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7月1一3出生日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2015年9月3日,舉國關註、萬眾矚目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大閱兵以威武雄壯的磅礴陣容展我軍威、壯我國威,令全世界中華兒女為之驕傲和自豪。

當長安街上三軍吶喊著高亢激越的“為人民服務”口號時,當500多臺國產主戰裝備鐵甲隆隆駛過時,當183架戰機梯隊呼嘯著掠過長空時,當華夏兒女為祖國的崛起而欣悅自豪時,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在每支受閱裝備方隊的背後,都有一支幕後團隊,默默無聞地提供著技術保障支持。他們就是閱兵裝備保障團隊。

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嘉獎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部隊全體指戰員的通令中指出的,“擔負保障工作的同誌們甘當無名英雄,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各項任務。”

裝備保障工作分為地面保障和空中保障兩大系統,其中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為地面保障牽頭單位,組建了工廠技術服務隊;以中航工業集團公司為空中保障牽頭單位,組建了裝備保障工作領導機構及技術服務隊伍。地面和空中保障共涉及220余家軍工單位,據統計,這些企業現場及遠程參與閱兵裝備保障工作的人員達到22000余人。這些閱兵裝備保障人員用他們默默無聞的勞動與受閱士兵一同呈現了一場令世界驚嘆的“大閱兵”。

本報今天特推出專版,選取部分閱兵裝備保障成員單位的故事,從不同側面展現這些幕後英雄們的付出與堅守,映射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強勁步伐。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

使命的召喚就是出發的號角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研制的眾多高新裝備與受閱部隊一道,浩浩蕩蕩通過天安門廣場,成為受閱裝備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軍工集團。

其實,兵器工業集團還有一項特殊的使命——牽頭組建工廠技術服務隊,為參閱的27個地面裝備方陣,50種型號582臺(套)裝備提供保障服務。接到任務後,集團公司迅速成立閱兵裝備保障領導小組,制定了組織機構、人員安排、保障計劃、應急預案、備件籌措、技術支持等諸多計劃。大閱兵中,僅兵器集團就派出了10多個單位的近200人參加全過程裝備保障,後方提供技術支持的人員近6000人。這些兵器人雖沒有機會在閱兵儀式上亮相,但閱兵場上兵器工業的每型裝備都留下了他們的汗水。

與以往閱兵相比,這次裝備保障時間更短、標準更高,不僅時間縮短了近一半,還要面對異常復雜的裝備狀態和技術狀況。面對艱巨繁重的裝備保障任務,兵器工業集團本著“理念領先,技術先進,保障有力”的原則,提出了保障模式由任務牽引型向技術推動型轉變、保障人員由數量規模型向精幹高效型轉變、保障手段由經驗指導型向標準規範型轉變的“三個轉變”工作目標,建立了精益保障體系,實現了從隊伍組建到組織管理,從技術協調到後勤保障、黨建宣傳的保障全覆蓋、全網絡、無死角。

來自四面八方的保障隊員們中,有參加過多次閱兵保障的“老兵”,也有參加工作不久的“90後”。打贏這場裝備保障攻堅戰,既是對戰役組織能力的挑戰,更是對保障隊伍整體戰鬥力的巨大考驗。

“臺前保障尖兵,臺後無名英雄”。這是對保障隊員精神品質最真實的寫照。往往是白天工作一天後,晚上加班到淩晨三四點鐘,休息到6點鐘,就又開始新一天的工作。像這樣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甚至通宵夜戰的情況,對於保障隊員而言,已經習以為常。有時候加班結束已是淩晨,來不及回宿舍休息,就在修理工間,或直接躺在水泥地上,或斜靠在工具車上,或歪坐著就睡著了。

承擔保障任務的兵器人在困難挑戰面前,不言苦、不服輸、不低頭的故事俯拾即是:

——來自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沈書震因為痛風,腳和腿腫得只能穿拖鞋,但他楞是每天一瘸一拐地堅守在保障一線。一個方隊接著一個方隊地協調,一個來回便是六七公裏。

——吳迎春是技術服務隊唯一的女性在編隊員,同時又是整個工廠技術服務隊的帶隊領導。為了裝備保障任務圓滿完成,她巾幗不讓須眉,頂烈日、冒酷暑,始終與隊員戰鬥在一線。一方面,她要協調、聯絡其他地面保障單位,另一方面,還要操心隊員們的生活、冷暖甚至情緒的波動起伏,可謂保障服務“全天候”。

——來自西北機電工程研究所的電氣調試工殷明陸,接到保障任務時,孩子剛滿月,但他沒有談自己的困難,更沒有提任何要求,以最快速度進駐閱兵村工作。日復一日,從早上6點忙到下午7點,在五六十攝氏度的車內檢查箱體有無松動、電纜插頭是否緊固,確保全車供電系統正常工作。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在這樣的拼搏精神支撐下,兵器人戰高溫、鬥酷暑,用心血與汗水保障和實現著閱兵裝備“零隱患、零故障、零拋錨”的奮鬥目標。

每一次使命的召喚,都是兵器人出發的號角;每一次勝利喜悅背後,都傾註著無數人的辛勤與汗水。兵器人用心守護著神聖職責,為黨和人民獻上了一份厚重的禮物。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

用智慧築起“空中保障網”

當6架直升機護衛著國旗和軍旗、20架直升機組成“70”字樣、7架教練機拉出7道彩煙——率先從天安門廣場飛過的空中護旗方隊,揭開了“9·3”抗戰勝利日大閱兵的序幕。閱兵式上,由17種型號183架飛機組成的10個空中梯隊創下了新中國歷次閱兵的規模之最、機型數量之最。

閱兵空中梯隊的所有飛機,均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自主研制。而為了保障大閱兵順利圓滿進行,中航工業人用智慧與汗水築起了一道“空中保障網”。

保障機型之多、適應閱兵需要做出的改進項目之多之急,前所未有;所有的保障服務必須24小時全天候,必須萬無一失…………這些都意味著服務保障難度的非同尋常。

“國家需要就是強有力的動員!”中航工業迅速組建空中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從110家單位抽調組成10個服務保障聯隊,為10個空中梯隊提供裝備保障服務。同時,形成了伴隨保障、聽令遣派保障、遠程技術支援保障等閱兵保障方案。

完善的組織架構是完成保障任務的基礎。由中航工業主要領導領銜的活動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集團公司閱兵保障工作,審定閱兵保障工作方案及決策閱兵保障工作重大事項並監督有關工作的落實。同時,由相關直屬單位組成了專項工作組。他們從接到任務的第一天起,就嚴格執行閱兵保障工作例會制度、信息報送制度、每日現場溝通制度、24小時值班制度,對閱兵保障進行全方位服務。

團隊中幾名年過半百的技術“大拿”當中,不少人已是第二次參加閱兵保障,但他們絲毫不敢放松:“這次閱兵集訓只有3個月,時間非常緊張,我們需要保障的飛機數量又有了大幅增長。要順利完成這次任務,每個人心裏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這份重於泰山的責任感,體現在中航工業每一位參與閱兵保障工作人員的行動中。某次閱兵飛行訓練結束後,中航工業黎明公司的外場保障人員發現發動機某參數不正常,需要更換主要零件。為節約時間、保證第二天正常參訓,大家楞是用雙手在表面溫度達到70攝氏度的發動機上裝卸零件,手燙起了泡,也一聲不吭。

對參與保障工作的中航工業人來說,不分晝夜攻克難關,已是家常便飯。各現場服務保障組與參閱部隊官兵同吃同住。每天清晨和傍晚,他們都要與部隊機務人員溝通航前、航後信息,進行數據匯總分析,密切監控飛機狀況,對故障隱患第一時間進行處置。從午夜忙到淩晨,餓了就在現場隨便吃口盒飯,成為他們的工作常態。

對保障團隊而言,在家中坐鎮的領導和同事則是他們順利完成任務的重要支撐。留在公司負責後方技術支持的同事們,不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始終24小時開機,成為隨時待命的“參謀”。實際上,從場內到場外,中航工業共有5400余人參與了閱兵裝備保障工作,其中1100余人常駐8個機場、1個閱兵村現場進行伴隨保障;4350余人參與排故、改裝、服務、遠程技術支援。

當戰機排著整齊的隊形,從天安門廣場上空飛過時,中航工業人沸騰了:“一切辛勞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國之利器”的守護者

閱兵前夜,中國航天科工閱兵裝備保障小組駐地,很多人幾乎徹夜未眠。

盡管進駐閱兵村之前,120多頁的《閱兵裝備保障手冊》就已經編制完成;盡管能想到的工作早已到位,閱兵時所有的保障預案都已細化到極致,但隊員們的情緒還是越繃越緊。

9月3日淩晨1點,隊員們按照預案,向幾十公裏外的長安街進發。車速並不快,但所有人都沈默不語。“閱兵前2小時檢查什麼、閱兵前10分鐘檢查什麼,遇到突發事件該怎麼處理?”借著這個空當,大家如放電影般將保障預案在腦海裏過了一遍又一遍。

幾個小時之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制的導彈家族悉數亮相。許多裝備屬首次登場,其中10個型號參加地面裝備方隊。

東風26,東風21D,長劍10A,東風16,新型反艦導彈…………這些導彈武器裝備涵蓋地面突擊、防空反導、海上攻防等作戰體系,覆蓋“空海陸”、“遠中近”、“高中低”各區域,不僅展現了航天科工作為我國導彈工業的領跑者的風采,更為國家構築起了新一代防務對抗體系。

航天科工人為亮出國之利器倍感自豪的同時,更需要承擔一項重任——派出多款軍民融合安防裝備和多支專業技術團隊,全程保障大閱兵的順利進行。

在激動人心的閱兵儀式背後,一張無形的航天“安保防護網”在高速運轉著。

——航天科工多型指揮通信車、後勤綜合保障車行進在閱兵裝備隊列中,展現著“大防務、大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開窗檢測儀、激光眩目槍等無所不在的監控,將任何可疑的蛛絲馬跡消滅在萌芽,保證了閱兵儀式的順利進行。

——研制的集“數字化、網絡化、立體化、全方位”為一體的全新一代高清視頻監控系統,為天安門廣場充當著不為大眾所知的“安防衛士”。

——已在北京奧運會等國家多項重大活動中立下顯赫功勛的安保科技系統、高層樓宇滅火系統等,為此次閱兵儀式的圓滿完成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

這支保障團隊中還有航天科工二院699廠“迷彩戰隊”,他們負責閱兵型號裝備的噴塗任務。“迷彩戰隊”的15名隊員,最大的35歲,最小的22歲,平均有著8年的裝備車輛噴塗經驗,並多次在國慶閱兵、珠海航展以及軍貿任務中發揮保障作用。“巧手繪迷彩,鑄盾為國防”,經過他們噴塗的裝備成為此次閱兵典禮上最亮麗的風景。

還有,航天科工二院航天中心醫院的醫務工作者,他們承擔了天安門廣場東側觀禮臺600余名海外華人華僑的保障任務。參加觀禮的海外華人領袖,平均年齡有70多歲,年齡最大的有90歲,加上閱兵當天烈日高溫,這些都讓醫療保障任務變得格外艱巨。團隊醫生根據保障人群的特殊性,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在出發前多次審核確保藥品、器械的完好性,同時根據保障預案,明確職責與分工,最大限度保障嘉賓身體健康。

參加閱兵保障工作的航天人,為了圓滿完成保障任務,他們秉持的工作態度是如此嚴謹,甚至苛刻。

一位技術保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閱兵村裏每一項工作的布置、每一個操作的執行都必須獲得各方的認可,達成共識才能執行操作。從他們隨手翻出的集中整治記錄表就可以看到,每項工作都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列出,檢查結果、結論必須得到各方的確認並簽字。“只要一個人沒有簽字,這項工作就得重新來過。”

“能看到自己親手養護的裝備在萬眾矚目中一展英姿,再苦再累也值得!”對這些航天人來說,參與此次閱兵保障,是責任和使命,更是榮譽與驕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閱兵村裏的“火眼金睛”

當參加閱兵的第二炮兵6個導彈方隊威風凜凜地通過天安門廣場時,全場觀眾報以熱烈掌聲。其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制生產的參閱裝備一出場便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導彈武器型號、數量空前,涵蓋了遠中近、核常新不同梯次。

天安門行進的隊伍中,54歲的胡立水與同伴李斌,蜷縮在近40攝氏度的閱兵裝備車輛駕駛室後側。他們看不到車外氣勢恢宏的閱兵場面,只能靠遠處傳來的口號聲和熟稔於心的時間流程,判斷著車隊的行進距離。

“能坐在我們自己研制生產的裝備上完成這樣重大的任務,值得光榮一輩子!”早年當過兵,平素沈默寡言的胡立水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面頰緋紅。

他們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閱兵裝備保障隊員,任務是隨車保障裝備平穩地通過天安門廣場。

與此同時,還有一群同樣參加了閱兵保障的航天人,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武器方陣通過天安門城樓接受檢閱時,他們在電視機前凝神觀看,心潮澎湃。當任務完成的那一刻到來時,他們說:“我們打了一場勝仗,往大了說,也是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閱兵村的3個月時間,雖然隊員們平均每人瘦了十幾斤,從事著嚴苛而繁重的工作,但這段時光仍成為許多人心中“最值得紀念的夏天”。

在閱兵村,多數裝備沒有庫房存放,保障隊員們大部分時間都在露天檢查維修車輛。烈日下的訓練場,地表溫度超過40攝氏度,裝備裏的溫度甚至高達60攝氏度。每個訓練間隙,隊員們都要上車檢查,往往進入裝備不到5分鐘,衣服就濕透了。一天的保障工作結束後,衣服上都是一條條白色汗堿的印跡。

在閱兵村裏,再小的問題都不會逃過保障隊員們的“火眼金睛”。在一次跑車訓練中,操作手發現一個車輛制動鼓溫度偏高。為了不耽誤第二天的訓練,保障人員立即聯系底盤廠商,連夜進駐閱兵村,對車輛問題進行復現、分析。為了徹查問題,隊員們連續工作了4個晚上,只睡過一晚的整覺。

閱兵倒計時的電子屏幕遍布閱兵村各處。90天,60天,30天,10天,6天,3天…………隨著9月3日大閱兵的日子逐漸臨近,相較身體上的勞累,確保萬無一失的心理壓力更大。隊員們說,常常晚上做夢都在維修車輛。

為了在“大考”中取得優異成績,隊員們將準備工作做到了近乎極致。自進駐閱兵村以來,航天科技的上百臺裝備歷經方隊訓練、跑車試驗和方陣訓練,成功完成了13次合練及1次預演,累計平均行駛上千公裏。

檢查裝備時,隊員們每人手上都拿著一張檢查表,逐項與操作士兵確認車輛狀態。親歷日、周、月檢查以及集中整治的保障團隊,見證著裝備檢查表由小冊子變為幾頁紙,再由幾頁紙濃縮到最後的一頁紙。閱兵式當天,保障隊員手中表格上要檢查的項目只剩下十幾項。當最後一次裝備檢查完成,操作手確認車輛的外觀、操作及發動機等並無異常,他們的工作才終於告一段落。

隊員們的付出得到了家人的無私支持。進入閱兵村時,正趕上胡立水的愛人住院化療,但他還是選擇堅持守護裝備。丈夫看似不近人情的抉擇得到妻子的理解,她托人捎話給老胡:“不要給家裏打電話,安心工作,把設備維護好。”

像這樣的故事,在航天科技人中還有很多。他們始終銘記著“富國強軍”使命,承受住了高強度的訓練和嚴苛的工作考驗,用航天標準實現了“零隱患、零失誤、零故障、零事故”,為閱兵裝備保障工作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東風汽車集團公司

以軍人氣概鍛造“猛士戰車”

“看到自己生產出來的戰車能夠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這是我一生中最榮耀的時刻!”“9·3”閱兵式上,看著東風“猛士”越野車順利通過天安門,東風猛士現場保障團隊臨時黨支部書記陳國興心潮澎湃。

不久前,這位老“東風人”剛剛在閱兵訓練基地服務一線度過自己60歲生日。雖然沒有家人陪伴,但隊員們用參差不齊的生日歌、臨時拼湊起來的速食罐頭給他開了一個簡單而難忘的派對。因為此次閱兵任務,陳國興推遲了退休。閱兵村因此流行著一句話:“別談自己年紀大,別談自己貢獻大,看看國興‘老革命’!”

為了保障大閱兵順利進行,東風汽車集團公司分別從越野車公司、東風康明斯等9個單位抽調了38名人員,組成了東風猛士現場保障組。從閱兵任務明確的那天起,這些來自不同單位的“東風人”凝結成休戚與共的集體,只為一個共同的目標:“一切服從閱兵,一切為了閱兵”。

借用一句流行語:東風猛士現場保障團隊的“壓力山大”。這次保障任務涉及到4種型號、105臺裝備,同時由於保障的車輛分布“點多、線長、面廣”,因此服務保障的組織指揮、協同分工、資源調配、實施達成、應急處置等難度很高。同時,東風猛士現場保障人員約占整個工廠技術大隊服務人數的1/15,猛士裝備卻約占了整個地面裝備數量的1/5。也就是說,1/15的人員需要保障1/5的裝備。

閱兵裝備保障不同於一般的保障任務,政治性強、必須確保“萬無一失”,業務要求高、必須做到“精準服務、精確保障”。深知這一道理的東風人知難而進,3個多月裏,現場保障隊員們戰高溫、鬥酷暑,日夜奮戰在裝備保障現場,跟車輛、油路、電路鉚在一起,臉上也曬出了“閱兵紅”。他們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排除了一道道保障難題,也湧現出一個個“東風人”的感人故事。

作為東風猛士保障團隊的帶隊人,東風越野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裕濤率隊出發之日就是妻子的預產期,可從6月15日在閱兵村接到女兒出生的消息,直到9月3日閱兵任務完成前,他沒有回過一次家。每每夜晚躺在床上,翻看著妻子發給他的未見過面的女兒照片,他眼含淚水,可第二天依然堅定地帶領兄弟們衝鋒在服務一線。在他的帶領下,全體隊員一次次夙夜戰鬥、一次次揮汗如雨,心卻更齊,幹勁更足。

負責保障武警反恐突擊車方隊的王偉由於過度勞累,病倒在保障現場,夜裏高燒40度,咳嗽不止,隊長要求立即送他去醫院治療,但他堅持不去,因為放心不下第二天的合練任務。雖然被同事“強制”送往醫院輸液,第二天下午他稍有好轉,立即偷偷跑回駐地…………

類似的故事在東風猛士現場保障團隊中不勝枚舉。每一位隊員都是家裏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可在工作中沒有一人向組織提出過困難和要求,劉江龍和易傳艷還為順利完成閱兵任務推遲了婚期。

“一次受閱,終生光榮”。隊員們用軍事化的組織紀律嚴格要求自己,在閱兵裝備保障第一線展現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精氣神,忠誠堅守,不辱使命。他們用汗水、智慧和勇氣護衛著“鐵甲戰車”——在13次合練、4次裝備集中保養、1次天安門地區預演和正式受閱過程中,沒有出現1例保障事故!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

編織“永不消逝”的通訊網

閱兵式上,從地面雷達方陣到空中預警機,從飛行通訊導航到所有戰機的起降、航線修正,從指揮車到現場安保監控系統…………作為軍工電子國家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守護在人們“看不見”的通訊保障領域,在空中方陣、雷達方陣和通信網絡中,“盡百分之百的努力,確保萬無一失”。

中國電科接到閱兵裝備保障任務之時,就吹響了電科人的“集結號”:10家成員單位派出共100多名技術保障人員直接參與技術保障,而間接服務大閱兵的成員單位則多達30多家。

為確保裝備更加符合閱兵需要,實現零故障、零失誤,中國電科技術人員駐紮現場,始終保障通訊信號“永不消逝”。

通信事業部50所提供的設備共參加了反坦克導彈方隊、防空火炮方隊和履帶式自行火炮方隊等3個裝備方隊的檢閱,參與閱兵的主要設備包括兩種型號的炮兵防空兵超短波電臺,以及3種型號的炮兵防空兵通信網絡控制設備。據統計,其參與本次閱兵的配套設備總數量達165臺套。

此次閱兵空中梯隊的指揮和保障任務則全部由28所研制建設的多型多類共10余套指控系統裝備承擔,具有指揮作業支撐、網絡與通信、信息安全防護等功能。同時,28所還設計制造了某型無人機系統閱兵運輸平臺,為部分受閱裝備加裝了17套某信息通聯系統。

空警2000飛臨天安門廣場上空時,空軍指揮員在艙內的畫面給許多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了確保現場圖像信息同步實時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電視屏幕上,6月下旬,電科院就派出數十名科研專家,協同兄弟單位技術骨幹,不分晝夜輾轉於多個場地之間。從擬定方案到現場測試,從技術攻關到部門協調,從加改裝到系統聯試,從閱兵村試飛到演練,幾十個整改方案,成千上萬個技術細節,他們改了又改,試了又試,查了又查,確保萬無一失。9月3日,預警機上畫面實時傳送至央視主控中心,實現了天地畫面的零誤差傳輸,參與其中的專家們才松了一口氣。

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當空中飛行梯隊擺出“70”圖案隊形保證銜接緊密、米秒不差地飛過,當徒步方陣的官兵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鏗鏘有力地走過,這些令人驚嘆的“精準”同樣依靠中國電科過硬的技術和先進設備支撐。

10所天奧電子公司生產的北鬥衛星手表作為閱兵人員佩戴裝備,利用北鬥自動授時和精準定位測量系統,使徒步方隊可以做到人員正步行進200米、齊步行進1000米方陣不變形;裝備部隊等速時間正負誤差在0.3秒內,距離在正負10厘米以內;空中梯隊則達到米秒不差。

默默堅守、無怨無悔、精益求精,換來了閱兵式的完美呈現。電科人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因為“國家利益高於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