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小孩打雪仗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天性涼薄的小孩,往往從小就有以下幾個表現,中一個父母就該警惕

著名的作家高爾基曾說:“兒童的心靈是纖塵不染的,而被生活所磨煉出來的成長,心靈深處卻顯然存在著這種纖塵的汙痕。”

當我們形容一個孩子時,經常會用上“天真無邪”、“純真善良”之類的詞語,他們仿佛一張潔白無瑕的紙張。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然而,也有一類小孩,他們從小便天生涼薄,完全不似孩童心智,父母如果發現,還是需要及時幹預,幫助孩子及時調整心態,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以下表現,說明孩子可能天性涼薄

1、個性冷漠孤僻

研究發現,有些人天性涼薄,往往跟大腦前區缺乏有效聯系有密切的關聯。

因此,她們的情緒底色往往是冷漠的,不像尋常孩子一樣喜歡大吵大鬧,情緒波動非常小,在人群中顯得格外的安靜。

家長能明顯感覺到小孩的個性比較壓抑,而且異常理性,對任何事都保持著一種漠視的態度,仿佛不值得她們浪費時間去關心。

例如之前網絡上就有人發帖,說自己親戚家的小孩從小就表現得不同於同齡小孩,她為人安靜,不與任何人親近,即使跟父母也始終保持著距離,母親生病,她在一旁冷眼旁觀,朋友受傷,她說別人咎由自取,養了很久的動物丟失,她也沒有流露過任何傷心的情緒。

這種天生就冷漠孤僻的個性,多半可能說明孩子有天性涼薄的趨向,父母平時要多註意觀察一下。

2、感情淡薄 ,不近人情

據心理專家分析, “天性涼薄之人,難以跟別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連接。”

其實,這種行為有個專業的術語可以形容,叫作 “情感冷漠癥”,它屬於心理病的範疇之內。

它最初被發現,是在美國的大中學院中,有一群青少年背負著沈重的學習壓力,長期的外部壓力刺激,導致他們一定程度上隔離了自己的情感,慢慢變得冷漠無情、不近人情,後來日本等國家也出現了很多這種狀況。

如果父母發現自己家孩子,對感情比較淡薄,跟自己難以親近起來,而且周邊也沒有朋友,難以走進任何人的心,始終保持著冷漠疏離的態度,那麼可能就是天性涼薄。

以上兩種表現,孩子中一個,父母就該警惕起來。

以下幾類家庭需註意

教育專家提醒:先天性個性涼薄、感情冷漠的小孩其實占少數,很多都是因為父母後天教育不當,導致孩子出現這種狀況。

以下兩類家庭需要格外警惕,比較容易培養出涼薄的小孩:

1、過於溺愛孩子的家庭

如今家庭們的物質條件都有多提升,加上獨生子女的家庭占比也相對較多,很多父母在物質或者生活上可能會比較溺愛孩子,但這種關照模式很大程度上會害了他們。

之前上海有一成年男子因為跟母親要錢不成,當街暴打母親。

類似的事情隨便一搜,比比皆是,而這些“悲劇”事件背後的主因,多半源自父母的溺愛。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把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很多中國式父母,以為幫孩子們包辦一切,與所欲求便是“愛”,但它就仿佛一把淬了毒的“刀”,讓孩子們習慣性索求,過分依賴,以為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將來變得自私冷漠,涼薄無情。

2、過於忽視孩子的家庭

“你的一次次無視和冷漠,都在為培養一個涼薄的孩子做準備。”

我們都知道溺愛的弊端,但忽視了情感上的不回應也非常容易打擊到孩子。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要不就是自私自利,對孩子的愛非常功利,要不就是激進窒息,經常辱罵或者冷暴力小孩。

在這種原生家庭長大的小孩,心理怎麼可能健康?

生而為人,我們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一旦受到過多的挫折和打擊,超出自我消化能力以外,便會選擇性避開或者遺忘,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其實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從小缺愛的小孩,往往很難跟別人建立起親密關系,這種在童年時受到的傷害,往往可能一生都難以治愈。

父母如何幹預?

有人說,“三歲看到大,七歲看到老。”從字面上看,指的是從一個人三歲時候的樣子,可以看到他長大後的模樣,七歲則可以看出以後老了的樣子。

從專業的角度來剖析這句話,它其實是概括了整個幼兒心理個性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在告誡父母:註意觀察孩子從小的行為表現以及個性傾向,如果發現不對及時幹預,以免將來定型。

1、孩子養出好性格,需要父母的愛來滋養

如果父母發現自家的小孩,個性相對比較涼薄,首先反思一下自己平時的教育是否得當,有沒有經常忽視他們的感受。

我們也能發現,現實生活中,很多個性好的小孩,往往家庭都比較和諧,備受父母疼愛,他們的內心便會更加豐盈。

2、給孩子做好表率

檢討一下自身是否有起到表率作用,其實孩子對很多事情的態度,往往都受父母的影響比較深,你們如果對待別人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又怎麼指望孩子能做到感同身受。