可要談談我小時候的幾件事。

我的家風第一條:勤勞持家。俗話說:“勇敢,事情必成;勤勞,幸福必到。”在我們家可是把勤勞放第一位。在家裏數奶奶和媽媽最勤勞了。我們家住在農村,她們深知只有靠一雙手才能供我和弟弟上學,勤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成為了我們家的家風。記得在那年夏天,正是收麥子的高峰期,卻不巧趕上我爺爺生日,一家人忙得不可開交。爸爸在家裏炒菜,只有媽媽和奶奶帶著我去割麥子。那時還沒有普及現在的割麥子車,只是用鐮刀收割,從清晨到中午,一刻也不曾停歇,媽媽和奶奶都汗流浹背,媽媽那白色的襯衫的像水洗過一樣,奶奶那纖瘦的身子更顯得單薄。她們沒有吃飯,到田埂邊喝兩口水對她們來說就是休息了。而我早就累得不行了,手都磨出泡了。我就嘀咕著不幹了,媽媽就對我說:“莊稼,莊稼,只有裝到家裏才是你的,現在趁天氣好我們要趕快幹。要不然來一場雨把麥子淋濕了就糟了。孩子你要記著無論在哪,不勞動就沒有飯吃。”於是我又硬著頭皮繼續幹活,直到中午我們才陸陸續續的回到了家,吃過飯後,媽媽和奶奶並沒有停歇,下午繼續勞動,她們看我太累了就讓我在家睡一會,這一睡就睡到晚上。夜裏,我醒來,從門縫裏透過來了一束光,我朦朦朧朧地循著光走過去,看見媽媽正辛勤地收拾著中午的酒席。左一擦,又一理,持續不斷。我看見媽媽的背微微駝著,曾經引以自豪的直背,今兒怎麼有些駝呢?我的睡意全無。後來我就經常下地幫媽媽幹活,我的手不再瘦弱無力,而是變得骨骼粗大,成了一把勞動的好手了。再後來,我考上了學校,我個人衣物都洗得幹幹凈凈,這不能說不是媽媽的影響。如今在工作崗位上,我勤奮敬業,同事們都誇我精力充沛是一把好手。因為我始終記著媽媽的話:無論在哪,不勞動就沒有飯吃。

我的家風第二條:助人為樂,舍己為人。在現實中“舍己為人”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它不是一時的衝動,它不是思維的興奮,也不只是一時的意氣用事,它需要一種崇高的精神,需要一種眼裏有他人,願意犧牲自己去幫助別人的偉大情懷。這不僅是現在社會上的輿論焦點,也是我家裏行為上的贊揚焦點。我父親是一名普通的農民,家裏也不怎麼富裕,但他以自己的一雙巧手獲得了村裏人的贊揚。父親什麼都會做,像修電,修水管,修自行車,修……總之在我印象中他做事最細膩。當村裏哪家什麼東西壞了時,都會來找他,他毫不猶豫地接受。有一天,我到後面的小屋裏去找東西,發現裏面全是鉆機、斧頭、扳手和一些我不認識的工具,我連忙跑過去問媽媽,媽媽告訴我,你爸爸為了給村裏人修壞了的東西才自己拿錢買了這些的零件和工具。我楞住了,難道這就是真正的舍己為人嗎?就這樣,我深深地把父親的精神印在了心裏。春天時,當我家人手不夠時,村裏人都幫我們播種。夏天搶收時,他們都幫我們裝稻子。有時誰家有好東西也會送一些給我家。每當這時我都感到很高興,父親說:“誰還沒個難處!平時能幫別人時,一定要幫別人,當你有困難了,別人也會來幫你的。我們真正收獲的不是別人的東西,而是別人的心……”是呀!舍己為人是一朵永不雕謝的花,不但開在生活裏,也開在人心裏。

父親用實際行動潛移默化的感染了我,我一直都記得,有付出就有收獲。在學校裏,雖然我的工作很繁重,但我依然毫不吝嗇去幫助別人,有時下班即使不順路,我也會特意繞路送同事回家。我一直相信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你給予別人一份幫助,別人也會給予你一份幫助;你給予別人一份愛,別人也會給你一份愛,難道這不是在千變萬化的社會中立足的信條嗎?我不崇拜明星,我不崇拜富有的人,我只崇拜舍己為人的父親和雷鋒。父親就是那一朵永不雕謝的花,開在我們的心裏。永遠,永遠……

我的家風第三條:清白做人, 誠信傳家 。在年少的記憶裏,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他們生活節儉,省吃儉用。每天早上父母都會在我上學後去幹活,記得那天下著雨,我放學了,父親穿著雨衣推著自行車在學校門口接我,我坐上後座,躲在父親寬大的雨衣裏,父親騎著車就往家趕。在距離家大概兩三裏的地方,自行車突然停住了。我從雨衣裏探出頭,順著父親的目光看去,只見一個紅色的手包孤零零地躺在路面上。此時整條鄉間小路上都沒有人影,父親說可能是誰掉的東西,邊說邊下了自行車走過去拾了起來。可當打開包的一霎那,我和父親都驚呆了!裏邊居然有一捆用橡皮筋紮好的錢,還有十幾把鑰匙。在20世紀80年代,這些錢簡直就是巨款。我父親決定,站在原地等待失主。至今回憶起來,我仿佛還記得初春時節裏風雨中的陣陣寒意,我們在路邊等了很長時間,後來遠遠地看到一個騎車男人邊騎邊往兩邊搜索,父親判斷他是失主,於是問他在找什麼,他焦急的說丟了單位的600元錢和鑰匙。果然是他,父親就把東西還給了他,我現在還記得那人感激父親時的神情。回到家父親對我說:“孩子你要記住,不是你的東西就一定不要拿!不取不義之財,要清白做人啊!”我點了點頭。

這麼多年來,父母的言傳身教一直影響著我。如今我已知天命之年,工作忙碌,我一直堅守清白做人、清廉做事的原則,無論手裏可支配的權限有多少,我從來沒有為自己謀取過一點私利。我深深地記住了父親的“不是你的東西就不要拿”這句話。我想,家庭賦予我的誠信精神已經融入進血液中。

其實我家已經很多年沒有再提起這件事,用父親的話說:“誰還總記著這事兒”。今天我把它講給大家,是希望通過我父親當年一個小小的善舉來傳遞人性的美好,傳遞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不絕、亙古不變的誠信與善良。一個人和一個家庭的力量是微小的,但這份微小的美德會像一顆種子,慢慢地生根發芽,以至於芳菲漫天、碩果累累。

【家教語錄】培養孩子堅強樂觀的心理品格,能為他們未來生活提供有力的支點。

(李浩)

第十篇:

傳承中華傳統,沐浴家風成長

貴州省凱裏市碧波中學 彭世勇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近年來,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每個幸福的家庭裏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訓。我家的家風和家訓可以概括為“孝、儉、勤”三個字,雖然簡單普通,但是讓我受益匪淺。

首先是孝。在我的眼裏,我的父親很孝順。我的家庭很特殊:我的爺爺和奶奶早在五十年代去世了,丟下家父四兄弟,他們四兄弟生處亂世,各為自己的生活而四處逃生。大伯一直在外隨軍作戰,27歲時,就死於非命(聽三伯說被土匪半路劫殺);剩下三兄弟,我的父親是老小,一直在兩個伯父的照顧下長大成人。新中國成立後,可以安居樂業了,他們三兄弟才相聚在一起。從我懂事以來,我就發現我的父親對我的兩個伯父特別敬重,這也許是長哥為父的道理吧。我的父親經常叫我的兩個伯父到我家相聚,對他們倆行一份孝禮。我的父親聽不得他兩個哥哥生病,一生病,他再忙,也要抽取時間帶東西去看望他們。我的二伯死於肺病,現在就只剩下我的三伯了,現年87歲,他在縣城居住。我的父親81歲,在鄉下居住,每逢趕集,他都要帶一點酒到三伯家,兩兄弟喝上一兩杯,敘敘舊事。在他幾十年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或多或少也得到一定教育。我雖然不跟他們在鄉下老家一起居住,但是,我經常攜妻女回家看看,陪同父母吃飯,幫他們洗洗碗,與他們談談心,還經常打電話給他們噓寒問暖,讓他們安度晚年。如果我有一點兒孝心,那全是我父親的功勞,他的榜樣示範在起作用。我同樣也是為了我的女兒做榜樣示範作用,希望我家的美好傳統得以傳承。

其次是節儉。小時候,我的父親就常講:“節儉興家,浪費可恥。”而他則是現身說法的榜樣。我的父親沒有什麼技能,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憑借種地、養牲畜來養家糊口,由此可見,我的家境不是很好,將就將就地過日子。我家有5姊妹,常言道:“兒多母苦。”我的父親為了讓我們幾姊妹過上溫飽的日子,整天辛苦地播種蘿蔔、蔥、烤煙等農作物,等作物成熟了,再挑到集市上去賣,然後換回一些生活用品。我記得,我父親為了支持我大哥讀書,把所有的家當掏出來,可還不夠,就只好賣了家中唯一的一頭豬,湊足學費,讓我大哥讀完初中。從我記事起,我很少看到他穿上一件體面的衣服,即使偶爾有那麼一件,也只有到逢年過節或有酒有席才穿。平時都穿一些打著補丁的衣服,我母親勸他適當穿穿好的,他總是說,在家隨便穿就行了,又不出門。他很少為我們買回小孩子的玩具,不會隨便花錢,也不會與他人攀比,更不會隨便浪費糧食。記得我小時候的一次,不小心,把手中的碗打破了,滿地都是飯和菜。他狠狠地教訓了我一頓,至今讓我銘心刻骨。我家使用的農具、家具等生活用品,不會輕意扔掉,只有當它不能再使用時,才舍得丟下。在我父親的節儉持家理念下,我家幾姊妹都完成了學業,也過上了比較理想的生活。或許是遺傳的因素,或許是父親的影響,我家幾姊妹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節儉持家。

“勤”就是勤奮。“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業精於勤荒於嬉”。勤奮的重要性不難理解,在我家,勤不僅僅體現在生活中,也體現在學習上。

生活中,我的父母非常的勤於幹活,任勞任怨。那時我和我的小弟都還小,我的大哥二哥還在學校讀書,沒有一個勞動力幫他們,我家七個人的責任地,全靠他倆做。我家田地並不平坦,離我家也不近。他們真的是“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只是缺少的是陶淵明那種悠閑恬適。我們寨上還有一些人家把自家的責任地荒蕪了,只做一些近的平坦的田。

打我懂事以來,僅有一次發現我的父親掉眼淚了。那一次,我記憶猶新:那時我讀小學四年級,我家準備搭建一個燒烤蓬,用於烤煙。父親不小心從烤蓬上跌下來,導致右腿骨折。他不能彎腰洗腳,我就幫他洗。我不經意間瞅了他一眼,發現他的眼淚掉下來。我揣摩了他的心理:我是這家子的頂梁柱,萬一倒下了,這個家怎麼辦?大的兩個還沒成家,小的兩個還讀書,大的親事沒完成,小的學業尚未完成。想到這些,怎能抑制住心中的那一汪悲酸的淚水?我的父親放不下這一家子的責任,放不下這一家子的活,他就是這樣一個具有責任感、勤勞的父親形象。現在的我,在單位裏,只要領導相信我,我能幹的事,我就勇於擔當下來,從不推諉。在工作中,我勤奮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敷衍塞責,上,對得起國家;下,對得起人民。我要對得起自己的靈魂。

學習上,我家也有示範的榜樣。我三伯家的二兒子勤奮努力學習,成績很優秀,最後考上了大學,在外為官。當時,我的父親就跟我幾兄弟說,誰讀得去,他砸鍋賣鐵也要支持,讀不去,就得回家幹農活。像現在的二哥,在辦公室上班,太陽不曬,雨不淋,多好呀,回家就面朝黃土背朝天啦……當時,我們相當羨慕他坐辦公室,我就暗暗下定決心,勤奮努力學習,以後像他一樣坐辦公室,跳出農門。從我種下這顆種子後,我的成績就直線飆升,從全班倒數第二名,上升到全班前幾名,小學六年級升初中時,以全班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被杏山中學錄取(兩個應屆生,我是其中之一)。經過初中三年的勤奮努力,同樣以優異成績“第一炮”轟開了鎮遠師範的大門,終於實現我多年的理想。我考上了師範,也給了我弟弟以莫大的鼓勵,弟弟第一年考試失敗,但還是不放棄,堅持補習,也以全縣第五名的優異成績被凱裏師範錄取,也走上了教書的工作崗位。接下來,我大哥的兩個孩子,我二哥的大女兒,都考進了不同的大學,都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班。我二哥的兒子以全縣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凱裏一中卓越班錄取,相信他會考上一個理想的重點大學。

父母的一些舉動,總能影響孩子;優良的家風家訓,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千年家風,“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這些家教對聯,底蘊厚重,韻味深長。我的家風,也是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我們的國家是由千千萬萬個幸福家庭組成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只有我們每個人認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風和家訓,每個家庭都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從每個家庭做起,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穩定、和諧、繁榮、強大。

【家教語錄】從長遠利益考慮,讓孩子從小適度地知道一點憂愁,品嘗一點磨難,並非壞事,這對培養孩子的承受力和意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或許更有好處。(東方)

第十一篇:

追本溯源 心素如簡

江蘇省新沂市新安小學 張長梅

沁園春.襄譜追憶

歲月崢嶸,太祖南遷,駐足湖東。始開宗創譜,國銘浩淮;德醇和厚,鑿井披荊。山轅松棠,嘔心瀝血,別派分支百事冗。

春與柳,乃大明正德,費縣來鴻。

如今三代精英,逢盛世,齊襄四績功。有成民楠祿,昭遴強幹;遠尋近訪,慮竭思窮。廢寢忘食,風襟霜履,抱病尤勞奮筆耕。

屈指算,族人承祖訓,五百余冬。

這是父親為我們宗族家譜成書之時作的一首詞,詞中有開宗先祖名諱,有今人宗祠發起人,尾句“族人承祖訓,五百余冬”,更顯家風依然,祖訓長存。

父親是名普通的煤礦工人,最高的官職不過是一個科室主任,曾經有做礦長的機會,但被生性耿直的他拒絕了,原因是看不慣官場人的嘴臉。因此,他認為自己一輩子俯仰於天地間,於人於己,坦然無愧,一生清白。

父親的性情讓我們姐弟三人淋漓盡致地繼承到極致,家風家訓不只是一紙文書,父親更讓它流進了我們的血液,讓我們日益受到它的蒙蔭。我們逐漸感悟,有形的財富,父輩的發達,永遠比不上父親於一言一行;每一寸光陰間,對我們性情的侵染,這是祖輩留下的最珍貴的財富。這份財富將繼續流傳給我們的下一代,讓孩子們個個擁有澄澈的目光,美好的品格。

“族人承祖訓”,不止“五百余冬”,它會代代相傳。

一、克勤克儉,勄事訥言

父親是勤儉勤勞的。小時候,我眼睛生病了,需要每個星期到縣城去治療。父親周日的時候就會用自行車馱著我騎上幾十公裏,現在想來,屁股都覺得發痛。治療的費用已經是家庭中額外的支出了,治療了半年,交通的費用是0元。父親騎車帶著我要到中午11點左右才能到縣城醫院,做完理療,再帶著我回家。因為藥物的作用,我的嘴巴裏,喉嚨裏都是苦苦的藥味,父親的口袋裝著兩塊水果糖,現在看來是最普通不過的硬糖塊,那時候確實最美的味道。

回程的時候,父親會給我買上兩塊蛋糕充饑,他自己一點兒也不吃,大汗淋漓地趕回家。兒時的記憶導致我認為只有那個縣城的蛋糕是最好吃的,長大以後只要有機會,都會到那個縣城找到印象中的地方再買一些。令人欣喜的是,房子拆了又拆,道路建了又建,那家蛋糕店卻依然還在。

後來,母親到蘇州弟弟家帶孩子,走後的第一個星期,我回家看他,飯桌上只有兩個小碗,都是鹹菜。我生氣地說:“怎麼不好好吃飯?”他又一臉討好樣子:“早晨都是出去吃的,下午隨便吃點就行了。”他的工資舍不得花,一個月一個月地攢,等到母親回來,他就交給母親,讓母親交給弟弟,弟弟的房貸壓得他難受,他就是不說;盡管對弟弟來說,並不是負擔。

父親又是奢侈的,每次我們回家,他都會買很多好吃的,給孩子們買各種口味的飲料,但他從來不知道那些飲料是什麼味道。

我每個周六都回家,幫他做做飯,洗好衣服,他打電話告訴老媽,好好在兒子家帶孫子,我在家被大閨女照顧得可好了,不用擔心。他告訴鄰居,現在可享福了!平時他都會出去溜達,但每個周六,他都會安靜的在家等我。

自從退休,他幾乎沒閑著過,在家裏建了一個魚塘,養了一些魚,每次回去他會撈幾條做菜,還養了許多烏龜,為烏龜做了一個跳水的平臺,用水泥做了烏龜們跳水後往上爬的臺階,這些是他外孫最愛的。他還栽了好多樹,做了好多盆景。自己設計盆景造型,拉著我認。“你看,我修剪的像什麼,你端一盆回家擺著吧!”。他還養了一些雞,說以後你就不用買雞蛋了。“我餵的雞都是自己做的雞飼料,吃著絕對放心……”他娓娓道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做得那麼理所當然,好像就該是那麼做的。

老家門口的路被來來往往的“房地產開發商”毀得坑坑窪窪,下了雨,路兩邊的村民出個門都費勁。於是,他和二大爺開始計劃並實施鋪路。父親60多歲,二大爺70多,兩個老人每天5點多起床去推建築工地的廢舊磚土,他喜滋滋地說,推了三百多車就鋪好了,你看,現在多好走。

三百多車,每天需要推十車左右,那條長一百米的路他鋪了一個多月,從以前的兩人並排走都困難的小路,被鋪成了汽車可以肆意行走的大路。每一次回走上那條路,我都會想著他在盛夏中一車一車推土的樣子,我每走一步都想輕些再輕些,倍加珍惜。

他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二、問心無愧,貧富坦然

我出生在一個秋天,父親在日記上記著:“家中菊花怒放,見菊思梅,為願吾女有笑傲梅花之品格,故取名為梅。”

第一個女孩的出生,或多或少讓祖母有些不快,偶爾一次看到父親的日記,父親並沒有嫌棄自己的大女兒,他滿懷著期望迎接新生命,是兒子還是女兒,都欣喜接納。

我們的家住在農村,父親遠在二百公裏之外的一個煤礦工作,工資不是很高,要負擔一個六口之家的開銷,所以我們家的生活並不富裕。

黃葉飄落的時候,父親會把鐵絲磨得尖尖的,尾部完成勾,拴上一根長長的麻繩,把地上的落葉一片片串起來,這是秋冬時節做飯要用的。我和妹妹每次拖著長長的一串樹葉回去的時候,父親總是笑瞇瞇地說,來比一比,誰的“龍”長。我們感覺不到勞作的辛苦,串起黃葉的勞作,變得很是有趣。這得感謝父親的智慧。

夏天的晚上,他騎著我們家那輛老式鳳凰自行車,帶我們出去捉小魚小蝦。妹妹弟弟擠著坐在前面的橫梁上,我坐在後面的車座上,兩只腳一直在晃,夏日傍晚涼爽的風一直溫柔的吹,吹得我們心中都開滿了花。

我們捉來的小魚小蝦,母親會精心烹飪,放上小院中自己種的辣椒蒜苗芫荽,一家人圍在方桌周圍,鮮美的味道可以同任何大廚媲美。

父親兩個月休假一次,每次回家都拿著一個黑提包,包裏總是會裝著一些“小孩酥”糖,有了這些糖,我們就滿足了。我們最盼望的不只是他黑提包中的“小孩酥”,更期待的是他會帶著姐弟幾個撒歡兒地玩。

他和我們捉迷藏,有一次爬在一個大箱子上,被我和弟弟妹妹又拽胳膊又拽腿拉出來後,他滿身滿臉沾滿了蜘蛛網,屁股後面是厚厚的灰,我和弟弟妹妹笑了很久,父親也咧著嘴陪著我們笑。

父親的陪伴讓我們渡過了可以稱得上是貧瘠的年代,歲月悠長,再回首過去的歲月,只看見滿足的笑臉,不見對生活的困窘。因為父親總說,不求大富大貴,只求一生平安。我們的童年雖然沒有華美的物質生活,但父親的陪伴是最溫暖的記憶。

三、尊長敬老,孝悌為先。

祖父很早就去世了,祖母把姑姑和父親拉扯大很是辛苦。在父親的心中,祖母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祖母年齡大了,思維有些糊塗,很多時候會說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有一次被她說急了,我大發雷霆,祖母被我弄得尷尬得不出聲。父親大怒,說我不孝順,讓我跪在院子中,什麼時候想明白了什麼時候再起來。脾氣倔強的我被母親從地上拉起來的時候,膝蓋已經站不直了。

祖母去世的時候,父親因為工作沒有見到她的最後一面。我在棺前守靈,就聽到響亮悲痛的哭聲大門外傳來,父親大門口就雙膝跪地,一步一步跪爬到祖母靈前,伏地痛哭流涕。在這之前,我從未見過父親流淚,祖母的離世讓他哭得像個孩子一樣。那個時候的我並不十分理解這種感情,現在回想,讓我仍有流淚的感覺。

弟弟對待母親也是這樣,弟媳婦時常吃醋,說弟弟對母親比對她要好得多。

家鄉有個風俗,叫接姑娘,大年初一一般都是到處拜拜年玩一玩,初二的時候要把家中出嫁的姑娘接到家中來聚一聚的。姑姑家在距離我們家大約1千米的地方,每年大年初二的時候都去邀請姑姑到我們家,我和弟弟妹妹最害怕的就是到姑姑家接她,一千米的距離對小孩子來說雖然不算太遠,但讓我們抗拒的原因是,姑姑每次得我們最少接三遍,才會移步起駕。遇到大雪的天氣,我得走上三個來回,雖然下雪很好玩,但重復這件沒意思的事情對小孩子來說太痛苦。媽媽每次都撇著嘴說,擺架子,爸爸總是笑笑不出聲兒。媽媽只能愛莫能助的看著我,我得撅著嘴再去一遍。

到姑姑家的這段路在我的童年中被無限的拉長了,有幾顆楊樹,幾棵榆樹都數得很清楚。路邊還有一條小溪,冬天會結冰,這是路途中唯一的樂趣,間或的會有平滑的冰面,就可以滑幾步。有時候,會看到冰層下小水窪裏會有小魚在擺尾,一邊走一邊想,小魚怎麼不怕冷呢,都結冰了它怎麼還能這麼歡快呢?

後來,祖母去世了,過年的時候,姑姑只要接一次,她就會來了。再後來,我結婚了,離開我們家的小院子,過年接的姑娘就成了接我了。第一年,媽媽說,叫你弟去接你。幹嘛要接呀,說著就飛快跑去了,還自告奮勇,要不要我去姑姑家接姑姑啊。媽說,打過電話了。哦,有了電話就不用人去了。不知為什麼,卻很是懷念童年接姑姑的那條漫長的路,那條路上有我每年初二早晨走三遍的足跡,後來是妹妹,再後來是弟弟,再後來,有了電話。陪伴那條路和小溪的人最多的是我,路上厚厚的雪,小溪中或厚或薄的冰成了過年時最不可或缺的顏色。

再後來一次過年,我和姑姑兩個“姑娘”都被接回來了,我給姑姑買了一雙北京布鞋,姑姑高興了許久,媽媽說,她經常和表姐們念叨。

似乎明白了小時候爸爸為什麼總是鍥而不舍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去接姑姑,爸爸就這一個姐姐,他的年齡和大表哥差不多。姑姑有七個孩子,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他對姑姑的愛護和關懷在初二早晨三遍的丈量中,從未銷蝕過,每一遍沒接到姑姑,都讓他更心疼姑姑的脫不開身。

父親對親人的關愛,總是默默的。受他的影響,我也是如此,行動表示,不必言說。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父輩的給予就像是大樹的根基。我的職業是一名教師,我給予學生們的最基本的東西,依然是父親給予我的:克勤克儉,誠實守信,待人以善。尊長敬老,孝悌為先……

“人只不過是一顆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顆會思想的葦草。縱然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其它死命的東西要高貴的多。”無論是已經成文的家風家訓,還是言傳身教的熏染,都是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它賦予“葦草”精神、思想、品格,它讓個體更加豐滿美好,是生命生長的本源,讓心靈淳素如簡。

張氏家訓全言錄:

“家有家訓,訓有訓言,我等子孫,謹記心間。至仁至愛,克勤克儉,誠實守信,待人以善。尊長敬老,孝悌為先,兄弟和睦,妯娌無間。夫妻恩愛,攜手百年,教育兒女,全面發展。為官清廉,勄事訥言,光明正大,不媚不貪。為人師表,誨人不倦,言傳身教,桃李滿園。文明行醫,為人康健,救死扶傷,德藝雙全。經商有道,貨真價廉,莫失良心,唯利唯錢。參軍入伍,不忘苦練,保家衛國,鐵血兒男。求學苦讀,寒窗十年,誌存高遠,學海無邊。出門在外,不讓掛牽,駕車上路,平平安安。在家務農,耕耘家園,生喪嫁娶,互相支援,不賭不盜,限酒戒煙,遵紀守法,自在清閑。增壽寡欲,積德行善,問心無愧,貧富坦然。教育後代,永記訓言,百忍家風,代代相傳。”

【家教語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