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在整個河南,在山東,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個中國,都有這一歌謠流傳。過去上年紀的人總愛對年輕人說:“咱是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的人。”為了證實這種說法,老人們總是讓孩子們看小腳趾甲,說凡是過去從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遷來的,最小的那個腳趾甲都是兩瓣的。

歌謠和傳說標示著歷史對發生在明代的一串驚天動地的“老鸛窩底下”事件的慘痛記憶。

這一切,還須從元末明初說開去。

自宋朝滅亡後,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統治中,統治者對農民的盤剝是異常殘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殘酷剝削和壓迫的農民終於舉行起義。官方鎮壓農民起義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當時中原地區又接連發生水、旱、蝗、疫四大災害,天災和人禍折磨得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為了求生,農民起義更是不斷爆發。元軍出其精銳,對農民進行了殘酷的屠殺。

後來,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進取山東,收復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結束了元末長年的兵災,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墟”。

山西與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相比,卻是冰火兩重天。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那裏大部分地區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元人鐘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說:“當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而河東一方居民叢雜,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說明當時山西比較安定,再加上鄰省難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後,由於中原地區人糧劇減,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開封就由上府降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朱元璋深有所悟“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於是采納了萄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臯等人的奏議,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見明太祖實錄》、顧炎武《日知錄》等)。

多次移民,歷史聚焦大槐樹老鸛窩。

據史料記載,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涉及到了十八個省的四百九十多個縣市的八百八十二個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處,而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擔負民眾外移自然首當其衝。

山西《洪洞縣誌》以及洪洞縣《大槐樹誌》記載,明永樂年間,當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樹左側的廣濟寺集中澤、潞、沁、汾和平陽沒有土地的農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遷往中原一帶,並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當地官府人員在樹下為被移之民辦理手續,登記造冊,按所去地點編隊,然後發給一應物品。

被遷者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戀戀不舍地離開家鄉時總割不斷故土之情。他們凝眸古槐,見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鸛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想著自己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為了讓子女永遠記住自己的家鄉,有朝一日回來時能夠順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著孩子們最好記的大槐樹和上邊的老鸛窩說:

“不要忘了,以後若能回到家鄉,記不住咱的村莊,就先找這棵築滿老鸛窩的大槐樹,然後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從這大槐樹的老鸛窩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顧!”

但這只是從大道理上說,而對當時被遷徙的每家每戶來說卻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統治者定出的移民條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還不能同遷於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

同姓同宗者為了和親人遷到一處,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戀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後要受殘酷的懲罰,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臉上用刀劃成標記。如此所受的心靈上的摧殘、所造成的精神創傷,在被遷徙者心中幾十年,甚至以後的幾代人心中都難以彌合。

好在中原人沒有忘本。以後不論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說是老鸛窩底下的人,都親熱無比。中原地區少見老鸛而多見老鴰,後來人們就把“老鸛窩”說成了“老鴰窩”。

再後來,中原地區經濟復蘇了,而慘痛的記憶卻一直傳承著……

在後來人的心中,“山西移來者”的觀念影響是深而又重的。

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紀律嚴明,由陜西打往北京,一路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後來進入山西洪洞縣,卻突然不是那麼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幾個帶頭違犯紀律的小頭目問罪,審問之後,得知士兵們原來都是“大槐樹老鸛窩底下的人”,混亂是出於對家鄉的感情,不但沒有問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將士們尋親訪舊。

一代大槐樹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在清順治八年(1652年)汾河發大水時被洪水衝毀。這是民國三年在一代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的遺址,其修建者景大啟等人都曾在山東、河南等地為官,所到之處無不為當地移民後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動,為使遊子有歸鄉祭奠之所,他們廣募商紳義士幾經波折終於建成了這一遺址,其始末都記載於石碑之後。

第二代大槐樹則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自明初移民以降,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十八個省,五百縣,有的還遠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附錄:移民的地理分布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余》等正史、筆記史料的記載,以及筆者收集查閱的家譜、碑文、信函資料和大槐樹祭祖園留言簿的不完全統計,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12個,移民分布共18個省(市)、500個縣(市)。其中:河南106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29縣(市),山東92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62縣(市),陜西、甘肅、寧夏51縣(市),山西34縣(市),內蒙古8縣(市),遼寧11縣(市),吉林3縣(市),黑龍江3縣(市),廣西1縣。

1遷往河南省分布:

河南省簡稱豫,地處黃河中下遊、華中地區,向有“中原”、“中州”之稱,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轄8個府,1個直隸州,11個屬州,96個縣。

河南的移民分布情況看,主要以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為主,這和兩河流域的水災及元末農民起義的戰場相吻合。經筆者對河南地區家乘、地方誌及所收集的信函資料不完全統計,河南地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主要分布有106個縣(市):鄭州、滎陽、開封、平頂山、洛陽、焦作、鶴璧、杞縣、尉氏、新鄭、登封、蘭考、中牟、新密、鞏縣、新鄉、衛輝、封丘、獲嘉、溫縣、濟源、博愛、輝縣、原陽、武陟、盂縣、沁陽、修武、安陽、範縣、臺前、滑縣、浚縣、內黃、清豐、濮陽、長垣、湯陰、林州、商丘、永城、睢縣、寧陵、民權、周口、商水、扶溝、西華、太康、鄲城、項城、許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魯山、長葛、臨潁、葉縣、寶豐、陜縣、禹縣、駐馬店、確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陽、息縣、固始、泌陽、正陽、新縣、羅山、商城、南陽、方城、唐河、新野、鄧縣、淅川、南召、桐柏、鎮平、內鄉、西峽、三門峽、義馬、盂津、汝州、汝陽、欒川、靈寶、澠池、偃師、伊川、宜陽、洛寧、盧氏、新安、淇縣、嵩縣、郟縣、舞陽。

2遷往山東省分布: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魯西北一帶,這主要是因為元末明初山東的戰亂和黃河泛濫都在魯西北、魯西南地區,但經過明初的再遷移,移民就分布到山東的大部分地區了。據筆者對山東地區的家譜、碑文、地方誌和收集的信函資料的不完全統計,山東地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主要分布在92個縣(市):濟南、歷城、章丘、長清、青島、膠南、膠縣、即墨、淄博、棗莊、滕縣、德州、寧津、商河、濟陽、禹城、夏津、陵縣、齊河、武城、廣饒、濱縣、墾利、陽信、沾化、利津、博興、惠民、濰坊、濰縣、諸城、郯城、安丘、臨朐、壽光、高密、益都、煙臺、牟平、文登、萊陽、棲霞、掖縣、榮城、萊西、招遠、黃縣、臨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縣、莒南、費縣、泰安、萊蕪、新汶、肥城、平陰、寧陽、東平、濟寧、兗州、魚臺、嘉祥、汶上、曲阜、鄒縣、菏澤、鄆城、巨野、單縣、曹縣、鄄城、梁山、定陶、東明、聊城、東阿、臨清、莘縣、金鄉、微山、陽谷、冠縣、高唐、鄒平、無棣、威海。

3明朝大槐樹移民在京、津、冀地區的分布:

北京市簡稱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中央直轄市,位於華北平原北端,為東北和華北等地區樞紐。金時正式建都。

京、津、冀地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在129個縣(市),主要為:北京、昌平、延慶、懷柔、密雲、平谷、通縣、大興、房山、天津、靜海、武清、寶坻、寧河、薊縣、石家莊、唐山、靈壽、束鹿、晉州、趙縣、井陘、獲鹿、新樂、正定、深澤、無及、贊皇、元氏、欒城、平山、張家口、懷來、蔚縣、張北、宣化、涿鹿、懷安、灤平、隆化、豐寧、萬全、遷西、遷安、昌黎、盧龍、灤南、遵化、玉田、樂亭、灤縣、豐南、安次、三河、霸縣、固安、大城、秦皇島、安乎、交河、肅寧、文安、永清、保定、淶水、阜平、唐縣、徐水、高陽、滄州、青縣、海興、任丘、武邑、故城、冀縣、丘縣、雞澤、臨西、任縣、涿縣、定興、安新、蠡縣、博野、定縣、淶源、新城、完縣、清苑、滿城、滄縣、東光、河間、獻縣、衡水、饒陽、阜城、景縣、棗強、深縣、武強、邯鄲、永年、曲周、魏縣、成安、大名、涉縣、廣平、臨漳、磁縣、武安、邢臺、柏鄉、隆堯、南宮、巨鹿、沙河、臨城、新河、清河、廣宗、內丘、威縣、南和、南皮、盂村回族自治縣。

4明朝大槐樹移民在皖、蘇、鄂、湘地區的分布:

根據筆者收集的家乘、碑文、信函資料進行:全統計,皖、蘇、鄂、湘地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62個縣(市),主要有:合肥、馬鞍山、長豐、蚌埠、六安、明光、定遠、淮北、安慶、銅陵、宿州、碭山、蕭縣、靈璧、懷遠、滁州、鳳陽、和縣、涇縣、壽縣、亳縣、蒙城、利辛、睢寧、阜南、南京、徐州、連雲崗、豐縣、沛縣、盱眙、大豐、銅山、泗陽、沐陽、如臯、清江、江都、襄陽、武漢、十堰、孝感、大悟、荊門、監利、沔陽、鄖縣、均縣、隨縣、隨州、棗陽、宜城、保康、光化、鐘祥、長沙、株洲、郴州、郴縣、桑植、襄樊、邳州。

5明朝大槐樹移民在陜、甘、寧地區的分布:

陜西、甘肅的移民分布在關中地區,寶雞地區及鄰近山西地區多一些,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山東、河南間接遷移去的。根據對地方誌、家譜、碑文及信函資料的不完全統計,向陜、甘、寧地區移民51個縣(市)。其主要分布為:西安、銅川、寶雞、岐山、武功、眉縣、三原、戶縣、蒲城、韓城、大荔、合陽、白水、澄城、銀川、青銅峽、石咀山、麟遊、蘭州、甘谷、天水、張掖、鎮原、扶風、彬縣、米脂、綏德、吳堡、周至、民樂、景泰、中衛、興平、乾縣、會寧、榆林、武威、商州、固原、華陰、古浪、洛南、商南、山陽、丹鳳、城固、威南、靖遠、平涼、莊浪、渭南。

6明朝大槐樹移民在晉北、晉中及內蒙古、東三省地區的分布:

洪洞大槐樹移民在山西有34個縣(市)、內蒙古8個縣(市)、遼寧11個縣(市)、吉林3個縣(市)、黑龍江3個縣(市)、廣西1個縣。其分布為:太原、五臺、平定、壽陽、代縣、交城、祁縣、陽城、靈石、平遙、清徐、忻州、大同、渾源、應縣、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陽曲、陽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魯、陽高、盂縣、汾陽、孝義、運城、靜樂、長治、潞城、晉城、呼和浩特、包頭、固陽、涼城、豐鎮、清水河、商都、興和、沈陽、大連、清原、撫順、丹東、鞍山、遼陽、海城、淩原、錦州、建平、長舂、四平、洮安、哈爾濱、鶴崗、嫩江、北流縣。

大槐樹移民的881個姓氏:

一:

山西洪同 厲史尤長 炎黃子孫

萬代榮昌 堯都平陽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師 禹夏商湯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強

燕韓趙魏 齊楚秦龐 相茹紀信

漢高劉邦 晉隋唐宋 遼金祁連

蒙時末年 戰鬥弋常 肖葛鈐勵

頡俎貝浦

二:

天宰水寒 北國田幹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禮郁新 納臯奏爨

賈村古槐 濟中官遷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過橋行路 輩井吏鄉

京經魯於 蘇折塗杭 冀安東省

寧淮陜甘 湘桂隆慶 旭惠澤桓

社刁弓張 智慧和暢 束利扶暨

薊鄂廣弘

三:

富饒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勞作

霍嶽豐唱 麥苗青綠 玉鋒巒嵐

知足能樂 碩果森滿 溫柔遆貼

幸福快苑 宮廷繁華 俞院梅蘭

景泰晨花 贠陣宣童 康喜郟靖

崇振綦萇 吾頊邢海 呂律陶顏

宗族修普 尋根記念 茅蓬酆酈

賁麹麋斜

四:

範黎朱公 暴財施善 陸遊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韋蔡倫 堤玄於錢

來嵇馮申 孟柯鹿班 彥博畢升

喬扆許郇 蕭何竇儀 邵甬倪贊

裴巨盧值 晏隱薛旋 粟宇阮籍

鄧攸龔賢 彭悅樊邰 聶耳釋鄺

少帥肇司 崔浩褚員 越堵敖融

闕夔殳紅

五:

曹操宓佴 袁枚隨淵 晁蓋李逵

衡聞邴添 鄭傑南仝 應懷復初

守仁續鄒 石蒲段讓 郜丁光陳

馬牧左權 絨甲衛營 郭種王軒

薄後淳義 壽駢墨香 董藺賀荀

保運孤藏 伏席吳回 蒯緱開鞍

盍逯伍胥 佼較眭嚴 空厙鹹諸

勝豆刀德

六:

巴焦句滕 柴胡米蓮 麻婁雲淩

艾葉伸展 摸藥杜鐘 飛深秋煙

閘謝黨生 菜霞嬌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楊 尖負忠任 彌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鈔顧全 那茍言笑

達鞠勇剛 牟閩神尹 百億希望

莊居滑稽 交誼宜臧 貫六佀奉

農沃宦雍

七:

毛裘刑衣 蔣才郇練 鈕扣儂紐

介紹萎婉 秘密革職 偉戴羨漫

靄門竺扈 妙碧豈談 姚鵬祝傅

莫及鞭嬋 白日落露 渠窄需寬

蔔從揭蒂 布依曲彎 別俱易格

蹇貴巢雙 管舒烏丌 符合魚養

計甕會駱 歐樂余閃 慎終須仰

曷鑒化位

八:

睦佩斐翠 親毋誠方 欽校慈母

共益泥譚 覃郤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車龍 篩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補凡 更進奕步 關察風向

敦迪克寇 獨皮恒當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貢稅狐弭 郝赫軤單

徹查費靳 池蔭赤藍 濮多凈荔

梨遠野勾

九:

仵曳仇賽 繼可楓潘 抄習簡問

蘆沈儲延 哈腰鞏息 已梯渾染

盛恩邊菅 冷血容閻 寄拓宿誌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鎖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項 姬吉陰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賠詹

祿羅為胃 鮑谷鳳曼 樓蔄次令

十:

繳偽岑莘 繆斯侶欒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戶曉 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賴庫闞 要麼嫪雒

潤卡翁罡 咎油訾璩 閔境審匡

坡箕雷瞿 遲啜其宛 逢戈叢荊

靈郗佟鮮 倘鄔蔚幺 隗股脫撖

銀銅鐵木 解椎覃盤

買舟宓冉 (諸葛)(令狐)(皇甫)(歐陽)(司馬)(夏侯)(上官)(呼延)

並且大槐樹還有有諸多奇怪習俗和傳說傳世,筆者列舉十大奇怪習俗,如知三個,你必為大槐樹之子孫。

一、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元末,黃淮屍骨遍於野。明朝建立後,為填補豫、魯、蘇、皖、冀人口開始移民。山西易守難攻,戰亂、災害不多,因此各地逃難人口湧入晉南一帶,人口超過當時河北、河南總和。山西移民首當其衝。洪洞地處晉南,古官道從大槐樹通過。洪武、永樂年間,明政府組織了18次大規模移民。因為洪洞為移民集散之地,故而,洪洞大槐樹成為尋根問祖之地。

二、七庹(tuo)零一媳婦

為子孫後世不忘大槐樹先祖。臨行前張氏特意量了一下大槐樹,當時沒有尺子,於是數人拉著手圍著樹量,七男兒連起來還差一點,這時一年輕媳婦一旁觀看,人們就讓她站空檔接上,這就是“七庹零一媳婦”來歷。古時一庹為五尺,五尺相當於一男子手臂之長,七庹零一媳婦大概39至40尺間,大槐樹的圍長在40尺左右。大槐樹直徑在4.2米之間,圍長在13米和14米之間,可謂“樹身數圍蔭遮數畝”,這也是選擇大槐樹作為移民地原因之一。

三、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

汾河灘的老鸛在大槐樹樹叉上構巢壘窩,秋冬時節樹葉雕落,鸛窩星羅棋布。窮家難舍,故土難離。移民依依惜別,一步一回首,含淚告別親人,再回頭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鸛窩。故而,大槐樹老鸛窩被稱作移民後裔的根。

四、打鍋牛

皇帝做夢,夢到九頭猛牛撞在金鑾殿門上。皇帝嚇得跌在座位下才知是夢,四出尋因。一官員來報,說清明節看到一大戶家上墳祭祖,戴頂子、穿藍衫場面大。一戶有九子,九子又生九子,形成百牛雄據之勢。皇帝生疑欲除後患,下令分遷。牛氏一族無奈,在洪洞大槐樹下分家,老人把鐵鍋打九塊,每戶一塊,叮囑:後世認親,以鍋片為證,以“打鍋牛”為血親。

五、胡大海復仇

胡大海復仇之事河南、山東流傳甚廣。元末,年幼胡大海河南林縣乞討,當地村民不給他飯吃,還嘲笑、打罵他。胡大海後參加朱元璋農民起義軍,為朱明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朱元璋登基後賞群臣,胡大海只求到河南報仇。朱元璋躊躇再三勉強答應,但“只準殺一箭之地”。胡大海帶兵前往林縣,正巧老雕飛過,他一箭射中老雕屁股,老雕飛遍全縣,大海帶兵殺遍全縣。一時,林縣血流成河。朱元璋大怒但念及舊臣,下令他從洪洞大槐樹移居河南。

六、燕王掃碑 和紅蟲吃人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建文帝削藩,朱棣不服,率軍進攻南京。碑就是明皇帝的祖宗碑,這就是所謂的燕王掃碑。後燕王與建文帝在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進行長達4年戰爭,戰亂使江北“千裏無人煙”。當時燕王軍隊均頭戴紅巾,故百姓稱為“紅蟲”。“紅蟲”即瘟疫之意,所以民間有了紅蟲吃人傳說。成祖即位下令從洪洞移民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浙江一帶。

七、折槐枝與供槐樹

明朝移民,下令自願移民者到廣濟寺辦理手續,不願移民者大槐樹下等候。人們扶老攜幼,擠到大槐樹下。突然,官兵包圍大槐樹,下令大槐樹下人一律外遷。移民紛紛拽住槐樹,死死不放。移民太多,官吏拉走這個,那個又回來。於是,差人拔出刀箭,砍斷人們拽住的大槐樹。移民手抓著槐枝,邊走邊回頭,再回頭什麼也看不到了,僅有手中槐枝還在。移民到達新地方後,就把槐枝種在大門口和十字路口,表達對故鄉思念。槐樹在新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移民也在新地方成家立業了。於是槐樹成為神樹,逢年過節,要燒香磕頭祭拜。家裏生老病死,要在槐樹上掛紅布條、釘吉祥牌,以求先祖庇佑。時至今日,此習俗仍在冀、魯、豫傳承。

八、解手、背手

明初防止移民逃跑,官員就將移民捆綁起來。先是“大綁”,導致行走速度很慢。後改成“小綁”,即每人只綁一只胳膊,幾十個人連在一條繩上。誰要大便或是小便,就懇求差人:“請大人把我的手松開,我要大便或小便。”後簡便成“請大人給我解開手”、“請給我解手”、“解手”。如今,很多地方將大、小便說成是解手。和解手相似,由於胳膊長時間反綁,漸漸地麻木了。也就習慣了背著手走路。

九、腳趾甲復形傳說

“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這句民謠被作為辨認大槐樹移民之證據。明朝強制人民在大槐樹下辦遷移手續,為防逃跑,每登記一個,就讓被移之民脫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腳的小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至今,移民後裔小趾甲分成大小兩瓣。據說就是砍了一刀的緣故。

十、五百年前是一家

明朝移民分布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等18個省市498個縣市,從洪洞大槐樹移出554姓氏。山西李氏、牛氏、滑氏、侯氏、龔氏、鄧氏等移往河南,山東十二大姓,黃、張、王、侯、楊氏五族祖籍均在大槐樹下,河北邯鄲12鄉和250村大多出自洪洞。當時明規定,同姓不允許移居同地。如洪武三年,從大槐樹移民崔氏為保持聯系,分為崔、謝、張、陳四姓。

500年過去,大槐樹移民已經遍布全國。人們見面互通姓氏,若為同姓,就為一家人,即“五百年前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